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1644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提升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机械式升降设备在工程技术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设备,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用到面积或体积较大的载物板。现有技术中,对较大的载物板的提升一般是采用多个提升动力,提升动力的动力源多数采用的是电机以及曳引轮,简单的升降结构由于提升动力源的数量多,整体的体积就较为庞大,而且多个动力源之间一致性较差,也就导致载物板在提升的过程中平衡性较差。当然,也有采用滑轮绕线的方式对提升动力的数量进行缩减,但绕线的方式过于复杂,提升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就难以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升降装置。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平衡性和高一致性的升降系统。
[000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其包括曳引轮、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第四绕线轮、第一曳引线以及第二曳引线;所述第一曳引线具有第一曳引端和第二曳引端,其从第一曳引端至第二曳引端依次绕过第一绕线轮、曳引轮、第二绕线轮以及第三绕线轮,所述第二曳引线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从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依次绕过第四绕线轮、第一绕线轮、曳引轮以及第二绕线轮。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五绕线轮,所述第一曳引线和第二曳引线从所述曳引轮绕至所述第二绕线轮的过程中都绕过所述第五绕线轮。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绕线轮和第三绕线轮的高度相同。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绕线轮和第四绕线轮的高度相同。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绕线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绕线轮的高度。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曳引线和第二曳引线都为钢丝绳,所述绕线轮都为具有钢丝绳槽的定滑轮。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所述第一曳引端和第一连接端都与所述第一升降体相连,所述第二曳引端和第二连接端都与所述第二升降体相连。
[001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升降系统,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两相对侧面各设有一如上所述的升降装置,两个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曳引端和第一连接端都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升降体上。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系统还包括用于同步驱动两个所述曳引轮的驱动组件。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减速机以及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用于将所述电机的动力传递至两个所述曳引轮。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升降装置的曳引线设置为两组曳引结构,在同一曳引轮的驱动下即可实现两组曳引结构的同步升降,结构简单而且可靠性高。本发明升降系统采用一个驱动机构驱动两组曳引轮,进而实现两个升降装置的同步运动,适用于较大载物台的升降,而且具有高平衡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升降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升降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曳引线的绕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升降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曳引线的绕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升降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升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0018]图1、图2和图3示出了本发明升降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请一并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发明升降装置包括曳引轮30、第一绕线轮11、第二绕线轮12、第三绕线轮13、第四绕线轮14、第五绕线轮15、第一曳引线21、第二曳引线22、第一升降体41以及第二升降体42。
[0019]第一曳引线21具有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二曳引端21b,其从第一曳引端21a至第二曳引端21b依次绕过第一绕线轮11、曳引轮30、第五绕线轮15、第二绕线轮12以及第三绕线轮13 ;第二曳引线22具有第一连接端22a和第二连接端22b,其从第一连接端22a至第二连接端22b依次绕过第四绕线轮14、第一绕线轮11、曳引轮30、第五绕线轮15以及第二绕线轮12 ;所述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一连接端22a都与所述第一升降体41相连,所述第二曳引端21b和第二连接端22b都与所述第二升降体42相连,为了能够两根曳引线的拉力相同,第一曳引端21a和第一连接端22a分别对称置于所述第一升降体41的两端,同理,第二曳引端21b和第二连接端22b分别对称置于所述第二升降体42的两端。
[0020]优选地,第二绕线轮12和第三绕线轮13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绕线轮11和第四绕线轮14的高度相同,第一绕线轮11高度高于第二绕线轮12的高度。
[0021]将图1的绕线整体图分解为图2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