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装置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6183发布日期:2020-05-22 21:1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制动装置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动装置及电梯。



背景技术:

制动器是电梯最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传统的制动器的动作状况通过微动开关信号反馈到电梯的控制系统。制动器在起动过程中,控制系统接收到微动开关传递的制动器起动信号反馈时,确保制动器已经进入非制动状态,即微动开关起动信号能够准确地反应制动器的状态。

制动器在释放过程中,控制系统接收到微动开关传递的制动器释放信号反馈时,制动器可能还处于非制动状态,并未进入制动状态,即微动开关释放信号未能准确地反应制动器的状态。此时,若电梯根据微动开关的信号误判断制动器已经进入制动状态,撤销曳引机的控制信号,打开轿门、厅门,可能导致电梯轿厢的窜动。如果微动开关动作后,制动器由于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后续的动作,导致无法进入制动状态,可能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了解制动状态的制动装置及电梯。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盘、刹车件及受力检测器,所述刹车件用于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制动盘的方向移动,所述受力检测器与所述刹车件相对设置,所述受力检测器用于感测所述刹车件的受力大小。

上述制动装置,可利用刹车件靠近制动盘并与制动盘接触,实现对制动盘的制动,或通过刹车件远离制动盘并与制动盘脱离,刹车件与制动盘接触时,刹车件可受到制动盘的压力,因此受力检测器可通过对刹车件的受力或发生形变进行检测,进而判断刹车件是否对制动盘进行刹车制动,由于刹车件是否与制动盘接触或接触力的大小可直接由刹车件的受力或形变反应,因此受力检测器采集的数据与制动盘的实际运行状态保持同步,能够正确的反映刹车件与制动盘的配合状态,不会由于不同步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刹车件包括刹车片及与所述刹车片连接的制动靴,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制动盘相对设置,所述受力检测器与所述刹车片相对设置;或所述受力检测器与所述制动靴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制动装置还包括调节件,当所述受力检测器与所述刹车片抵接时,所述调节件的一端设于所述制动靴上,所述受力检测器与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受力检测器的初始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刹车片靠近所述制动靴的侧面上设有让位缺口,所述受力检测器伸入所述让位缺口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让位缺口位于所述刹车片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靴靠近所述刹车片的侧面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调节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制动装置还包括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及制动弹簧,所述制动弹簧设于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制动靴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为电磁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制动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支撑件及电机基座,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及所述电机基座,所述固定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磁性件、所述支撑件及所述第二磁性件,并与所述电机基座连接,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支撑件滑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力检测器为压力传感器或应变传感器。

一种电梯,包括曳引机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所述曳引机用于带动所述制动盘转动,所述受力检测器与所述曳引机电性连接。

上述电梯,可利用刹车件靠近制动盘并与制动盘接触,实现对曳引机的制动,或通过刹车件远离制动盘并与制动盘脱离,刹车件与制动盘接触时,刹车件可受到制动盘的压力,因此受力检测器可通过对刹车件的受力或发生形变进行检测,进而判断刹车件是否对曳引机进行刹车制动,由于刹车件是否与制动盘接触或接触力的大小可直接由刹车件的受力或形变反应,因此受力检测器采集的数据与制动盘的实际运行状态保持同步,能够正确的反映刹车件与制动盘的配合状态,不会由于不同步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制动装置未制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制动装置制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制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所述的制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所述的制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所述的制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00、制动盘,200、刹车件,210、刹车片,211、让位缺口,220、制动靴,300、受力检测器,400、调节件,510、第一磁性件,520、第二磁性件,530、制动弹簧,540、固定件,550、支撑件,600、电机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盘100、刹车件200及受力检测器300,刹车件200用于沿靠近或远离制动盘100的方向移动,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件200相对设置,受力检测器300用于感测刹车件200的受力大小。

上述制动装置,可利用刹车件200靠近制动盘100并与制动盘100接触,实现对制动盘100的制动,或通过刹车件200远离制动盘100并与制动盘100脱离,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接触时,刹车件200可受到制动盘100的压力,因此受力检测器300可通过对刹车件200的受力或发生形变进行检测,进而判断刹车件200是否对制动盘100进行刹车制动,由于刹车件200是否与制动盘100接触或接触力的大小可直接由刹车件200的受力或形变反应,因此受力检测器300采集的数据与制动盘100的实际运行状态保持同步,能够正确的反映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的配合状态,不会由于不同步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刹车件200包括刹车片210及与刹车片210连接的制动靴220,刹车片210与制动盘100相对设置,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相对设置;或受力检测器300与制动靴220相对设置。由于刹车片210与制动靴220连接,在刹车片210与制动盘100接触时,刹车片210也会将压力传递至制动靴220处,因此可将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或制动靴220抵接,均可起到对制动盘100制动状态进行检测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上述制动装置还包括调节件400,当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抵接时,调节件400的一端设于制动靴220上,受力检测器300与调节件400的另一端连接,调节件400用于调节受力检测器300的初始状态。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刹车片210会产生变形等情况,同时对检测的灵敏度也有要求,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调节件400对受力检测器300的位置进行调整。

具体地,上述“初始状态”为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调节件400可将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之间调节为间隙配合;或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抵接,同时调节件400可调节受力检测器300与刹车片210之间抵接的松紧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刹车片210靠近制动靴220的侧面上设有让位缺口211,受力检测器300伸入让位缺口211内。此时受力检测器300更靠近刹车片210与制动盘100的接触位置,因此可更灵敏的感测刹车片210受到压力或形变,以便更及时的反馈制动盘100与刹车片210的配合状态。

具体地,制动靴220上与让位缺口211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装配缺口,装配缺口用于安装调节件4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让位缺口211位于刹车片210的中部。刹车片210的中部与制动盘100的接触时,刹车片210与制动盘100的受力较稳,制动效果好。同时在让位缺口211内设置受力检测器300,可及时了解刹车片210与制动盘100之间是否接触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让位缺口211也可设于刹车片210的其他位置处,例如刹车片210的左侧位置或右侧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动靴220靠近刹车片210的侧面上设有螺纹孔,调节件400与螺纹孔螺纹配合。通过螺纹配合可精确调整调节件400的移动距离,对受力检测器300感测的灵敏度进行调节。

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件400也可气缸或液压缸。此时可通过气缸或液压缸调整受力检测器300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制动装置还包括第一磁性件510、第二磁性件520及制动弹簧530,制动弹簧530设于第一磁性件510与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第二磁性件520与制动靴220连接,第一磁性件510为电磁铁。当对第一磁性件510通电时,第一磁性件510具有磁性,可对于第二磁性件520进行吸引,使第二磁性件520及制动靴220沿靠近第一磁性件510的方向移动,此时制动靴220及刹车片210远离制动盘100,当第一磁性件510断电时,由于制动弹簧530的复位,可将第二磁性件520向远离第一磁性件510的方向推动,进而使刹车片210靠近制动盘100,上述结构简单有效,制动效果好。

具体地,制动弹簧530为压力弹簧。制动弹簧530起到将第二磁性件520推离第一磁性件510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制动装置还包括固定件540、支撑件550及电机基座600,支撑件550连接第一磁性件510及电机基座600,固定件540依次穿设第一磁性件510、支撑件550及第二磁性件520,并与电机基座600连接,第二磁性件520与支撑件550滑动配合。此时可通过固定件540、支撑件550实现第一磁性件510、第二磁性件520相对电机基座600的安装,同时支撑件550可对第二磁性件520的移动进行导向。

具体地,固定件540为螺栓。第一磁性件510抵设于固定件540的螺母一端,固定件540的另一端与电机基座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受力检测器300为压力传感器或应变传感器。在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的接触过程中,刹车件200会受到制动盘100传来的压力并发生应变,因此可通过对刹车件200的受力或形变判断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的接触状态。

可选地,如图7所示,受力检测器300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至少两个,当受力检测器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受力检测器300平均分布于刹车片210或制动靴220上。此时可更全面的对制动盘100的制动状态进行检测。

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梯,包括曳引机及如上述的制动装置,曳引机用于带动制动盘100转动,受力检测器300与曳引机电性连接。

上述电梯,可利用刹车件200靠近制动盘100并与制动盘100接触,实现对曳引机的制动,或通过刹车件200远离制动盘100并与制动盘100脱离,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接触时,刹车件200可受到制动盘100的压力,因此受力检测器300可通过对刹车件200的受力或发生形变进行检测,进而判断刹车件200是否对曳引机进行刹车制动,由于刹车件200是否与制动盘100接触或接触力的大小可直接由刹车件200的受力或形变反应,因此受力检测器300采集的数据与制动盘100的实际运行状态保持同步,能够正确的反映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的配合状态,不会由于不同步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电梯内设有用于控制曳引机开关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受力检测器300电性连接,控制系统用于接收受力检测器300的信号并根据信号对曳引机的开关进行控制。

上述电梯可采用如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受力检测器300感测到刹车件200不受力时,受力检测器300发出第一信号,使曳引机启动;

当受力检测器300感测到刹车件200受力并达到预定值时,受力检测器300发出第二信号,使曳引机停止。

上述电梯的控制方法,当受力检测器300感测到刹车件200不受力时,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分离,此时受力检测器300发出第一信号使曳引机启动,曳引机的启动及时,可防止电梯出现溜车,当受力检测器300感测到刹车件200受力时,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接触,受力检测器300发出第二信号使曳引机停止,保证曳引机停止时轿厢不会出现窜动等情况,则上述电梯的控制方法可保证受力检测器300采集的数据与制动盘100的实际运行状态保持同步,能够正确的反映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的配合状态,不会由于不同步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同时当受力检测器300感测到刹车件200受力达到预定值时,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充分接触,此时可控制曳引机停止,进一步防止溜车现象的发生。

具体地,当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接触时,受力检测器300感测到的数值会逐渐增大并达到一定值,此定值即为上述“预定值”,此时表示刹车件200与制动盘100已经充分接触。

具体地,受力检测器300发出第一信号至上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第一信号控制曳引机开启;受力检测器300发出第二信号至上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第二信号控制曳引机关闭。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