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料器及配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446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料器及配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料器及配料系统,属于物料输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散装物料输送设备中,物料下落过程中的转运与改向切换通常采用电动三通或切换挡板来实现。例如,当一条输送机向其下方的两条输送机供料时,物料先由头部卸料滚筒处下落,由头部料斗进入电动三通,再经电动三通内部的挡板切换后进入相应的落料筒,最终进入相应的输送机。这种转运方式的缺点是上级输送机与下级输送机的落差较大,造成转运站的体量较大,建筑费用相对较高。而在一些空间受限的场合,配置电动三通不具备条件,必须开发一种新型设备,能够在较小空间内完成物料的转运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较小落差内完成物料的递给、转运切换或分流的配料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配料器,包括配料箱体及设置在所述配料箱体上部的一级输送机构,所述配料箱体包括主流道和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包括左流道和右流道,所述左流道与右流道的上部汇集形成所述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顶部设有接料口,所述一级输送机构的输出端通向所述接料口,所述主流道内设有改向机构,所述改向机构包括回转架、滚筒及环形输送带,所述滚筒支撑在所述回转架之间,所述环形输送带套设在所述滚筒的外侧,所述配料箱体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与所述主流道相对应的所述配料箱体上,所述转轴与一级输送机构的驱动滚筒的滚筒轴平行,所述回转架通过所述转轴支撑在所述主流道内。

本实用新型配料器的有益效果是:与电动三通相比,降低了物料转运的落差,每一级转运可降低落差约3米;降低了物料下落时的冲击力,延长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节省了转运站内的落料筒钢材消耗量,降低了设备成本;降低了转运站建筑的高度,降低了建筑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输送机构包括驱动滚筒及套装在所述驱动滚筒外侧的一级输送带,所述一级输送带的输出端伸向所述主流道的接料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由一级输送机构送来的物料全部进入到主流道内,以便于实现物料的转运,同时也避免物料在转运过程流失。

进一步的,所述改向机构设有一套,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回转架通过轴承与所述配料箱体连接,所述转轴的端部外接用于调整所述回转架转动角度的执行机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执行机构可通过手动调整转轴的转动角度或采用液压马达、电动、液压推杆等只要能实现调整转轴旋转角度即可,调整转轴来调整改向机构的倾斜角度,以便于选择由一级输送机构送来的物料进入到左流道或右流道实现物料的转运。

进一步的,所述改向机构并排设有两套,每套所述改向机构分别包括所述回转架、滚筒及环形输送带,所述回转架通过轴套分别套装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轴套的端部分别外接有用于调整所述回转架转动角度的执行机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套改向机构可同步变幅,即两套改向机构同角度转动,也可异步变幅,即分别调整轴套来实现对两套改向机构的转动角度的调整,如可使的两套改向机构分别处于通向左流道的角度和通向右流道的角度来完成对物料的分流。在分流物料时,处于通向左流道的角度的改向机构会将一部分物料递给到下方的左流道,处于通向右流道的角度的改向机构会将剩余的物料改向至下方右流道,从而完成对物料的分流。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包括设置在所述回转架两端的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所述主动滚筒为电动滚筒。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拓展配料器的适用条件,甚至在接近于水平的状态下,也能够完成物料递给。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输送机构还包括涨紧滚筒,所述涨紧滚筒设置在所述一级输送带的下承载段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涨紧滚筒可用于调整一级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涨紧状态,以便于物料的输送。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输送机构包括一级输送带及设置在所述一级输送带内部的气压盘槽,所述气压盘槽外接压缩空气,所述一级输送带与气压盘槽之间形成气膜。输送带转动时以盘槽气膜为支撑,使输送带处于悬浮状态,实现非接触转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级输送机构可不采用上述主动滚筒、涨紧滚筒,而是采用气压盘槽,利用输送带与气压盘槽之间的气膜实现非接触转动,结构更简化,且无需消耗电能,物料的输送转运更为顺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配料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配料器,还包括左输送带和右输送带,所述左输送带对应设置在所述左流道的下方,所述右输送带对应设置在所述右流道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配料系统的有益效果是,配料系统实现了物料的转运切换及分流,整个物料转运、分流过程不但调整方便,可根据转运、分流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而且物料落差小,降低物料的冲击力,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左流道转运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左流道转运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右流道转运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右流道转运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左、右同时转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流道;2、左流道;3、右流道;4、回转架;5、主动滚筒;6、从动滚筒;7、环形输送带;8、转轴;9、驱动滚筒;10、一级输送带;11、涨紧滚筒;12、左输送带;13、右输送带;14、轴套;15、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配料器,包括配料箱体及设置在所述配料箱体上部的一级输送机构,所述配料箱体包括主流道1和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包括左流道2和右流道3,所述左流道与右流道的上部汇集形成所述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顶部设有接料口,所述一级输送机构的输出端通向所述接料口,所述主流道内设有改向机构,所述改向机构包括回转架4、滚筒及环形输送带7,所述滚筒支撑在所述回转架之间,所述环形输送带套设在所述滚筒的外侧,所述配料箱体上设有转轴8,所述转轴设置在与所述主流道相对应的所述配料箱体上,所述转轴与一级输送机构的驱动滚筒的滚筒轴平行,所述回转架通过所述转轴支撑在所述主流道内。为了明确展示转轴、滚筒的结构图1中的环形输送带只给出一半。

所述一级输送机构包括驱动滚筒9及套装在所述驱动滚筒外侧的一级输送带10,所述一级输送带的输出端伸向所述主流道的接料口。保证由一级输送机构送来的物料全部进入到主流道内,以便于实现物料的转运,同时也避免物料在转运过程流失。

所述改向机构设有一套,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回转架通过轴承与所述配料箱体连接,所述转轴的端部外接用于调整所述回转架转动角度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可通过手动调整转轴的转动角度或采用液压马达、电动、液压推杆等只要能实现调整转轴旋转角度即可,调整转轴来调整改向机构的倾斜角度,以便于选择由一级输送机构送来的物料进入到左流道或右流道实现物料的转运。

所述滚筒包括设置在所述回转架两端的主动滚筒5和从动滚筒6,所述主动滚筒为电动滚筒。可拓展配料器的适用条件,甚至在接近于水平的状态下,也能够完成物料递给。

所述一级输送机构还包括涨紧滚筒11,所述涨紧滚筒设置在所述一级输送带的下承载段处。涨紧滚筒可用于调整一级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涨紧状态,以便于物料的输送。

所述一级输送机构包括一级输送带及设置在所述一级输送带内部的气压盘槽,所述气压盘槽外接压缩空气,所述一级输送带与气压盘槽之间形成气膜。输送带转动时以盘槽气膜为支撑,使输送带处于悬浮状态,实现非接触转动。一级输送机构可不采用上述主动滚筒、涨紧滚筒,而是采用气压盘槽,利用输送带与气压盘槽之间的气膜实现非接触转动,结构更简化,且无需消耗电能,物料的输送转运更为顺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配料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配料器,还包括左输送带12和右输送带13,所述左输送带对应设置在所述左流道的下方,所述右输送带对应设置在所述右流道的下方。配料系统实现了物料的转运切换及分流,具体可由一级输送机构输送至左输送带和/或右输送带上,整个物料转运、分流过程不但调整方便,可根据转运、分流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而且物料落差小,降低物料的冲击力,节省成本。

实施例2,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改向机构并排设有两套,每套所述改向机构分别包括所述回转架、滚筒及环形输送带,所述回转架通过轴套14分别套装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轴套的端部分别外接有用于调整所述回转架转动角度的执行机构。两套改向机构可同步变幅,即两套改向机构同角度转动,与一套改向机构一样;也可异步变幅,即分别调整轴套来实现对两套改向机构的转动角度的调整,如可使的两套改向机构分别处于通向左流道的角度和通向右流道的角度来完成对物料的分流。如在分流物料时,处于通向左流道的角度的改向机构会将一部分物料递给到下方的左流道,处于通向右流道的角度的改向机构会将剩余的物料改向至下方右流道,从而完成对物料的分流。

在2×660MW等级的火力发电厂的运煤系统中,一级输送机构的带式输送机的常规配置是:额定出力1500t/h、带速2.5m/s、带宽1400mm。在物料转运过程中,在带式输送机的头部卸料滚筒前方即头部料斗内设置配料器。执行机构动作,使配料器沿转轴变幅转角。配料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6°时,配料器处于煤料下方。物料15如煤料由上级带式输送机的头部滚筒处落下,以2.5m/s的速度落入配料器输送带的上承载段,由于配料器水平向下倾斜且煤料具有足够的惯性力,煤料迅速推动配料器转动并同时被递送左流道内,完成递送转运。为保证递送效果,该角度能够在15°~30°范围内调整。

当配料器与竖直平面的夹角16°,配料器处于煤料前方。煤料离开级输送机时在惯性作用下继续以2.5m/s的速度沿抛物线轨迹冲向配料器。由于配料器垂直向下倾斜,对煤料起到阻挡和改向的双重作用,煤料在重力与惯性力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配料器转动且煤料本身改向向下运动,最终落入下方的右流道内完成改向转运。为保证改向转运效果,该角度能够在-18°~+18°内范围内调整。

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常规的电动三通时,转运层的落差为8米;使用配料器时,转运层的落差为4.4米,落差降低了3.6米。其优点是:对下级带式输送机的物料冲击更小,能够取消两台缓冲锁气器,降低设备成本4万元;转运站的建筑结构造价能够降低10%;落料筒的钢材用费减少30%,成本降低20%;上级带式输送机的提升高度降低了3.6米,驱动电机功率降低10%,节能效果明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