臂架配重机构和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850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臂架配重机构和起重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起重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臂架配重机构以及使用该机构的起重机。



背景技术:

配重为汽车起重机的重要部件,主要起到增加稳定力矩、提高起重量的作用。在工作状态配重越靠后,稳定力矩越大,起重量越高;现有技术配重固定安装在转台上,安装位置一般为在满足国家法规要求的后桥轴荷下的最靠后的位置上。此方法虽然满足了国家法规的要求,但是提供的稳定力矩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臂架配重机构,该机构能够调节配重重心。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能够提高起重量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臂架配重机构,包括设置在臂架转台上的配重,所述配重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臂架转台,并且所述臂架配重机构还包括传动装置,所述配重通过所述传动装置连接到所述起重机的吊臂,以通过所述吊臂的运动调节所述配重的重心相对于所述转台的位置。

可选地,在所述吊臂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配重位于所述转台的下方,在从所述吊臂从非工作位置开始变幅时,所述配重的重心由所述传动装置带动朝向所述转台的后方运动,并在所述配重的重心达到最后方时,由所述传动装置锁止。

可选地,所述臂架配重机构还包括固定到转台的导轨,所述配重可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导轨上,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传动绳,该传动绳的一端用于与所述配重相连,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吊臂相连。

可选地,所述导轨为环形导轨,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导向点,所述传动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到所述配重的第一点和所述吊臂的第二点,从所述第一点引出的所述传动绳由所述导轨的下侧向后绕过所述环形导轨后向前延伸,延伸出的所述传动绳穿过所述导向点后连接至所述第二点,并且在所述吊臂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二点、所述吊臂与所述转台的铰点以及所述导向点构成三角形,并且所述导向点位于所述铰点和所述第二点连线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导向点上安装有导向滑轮。

可选地,所述铰点形成有用于阻挡所述传动绳向上运动的挡轴,当所述吊臂驱动所述传动绳传动直至所述传动绳与所述挡轴接触时,所述传动绳停止传动以将所述配重锁止在相对于所述转台最大的重心位移位置。

可选地,当所述转台的铰点、所述第二点和所述导向点位于同一直线时,所述吊臂的变幅角度为15°-25°。

可选地,所述导轨为圆形导轨,所述导轨具有两个轨道,所述配重通过支架在每个所述导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有一对拖轮,该拖轮分别可沿所述导轨滚动的连接在所述导轨上。

可选地,所述配重接近所述导轨的端面与所述导轨的外形端面相适应。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吊臂、转台以及设置于所述吊臂和所述转台之间的变幅油缸,所述变幅油缸驱动所述吊臂的转动,所述转台上安装有上述提供的臂架配重机构。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在吊臂工作时,通过吊臂的运动驱动配重的重心相对于转台发生位移。随着重心的位移量的增大,可以逐渐提高起重机的抗倾翻力矩,从而能够在保证吊臂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吊臂的起重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起重机的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臂架配重机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吊臂 2变幅油缸

3转台 4传动绳

5拖轮 6配重

7导向点 8支架

71导向滑轮 101第一点

102第二点 103铰点

301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臂架配重机构,包括设置在臂架转台3上的配重6,其中,配重6可移动地设置在臂架转台3,并且配重机构还包括传动装置,配重6通过传动装置连接到起重机的吊臂1,以通过吊臂1的运动调节配重6的重心相对于转台3的位置。

随着臂架的伸长及重物幅度的增大,会引起起重机的倾翻力矩随之变大。此时,可通过吊臂1的运动驱动配重6的重心相对于转台3发生位移。随着重心的位移量的增大,可以逐渐提高起重机的稳定力矩(也为抗倾翻力矩),从而能够在保证吊臂1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吊臂1的起重量。

如图1所示,此时,吊臂1处于非工作位置,配重6位于转台3的下方,在从吊臂1从非工作位置开始变幅时,配重6的重心由传动装置带动朝向转台3的后方运动,并在配重6的重心达到最后方时,由传动装置锁止。如图2所示,在配重6的重心达到转台3的最后方时,即,重心的位移量达到最大时,传动装置停止传动以将配重6锁止在转台3上保持静止,避免配重6的重心回移,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此时起重机的稳定力矩最大,大大提高了起重量。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臂架配重机构还包括固定到转台3的导轨301,配重6可滑动地连接到导轨301上,传动装置包括传动绳4,该传动绳4的一端用于与配重6相连,另一端用于与吊臂1相连。即,随着吊臂1的转动,带动传动绳4拉动配重6在导轨301上滑动,以此实现配重6的重心的变化。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轨301可以为环形导轨,传动装置还包括导向点7,传动绳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到配重6的第一点101和吊臂1的第二点102,从第一点101引出的传动绳4由导轨301的下侧向后绕过环形导轨后向前延伸,延伸出的传动绳4穿过导向点7后连接至第二点102。

并且在吊臂1处于非工作位置时,第二点102、吊臂1与转台3的铰点103以及导向点7构成三角形,并且导向点7位于铰点103和第一点101连线的下方。其中,如图2所示,导向点7位于下方能够实现吊臂1在转动时带动配重6的逆时针向后方转动,并且当导向点7、第二点102以及铰点103三点一线时,配重6的重心位移量最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向点7上安装有导向滑轮71,支撑传动绳4的同时引导传动绳4的传动方向,减少对传动绳4的磨损。

进一步地,铰点103形成有用于阻挡传动绳4向上运动的挡轴,当吊臂1驱动传动绳4传动直至传动绳4与挡轴接触时,传动绳4停止传动以将配重6锁止在相对于转台3最大的重心位移位置。在传动绳4接触到挡轴时,也即为上述提到的三点一线时,挡轴即为传动绳4的传动锁止点。换言之,在配重6达到最大重心位移位置,配重6转动到转台3的最后方后传动绳4停止传动。此后尽管吊臂1会继续顺时针转动,由于铰点103位置的挡轴存在,第二点102到铰点103的绳长和铰点103到导向点7的绳长长度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可以保证绳索不再传动,实现对配重6的锁止。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挡轴,而使得吊臂1始终带动配重6运动,从而构成一种臂架和配重6可能的动态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计当铰点103、第二点102和导向点7位于同一直线时,吊臂1的变幅角度为15°-25°。即配重6的调节只发生在吊臂前15-25°的变幅范围中,因此,在臂架的正常工作位置时,即吊臂1的变幅角度在25°-80°之间,此时配重6的重心位置不再移动,保持最大的中心位移位置不变,从而使得整体的稳定性更好。

为了保证配重6在沿导轨301的方向滑动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301可以为圆形导轨,导轨301可以具有两个轨道,配重6通过支架8在每个导轨30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有一对拖轮5,该拖轮5分别可沿导轨301滚动的连接在导轨301上。这样,拖轮5嵌入到导轨301内滚动,实现配重6相对于转台3的滑动,并且拖轮5在拖动配重6滑动时,可以有效保证配重6的重心位移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轨301还可以为直线导轨,该直线导轨固定到转台3的一端,配重6可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沿直线导轨做直线移动以带动配重6的移动,同样可以实现配重6的重心的改变。

另外,配重6接近导轨301的端面与导轨301的外形端面相适应。如图2所示,配重6接近圆形导轨的端面形成为圆弧形,不仅节省配重6与导轨301的安装空间,也间接保证了配重6围绕导轨301的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吊臂1、转台3以及设置于吊臂1和转台3之间的变幅油缸2,变幅油缸2驱动吊臂1的转动,转台3上安装有上述提供的臂架配重机构。在不增加配重6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起重机的起重量和稳定性。

综上,本公开提供一种臂架配重机构和起重机,通过增大配重6的重心位移量,提高起重机的稳定力矩,从而能够在保证吊臂1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吊臂1的起重量。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