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袋给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025发布日期:2019-08-13 21:06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取袋给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取袋给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卫生卷纸、软抽纸中袋包装机自动化包装工序中,都是自动取袋。目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吸盘将袋子从袋库中吸到带有真空吸附功能的输送带上,由输送带把吸上来的袋子送到开袋机构指定位置,给开袋机构打开袋子用于装袋。另一种技术是取袋机构与进料方向一致,但送袋方式为往复式运动,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公告号为CN102649485B,公告日为2013年12月25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包机,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包装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卫生巾、纸尿裤、卫生纸等卫生用品的包装的中包机,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送料流水线、包装袋输送线和包装袋封切机,还包括用于将产品由送料流水线推送至包装袋封切机的推杆机构。该种中包机可与上道的卫生巾、尿裤生产设备对接以组建全自动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包装袋输送系统能够实现多层包装,满足不同规格包装的需求;封切机能快速的对包装袋封切、效果好;该种中包机结构紧凑、能够连续工作,实现了包装全程的流水线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包装质量的统一。该专利的供袋方式与进料方向垂直,袋需要经过包装袋输送带输送到张袋装置,该设计缺点是通过包装袋输送机构输送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包装袋错位,使得张袋装置失效。

公告号为CN 104494931B,公告日为2016年8月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上袋开袋机构,包括袋库总成、该袋库总成上部的取袋总成、该取袋总成上部的拉袋总成、该拉袋总成上部的开袋总成以及设置在开袋总成前方的撑口总成;袋库总成包括袋仓支架和袋仓;取袋总成包括翻转摆臂、取袋气缸、翻转气缸、取袋摆臂、取袋摆臂前端的翻转块、连杆以及取袋吸盘;拉袋总成包括拉袋底板、该拉袋底板前端的升降气缸、夹片气缸以及与升降气缸活动连接的上夹片和下夹片;开袋总成包括开袋底板、开袋底板上部的立柱、开袋摆臂、上吸盘、开袋气缸以及下吸盘;撑口总成包括撑口底板和导向板,该导向板前方有上夹板和下夹板,导向板连接第一气缸,上夹板连接第二气缸。该实用新型专利解决了包装袋输送与进料方向一致的问题,但该实用新型结构复杂,气缸联动性多,且该实用新型采用的输送机构为往复式运动,该设计有可能因回位时对包装袋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取袋给袋装置,包括机架、给袋机构以及取袋机构,给袋机构和取袋机构均设在机架上,取袋机构位于给袋机构的下方,给袋机构包括前轴、主动轴、传动带、夹具以及开夹组件,前轴和主动轴分别位于机架的两端,主动轴与前轴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夹具固定在传动带上,开夹组件与夹具配合;取袋机构配置为将料袋移至给袋机构中;给袋机构配置为将料袋移至下一工序。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给袋机构和取袋机构完成包装工艺中的取袋给袋工序。取袋机构从储袋装置中将料袋取出,并将其移至给袋机构中的夹具中,料袋随着夹具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移动至下一工序。本实用新型的给袋方式采用无往复旋转式的运动方式进行给袋,使得给袋的方式连续化,不存在回位动作,从而不易对料袋造成损毁。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给袋路径与下一序呈直线关系,其给袋过程不会引起料袋错位。本实用新型突破现有吸袋送袋技术在空间、操作上的难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构可实现使中包机设备更紧凑,更适合应用于推包装置与输送带位于同一侧的中包机设备结构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夹组件包括第一转轴、顶块以及第一驱动件,第一转轴可旋转地设在机架上,顶块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第一驱动件的固定端铰接在机架上,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块,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一连接块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铰接,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顶块进行摆动。

由此,开夹组件中的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连接块驱动第一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上的顶块进行摆动,从而驱动夹具的实现开夹动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夹具包括底夹板、外夹板以及顶针,底夹板固定在传动带上,外夹板固定在底夹板上,顶针穿过底夹板与外夹板连接;顶针被顶块触碰能够使外夹板张开。

由此,当顶块摆动接触到顶针时,顶针将外夹板撑开,使得外夹板张开;顶块远离顶针时,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弹性恢复,使得外夹板夹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给袋机构还包括提升块,提升块设在机架上,且提升块位于前轴和主动轴之间;提升块触碰到顶针时能够使外夹板张开。

由此,夹具在靠近开夹组件处夹住料袋,夹具随着传送带移至下一工序处。在夹具移至下一工序处时,夹具上的顶针能够触碰到提升块,顶针受到提升块的反作用力,顶针将外夹板撑开,使得外夹板张开;顶针远离提升块时,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弹性恢复,使得夹具闭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给袋机构还包括出料吸盘,出料吸盘设在机架上;出料吸盘能够将料袋吸住固定。

由此,在给袋机构给袋的过程中,夹具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夹具通过提升块进行张开,对夹具上的料袋一端进行松夹;此时,料袋的另一端通过出料吸盘进行固定,袋子停留在固定吸盘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带为链条,前轴设有第一链轮,主动轴设有第二链轮,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

由此,优选地采用链条传动,与带传动相比,无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平均传动比准确,工作可靠,效率高;传递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相同工况下的传动尺寸小;所需张紧力小,作用于轴上的压力小;能在高温、潮湿、多尘、有污染等恶劣环境中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取袋机构包括第二转轴、摆臂、取袋组件以及第二驱动件,第二转轴可旋转地设在机架上,摆臂一端固定在第二转轴上,取袋组件设在摆臂另一端,第二驱动件的固定端铰接在机架上,第二转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块,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二连接块的一端铰接;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摆臂进行摆动。

由此,取袋机构中,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二连接块驱动第二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摆臂进行摆动,固定在摆臂上的取袋组件随着摆臂进行摆动,取袋组件在摆动的过程中,先靠近储袋装置进行取袋动作,后将料袋移至给袋机构中,完成取袋动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取袋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以及进料吸盘,第三驱动件的固定端铰接在摆臂上,进料吸盘通过第三连接块铰接在摆臂上,第三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三连接块的一端铰接,进料吸盘固定在第三连接块的另一端。

由此,取袋组件中,第三驱动件通过第三连接块驱动进料吸盘,使得进料吸盘能够与储袋装置的料袋保持水平,从而使得进料吸盘能够更稳固地吸取料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取袋组件包括滑轨、滑板、第四驱动件、第三驱动件以及进料吸盘,滑板通过滑轨设在摆臂上,第四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滑板一端连接,进料吸盘通过第三连接块铰接在滑板上另一端,第三驱动件的固定端铰接在滑板上,第三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三连接块的一端铰接。

由此,取袋组件中,第三驱动件通过第三连接块驱动进料吸盘,使得进料吸盘能够与储袋装置的料袋保持水平,进料吸盘吸取料袋,第四驱动件驱动滑板使进料吸盘吸附的料袋的边缘部分进入夹具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给袋方式采用无往复旋转式的运动方式进行给袋,使得给袋的方式连续化,不存在回位动作,从而不易对料袋造成损毁。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给袋路径与下一序呈直线关系,其给袋过程不会引起料袋错位。本实用新型突破现有吸袋送袋技术在空间、操作上的难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构可实现使中包机设备更紧凑,更适合应用于推包装置与输送带位于同一侧的中包机设备结构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取袋给袋装置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取袋给袋装置去除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取袋给袋装置另一个角度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取袋给袋装置剖面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取袋给袋装置另一状态剖面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开夹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取袋给袋装置的剖面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机架、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盖板、2-给袋机构、 21-前轴、211-第一链轮、22-主动轴、221-第二链轮、23-传动带、24-夹具、 241-底夹板、242-外夹板、243-顶针、25-开夹组件、251-第一转轴、252- 顶块、253-第一驱动件、254-第一连接块、261-提升块、262-安装板、271- 出料吸盘、272-调节杆、29-电机、3-取袋机构、31-第二转轴、32-摆臂、33- 取袋组件、331-第三驱动件、332-进料吸盘、333-第三连接块、334-滑轨、 335-滑板、336-第四驱动件、34-第二驱动件、35-第二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取袋给袋装置,包括机架1、给袋机构2以及取袋机构3。机架1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以及盖板13,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平行设置,盖板13固定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的上端。给袋机构2和取袋机构3均设在机架1上,取袋机构3位于给袋机构2的下方。给袋机构2包括前轴21、主动轴22、传动带23、夹具24以及开夹组件25,前轴21和主动轴22均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之间,前轴21和主动轴22分别位于机架1的两端,主动轴22与前轴21通过传动带23传动连接,主动轴22 由电机29进行驱动,电机29固定在第二侧板12的外侧面,电机29通过传动轮和齿轮带与主动轴22传动连接,夹具24固定在传动带23上,开夹组件25与夹具24配合;取袋机构3配置为将料袋移至给袋机构2中;给袋机构2配置为将料袋移至下一工序。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给袋机构2和取袋机构3完成包装工艺中的取袋给袋工序。取袋机构3从储袋装置(图中未画出)中将料袋取出,并将其移至给袋机构2中的夹具24中,料袋随着夹具24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移动至下一工序。本实用新型的给袋方式采用无往复旋转式的运动方式进行给袋,使得给袋的方式连续化,不存在回位动作,从而不易对料袋造成损毁。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给袋路径与下一序呈直线关系,其给袋过程不会引起料袋错位。本实用新型突破现有吸袋送袋技术在空间、操作上的难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构可实现使中包机设备更紧凑,更适合应用于推包装置与输送带位于同一侧的中包机设备结构中。

结合图2,开夹组件25包括第一转轴251、顶块252以及第一驱动件 253,第一驱动件253为气缸。第一转轴251可旋转地设在机架1上,且第一转轴251位于前轴21的右方,第一转轴251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之间。顶块252固定在第一转轴251上。第一驱动件253的固定端铰接在机架1上,第一驱动件253的固定端铰接在第一侧板11的外侧面,第一转轴25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块254,第一驱动件253的驱动端与第一连接块254远离第一转轴251的一端铰接,第一驱动件253能够驱动顶块252进行摆动。开夹组件25中的第一驱动件253通过第一连接块254 驱动第一转轴25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251上的顶块252进行摆动,从而驱动夹具24的实现开夹动作。

结合6-7,夹具24包括底夹板241、外夹板242以及顶针243,底夹板 241固定在传动带23上,外夹板242固定在底夹板241上,顶针243穿过底夹板241与外夹板242连接;顶针243被顶块252触碰能够使外夹板242 张开。当顶块252摆动接触到顶针243时,顶针243将外夹板242撑开,使得外夹板242张开;顶块252远离顶针243时,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242 弹性恢复,使得外夹板242夹紧。

结合图2,给袋机构2还包括提升块261,提升块261设在机架1上,提升块261通过安装板262可调节地设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且提升块261位于前轴21和主动轴22之间,提升块261位于主动轴22的左侧方,提升块261触碰到顶针243时能够使外夹板242张开。夹具24在靠近开夹组件25处夹住料袋,夹具24随着传送带移至下一工序处。在夹具24移至下一工序处时,夹具24上的顶针243能够触碰到提升块261,顶针243受到提升块261的反作用力,顶针243将外夹板242撑开,使得外夹板242张开;顶针243远离提升块261时,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242弹性恢复,使得夹具24闭合。

结合图2,给袋机构2还包括两个出料吸盘271,两个出料吸盘271设在机架1上,两个出料吸盘271分别通过调节杆272安装在第一侧板11的内侧和第二侧板12的内侧。出料吸盘271通过气管与外部气源连接。出料吸盘271能够将料袋吸住固定。

在给袋机构2给袋的过程中,夹具24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夹具24 通过提升块261进行张开,对夹具24上的料袋一端进行松夹;此时,料袋的另一端通过出料吸盘271进行固定,袋子停留在固定吸盘上。

结合图2,传动带23为链条,前轴21设有两个第一链轮211,主动轴 22设有两个第二链轮221,第一链轮211和第二链轮221通过传动带23传动连接。优选地采用链条传动,与带传动相比,无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平均传动比准确,工作可靠,效率高;传递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相同工况下的传动尺寸小;所需张紧力小,作用于轴上的压力小;能在高温、潮湿、多尘、有污染等恶劣环境中工作。

结合图4-5,取袋机构3包括第二转轴31、摆臂32、取袋组件33以及第二驱动件34,第二驱动件34为气缸。第二转轴31可旋转地设在机架1 上,第二转轴31通过轴承安装在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之间。摆臂 32一端固定在第二转轴31上,取袋组件33设在摆臂32另一端,第二驱动件34的固定端铰接在第一侧板11的外侧面上,第二转轴31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块35,第二驱动件34的驱动端与第二连接块35远离第一转轴251 的一端铰接;第二驱动件34能够驱动摆臂32进行摆动。

取袋机构3中,第二驱动件34通过第二连接块35驱动第二转轴3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第二转轴31上的摆臂32进行摆动,固定在摆臂 32上的取袋组件33随着摆臂32进行摆动,取袋组件33在摆动的过程中,先靠近储袋装置进行取袋动作,后将料袋移至给袋机构2中,完成取袋动作。

结合图4-5,取袋组件33包括第三驱动件331以及进料吸盘332,第三驱动件331为气缸。第三驱动件331的固定端铰接在摆臂32上,进料吸盘332通过第三连接块333铰接在摆臂32上,第三驱动件331的驱动端与第三连接块333的一端铰接,进料吸盘332固定在第三连接块333的另一端。进料吸盘332通过气管与外部气源连接。

取袋组件33中,第三驱动件331通过第三连接块333驱动进料吸盘332,使得进料吸盘332能够与储袋装置的料袋保持水平,从而使得进料吸盘332能够更稳固地吸取料袋。

出料吸盘271和进料吸盘332通过管道和外界气源连接。

本实施例中,取袋给袋装置的具体工作步骤:

S1取袋:取袋机构3中,第二驱动件34通过第二连接块35驱动第二转轴3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第二转轴31上的摆臂32进行摆动,固定在摆臂32上的取袋组件33随着摆臂32进行摆动,使取袋组件33下降至储袋装置处;取袋组件33的第三驱动件331通过第三连接块333驱动进料吸盘332,使得进料吸盘332能够与储袋装置的料袋保持水平,进料吸盘 332吸取料袋;吸取料袋后,第二驱动件34驱动摆臂32进行复位,取袋组件33随着摆臂32进行复位。

S2进袋:主动轴22驱动传动带23回位,使得传动带23上的夹具24 靠近取袋组件33,从而使得取袋组件33能够将料袋放置传动带23上的夹具24中;开夹组件25中的第一驱动件253通过第一连接块254驱动第一转轴251进行转动,带动第一转轴251上的顶块252进行摆动,顶块252 摆动接触到顶针243,顶针243将外夹板242撑开,使得外夹板242张开;取袋组件33将料袋的尾端边沿进入夹具24中,顶块252远离顶针243,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242弹性恢复,使得料袋被夹紧。

S3给袋:给袋机构2中,夹具24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料袋的开口端被出料吸盘271吸住,料袋的开口端通过出料吸盘271进行固定,料袋停留在固定吸盘上;夹具24上的顶针243能够触碰到提升块261,顶针243 受到提升块261的反作用力,顶针243将外夹板242撑开,使得外夹板242 张开,夹具24松开料袋的尾端的夹持;夹具24继续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顶针243远离提升块261时,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242弹性恢复,使得夹具24闭合。此时,料袋停留在固定吸盘上,本装置完成取袋给袋的工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而与实施例一结构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

结合图8,取袋组件33包括滑轨334、滑板335、第四驱动件336、第三驱动件331以及进料吸盘332,滑板335通过滑轨334设在摆臂32上,第四驱动件336的固定端固定在摆臂32上,第四驱动件336的驱动端与滑板335一端连接,进料吸盘332通过第三连接块333铰接在滑板335上另一端,第三驱动件331的固定端铰接在滑板335上,第三驱动件331的驱动端与第三连接块333的一端铰接,进料吸盘332固定在第三连接块333 的另一端。

取袋组件33中,第三驱动件331通过第三连接块333驱动进料吸盘 332,使得进料吸盘332能够与储袋装置的料袋保持水平,进料吸盘332吸取料袋,第四驱动件336驱动滑板335使进料吸盘332吸附的料袋的边缘部分进入夹具24中。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四驱动件336驱动滑板335使进料吸盘332 吸附的料袋的边缘部分进入夹具24中,不需要主动轴22驱动传动带23回位。

本实施例中,取袋给袋装置的具体工作步骤:

S1取袋:取袋机构3中,第二驱动件34通过第二连接块35驱动第二转轴3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第二转轴31上的摆臂32进行摆动,固定在摆臂32上的取袋组件33随着摆臂32进行摆动,使取袋组件33下降至储袋装置处;取袋组件33的第三驱动件331通过第三连接块333驱动进料吸盘332,使得进料吸盘332能够与储袋装置(图中未画出)的料袋保持水平,进料吸盘332吸取料袋;吸取料袋后,第二驱动件34驱动摆臂32 进行复位,取袋组件33随着摆臂32进行复位。

S2进袋:开夹组件25中的第一驱动件253通过第一连接块254驱动第一转轴251进行转动,带动第一转轴251上的顶块252进行摆动,顶块252 摆动接触到顶针243,顶针243将外夹板242撑开,使得外夹板242张开;取袋组件33将料袋的尾端边沿进入夹具24中,顶块252远离顶针243,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242弹性恢复,使得料袋被夹紧。

S3给袋:给袋机构2中,夹具24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料袋的开口端被出料吸盘271吸住,料袋的开口端通过出料吸盘271进行固定,料袋停留在固定吸盘上;夹具24上的顶针243能够触碰到提升块261,顶针243 受到提升块261的反作用力,顶针243将外夹板242撑开,使得外夹板242 张开,夹具24松开料袋的尾端的夹持;夹具24继续随着传送带进行移动,顶针243远离提升块261时,张开状态下的外夹板242弹性恢复,使得夹具24闭合。此时,料袋停留在固定吸盘上,本装置完成取袋给袋的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给袋方式采用无往复旋转式的运动方式进行给袋,使得给袋的方式连续化,不存在回位动作,从而不易对料袋造成损毁。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给袋路径与下一序呈直线关系,其给袋过程不会引起料袋错位。本实用新型突破现有吸袋送袋技术在空间、操作上的难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构可实现使中包机设备更紧凑,更适合应用于推包装置与输送带位于同一侧的中包机设备结构中。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