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导轨支架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4015发布日期:2019-02-11 00:15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导轨支架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导轨支架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电梯导轨支架安装方式,多数采用焊接形式完成,并且许多工作需要现场焊接支持。很难保证对重导轨间距,现场安装困难。现场焊接,增加作业工序的同时,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安装人员的身体健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导轨支架的固定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电梯导轨支架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支架结构、对重导轨、轿厢导轨、井道墙壁和膨胀螺栓,所述导轨支架结构通过膨胀螺栓与井道墙壁连接,所述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与导轨支架结构连接;

其中,所述导轨支架结构包括:第一导轨支架、第二导轨支架、第三导轨支架和六角螺栓组件,所述第一导轨支架通过六角螺栓组件与第二导轨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轨支架通过膨胀螺栓与井道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导轨支架通过六角螺栓组件与第一导轨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支架通过六角螺栓组件与对重导轨连接,所述第三导轨支架通过六角螺栓组件与轿厢导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轨支架上设有第一导轨滑动槽,所述第一导轨滑动槽通过六角螺栓组件与第二导轨支架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轨支架包括:第二导轨左滑动槽、第二导轨右滑动槽和井道墙壁连接孔,所述第二导轨左滑动槽与第一导轨滑动槽连接,所述第二导轨右滑动槽与第二导轨左滑动槽邻接,所述井道墙壁连接孔通过膨胀螺栓与井道墙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采用螺栓组件连接方式代替焊接连接方式固定,操作简易,缩短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且不造成环境的污染,不影响安装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安装及调节等方面的合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导轨支架结构100、第一导轨支架110和第一导轨滑动槽111。

第二导轨支架120、第二导轨左滑动槽121、第二导轨右滑动槽122和井道墙壁连接孔123、第三导轨支架130和六角螺栓组件140。

对重导轨200、轿厢导轨300、井道墙壁400和膨胀螺栓5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电梯导轨支架的固定装置包括:导轨支架结构100、对重导轨200、轿厢导轨300、井道墙壁400和膨胀螺栓500,导轨支架结构100通过膨胀螺栓500与井道墙壁400连接,对重导轨200和轿厢导轨300与导轨支架结构100连接。

其中,导轨支架结构100包括:第一导轨支架110、第二导轨支架120、第三导轨支架130和六角螺栓组件140,第一导轨支架110通过六角螺栓组件140与第二导轨支架120固定连接,第二导轨支架120通过膨胀螺栓500与井道墙壁400固定连接,第三导轨支架130通过六角螺栓组件140与第一导轨支架110固定连接,第一导轨支架110通过六角螺栓组件140与对重导轨200连接,第三导轨支架130通过六角螺栓组件140与轿厢导轨300连接。

第一导轨支架110上设有第一导轨滑动槽111,第一导轨滑动槽111通过六角螺栓组件140与第二导轨支架120连接。

第二导轨支架120包括:第二导轨左滑动槽121、第二导轨右滑动槽122和井道墙壁连接孔123,第二导轨左滑动槽121与第一导轨滑动槽111连接,第二导轨右滑动槽122与第二导轨左滑动槽121邻接,井道墙壁连接孔123通过膨胀螺栓500与井道墙壁400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第二导轨支架120通过膨胀螺栓500固定到建筑井道墙壁400后,第一导轨支架110采用六角螺栓组件140连接固定。第三导轨支架130通过六角螺栓组件140与两侧的第一导轨支架110连接固定。最后将对重导轨200和轿厢导轨300分别固定在第一导轨支架110和第三导轨支架130上。第一导轨滑动槽111、第二导轨左滑动槽121孔呈交叉分布,可以灵活调整位置。第二导轨右滑动槽122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满足各种型号的需求,提高了支架的使用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连接方式,不仅比传统的焊接安装更方便,在自由度上也尽量满足实际需求。而在安装过程中,水平及垂直方向均采用长圆孔,且全螺栓连接的方式,为后期调整预留空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螺栓组件连接方式代替焊接连接方式固定,操作简易,缩短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且不造成环境的污染,不影响安装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安装及调节等方面的合理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