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754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6-78995号公报公开了将从喂纱部供给的纱线卷绕于卷绕筒管而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详细而言,示出了具备与卷装边接触边旋转从而使卷装旋转的接触罗拉、以及驱动接触罗拉的罗拉驱动源的构成。并且,公开了用于直接制动卷装的旋转的构成。

上述纱线卷绕装置具备:与卷绕筒管一体旋转的旋转支架、通过压缩空气的压力来制动旋转支架的卷装制动器、切换压缩空气向卷装制动器的供给与停止的电磁阀、以及开闭电磁阀的控制部。卷装制动器具有制动旋转支架的旋转的制动活塞、以及形成供给压缩空气的工作室的壳体。在未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制动器不作用于卷装,从而卷装能够自由地旋转。若控制部控制电磁阀,而将压缩空气供给于工作室,则制动活塞移动而与旋转支架接触,从而凭借在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而使卷装减速。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0-37083号公报公开了具备与日本特开2016-78995号公报相同的卷装制动器、电磁阀以及控制部的纱线卷绕装置。控制部控制电磁阀而使压缩空气的供给与排出交替地反复。

由此,产生所谓的泵闸(pumpingbrake)的效果,对卷装施加缓慢的制动力,而使卷装的旋转停止。此外,电磁阀的开时间与闭时间的比率在从卷装的减速开始至卷装停止的期间是恒定的。

存在一边监视卷装的纱线量、卷装的周速度的变化等,而想要使卷装的减速更为复杂的要求。然而,日本特开2016-78995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线卷绕装置,仅通过电磁阀切换压缩空气的供给与停止,因此无法自由自在地控制工作室内的压力。

日本特开2010-37083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线卷绕装置,虽能够使压缩空气的供给与停止交替地反复,由此使工作室内的压力变化,但在卷装的减速过程中,电磁阀的开时间与闭时间的比率并非变化。换句话说,无法在减速过程中将工作室内的压力变更为任意的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卷装的减速过程中,能够将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大小,从而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的大小。

第一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为纱线卷绕装置,从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将纱线卷绕于卷绕筒管而形成卷装,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有对上述卷装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部、通过其内部的流体的压力使上述制动部工作的工作室、以及变更供给于上述工作室的流体的压力的流体压力可变部,上述流体压力可变部具有配置于和流体供给源连接的流体供给口与上述工作室之间的第一阀、配置于上述工作室与流体排出口之间的第二阀、以及使上述第一阀与上述第二阀独立开闭的流体压力控制部。

在本发明中,第一阀是用于将来自流体供给口的流体供给于工作室的阀,第二阀是用于将工作室的流体排出于流体排出口的阀。若打开第一阀,关闭第二阀,则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上升。若关闭第一阀,打开第二阀,则上述压力下降。另外,由于这些阀通过流体压力控制部而分别独立地动作,因此通过关闭两阀,能够将上述压力保持为恒定。通过上述的构成,能够在卷装的减速过程中,将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大小。因此,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的大小。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基础上,第二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制动装置还具有对从上述流体压力可变部向上述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部,上述流体压力控制部基于上述压力检测部的检测值,控制上述第一阀以及上述第二阀以使向上述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成为指示压力。

基于压力检测部的检测值,通过流体压力控制部控制第一阀以及第二阀,以使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成为指示压力。因此,能够如指示压力那样调整上述压力,从而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基础上,第三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指示压力从外部被依次输入上述流体压力控制部。

在本发明中,指示压力从外部被依次输入流体压力控制部。即,在卷装的减速过程中,指示压力的大小能够随时变化。因此,能够根据状况,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的大小。

在上述第一~第三中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四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制动装置还具有配置于上述流体压力可变部的上述第一阀与上述工作室之间的供给切换阀、以及控制上述供给切换阀的开闭的供给控制部。

通过供给切换阀的开闭,切换流体从流体压力可变部向工作室的供给与不供给。因此,能够进一步变更从流体压力可变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而将上述流体向工作室供给。因此,能够更细致地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

在上述第四发明的基础上,第五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供给控制部使上述供给切换阀的开闭交替地反复进行。

通过使供给切换阀的开闭交替地反复,从而交替地反复进行流体向工作室的供给与不供给。由此,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低于从流体压力可变部供给的流体的压力。因此,能够比仅使用流体压力可变部的情况更缓慢的制动力作用于卷装。

在上述第五发明的基础上,第六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供给控制部变更上述供给切换阀的开时间与闭时间这两者中的至少一方。

由于通过供给控制部变更供给切换阀的开时间与闭时间这两者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调整从流体压力可变部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因此,能够更细致地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

第七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为从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将纱线卷绕于卷绕筒管而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有对上述卷装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部、通过其内部的流体压力使上述制动部工作的工作室、配置于和流体供给源连接的流体供给口与上述工作室之间的供给切换阀、以及控制上述供给切换阀的开闭的供给控制部,上述供给控制部一边变更上述供给切换阀的开时间与闭时间这两者中的至少一方,一边使上述供给切换阀的开闭交替地反复进行。

交替地反复供给切换阀的开闭,从而交替地反复进行流体向工作室的供给与不供给。因此,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低于流体供给源的流体的压力。另外,通过变更开时间与闭时间这两者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在卷装的减速中,将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压力。因此,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

在上述第一~第七中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八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通过与上述卷装接触并旋转从而使上述卷装旋转的接触罗拉、对上述接触罗拉进行旋转驱动的罗拉驱动部、对上述卷装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的卷装旋转速度检测部、对上述接触罗拉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的接触罗拉旋转速度检测部、以及控制上述制动装置以及上述罗拉驱动部的卷绕控制部,在一边维持上述卷装与上述接触罗拉进行接触而正将纱线卷绕于上述卷装的状态一边使上述卷装减速时,上述卷绕控制部基于上述卷装旋转速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以及上述接触罗拉旋转速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制动装置以及上述罗拉驱动部以使上述卷装的周速度与上述接触罗拉的周速度之差收敛于规定的范围。

例如在卷装成为满卷的时刻等中,可能存在一边维持卷装与接触罗拉进行接触而正将纱线卷绕于卷装的状态一边使卷装减速的情况。此时,若卷装与接触罗拉的周速度差增大,则存在产生跳花、卷装的表层紊乱等的担忧。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在卷装的减速过程中,将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压力,而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因此能够缩小卷装与接触罗拉的周速度差,从而能够防止上述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第一~第八中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九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纱线存积装置,其配置于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装之间,并存积从上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以及接纱装置,其配置于上述喂纱部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之间,并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之间的纱线未连接时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纱头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侧的纱头连接,上述卷绕控制部在基于上述接纱装置的接纱时,控制上述制动装置以及上述罗拉驱动部,而使上述卷装以及上述接触罗拉减速。

在因断纱等而成为喂纱部与纱线存积部之间纱线不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在通过接纱装置进行接纱的期间,引出存积于纱线存积部的纱线,从而继续卷装的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纱线存积装置与卷装之间的纱线连接的状态下,在以存积于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不枯竭的方式使卷装减速时,若卷装的周速度与接触罗拉的周速度之差增大,则存在产生跳花、卷装的表层紊乱等的担忧。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在卷装的减速过程中,将向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压力,从而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因此能够缩小上述的周速度之差,从而能够防止上述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第一~第九中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十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制动装置变更向上述工作室供给的流体的压力以使得上述卷装的纱线量越少,作用于上述卷装的制动力越小。

卷装越轻,作用于卷装的制动力越能够变小。因此,能够防止卷装的过度的减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3是卷绕单元的简要的侧视图。

图4是卷装形成部的主视图。

图5是制动装置的框图。

图6是制动缸及其周边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基于空气压力可变部的向工作室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8是表示断纱等产生时的一系列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向工作室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制动装置的框图。

图11是表示电磁阀的开闭的时机等的说明图。

图12是其他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制动装置的框图。

图13是表示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等的说明图。

图14是其他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制动装置的框图。

图15是其他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卷绕单元的简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如图1所示,将多个卷绕单元所排列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重力所作用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将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自动络纱机的简要结构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自动络纱机1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1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自动络纱机1的电气构成的框图。自动络纱机1具备多个卷绕单元2(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落纱装置3以及控制装置4等。

多个卷绕单元2沿左右方向并排,分别将从喂纱纱管bk退绕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纱管bm(本发明的卷绕筒管)而形成卷装100。落纱装置3配置于多个卷绕单元2的上方,并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落纱装置3在接收来自卷绕单元2的满卷信号时,向该卷绕单元2的上方移动,而进行满卷的卷装100的取下以及空的卷绕纱管bm向卷绕单元2的安装等的作业。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4与后述的卷绕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15(本发明的卷绕控制部)以及落纱装置3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电连接,进行与这些控制部的通信。

卷绕单元

接下来,使用图2~图4对卷绕单元2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卷绕单元的简要的侧视图。图4是后述的卷装形成部12的主视图。如图2、图3所示,卷绕单元2具备:喂纱部11、卷装形成部12、纱线存积部13、配置于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的接纱装置33以及清纱器36、单元控制部15等。

喂纱部

喂纱部11用于供给卷绕于喂纱纱管bk的纱线y,并配置于卷绕单元2的下端部。如图3所示,喂纱部11主要具备喂纱纱管支承部21。

喂纱纱管支承部21将喂纱纱管bk支承为大致直立状态。另外,喂纱纱管支承部21构成为能够排出空的喂纱纱管bk的构成。若排出空的喂纱纱管bk,则从未图示的纱管供给装置,将新的喂纱纱管bk供给于喂纱纱管支承部21。

卷装形成部

卷装形成部12用于将纱线y卷绕于卷绕纱管bm而形成卷装100,并配置于卷绕单元2的上端部。如图3以及图4所示,卷装形成部12具备摇架51(本发明的支承部)、横动滚筒52(本发明的接触罗拉)、以及制动装置53等。

如图4所示,摇架51具有一对摇架臂51a、51b。摇架臂51a、51b被支承为能够以轴54为中心转动,向接近或者离开横动滚筒52的方向转动。

在摇架臂51a、51b的末端安装有用于将卷绕纱管bm保持为能够自如旋转的纱管支架56、57。纱管支架56、57分别具有嵌合于卷绕纱管bm的旋转轴方向端部的支架主体58、59。在本实施方式中,摇架51构成为能够安装锥型的卷绕纱管bm。支架主体58、59与卷绕纱管bm的大径侧端部以及小径侧端部分别嵌合,而与卷绕纱管bm一体地旋转。

在纱管支架56内置有后述的制动缸60。另外,在纱管支架57的附近配置有卷装旋转速度传感器61(本发明的卷装旋转速度检测部),对卷装100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并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

横动滚筒52被滚筒驱动马达62(本发明的罗拉驱动部)旋转驱动。横动滚筒52在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使卷绕纱管bm以及卷装100从动旋转。

在横动滚筒52的外周面形成有横动槽52a。横动滚筒52边使纱线y通过该横动槽52a边旋转,从而使纱线y以规定的幅度往复(横动)。

在横动滚筒52的附近配置有滚筒旋转速度传感器63(本发明的接触罗拉旋转速度检测部)。滚筒旋转速度传感器63对横动滚筒52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并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

制动装置53用于制动卷装100的旋转。详细后述。

纱线存积部

纱线存积部13用于暂时存积从喂纱纱管bk退绕的纱线y,并配置于卷装形成部12的下方。如图3所示,纱线存积部13主要具备纱线存积滚筒41、滚筒驱动马达42、纱线引导部件43以及上纱线吹下装置44。

纱线存积滚筒41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通过在其外周面卷绕纱线y,而存积纱线y。滚筒驱动马达42对纱线存积滚筒41进行旋转驱动。纱线引导部件43为管状的部件,配置为一方的端部与纱线存积滚筒41的旋转轴方向端部对置。从喂纱部11侧行走过来的纱线y在纱线引导部件43的内部行走,并被引向纱线存积滚筒41。上纱线吹下装置44与纱线引导部件43邻接地配置。上纱线吹下装置44与压缩空气源连接,在后述的接纱时,吹下上方(纱线存积部13侧)的纱线y。

若滚筒驱动马达42对纱线存积滚筒41进行旋转驱动,则纱线y被纱线引导部件43引向纱线存积滚筒41,而卷绕于纱线存积滚筒41的外周面。该被卷绕的纱线y通过卷装形成部12的滚筒驱动马达62使横动滚筒52以及卷装100旋转,而从纱线存积滚筒41被引出并卷绕于卷装100。这样,由于在纱线存积部13存积纱线y,因此例如即便在进行后述的接纱时,也能够从纱线存积部13引出纱线y,而使基于卷装形成部12的纱线y的卷绕动作继续。

接纱装置

如图3所示,接纱装置33配置于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接纱装置33用于在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的纱线y成为未连接的状态时,将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以下,作为下纱线y1)与纱线存积部13侧的纱线y(以下,作为上纱线y2)连接。作为纱线y成为未连接的状态的情况,存在由张力产生的断纱时、由纱疵的产生引起的剪纱时、喂纱纱管bk的更换时等。作为接纱装置33,能够使用例如压缩空气式的装置。接纱装置33向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吹送压缩空气,而将两方的纱头暂时理开后,向两方的纱头再次吹送压缩空气,而将纱头彼此缠绕而进行接纱。

清纱器

如图3所示,清纱器36配置于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清纱器36对纱线y的粗细等进行监视而对纱疵进行检测。在清纱器36的附近配置有将纱线y切断的未图示的切割器。在产生断纱时、或者更换纱管时,清纱器36对纱线y的不在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另外,在检测出纱疵时,切割器立即切断纱线y,并且清纱器36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

喂纱部与纱线存积部之间的构成

卷绕单元2在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除了上述的接纱装置33以及清纱器36之外,还具备各种装置。如图3所示,从下方朝向上方按顺序,配置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下纱线吹起装置31、上纱线捕捉装置32、下纱线捕捉装置34、张力赋予装置35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33配置于上纱线捕捉装置32与下纱线捕捉装置34之间,清纱器36配置于张力赋予装置35的上方。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配置于喂纱部11的上方。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具有限制部件23,使限制部件23从上方与从喂纱纱管bk退绕的纱线y接触,而抑制退绕时的离心力引起的纱线y的膨胀。

下纱线吹起装置31连接于压缩空气源,而将下纱线y1吹起。上纱线捕捉装置32连接于负压源,而吸引并捕捉上纱线y2。下纱线捕捉装置34连接于负压源,而吸引并捕捉被下纱线吹起装置31吹起的下纱线y1。张力赋予装置35具有例如被固定的梳齿与可动的梳齿,对纱线y赋予规定的张力。

另外,在上下方向,从上纱线捕捉装置32的配置位置至上纱线吹下装置44的配置位置配置有管状的纱线引导部件38。纱线引导部件38的上端的开口与上纱线吹下装置44对置,下端的开口与上纱线捕捉装置32对置。在纱线引导部件38的侧壁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未图示的狭缝。

在通过清纱器36切断纱线时,通过接纱装置33与纱线存积部13等如以下那样进行接纱的动作。首先,纱线存积部13的滚筒驱动马达42的旋转停止,而使纱线存积滚筒41停止。另外,下纱线捕捉装置34吸引并捕捉由清纱器36的剪纱而被形成的下纱线y1,从而将下纱线y1引向接纱装置33。另外,上纱线吹下装置44引出附着于纱线存积滚筒41的表面的上纱线y2,并将其朝向纱线引导部件38吹下。被吹下的上纱线y2从纱线引导部件38的上端的开口被引导至下端的开口。上纱线捕捉装置32吸引并捕捉上纱线y2的纱头,从而上纱线y2从纱线引导部件38的狭缝被取出并被引向接纱装置33。接纱装置33将被引导过来的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连接。

单元控制部

单元控制部15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贮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单元控制部15根据储存于rom的程序,通过cpu对各部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对来自清纱器36、滚筒旋转速度传感器63、卷装旋转速度传感器61、后述的空气压力可变部71等的信号的接收、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2、接纱装置33、滚筒驱动马达42、滚筒驱动马达62、空气压力可变部71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制动装置的详细构成

接下来,使用图4~图6对卷装形成部12的制动装置53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制动装置53的简要的图。图6是制动缸60及其周边构成的简要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制动装置53具有制动缸60、用于变更向后述的制动缸60的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空气压力可变部71(本发明的流体压力可变部)、压力计86(本发明的压力检测部)等。

如上所述,制动缸60内置于纱管支架56。如图6所示,制动缸60具有壳体72、轴承套筒73以及旋转支承部74等。

壳体72安装于摇架臂51a的末端部。轴承套筒73嵌入成相对于壳体72能够移动且无法旋转,在其末端部设置有制动蹄75(本发明的制动部)。通过壳体72的内壁与轴承套筒73形成工作室76。工作室76具有开口,而构成为能够供给压缩空气的构成。在壳体72与轴承套筒73之间配置有将轴承套筒73向支架主体58侧施力的弹簧77。

旋转支承部74设置于轴承套筒73的内部。在支架主体58安装有轴78,旋转支承部74将轴78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轴承套筒73与旋转支承部74之间,配置有将旋转支承部74向支架主体58侧施力的弹簧79。

空气压力可变部71用于变更向制动缸60的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如图5所示,空气压力可变部71具有电磁阀81(本发明的第一阀)、电磁阀82(本发明的第二阀)、以及空气压力控制部83(本发明的流体压力控制部)等。

电磁阀81、82均为常闭类型的双向电磁阀。电磁阀81配置于和压缩空气的供给源(本发明的流体供给源)连接的供给口84(本发明的流体供给口)与工作室76之间。电磁阀81的入口侧与供给口84连接,出口侧与工作室76以及电磁阀82的出口侧连接。电磁阀82配置于工作室76与和外部连接的排气口85(本发明的流体排出口)之间。电磁阀82的入口侧与工作室76以及电磁阀81的出口侧连接,出口侧与排气口85连接。空气压力控制部83使电磁阀81与电磁阀82独立地开闭。在空气压力控制部83例如从单元控制部15等输入有指示压力。

电磁阀81切换将来自供给口84的压缩空气是向工作室76供给,还是相对于工作室76切断。电磁阀82切换将压缩空气是向排气口85排出,还是相对于排气口85切断。通过打开电磁阀81,并且关闭电磁阀82,从而压缩空气如图5中实线的箭头表示的那样流动,压缩空气从供给口84向工作室76供给,而使工作室76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上升。另外,通过关闭电磁阀81,并且打开电磁阀82,从而压缩空气如图5中虚线的箭头表示的那样流动,压缩空气从工作室向排气口85排出,而使上述压力下降。另外,电磁阀81、82通过空气压力控制部83分别独立地动作,因此通过关闭电磁阀81、82双方,从而压缩空气不供给也不排出,上述压力被保持为恒定。

压力计86配置于电磁阀81与工作室76之间,对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进行检测并向空气压力控制部83输出。空气压力控制部83基于压力计86的检测值,控制电磁阀81、82以使上述压力成为指示压力。

使用图7对基于空气压力可变部71的上述压力的时间变化进行说明。在图7中,初始压力为p0。指示压力从单元控制部15等被依次输入空气压力控制部83。在时刻t0,若从单元控制部15等例如输入有大于p0的p1来作为指示压力,则空气压力控制部83打开电磁阀81,关闭电磁阀82,而使上述压力上升,使其到达p1。在时刻t1,若输入低于p1的p2来作为指示压力,则空气压力控制部83关闭电磁阀81,打开电磁阀82,而使上述压力下降,使其到达p2。在时刻t2,若还输入有其他的指示压力,则空气压力控制部83相同地控制电磁阀81、82,而变更上述压力。这样,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被空气压力可变部71随时调整为供给源的压缩空气的压力pmax以下的任意的压力。

根据以上的构成,轴承套筒73与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对应地,在卷绕纱管bm的旋转轴方向移动。即,轴承套筒73若上述压力增高,则向接近纱管支架56的支架主体58的一方移动,若上述压力降低,则向远离支架主体58的一方移动。在未向工作室76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或者供给了制动蹄75不与支架主体58接触的程度的低压的压缩空气的状态下,支架主体58不被制动,而能够相对于轴承套筒73自由地旋转。此外,此时,支架主体58被弹簧77、79与上述低压的压缩空气经由轴78向卷绕纱管bm侧施力。由此,卷绕纱管bm被保持为能够自如旋转。

另一方面,若向工作室76供给高压的压缩空气,则轴承套筒73向支架主体58侧移动,制动蹄75与支架主体58接触。由此,产生制动蹄75与支架主体58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制动支架主体58的旋转,从而与支架主体58一体旋转的卷绕纱管bm以及卷装100减速。使卷装100的旋转减速的制动力的大小,与在制动蹄75和支架主体58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对应地变化,从而上述摩擦力的大小与工作室76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对应地变化。

如以上那样,能够通过空气压力可变部71,将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供给源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以下的任意的压力。因此,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的大小。

另外,基于压力计86的检测值,通过空气压力控制部83,控制电磁阀81、82以使向工作室76供给的流体的压力成为指示压力。因此,能够如指示压力那样调整上述压力,从而能够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

另外,指示压力从单元控制部15等被依次输入空气压力控制部83,从而指示压力的大小能够在卷装100的减速过程中随时变化。因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的大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53通过使从空气压力可变部71向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化,从而能够自由地控制工作室76内的压力以使其成为任意的压力。若使用上述的制动装置53,则能够在卷装100的减速时,进行与卷装100的周速度变化等的状况对应的适当的减速,例如,能够抑制卷装100的品质降低。作为其一个例子,以下,在产生了断纱等的情况下的接纱时,对使卷装100减速的控制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卷绕单元2具备纱线存积部13,即使在接纱时,也通过消耗存积于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从而能够边继续纱线y的卷绕动作边进行接纱。但是,在万一接纱失败的情况下,存在存积于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枯竭的担忧,因此在接纱时使卷装100减速,而进行抑制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的消耗的控制。

此时,欲使卷装100的卷绕速度尽量快速地减速,但若过于急剧地减速,则因横动滚筒52与卷装100之间的滑动而损伤卷装100的表层的纱线,或者产生跳花导致卷装品质的降低。因此,以下,通过制动装置53对工作室76内的压力进行控制,从而使卷装100适当地减速以使得卷装品质尽量不降低。

产生断纱等时的单元控制部的一系列的控制

以下,使用图8以及图9对包含产生断纱等时的、基于单元控制部15的卷装100的减速处理的一系列的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单元控制部15在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接触的状态下,驱动滚筒驱动马达62而使横动滚筒52旋转,而在卷装100卷绕纱线y。向制动缸60的工作室76供给上述的低压的压缩空气,卷装100未被制动。换句话说,卷装100的周速度与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大致相等。另外,单元控制部15对滚筒驱动马达42进行控制而使纱线存积滚筒41旋转,而将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的存积量保持为适量。以下,将该状态下的纱线卷绕动作作为通常卷绕动作。通常卷绕动作时的卷装100以及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例如为1500m/min。

在通常卷绕动作的过程中,在因产生断纱、剪纱、更换纱管等,而使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的纱线y成为不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从清纱器36输出产生断纱等的信号,而输入单元控制部15(s101)。此时,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2一边进行后述的接纱处理一边从纱线存积部13引出纱线y而继续纱线y向卷装100的卷绕。但是,此时,以存积于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不枯竭的方式与接纱处理并行地,进行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减速而使纱线的卷绕速度变慢的减速处理(s102)。

对减速处理的详细进行说明。在一边进行接纱处理一边继续纱线y向卷装100的卷绕时,单元控制部15需要以存积于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不枯竭的方式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减速,而使纱线y的卷绕速度暂时变慢。具体而言,需要使卷装100以及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例如从1500m/min减速至300m/min。

单元控制部15读入横动滚筒52的目标周速度,对滚筒驱动马达62进行控制而开始横动滚筒52的减速。与此同时,单元控制部15读入减速开始时的指示压力,向空气压力可变部71输出指示压力。空气压力控制部83基于被输入的指示压力,进行压缩空气向工作室76的供给,开始卷装100的减速。

在卷装100以及横动滚筒52的减速过程中,单元控制部15随时计算卷装100的周速度与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之差(滑动量)。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基于滚筒旋转速度传感器63的检测结果与预先存储于rom等的横动滚筒52的直径而计算出。卷装100的周速度基于卷装旋转速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与滚筒旋转速度传感器63的检测结果而控制。更加详细而言,在开始减速时,求出卷装旋转速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与滚筒旋转速度传感器63的检测结果的比率。另外,在为该比率时,假定卷装100的周速度与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相等,基于该比例进行考虑了滑动量的减速控制。

图9是表示卷装100的减速开始以后的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表。初期的、即减速开始前的上述压力p0为上述的低压。减速处理开始后的上述压力高于p0。在减速处理过程中,单元控制部15将指示压力向空气压力控制部83依次输出,随时控制空气压力可变部71以使滑动量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即,若卷装100的减速过度,则降低指示压力以使减速变弱,若卷装100的减速不充分,则提高指示压力以使减速增强。通过空气压力可变部71,将上述压力随时调整为pmax以下的任意的压力,因此能够进行上述的控制。

指示压力的大小也可以根据卷装100的纱线量而变化。在卷装100较轻的情况下,若基于制动装置53的制动力过大,则存在卷装100过度地被减速的担忧。如上所述,单元控制部15输出指示压力以使滑动量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因此,在卷装100较轻的情况下,指示压力整体变小(参照图9的(a))。相反,在卷装100较重的情况下,指示压力整体增大(参照图9的(b))。基于该指示压力,空气压力控制部83变更上述压力以使得上述纱线量越少,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越小。

一边进行以上的滑动量的控制单元控制部15一边对纱线y向卷装100的卷绕速度是否到达目标值进行判断。单元控制部15若卷装100的周速度到达目标值,则维持其周速度。若卷装100的周速度未到达目标值,则继续减速处理。

此外,在即使进行上述减速处理也能预料到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的枯竭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对制动装置53与滚筒驱动马达62进行控制而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停止。

另外,与上述的减速处理并行地,单元控制部15进行接纱处理。单元控制部15对滚筒驱动马达42进行控制,而使纱线存积滚筒41停止。然后,如上所述,单元控制部15向接纱装置33引导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控制接纱装置33而进行接纱。在该接纱处理的过程中,单元控制部15也驱动滚筒驱动马达62使横动滚筒52与卷装100旋转,而从纱线存积部13引出纱线y而继续纱线y向卷装100的卷绕。但是,此时,由于纱线存积滚筒41停止,因此纱线y的存积量减少。

接下来,单元控制部15对滚筒驱动马达42进行控制而使纱线存积滚筒41旋转,再次开始纱线y向纱线存积部13的存积。为使已减少的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尽量迅速地增加,单元控制部15使纱线存积滚筒41加速,而使其比通常卷绕动作时快的旋转速度旋转(s103)。最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滚筒驱动马达62而使横动滚筒52加速,使纱线y的卷绕速度返回通常卷绕动作时的速度(s104)。此时,纱线存积滚筒41的旋转速度也返回通常卷绕动作时的旋转速度。

如以上那样,在本发明中,在卷装100的减速过程中,能够将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压力,从而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因此,在从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接触且纱线连接而卷绕纱线y的状态开始使卷装100以及横动滚筒52减速的情况下,一边使横动滚筒52以最大效率减速一边使其追随卷装100,从而能够缩小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差。因此,能够防止跳花、断纱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因断纱等而使喂纱部11与纱线存积部13之间的纱线成为不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在通过接纱装置33进行接纱的期间,引出存积于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y,从而继续卷装100的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纱线存积部13与卷装100之间的纱线连接的状态下,以存积于纱线存积部13的纱线不枯竭的方式使卷装减速时,若卷装100的周速度与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之差增大,则存在产生跳花、卷装的表层紊乱等的担忧。在本发明中,在卷装100的减速过程中,能够将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压力,从而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因此能够容易地控制上述的周速度之差,从而能够防止上述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卷装100越轻,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越能够变小,因此能够防止卷装100的过度的减速。

接下来,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加变更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其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的构成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1)也可以变更制动装置的构成。在图10中,制动装置91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压力可变部71,而具有电磁阀87(本发明的供给切换阀)与供给控制部88。

电磁阀87为常闭类型的三向电磁阀。电磁阀87配置于空气压力可变部71的电磁阀81与工作室76之间。电磁阀87的供给口侧与电磁阀81的出口侧以及电磁阀82的入口侧连接。电磁阀87的排气口侧与排气口85连接。电磁阀87的缸口侧与工作室76连接。供给控制部88控制电磁阀87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开闭)。电磁阀87的开闭的时机数据例如从单元控制部15被输出。若向电磁阀87通电(接通状态),则电磁阀87的供给口侧打开并且排气口侧关闭,而使压缩空气如图10中实线的箭头表示的那样流动,从供给口84向工作室76供给压缩空气。若向电磁阀87的通电停止(断开状态),则电磁阀87的供给口侧关闭并且排气口侧打开,而使压缩空气如图10中虚线的箭头表示的那样流动,从工作室76向排气口85排出压缩空气。

使用图11对减速处理过程中的、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进行说明。在单元控制部15的rom等存储有多种每隔一定时间切换电磁阀87的开闭时机的设定数据。作为一个例子,图11的(a)示出了将在某时间段a交替地反复两次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接通时间(本发明的开时间)短于断开时间(本发明的闭时间)的设定数据图表化的图。相同地,图11的(b)是将接通时间长于断开时间的设定数据图表化的图。在读入图11的(b)那样的设定数据的情况下,由于与图11的(a)相比接通时间较长,因此上述压力容易上升。其中,时间段a例如为0.1秒等的短的时间。当然,设定数据不限定于上述的数据。例如,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也可以相等。第一次的接通时间与第二次的接通时间也可以不同。反复的次数也可以不是两次。

单元控制部15在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的减速过程中,随时计算两者的周速度差,基于该时刻的周速度差,读入切换电磁阀87的接通/断开的时机的设定数据中的最佳的数据。例如,如图11的(c)所示,依次读入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的比率分别不同的三种设定数据。若将上述设定数据从单元控制部15依次输入供给控制部88,则供给控制部88一边基于上述设定数据使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变化,一边交替地反复进行电磁阀87的开闭。作为其结果,如图11的(d)所示,上述压力以压力pmax以下的压力进行时间变化。因此,虽不是使用了空气压力可变部71的情况那样的细致的压力调整,但与以往的泵闸的控制不同,能够在卷装100的减速过程中进行基于上述周速度差的反馈,从而将上述压力随时调整为任意的大小。因此,能够随时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

(2)也可以追加制动装置的构成。在图12中,制动装置92还具有配置于空气压力可变部71的电磁阀81与工作室76之间的上述的电磁阀87、以及供给控制部88。作为基于空气压力可变部71的压缩空气的流动,与上述的图5相同地,实线的箭头表示供给,虚线的箭头表示排气。作为基于电磁阀87的开闭的压缩空气的流动,涂黑的箭头表示供给,虚线描绘且画阴影线的箭头表示排气。

使用图13对减速处理过程中的、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进行说明。图13的(a)是表示从空气压力可变部7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电磁阀81与电磁阀87之间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图。图13的(b)是将电磁阀87的接通/断开的切换时机的设定数据图表化的附图。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的比率及其变化与上述的图11的(c)所示的情况相同。换句话说,即使在该变形例中,也基于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差,反馈电磁阀87的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若从单元控制部15向供给控制部88依次输入上述设定数据,则供给控制部88一边基于上述设定数据使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变化,一边交替地反复进行电磁阀87的开闭。

图13的(c)是表示通过电磁阀87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结果的图表。双点划线表示图13的(a)的从空气压力可变部7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电磁阀87的开闭,从而工作室76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得低于从空气压力可变部7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另外,由于电磁阀87的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变化,因此能够调整从空气压力可变部71向工作室76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因此,能够更细致地变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

在该变形例中,电磁阀87的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的比率也可以在减速处理过程中是恒定的。另外,电磁阀87也可以为切换压缩空气向工作室76的供给与切断的双向电磁阀。

(3)也可以使用又一制动装置的构成。在图14中,制动装置93代替图12所示的制动装置92的空气压力可变部71,而具有空气压力切换单元94。空气压力切换单元94与上述的供给口84连接。另外,空气压力切换单元94还与供给口95连接,该供给口95与压力比和供给口84连接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源的压力低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源连接。空气压力切换单元94构成为能够切换将来自供给口84的比较高压的压缩空气与来自供给口95的比较低压的压缩空气中的任一个是否向电磁阀87侧供给的构成。空气压力切换单元94被单元控制部15控制。在图14中,在被供给来自供给口84的压缩空气的情况下,压缩空气如实线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另外,在被供给来自供给口95的压缩空气的情况下,压缩空气如实线描绘且画阴影线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

在上述的构成中,在使例如卷径小且轻的卷装100减速等将弱的制动力作用于卷装100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对空气压力切换单元94进行控制,而以从供给口95供给压缩空气的方式进行切换。并且,如上所述,供给控制部88对电磁阀87进行控制,交替地反复进行电磁阀87的接通/断开。由此,虽不是使用了空气压力可变部71的情况那样的细致的压力调整,但与上述(1)的变形例那样仅使用了电磁阀87的情况相比,能够细致地调整上述压力。此外,供给口的个数不限定于两个,若增加其个数,则能够进行更细致的压力调整。

(4)在制动装置91~93中,也可以仅使电磁阀87的接通时间与断开时间的任一方变化。

(5)制动装置53、91、92、93也可以不具有压力计86。例如,也可以将表示指示压力与各电磁阀的开闭时机的关系的图表预先保存于单元控制部15的rom等。或者,也可以将根据指示压力计算上述开闭的时机的程序预先编入单元控制部15。

(6)也可以从控制装置4等除单元控制部15以外的外部向空气压力控制部83输入指示压力。或者,也可以由操作人员输入指示压力。

(7)也可以是空气压力可变部71不具有空气压力控制部83,单元控制部15作为空气压力控制部对空气压力可变部71进行控制。也可以是制动装置91~93不具有供给控制部88,单元控制部15作为供给控制部对电磁阀87进行控制。

(8)在减速处理过程中,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以滑动量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的方式与制动装置53的控制一并对滚筒驱动马达62进行控制而进行横动滚筒52的周速度的微调。

(9)卷装形成部12也可以具有使摇架51转动的提升缸(未图示)。即,也可以构成为在需要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急停的情况下,能够使摇架51转动,而使卷装100从横动滚筒52分离的构成。

(10)也可以在摇架51的轴54等安装有对摇架臂51a、51b的转动角进行检测并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的转动角传感器(未图示)。即,由于摇架臂51a、51b与卷装直径对应地转动而产生转动角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变化,因此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基于转动角传感器与卷装旋转速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计算卷装100的周速度、纱线量。

(11)卷绕单元也可以不具备纱线存积部13。在图15中,示出了不具备纱线存积部13的卷绕单元10。该卷绕单元10作为用于向接纱装置33引导纱线y的构成,具备具有对卷装形成部12侧的上纱线y2进行吸引捕捉的吸嘴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96、与具有对喂纱部11侧的下纱线y1进行吸引捕捉的吸引口的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97等。在接纱时,下纱线y1与上纱线y2分别被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96与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97向接纱装置33引导。

在卷绕单元10的接纱时,单元控制部15对在上述(9)的变形例中叙述的提升缸进行控制而使摇架51转动,在使卷装100从横动滚筒52分离后,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分别停止。这样,在卷绕单元10中,在接纱时,不进行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卷装100的减速。然而,在例如卷装100成为满卷的时刻等,可能存在一边维持正卷绕纱线y的状态一边使卷装100与横动滚筒52减速的情况。在上述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自由地调整作用于卷装100的制动力,因此能够缩小滑动量。因此,能够防止跳花、断纱等的不良情况。

(11)也可以通过横动滚筒52以外的构成使卷装100旋转。例如,也可以使不具有横动槽的接触罗拉旋转,从而使卷装100从动旋转,通过从接触罗拉独立的横动引导件使纱线y横动。

(12)接纱装置33不限定于压缩空气式,例如也可以使用机械式。

(13)也可以向工作室76供给油等除压缩空气之外的流体。

(14)卷绕纱管bm不限定于锥型,也可以为筒子纱型(圆筒形)。

(15)本发明不限定于卷绕单元2,也可以应用于纺纱单元(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253353)等的纱线卷绕装置。在该情况下,生成纺织纱的空气纺纱装置等相当于喂纱部1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