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855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梯护脚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轿厢护脚板高度一般为0.75m,层门高度2.0m以上,在电梯故障或者停电的情况下,轿厢内人员会被困于轿厢内。此时由于非正常停梯,轿厢往往不在平层区域,有时轿厢高出层站超过轿厢护脚板高度,轿厢护脚板与井道之间会产生一个间隙,人员由此间隙坠落井道的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方便和安全地让被困人员离开轿厢和救援人员出入轿厢实施救援,救援人员经常需要使用辅助的工具攀爬,或直接攀爬。而这些工具一般不会再救援现场,使用时费时费力,从而导致救援等待时间的延长,直接攀爬存在坠入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在折叠状态下可以当普通轿厢护脚板使用,在展开状态下可以在轿厢与厅层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爬梯,便于被困人员离开轿厢和救援人员出入轿厢,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包括内层护脚板和外层护脚板;所述内层护脚板顶端与轿厢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外层护脚板一端与所述内层护脚板底端铰接、另一端可从与所述轿厢底板连接处向厅门方向旋转至与所述内层护脚板呈一定夹角;所述内层护脚板设有容置所述外层护脚板的容置空间;所述内层护脚板包括与所述轿厢底板垂直设置的脚踏梯,设于所述脚踏梯两侧的支撑架;所述外层护脚板包括矩形板,等间隔设置在所述矩形板上的脚踏件;所述轿厢底板设有与所述外层护脚板连接的自锁装置。

本发明的可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为双层结构,正常使用时能实现普通轿厢护脚板的功能。在电梯异常停梯且轿厢下方和井道之间的间隙超过层门护脚板高度时,可以通过专用的工具打开护脚板,护脚内层结构封闭原轿厢护脚板封闭区域,并在该区域形成一个爬梯,护脚板外层结构向外翻转至一定角度,与内层护脚板形成一个倾斜的爬梯并封闭该区域,从而实现乘客和相关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进出轿厢。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脚踏梯两侧的矩形支撑柱,两所述矩形支撑柱相对面靠近厅门位置用于容置所述矩形板,两所述矩形支撑柱相对面靠近轿厢位置用于安装所述脚踏梯。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矩形支撑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轿厢底板连接的加固杆。

作为优选,所述脚踏梯包括若干梯杆,所述脚踏件为若干脚踏凸起,所述脚踏凸起在所述外层护脚板折叠状态下穿过相邻两所述梯杆的间隔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外层护脚板在展开状态下与所述内层护脚板的所述夹角为160至170度。

作为优选,所述内层护脚板包括多组所述脚踏梯,所述外层护脚板包括多组与所述脚踏梯数量相等且相互对应设置的脚踏件。

作为优选,所述自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轿厢底板上自锁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外层护脚板上与所述自锁组件配合使用的自锁插杆。

作为优选,所述自锁组件包括锁壳,设置在所述锁壳内部的锁孔,围绕所述锁孔设置的弧形卡片;所述弧形卡片一端与轴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拉簧连接;所述自锁插杆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卡片卡接的卡槽;所述锁壳上还设有与所述弧形卡片连接的拉杆,所述拉杆一端设于锁壳内部、另一端穿过所述锁壳位于所述锁壳外部;所述锁壳设置在所述轿厢底板面向厅门侧,所述拉杆穿过所述锁壳的顶部并与轿厢运行方向平行设置;所述轿厢底板设有容置所述锁壳的安全腔,所述安全腔内设有自锁监测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外层护脚板与所述内层护脚板连接处设有扭簧。

作为优选,所述外层护脚板内部设有可伸缩的折叠式支撑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轿厢护脚板设为双层结构,内层护脚板和外层护脚板,在正常使用时能实现普通轿厢护脚板的功能,在电梯异常停梯且轿厢下方和井道之间的间隙超过层门护脚板高度时,可以通过专用的工具打开电梯护脚板,形成一个封闭的爬梯,既保护了乘客和工作人员了,又便于乘客和工作人员便利的进出轿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护脚板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护脚板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中护脚板展开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5为本发明自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内层护脚板,11、脚踏梯,12、支撑架,2、外层护脚板,21、矩形板,22、脚踏件,3、轿厢底板,41、锁壳,42、锁孔,43、弧形卡片,44、轴杆,45、拉簧,46、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折叠式多功能轿厢护脚板,包括内层护脚板1和外层护脚板2。所述内层护脚板1顶端与轿厢底板3固定连接,内层护脚板1顶端与轿厢底板3垂直设置。所述外层护脚板2一端与所述内层护脚板1底端铰接、另一端可从与所述轿厢底板3连接处向厅门方向旋转至与所述内层护脚板1呈一定夹角。所述外层护脚板2在展开状态下与所述内层护脚板1的所述夹角为160至170度,最优为165度,如果夹角小于160度,则外层护脚板2过于倾斜,不易攀爬。如果夹角大于170度,则外层护脚板2不能有效地将楼层与轿厢之间的间隙覆盖而形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外层护脚板2与所述内层护脚板1连接处设有扭簧,扭簧在外层护脚板2的重力作用下刚好使得外层护脚板2在展开状态下与内层护脚板1的夹角为160至170度。

在电梯异常停梯且轿厢下方和井道之间的间隙超过层门护脚板高度时,可以通过专用的工具打开护脚板,护脚内层结构封闭原轿厢护脚板封闭区域,并在该区域形成一个爬梯,护脚板外层结构向外翻转一定角度,与内层护脚板1形成一个倾斜的爬梯并封闭该区域,从而实现人员安全方便地进出轿厢。为了防止轿厢与井道垂直间隙超过内外层护脚板展开后的总高度,救援人员仍然使用该装置救援时可能出现使外层护脚板向井道内翻转的情况,增加在内外层护脚板旋转角度限制装置,使护脚板打开时至少往层门方向延伸一个安全的距离,使人员从护脚板形成的爬梯上下到楼层仍然是安全的。

所述内层护脚板1设有容置所述外层护脚板2的容置空间,外层护脚板2在折叠状态下,刚好处于内层护脚板1的容置空间内,减小了护脚板的体积。

所述内层护脚板1包括与所述轿厢底板3垂直设置的脚踏梯11,设于所述脚踏梯11两侧的支撑架12。所述外层护脚板2包括矩形板21,等间隔设置在所述矩形板21上的脚踏件22。由于外层护脚板2在折叠状态下用做普通的护脚板,因此,外层护脚板2为一完整的矩形板21。

所述支撑架12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脚踏梯11两侧的矩形支撑柱,两所述矩形支撑柱相对面靠近厅门位置用于容置所述矩形板21,两所述矩形支撑柱相对面靠近轿厢位置用于安装所述脚踏梯11。所述支撑架12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矩形支撑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轿厢底板3连接的加固杆,通过加固杆将矩形支撑柱与轿厢底板3形成一个三角形,使得支撑柱更加稳定牢固,有足够的强度来支撑内层护脚板1和外层护脚板2。

所述脚踏梯11包括若干梯杆,所述脚踏件22为若干脚踏凸起,所述脚踏凸起在所述外层护脚板2折叠状态下穿过相邻两所述梯杆的间隔空间。梯杆与脚踏凸起均用来辅助攀爬,而上下两梯杆之间的空隙刚好能够容置脚踏凸起。

所述内层护脚板1包括多组脚踏梯11,所述外层护脚板2包括多组与所述脚踏梯11数量相等且相互对应设置的脚踏件22。当电梯较宽时,为了保证强度的同时使护脚板结构不显得过于笨重,可采用多组脚踏梯11与多组脚踏件22配合使用。

如图5所示,所述轿厢底板3设有与所述外层护脚板2连接的自锁装置。所述自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轿厢底板3上自锁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外层护脚板2上与所述自锁组件配合使用的自锁插杆。所述自锁组件包括锁壳41,设置在所述锁壳41内部的锁孔42,围绕所述锁孔42设置的弧形卡片43。所述弧形卡片43一端与轴杆44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拉簧45连接。所述自锁插杆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卡片43卡接的卡槽。

所述锁壳41上还设有与所述弧形卡片43连接的拉杆46,所述拉杆46一端设于锁壳41内部、另一端穿过所述锁壳41位于所述锁壳41外部。所述锁壳41设置在所述轿厢底板3面向厅门侧,所述拉杆46穿过所述锁壳41的顶部并与轿厢运行方向平行设置。拉杆46设置在弧形卡片43的顶部,可通过其重力进一步将弧形卡片43压实在卡槽内部,避免在电梯运行时,弧形卡片43自动脱离卡槽。所述轿厢底板3设有容置所述锁壳41的安全腔,所述安全腔内设有自锁监测开关,用于监测外层护脚板2的自锁状态。

在折叠外层护脚板2时,先将外层护脚板2向上收起与轿厢底板3接触,使自锁插杆进入锁孔42,在自锁插杆插入锁孔42的同时,弧形卡片43会在自锁插杆上相对滑动,当弧形卡片43遇到卡槽后,会由于拉簧45的弹力将弧形卡片43卡在自锁插杆的卡槽内,使得外层护脚板2与轿厢底板3固定住。最后将安全腔锁住。

当需要展开外层护脚板2,先打开安全腔,将拉杆46向上拉起,拉杆46带动弧形卡片43向上移动,将弧形卡片43从卡槽中抽出,然后将自锁插杆抽离锁孔42,使外层护脚板2与内层护脚板1分离,外层护脚板2再翻转至合适位置。

使用完后,外层护脚板2翻转至正常位置,并通自锁监测开关确认恢复至原位置即可恢复,为了防止护脚板被意外打开,以及使用时松动,内外层护脚板直接安装有自动锁紧结构,并安装专用锁具,防止非专业人员打开。

所述外层护脚板2内部设有可伸缩的折叠式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可以从外层护脚板2的自由端被抽出。当外层护脚板2与楼层地面能够直接接触时,就将外层护脚板2直接放置在楼层地面上。当外层护脚板2与楼层地面之间有间隙时,为了保持外层护脚板2的稳定性,可以将支撑杆从外层护脚板2内部抽出以支撑外层护脚板2,防止外层护脚板2因乘客重力作用而不能与内层护脚板1保持一定夹角。支撑杆可以分为若干段,相邻两段支撑杆之间可根据实际需求折叠成一定的夹角来更好地支撑外层护脚板2。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