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9365发布日期:2018-06-12 21:5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自动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视等大型电器设备在工厂制造时,完成模组的组装后,需要将电视等大型电器翻转180°后,对背板上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对电视等大型电器设备进行翻转,需要两至四个人同时配合工作。采用这种人工旋转的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缺陷:(1)在大型生产线上,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多;(2)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会造成的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自动翻转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翻转装置,旨在解决靠人力来翻转大型电器存在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翻转装置,包括机架、提升机构、翻转机构和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翻转机构和所述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翻转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提升机构上,所述翻转机构连接所述夹持机构并能够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

优选地,所述提升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升降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升降组件沿所述机架的垂直方向做升降运动,所述翻转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升降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提升电机,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方的中心轴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的侧面,所述中心轴与所述提升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中心轴上设置有第一同步轮,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与所述第二同步轮之间连接有同步带,所述翻转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同步带上。

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滑动架,所述滑动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滑动架固定于所述同步带上,所述翻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滑动架上。

优选地,所述滑动架上设置有卡座,所述卡座上具有卡槽,所述同步带穿过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基座以及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第二驱动机构和翻转组件,所述夹持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翻转组件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转组件带动所述夹持机构翻转,所述基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提升机构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翻转伸缩缸,所述翻转组件包括与所述翻转伸缩缸的活塞端连接的第一齿条、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的连接轴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轴上的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夹持机构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框以及平行设置在所述夹持框上的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所述夹持框与所述翻转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杆和所述第二夹持杆上均设置有第一夹持伸缩缸,所述第一夹持伸缩缸的活塞端连接有夹持块,所述夹持块上设置有凹槽。

优选地,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平行设置于所述夹持框上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和所述第二活动杆与所述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垂直,在所述夹持框上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以及与受所述第三驱动机构驱使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活动杆和所述第二活动杆做相反的同步运动,所述第一活动杆和所述第二活动杆上设置有所述夹持块。

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为第二夹持伸缩缸,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框上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二夹持伸缩缸的活塞端和所述第一活动杆均连接所述第一滑杆的外端,所述第二活动杆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的外端,所述夹持框上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的内端上均设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传动带送来的待翻转物达到夹持机构所在的位置,并由夹持机构夹紧固定,经过提升机构提升到一定的位置后,翻转机构带动夹持机构翻转180度,实现待翻转物的翻转。然后提升机构带动夹持机构下降至一定位置后,夹持机构松开待翻转物并送回传动带上。翻转机构、提升机构以及夹持机构三者间独立工作,并相互配合,而完成对待翻转物体的翻转,不需要人工操作,减少了因人员流动造成的生产效率降低,有利于流水线上的正常工作,从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翻转装置的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位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翻转装置,旨在解决靠人力来翻转大型电器存在不便问题。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自动翻转装置,包括机架1、提升机构2、翻转机构3和夹持机构4,夹持机构4的两侧均设置有翻转机构3和提升机构2,提升机构2能够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翻转机构3固定设置于提升机构2上,翻转机构3连接夹持机构4并能够带动夹持机构4旋转。提升机构2设置在机架1的侧面,以免与夹持机构4产生干涉。当由传动带送来的待翻转物达到夹持机构4所在的位置时,夹持机构4夹紧固定待翻转物,经过提升机构2带动翻转机构3和夹持机构4上升到一定的位置后,提升机构2停止上升。翻转机构3带动夹持机构4翻转需要的角度,实现待翻转物的翻转。然后提升机构2带动翻转机构3和夹持机构4同时下降至一定位置后,夹持机构4松开待翻转物5,待翻转物5送回传动带上。翻转机构3、提升机构2以及夹持机构4三者间独立工作,并相互配合,而完成对待翻转物5的翻转,不需要人工操作,减少了因人员流动造成的生产效率降低,有利于流水线上的正常工作,从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待翻转物5可以为电视机、显示屏等电子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提升机构2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第一驱动机构21以及升降组件,第一驱动机构21驱动升降组件沿机架1的垂直方向做升降运动,翻转机构3则固定于升降组件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第一驱动机构21为提升电机,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与机架1上方的中心轴22和固定座23,固定座23固定设置于机架1的侧面,中心轴22与提升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等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中心轴22上设置有第一同步轮24,固定座23上设置有第二同步轮(图中未示出),第一同步轮24与第二同步轮之间连接有同步带,翻转机构3固定设置于同步带上。进一步地,翻转机构3是固定在同步带的一侧上,随同步带同上同下。提升电机转动时,与提升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中心轴22跟随转动,从而带动固定设置于中心轴22上的第一同步轮24转动,第一同步轮24又通过同步带牵引第二同步轮转动,从而使得同步带不断地升降,固定在同步带上的翻转机构3就能跟随同步带进行上下运动。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1可以布置在机架1的下方,对应地,将中心轴22和第一同步轮24布置在机架1的下方,第二同步轮和固定座23布置在机架1的上方位置;或者,第一驱动电机还可以为但不限于提升伸缩缸,提升伸缩缸设置在机架1的一侧,并且优先设置在该侧的上方或下方。对应地,升降组件为但不限于与提升伸缩缸的活塞端连接升降轴,翻转机构3固定在升降轴上,由提升伸缩缸的活塞端的伸缩运动带动翻转机构3上下运动。伸缩缸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同步轮24对称布置在机架1的两侧,相对应地,在机架1的两对称侧面上的均固定有固定座23,且两对称的固定座23上均布置有与第一同步轮24连接的第二同步轮。由一个提升电机同时带动机架1两对称侧面的升降组件同上同下,其同步性好,上升过程稳定性高。此外,第一同步轮24与第二同步轮上优选设置有与同步带相互配合的凹凸形状,便于提高传动的稳定性和平稳性,以免打滑。进一步地,第一同步轮24与第二同步轮可以为齿轮,同步带为齿条,又或者第一同步轮24与第二同步轮与同步带之间为链条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同步轮24与第二同步轮与同步带之间还可以是带传动等。

进一步地,在优选地实施例中,升降组件还括滑动架25,滑动架25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且滑动架25固定于同步带上,翻转机构3则通过安装在滑动架25上实现与同步带同步的目的。机架1上相对提升机构2的活动区域内设置有滑轨,滑动架25上设置有滑槽,滑动架25通过滑轨与滑槽的配合在机架1上滑动。此外,滑动架25还可以设置成两端有供机架1的桁架穿过的空心结构,滑动架25在同步带的带动上可以沿机架1上下移动,能够保证滑动架25在上下过程中的稳定性。

再次参见图2,滑动架25上设置有卡座26,卡座26上具有卡槽,同步带穿过卡槽内,并通过紧固件连接卡槽与同步带实现同步带与卡座26的连接。同步穿过卡槽,卡槽有助于提高同步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见图3和图4,翻转机构3包括基座31以及均设置在基座31上的第二驱动机构32和翻转组件,夹持机构4固定在翻转组件上,第二驱动机构32驱动翻转组件带动夹持机构4翻转,基座31则固定设置在提升机构2上。基座31可以直接设置在同步带或升降轴或滑动架25上。当提升机构2进行上下运动时,翻转机构3能跟随提升机构2做上下运动。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机构32为翻转伸缩缸,翻转组件包括与翻转伸缩缸的活塞端连接的第一齿条33、可转动连接于基座31上的连接轴35以及固定于连接轴35上的与第一齿条33啮合第一齿轮34,连接轴35与夹持机构4固定连接。当翻转伸缩缸进行伸缩运动时,驱动第一齿条33做直线运动,与第一齿条33啮合的第一齿轮34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带动夹持机构4旋转,从而实现待翻转物5的翻转。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32还可以为但不限于翻转电机,同时翻转组件可以为但不限于与翻转电机连接的传动轮,传动轮直接于夹持机构4连接,当翻转电机带动传动轮转动时,夹持机构4跟随传动轮旋转,从而实现待翻转物5的翻转。

参见图5和图6,夹持机构4包括夹持框41以及平行设置在夹持框41上的第一夹持杆43和第二夹持杆44,夹持框41与翻转机构3固定连接,第一夹持杆43和第二夹持杆44上设置有第一夹持伸缩缸,第一夹持伸缩缸的活塞端连接有夹持块46,夹持块46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用来夹住待翻转物5的四周边沿。第一夹持伸缩杆的伸缩运动带动夹持块46前进或后退,夹持块46靠近或远离待翻转物5,实现了夹持块46夹紧或松开待翻转物5。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块46还可以是其他的夹持形式,如夹持爪,只要能实现待翻转物5能够紧固连接在夹持机构4上即可。

再次参见图5和图6,夹持机构4还包括平行设置于夹持框41上的第一活动杆47和第二活动杆48,第一活动杆47和第二活动杆48与第一夹持杆43和第二夹持杆44是互为垂直的关系,以便能从四个方向上夹持住待翻转物5。夹持框41上设置第三驱动机构42以及与接收第三驱动机构42驱使的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能够带动第一活动杆47和第二活动杆48作相反的同步运动,即第一活动杆47朝向靠近第二活动杆48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活动杆48也同步地朝向靠近第一活动杆47的方向前进;当第一活动杆47朝向远离第二活动杆48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活动杆48也同步地朝向远离第一活动杆47的方向前进。而且,第一活动杆47和第二活动杆48上也设置有用于夹持待翻转物5的夹持块46。

进一步地,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驱动机构42为第二夹持伸缩缸,夹持组件包括设置在夹持框41上的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第二夹持伸缩缸的活塞端和第一活动杆47均连接在第一滑杆49的外端,第二活动杆48连接第二滑杆410的外端,夹持框41上设置有第二齿轮412,第二齿轮412的轴线与第二夹持伸缩缸的活塞端的运动方向垂直,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的内端上均设置有与第二齿轮412啮合的第二齿条411。当第二夹持伸缩缸的活塞端做伸缩运动时,第一滑杆49带动第一活动杆47进行直线运动,位于第一滑杆49上的第二齿条411带动第二齿轮412转动,第二齿轮412进一步带动第二滑杆410上的第二齿条411做与第一齿条33相反的直线运动,从而与第二滑杆410连接的第二活动杆48也做与第一活动杆47相反的直线运动,实现了第一活动杆47和第二活动杆48进行相反的同步运动,以便同步缩小或扩大两个活动杆之间距离去适应不同尺寸的待翻转物5。需要解释的是,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外端为远离夹持框中心的一端,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的内端为靠近夹持框中心的一端。

参见图5,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的外端设置有套合在夹持框41的桁架上的支撑环,使得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稳定地设置在夹持框41上。在支持框上设置有滑轨,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上设置有滑槽,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在滑轨上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驱动机构42还可以为两个同步工作的伸缩缸,两个伸缩缸的运动方向相反,两个伸缩缸的活塞缸端分别连接第一滑杆49和第二滑杆410或者分别连接第一活动杆47或第二活动杆48。

此外,自动翻转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位置感应器,位置感应器设置于机架1上,控制器和位置感应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上述各电机和各伸缩杆的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