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筒交叉锥螺旋喂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852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筒交叉锥螺旋喂料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喂料机,具体涉及一种双筒交叉锥螺旋喂料机,属于喂料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螺旋喂料机作为常用的物料输送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作场合中。现有技术中,螺旋喂料机一般是通过皮带驱动的方式实现螺旋叶片轴的转动,其缺陷是皮带容易打滑或松弛,使得驱动装置动力传递时常出现波动现象,导致物料输送时难以得到有效压缩,同时,这种喂料方式容易造成喂料斗的出料口处物料堵塞,形成“架桥”现象,导致物料输送密度不够均匀,从而影响到螺旋喂料机的物料定量输送和工作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筒交叉锥螺旋喂料机及喂料方法,实现了物料输送过程的均匀衡实,提高了物料定量输送的精确

性、工作稳定性及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筒锥螺旋压缩机,进料筒1、驱动装置2、轴承座3、料箱盖板4、联轴器5、料箱6、螺旋轴7、锥形导料筒8、压缩筒9、交叉筒定位法兰10及混合筒11,所述进料筒1通过料箱盖板4与倒V形的料箱6固定连接,所述料箱6的左右两侧分别交叉固连有锥形导料筒8和压缩筒9,所述螺旋轴7置于由所述料箱6、锥形导料筒8和压缩筒9固连形成的结构内部,所述螺旋轴7上对应锥形导料筒8和压缩筒9处分别设有相配合的螺旋叶片,所述交叉筒定位法兰10水平焊接在两个交叉压缩筒9下端的外壁上,所述混合筒11与交叉筒定位法兰10固连,所述进料筒1两旁的料箱盖板4上分别设有轴承座3,所述轴承座3上固定有驱动装置2,所述驱动装置2通过联轴器5与螺旋轴7的顶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为减速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料箱6的左右两端设有排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锥形导料筒8内的螺旋叶片从上至下螺径逐渐变小而螺距保持不变,所述位于压缩筒9内的螺旋叶片等径等距。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螺旋轴7的轴线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40°-50°角度。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双筒交叉锥螺旋喂料的结构形式,在相对密实的锥形导料筒中,随着螺径的不断减小,螺旋的输送体积同步减小,使得物料在向下输送的同时被压缩均匀衡实,提高了物料定量输送的精确性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混合筒的立体图。

图中:1-进料筒,2-驱动装置,3-轴承座,4-料箱盖板,5-联轴器,6-料箱,7-螺旋轴,8-锥形导料筒,9-压缩筒,10-交叉筒定位法兰,11-混合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经过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筒交叉锥螺旋喂料机,包括进料筒1、驱动装置2、轴承座3、料箱盖板4、联轴器5、料箱6、螺旋轴7、锥形导料筒8、压缩筒9、交叉筒定位法兰10及混合筒11,所述进料筒1通过料箱盖板4与料箱6固定连接,所述料箱6设为倒V形且其左右两端设有排气口,料箱6的左右两侧分别交叉固连有锥形导料筒8和压缩筒9;所述螺旋轴7置于由所述料箱6、锥形导料筒8和压缩筒9固连形成的结构内部,优选地,所述螺旋轴7的轴线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45°角度,所述螺旋轴7上对应锥形导料筒8和压缩筒9处分别设有相配合的螺旋叶片,进一步地,所述位于锥形导料筒8内的螺旋叶片从上至下螺径逐渐变小而螺距保持不变,用于压缩物料均匀衡实,所述位于压缩筒9内的螺旋叶片等径等距。

所述交叉筒定位法兰10(参见图2)水平焊接在两个交叉压缩筒9下端的外壁上,所述混合筒11(参见图3)与交叉筒定位法兰10固连,所述进料筒1两旁的料箱盖板4上分别设有轴承座3,所述轴承座3上固定有驱动装置2,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减速电机,驱动装置2通过联轴器5与螺旋轴7的顶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是:工作时,开启电机带动螺旋轴转动,将物料从进料筒落入到倒V形料箱中,在重力作用下物料分别向料箱的两侧滑动,通过螺旋叶片的转动作用,物料传递到锥形导料筒中,随着螺径的减小,螺旋的输送体积同步减小,使得物料在输送的同时被压缩。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双筒交叉锥螺旋结构,使得松散物料经导向后再进行压实,确保物料在螺旋输送过程中得以均匀衡实,实现了物料的定量输送,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本技术领域对所描述实施例所做出的任何修改或补充、等同替换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