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4668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叉车的改进,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简单, 实用,且可将自己提升至车上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叉车,包含叉车主体;所述叉车主体的下部设置有移动轮,所述叉车主体的前部设置有立架;所述立架上设置有可沿立柱上下运动的货叉;这种叉车可方便在地面移动,并能将地面的货物提升到高处,但它本身不能将自己提升;一般只适合在固定地方工作;当需要去别的地方工作时,则需要专用运输车辆,将它运输过去,而且需要引桥或吊车将叉车开上或吊上运输车辆,非常麻烦。

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结构简单, 实用,且可将自己提升至车上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实用,且可将自己提升至车上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包括装配车主体和提升架;所述装配车主体的前部设置有立架;所述提升架设置在立架上,并可沿立架上下运动;所述提升架的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提升板;两提升板的后端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提升板随提升架一起上下运动;所述装配车主体的下表面的前进方向的中心部上设置有主滚轮;所述装配车主体的下表面沿其前进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移动板导槽;所述移动板导槽内设置有可沿其前后运动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后端部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移动板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滚轮、后部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提升板上设置有中空部;当提升板下降到最低位处时,所述移动板能进入对应的提升板上的中空部中,并离地,此时,提升板和主滚轮同时着地;所述移动板能伸出装配车主体的前部,也能伸出装配车主体的后部。

优选的,所述装配车主体的外周设置有扩展部;所述扩展部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次滚轮;所述次滚轮沿装配车主体的前进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装配车主体的后部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可绕其下端的固定部的竖直轴的旋转。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拉手部;所述拉手部用于推拉移动板。

优选的,所述提升板能沿提升架上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提升板固定在提升架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移动板能伸出装配车主体的前部,也能伸出装配车主体的后部,再利用提升板与装配车主体的相对运动,既可实现提升板的提升,也可以实现装配车主体,即既能用提升板提升货物,又能提升装配车主体,从而实现对货物的提升和对自己的提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收纳状态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收纳状态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下车状态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下车状态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提升状态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提升状态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提升状态时的第三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装卸车主体;2、扩展部;3、次滚轮;4、移动板;5、提升板;6、第一连接件;7、拉手部;8、推杆;9、立架;10、提升架;11、第二连接件;12、移动板导槽;13、主滚轮;41、第一滚轮;42、第二滚轮;51、中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包括装配车主体1和提升架10;所述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设置有立架9;所述提升架10设置在立架9上,并可沿立架9上下运动;所述提升架10的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提升板5;两提升板5的后端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11连接;所述提升板5随提升架10一起上下运动;所述装配车主体1的下表面的前进方向的中心部上设置有主滚轮13;所述装配车主体1的后部设置有推杆8;所述推杆8可绕其下端的固定部的竖直轴(未标出)的旋转;所述装配车主体1的外周设置有扩展部2;所述扩展部2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次滚轮3;所述次滚轮3沿装配车主体1的前进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装配车主体1的下表面沿其前进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移动板导槽12;所述移动板导槽12内设置有可沿其前后运动的移动板4;所述移动板4的后端部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6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6上设置有拉手部7;所述拉手部7用于推拉移动板4;所述移动板4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滚轮41、后部设置有第二滚轮42;所述提升板5上设置有中空部51;当提升板5下降到最低位处时,所述移动板4能进入对应的提升板5上的中空部51中,并离地,此时,提升板5和主滚轮13同时着地;所述移动板4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也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后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板5能沿提升架10上下运动,将同样的货物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可以降低提升架10的提升高度,有利于在空间有限的厢式车厢内使用。

当然,提升板5也可以设置成固定在提升架10上,该结构简单,提升架10的提升高度大,对工作空间的高度要求比较高。

地面收纳状态时,如附图1-2所示,所述移动板4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所述移动板4能进入对应的提升板5上的中空部51中,并离地;此时,提升板5和主滚轮13同时着地,此时提升板5处于最低位处,可防止装配车主体1的滑动。

地面移动货物时,类似附图1-2;所述移动板4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所述移动板4下降着地;此时提升板5即可用来装货物,并通过移动板4上的第一滚轮41、第二滚轮42和装配车主体1上的主滚轮13的转动实现移动货物。

当需要提升货物时,如附图5-7所示,所述提升架10沿立架9向上运动,同时带动提升板5向上运动;即可实现对货物的提升。

上车时,先将提升板5进入车厢内,再将移动板4从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往后抽出,如附图3-4所示,接着,使提升板5与车厢接触,并压紧,装配车主体1朝提升板5运动,从而实现装配车主体1的提升;当提升板5处于最低位处时,将移动板4从装配车主体1的后部朝前推,即完成上车。

车厢内移动货物时,类似附图1-2;所述移动板4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所述移动板4下降着车厢;此时提升板5即可用来装货物,并通过移动板4上的第一滚轮41、第二滚轮42和装配车主体1上的主滚轮13的转动实现移动货物。

车厢收纳状态时,如附图1-2所示,所述移动板4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所述移动板4能进入对应的提升板5上的中空部51中,并离开车厢;此时,提升板5和主滚轮13同时落在车厢上,此时提升板5处于最低位处,可防止装配车主体1的滑动。

下车时,如附图3-4所示,使提升板5与车厢接触,并压紧,再将移动板4从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往后抽出,接着,装配车主体1远离提升板5运动,从而实现装配车主体1的下降;当装配车主体1着地后,将移动板4从装配车主体1的后部朝前推,然后稍微抬升提升板5,并拉推杆8,使装配车主体1远离车厢,最后将提升板5下降到最低位处,即完成下车。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上下车的装卸车的移动板4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前部,也能伸出装配车主体1的后部,再利用提升板5与装配车主体1的相对运动,既可实现提升板5的提升,也可以实现装配车主体1,即既能用提升板5提升货物,又能提升装配车主体1,从而实现对货物的提升和对自己的提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