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卸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8958发布日期:2018-07-18 00:08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装置,特别是一种装卸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经过多道加工、检测及包装等程序方能完成;且在精密加工领域,由于涉及的待加工产品形状各异且尺寸很小,在进行完一道加工程序,需要进入下一道加工程序的时候,往往很难将其定位。

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将待加工产品用螺钉等固定件将其人工定位,以防止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位移以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然而由于加工工序众多,这种固定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人工成本很高;因此急需发明一种装卸料装置来实现待加工产品在工序之间的快递定位及转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装卸料装置,所述装卸料装置可将待加工产品有效的固定住,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提升了生产效率且减小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装卸料装置,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底板和顶板,设于顶板上的固定件,设于底板上的第一驱动单元、设于底板上的第二驱动单元、与第一驱动单元相联接的拉杆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相联接的顶针单元、及转移单元;所述顶板上设有贯穿所述顶板的通孔,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固定件设有贯穿所述固定件的贯穿孔;所述拉杆单元在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带动固定件轴向移动,所述顶针单元在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下伸入贯穿孔中轴向移动。

本装卸料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固定件、拉杆单元及顶针单元,在使用时,首先由第一驱动单元驱动拉杆单元向上移动,带动固定件向上移动,然后人工或用机械手将产品置于固定件上;之后第一驱动单元停止驱动,产品定位在转移单元上。然后将转移单元运输至下一个加工工序上进行加工,加工完毕后将转移单元置于顶板上,然后开启第二驱动单元,由第二驱动单元驱动顶针单元向上移动,顶针单元将产品顶出,脱离所述转移单元,之后再由人工或用机械手将产品拿走,如此不仅可将待加工产品有效的固定住,整个过程全机械操作,实施时间短,而且可批量操作,因此可有效的节省生产时间及人力成本,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拉杆单元包括可轴向移动的第一装卸料板及至少两设于第一装卸料板上的拉杆,所述第一装卸料板与第一驱动单元相连接。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顶针单元包括可轴向移动的第二装卸料板及至少两设于第二装卸料板上的顶针,所述第二装卸料板与第二驱动单元相连接。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拉杆及顶针分别与固定件的一一对应设置。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第二装卸料板设于第一装卸料板的下方,所述第一装卸料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装卸料板及拉杆的第一连接孔,所述顶针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孔中。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装卸料装置还包括拉紧杆,所述拉紧杆设于贯穿孔中。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具有驱动轴,所述第二装卸料板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装卸料板的第二连接孔,所述驱动轴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装卸料板相连接。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顶针与贯穿孔的位置相对应设置,顶针横截面的最大周向直径小于贯穿孔的最小周向直径。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拉杆与通孔的位置相对应设置,拉杆横截面的最大周向直径小于通孔的最小周向直径。

在上述的装卸料装置中,所述装卸料装置还包括套设于固定件上的弹性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卸料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固定件、拉杆单元及顶针单元,不仅可将待加工产品有效的固定住,整个过程全机械操作,实施时间短,而且可批量操作,因此可有效的节省生产时间及人力成本,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卸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卸料装置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卸料装置图2所示A处的放大图。

图中,100、装卸料装置;11、底板;12、顶板;121、通孔;13、支撑板;20、固定件;21、贯穿孔;30、第一驱动单元;40、第二驱动单元;50、拉杆单元;51、第一装卸料板;511、第一连接孔;52、拉杆;60、顶针单元;61、第二装卸料板;62、顶针;70、转移单元;80、拉紧杆;90、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装卸料装置100包括相对设置的底板11和顶板12、分别与底板11和顶板12相连接且竖直设置的支撑板13、设于顶板12上的固定件20、设于底板11上的第一驱动单元30、设于底板11上的第二驱动单元40、与第一驱动单元30相联接的拉杆单元50、与第二驱动单元40相联接的顶针单元60、转移单元70、拉紧杆80及弹性元件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90为弹簧。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述顶板12上设有贯穿所述顶板12的通孔121,所述固定件20设于所述通孔121中。所述弹性元件90套设于固定件20上,且一起设置于通孔12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21的底端设置有相应的定位结构(图中未示),可有效定位固定件20。所述通孔121的顶端设置有相应的定位结构(图中未示),可有效的定位的弹性元件90。所述固定件20设有贯穿所述固定件20的贯穿孔21;所述拉杆单元50在第一驱动单元30的驱动下带动固定件20轴向移动。所述顶针单元60在第二驱动单元40的驱动下伸入贯穿孔21中轴向移动。所述拉杆单元50包括可轴向移动的第一装卸料板51及至少两设于第一装卸料板51上的拉杆52,所述第一装卸料板51与第一驱动单元30相连接。所述顶针单元60包括可轴向移动的第二装卸料板61及至少两设于第二装卸料板61上的顶针62,所述第二装卸料板61与第二驱动单元40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卸料板61及第二装卸料板61均呈板状,且水平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述拉杆52及顶针62分别与固定件20的一一对应设置。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不一一对应设置,也可达到快速装卸待加工产品的目的。述第二装卸料板61设于第一装卸料板51的下方,所述第一装卸料板51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装卸料板51及拉杆52的第一连接孔511,所述顶针62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孔511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30具有驱动轴(图中未示),所述第二装卸料板61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装卸料板61的第二连接孔(图中未示),所述驱动轴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装卸料板51相连接。所述拉紧杆80设于贯穿孔21中。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述顶针62与贯穿孔21的位置相对应设置,顶针62横截面的最大周向直径小于贯穿孔21的最小周向直径;如此设置是为了保证顶针62可以在贯穿孔21中自由上下移动,以带动拉紧杆80上下移动。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设置顶针62的形状,比如圆柱状或圆锥状等,顶针62顶端设置为平面可以有效保证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所述拉杆52与通孔121的位置相对应设置,拉杆52横截面的最大周向直径小于通孔121的最小周向直径并大于贯穿孔21的最大周向直径。如此设置是为了保证拉杆52可以在通孔121中自由上下移动,以带动固定件20上下移动。在实际应用时,所述拉杆52的顶端设置为平面可以有效保证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在使用时,首先启动第一驱动单元30,驱动轴在第一驱动单元30的驱动下带动拉杆单元50的拉杆52向上移动,所述拉杆52伸入通孔121中带动固定件20向上移动,此时位于固定件20顶端的钢珠(图中未示)一起向上移动,达到顶端定位处时,钢珠由于重力的作用往一侧偏移。与此同时,弹性元件90被压缩,此时利用人工或用机械手将产品置于固定件20上。之后第一驱动单元30停止驱动,固定件20在重力及弹性元件90复位的双重作用下往下移动,钢珠也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回原处并对产品进行压紧定位,最后将转移单元70压设于产品上进行定位,最后将转移单元70运输至下一个加工工序上进行加工。加工完毕后将转移单元70置于顶板12上,然后开启第二驱动单元40,由第二驱动单元40驱动顶针单元60的顶针62向上移动,顶针62的顶端伸入贯穿孔21中,并带动拉紧杆80向上移动,依靠拉紧杆80将产品顶出,脱离所述转移单元70,之后再利用人工或用机械手将产品拿走,如此不仅可将待加工产品有效的固定住,整个过程全机械操作,实施时间短,而且可批量操作,因此可有效的节省生产时间及人力成本,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本装卸料装置100通过设置第一驱动单元30、第二驱动单元40、固定件20、拉杆单元50及顶针单元60,不仅可将待加工产品有效的固定住,整个过程全机械操作,实施时间短,而且可批量操作,因此可有效的节省生产时间及人力成本,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