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23301阅读:来源:国知局
板13的部分顶部、右槽壁112的顶部以及加强筋15的顶壁共同形成的一安装面上。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筋15的位置及数量不限于与轴承座14及承载筋板13对应,并不以此为限。
[0034]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I中,每根弯梁12由转轴113向远离槽体1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延伸部122,延伸部122的延伸方向例如为直线延伸,且延伸部122的端部与传送辊4的一端衔接。并且,四根弯梁12间隔均匀,以承载工件2使其受力均匀,但并不以此为限。同样的,为了降低工件2在进入以及移出槽体11时与弯梁12之间的磨损,各弯梁12的与工件2接触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例如铝板的防划保护层123,该防划保护层123亦可选用尼龙等其他材质。
[0035]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I中,液压缸16包括缸体161以及活塞杆162,活塞杆162的端部固定有一铰耳163。冷却装置I还包括至少一个铰接板171,铰接板171一端固定于转轴113,另一端与铰耳163铰接。或者,任一弯梁12的对应于饺耳163的位置上延伸形成一铰接结构,并与饺耳163铰接,亦可实现上述功能。并且,液压缸16竖直(垂向)设置于槽体11外靠近右槽壁112的位置,液压缸16的缸体161的下端通过一铰接座164铰接于地面。通过这种结构,液压缸16的活塞杆162顶推或下拉铰接板171的一端,由于铰接板171的另一端固定于转轴113,因此转轴113随之沿其轴向转动,即带动固定于转轴113上的四根弯梁12 —起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弯梁12对工件2的承载以及移出功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不限于液压缸16的驱动机构驱动转轴113轴向转动,均可实现上述功能,并不以此为限。另外,例如液压缸16的驱动机构的数量并不唯一,当工件2较重时,可增加驱动机构的数量以提高弯梁12的抬升能力。但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为保证驱动的同步性,可以通过同步控制系统对各驱动机构进行同步控制。
[0036]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I中,右槽壁112上,即右槽壁112与承载筋板13及加强筋15共同形成的安装面上,靠近转轴113与铰接板171连接处的位置上,还额外设置有有两个轴承座14,以供转轴113穿设,用以稳定对转轴113在该处的支承,使转轴113的转矩传导更加平稳可靠。并且,在冷却装置I内及右槽壁112外,还额外加设有一组对应的承载筋板13以及加强筋15,用以固定上述额外增设的轴承座14,且进一步承载工件2的端部。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方式I中,该液压缸16位于槽体11的前端,由于槽体11的前端还设有进水管与排水管,故该液压缸16优选的设于槽体11的后端,以便于安装于维护,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7]在工作状态下,如图4所示,工件2由例如挤压机输出端的上一工位输出,工件2依次沿入料筋板132以及承载筋板13进入冷却装置I进行冷却,在此过程中,工件2承载于弯梁12以及承载筋板13的各上端面共同界定的一承载面上。如图5所示,当工件2冷却后,液压缸16驱动转轴113轴向转动并带动各弯梁12转动,弯梁12的各弯折部121将工件2抬起并离开槽体11,弯梁12进一步转动,工件2因重力作用,沿弯梁12的延伸部122进入例如传送辊4的输送机构,并进一步输送至下一工位,即完成对工件2的冷却。
[0038]实施方式2
[0039]本发明冷却装置I的另一实施方式,其结构与实施方式I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本实施方式2中,冷却装置I包括多个驱动机构。并且,实施方式I中的转轴113由一与各轴承座14固定的定轴替代,各弯梁12则可转动地穿设于该定轴。多个例如液压缸16的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各弯梁12以定轴为轴转动。
[0040]在本实施方式2中,还可以省去铰接板171的结构,即各驱动机构的活塞杆直接连接于各弯梁。
[0041]实施方式3
[0042]如图6所示,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与上述实施方式I及实施方式2的主要区别为,在该实施方式3中,该冷却装置I包括沿纵向排列且相互连通的三个水槽单元I’。其中水槽单元I’的结构于上述实施方式I或实施方式2的冷却装置I的结构基本相同。即,将两个实施方式I中的冷却装置I各去除一块端壁,将另一个实施方式I中的冷却装置I去除两端的两块端壁114,再将这三个冷却装置I连通起来,即形成本实施方式3中的由三个水槽单元I’组成的冷却装置。其中,相邻的水槽单元I’的两根转轴113’之间通过联轴器18’连接,以保证各转轴113’的同步转动。
[0043]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3中,相连通的两个水槽单元I’的两槽体11’之间设有密封垫19’,密封垫19’通过螺栓及螺母固定,以增强相连通的两个水槽单元I’之间的同侧槽壁的密封性。
[0044]虽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但应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其构思或实质,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构思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故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冷却装置(I),用于冷却工件(2),其特征在于,包括: 槽体(11),其一侧槽壁的顶部沿纵向设有一转轴(113); 多块承载筋板(13),间隔地横向固定于所述槽体(11)内,每块所述承载筋板(13)的上部具有一凹陷部(131),用以承载所述工件(2); 多根弯梁(12),间隔地横向设置于所述转轴(113),所述多根弯梁(12)与所述多块承载筋板(13)交错设置,每根所述弯梁(12)由所述转轴(113)向所述槽体(11)延伸的部分弯折形成一弯折部(121),所述弯折部(121)与所述凹陷部(131)的形状相同;以及 至少一个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转轴(113)轴向转动,以带动所述多根弯梁(12)同步转动,使各所述弯折部(121)容置于所述槽体(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I),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承载筋板(13)靠近所述左槽壁(111)的部分向上延伸,形成一露出于所述槽体(11)的入料筋板(132),所述入料筋板(132)具有与所述凹陷部(131)对应的入料端面(1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11)还包括多块间隔设置的加强筋(15),所述多块加强筋(15)固定于所述槽体(11)设有所述转轴(113)的槽壁外侧,所述多块加强筋(15)分别对应于所述多块承载筋板(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承载筋板(13)以及所述多根弯梁(12)的上端面上设有防划保护层(1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I),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弯梁(12)由所述转轴(113)向远离所述槽体(1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延伸部(1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缸(16),所述液压缸(16)包括缸体(161)以及活塞杆(162),所述活塞杆(162)的端部固定有一铰耳(163),所述冷却装置(I)还包括至少一个铰接板(171),所述铰接板(171) —端固定于所述转轴(113),另一端与所述铰耳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16)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槽体(11)设有所述转轴(113)的槽壁外侧,所述液压缸(16)缸体(161)的下端铰接于地面。
8.—种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槽体,其一侧槽壁的顶部沿纵向设有一定轴; 多块承载筋板,间隔地横向固定于所述槽体内,每块所述承载筋板的上部具有一凹陷部,用以承载所述工件; 多根弯梁,间隔且可转动地横向设置于所述定轴,所述多根弯梁与所述多块承载筋板交错设置,所述多根弯梁由所述定轴向所述槽体延伸的部分弯折形成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形状相同;以及 多个驱动机构,分别驱动所述多根弯梁围绕所述定轴同步转动,使各所述弯折部容置于所述槽体内。
9.一种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工件(2),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水槽单元(Γ ),沿纵向依次连通,每个所述水槽单元(Γ )包括: 槽体(11’),其一侧槽壁的顶部沿纵向设有一转轴(113’ ); 多块承载筋板,间隔地横向固定于所述槽体(11’ )内,每块所述承载筋板的上部具有一凹陷部,用以承载所述工件⑵;以及 多根弯梁(12’),间隔地横向设置于所述转轴(113’),所述多根弯梁(12’ )与所述多块承载筋板交错设置,每根所述弯梁(12’ )由所述转轴(113’ )向所述槽体(11’ )延伸的部分弯折形成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形状相同; 至少一个驱动机构(16’),驱动至少一所述转轴(113’ )轴向转动,以带动所述多根弯梁(12’ )同步转动,使各所述弯折部容置于所述槽体(11’ )内;以及 至少一个联轴器(18’),连接于相邻的两所述转轴(113’ )之间,用以使所述多根转轴(113’ )能同步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连通的两所述水槽单元(Γ )的两个所述槽体(11’ )之间设有密封垫(19’)。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槽体、多块承载筋板、多根弯梁以及至少一个驱动机构;槽体一侧槽壁的顶部沿纵向设有一转轴;多块承载筋板间隔地横向固定于槽体内,每块承载筋板的上部具有一凹陷部,用以承载工件;多根弯梁间隔地横向设置于转轴,多根弯梁与多块承载筋板交错设置,每根弯梁由转轴向槽体延伸的部分弯折形成一弯折部,弯折部与凹陷部的形状相同;至少一个驱动机构驱动转轴轴向转动,以带动多根弯梁同步转动,使各弯折部容置于槽体内。本发明能够在工件进入槽体中后,对工件进行承载。这些弯梁在工件冷却后由驱动机构驱动将工件移出槽体。本发明实现了工件转运的机械自动化,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IPC分类】B65G49-02
【公开号】CN104743360
【申请号】CN201510035724
【发明人】魏征宇, 孙成妮, 周峰
【申请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