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2948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由诸如未硫化橡胶的胶粘性材料所制成的弹性材料片的边缘进行对接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造充气轮胎的过程中,嵌入有加强帘线的未硫化橡胶的条带绕鼓卷绕,且为了形成圆筒状中空结构,通过利用未硫化橡胶的胶粘性将条带的周向端部简单地对接到一起而接合条带的周向端部。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8-238686公开一种接合所卷绕的胎体帘布层(即,嵌入有胎体帘线的未硫化橡胶的条带)的周向端部的装置,其中如图19所示,将以同一速度沿相反方向转动的一对锥形旋转体CR抵压于胎体帘布层P的上表面,同时借助圆筒状辊子SR支撑其下表面。当帘布层P的边缘PE经过锥形旋转体CR时,边缘部分的上表面由锥形旋转体CR的锥形表面朝中央Gc拉曳,并对接边缘。
为牢固且安全地对接边缘,如果拉曳边缘部分的上表面的力增加,则边缘部分易于起皱且接合易于交错。这种情况在所嵌入的帘线是比钢丝帘线软的有机纤维帘线时较为显著。如果拉曳力较小,例如在构建胎坯时,接合会断裂且诸如径向力偏差的轮胎均匀性会劣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一种装置,通过该方法和装置不管弹性材料片是否软性都可以安全且牢固地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而不会引起起皱和接合交错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边缘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支撑至少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片的两个边缘部分,使得其两个待对接边缘相对地对置,通过使一对反向转动的锥形表面与相应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同时沿这两个边缘移动锥形表面而朝两个边缘之间的中央拉曳两个边缘部分的表面,由此相对地对置的两个边缘彼此接触以进行对接,其中在锥形表面之间形成小间隔,使得积聚在小间隔内的弹性材料在锥形表面越过之后沿对接处形成小肋状突出部,以及下压小肋状突出部以使对接处变平。
依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装置包括支撑体,其用于支撑至少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片,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片的待对接的两个边缘相对地对置,接合器,其包括一对锥形旋转体,以及用于沿两个边缘移动接合器的横移装置,其中成对锥形旋转体各自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限定为具有大直径边缘和小直径边缘的截顶式直角圆锥的锥形表面,成对锥形旋转体设置为使得其转动轴线位于一平面内并彼此相交,以便大直径边缘彼此相邻;锥形表面各自具有与所述片的表面相接触的母线;并且,两个锥形表面的母线沿与所述接合器从所述锥形表面之间的中央处朝两侧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以朝所述中央拉曳所述片的接触表面,其中,在所述相邻大直径边缘之间设置小间隔,以使弹性材料能够积聚于其内,由此,当沿两个边缘移动接合器时,成对锥形旋转体将两个边缘拉向中央以对接边缘,且积聚于小间隔内的弹性材料在锥形旋转体越过之后沿对接处形成小肋状突出部,其中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下压小肋状突出部以使对接表面变平的装置。
因此,在对接界面处,当下压小突出部时,弹性材料不规则地渗入,进而将边界面彼此牢固地结合。由此,在无需增加拉曳边缘并将其推动到一起的力的情况下,即可增加对接强度。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其前接合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其后接合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其横移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前接合器单元的主接合器的局部前视图,示出操作中的锥形旋转体的配置。
图6是前接合器的副接合器的局部前视图,示出操作中的锥形旋转体的配置。
图7是后接合器单元的接合器的局部前视图,示出操作中的锥形旋转体的配置。
图8是前接合器单元的主接合器的前视图。
图9是前接合器单元的片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10是解释锥形旋转体配置的视图。
图11是设置有低锥度表面的成对锥形旋转体的前视图,用于解释肋状突出部的形成。
图12是示出低锥度表面的另一示例的成对锥形旋转体的前视图。
图13-17是用于解释利用图1所示装置对接边缘的方法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8是片支撑体鼓的示意性平面图,用于解释马达驱动的主接合器锥形旋转体的转动速度,该转动速度基于接合区域而改变。
图19是示出现有技术接合器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将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依据本发明的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装置1用在构建未硫化充气轮胎的过程中。
*弹性片P待对接的弹性片P由胶粘性的弹性材料制成。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弹性片P是未硫化橡胶片(g),其中彼此平行地嵌入了加强帘线(c),且片P用于形成充气轮胎的胎体帘布层。未硫化橡胶片P被切割成预定宽度Wp和长度,使得边缘PE(沿着纵向的端部)平行于所嵌入的帘线(c)延伸。
为使橡胶片P形成圆筒形中空结构,片P绕轮胎成形鼓卷绕大致一圈,使得边缘PE几乎彼此接触或者在其间形成非常小的间隙G。然后,对接边缘PE。
鼓SS具有圆筒形外表面2S,片P直接地或间接地施加到其上。在所示示例中,因为胎体帘布层是子午线轮胎的子午线帘布层,所以所卷绕的片P内的帘线(c)与鼓SS的转动轴线平行。因此,所卷绕的片的边缘PE(间隙G)平行于鼓SS的转动轴线延伸。
在外表面2S内,以平行于转动轴线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中空结构或沟槽60,该中空结构或沟槽60形成用于下述支撑板SPf和SPr及下部锥形旋转体CRI的路径。但是,在帘线(c)或边缘PE以小角度倾斜的情况下,沟槽60可对应地倾斜或制造地更宽以足以在沟槽宽度内倾斜地移动支撑板SP和下部锥形旋转体CRI。
附带地,可在橡胶片P的底面上设置由诸如丁基橡胶的不透气橡胶制成的未硫化内衬层(未示出),该内衬层形成覆盖轮胎内表面的气密层。
*装置1装置1包括用于弹性材料片P的支撑体SS;两个接合器单元JU(JUf和JUr);以及两个横移装置TR(TRf和TRr)。每个横移装置TR(TRf和TRr)包括用于接合器单元JU的滑动导轨4(4f,4r);环形挠性构件5(5f,5r);以及驱动马达M(Mf,Mr)。每个接合器单元JU包括至少一个接合器J(J1,J2,J3)。每个接合器J包括一对上部锥形旋转体CRu;以及一对下部锥形旋转体CRI。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装置1构成胎坯成形机的一部分,且片支撑体SS是制造轮胎时所使用的上述轮胎成形鼓。
为便于解释,图1所示视图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视为后侧和前侧,并基于此假定来讨论各位置和方向。接合器单元JU、横移装置TR、滑动导轨4、环形挠性构件5、驱动马达M、移位装置FT以及支撑板SP的后缀“f”和“r”分别表示“前”和“后”。锥形旋转体CR的后缀“u”和“l”分别表示“上”和“下”。
使用两个接合器单元JUf和JUr的主要原因是防止起皱和交错,而不是分担接合操作。当对接边缘PE时,两个单元从边缘PE长度的中间位置Q朝相反方向开始。其中一个接合器单元JU将从位置Q移到边缘PE的前端Pf(后文称作前接合器单元JUf)以对接边缘PE。另一个将从位置Q移到边缘PE的后端Pr(后文称作后接合器单元JUr)以对接边缘PE。
在这个示例中,后接合器单元JUr构建为以相对较大的拉力尽可能短地接合边缘,且单元JUr包括如图3所示的一个接合器J3。在这个示例中,前接合器单元JUf构建为以相对较小的拉力尽可能长地接合边缘,且单元JUf包括如图2所示的两个接合器J1和J2。为弥补小拉力,设置下述低锥度表面26以使肋状突出部(g1)沿对接处一次形成。然后,通过下压而使肋状突出部变平,从而使边缘PE之间的接触变紧,进而接合强度得以增加。
*横移装置TR为使两个接合器单元JUf和JUr能够沿边缘PE独立地移动,如图1所示,在片支撑体(鼓)SS上设置用于前接合器单元JUf的前横移装置TRf和用于后接合器单元JUr的后横移装置TRr。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环形挠性构件5f、5r是环形链。如图4所示,滑动导轨4f、4r包括能够在沿横向框架6设置的轨道10f、10r上行进的滑架9f、9r。横向框架6在两个竖直框架之间水平地沿前后方向在如图1所示的鼓SS上延伸。滑架9f、9r可沿前后方向滑动。
在横向框架6的一侧上设置前横移装置TRf,在以可转动方式装配于横向框架6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的一对链轮7f和7r之间卷绕环形链5f。链5f由安装于框架6上的齿轮传动马达Mf驱动。滑架9f耦联到链5f的下部5fl上。
在横向框架6的另一侧上设置后横移装置TRr,在以可转动方式装配于横向框架6的后端部分上的链轮8r和以可转动方式装配于横向框架6的中间部分上的链轮8m之间卷绕环形链5r。链5r由安装于框架6上的齿轮传动马达Mr驱动。滑架9r耦联到链5r的下部5rl上。
*锥形旋转体CR锥形旋转体CRu和CRI各自具有转动轴线N,且各自包括锥形主体部分24和等径伞齿轮部分25,部分24和部分25以各自的转动轴线N为中心同心设置。
锥形主体部分24限定为锥形并且其外表面24S是截顶式直角圆锥的锥形表面。
等径伞齿轮部分25限定为呈齿状并形成于锥形外表面24S的大直径侧上。
成对的锥形旋转体(CRu和CRu)、(CRI和CRI)组装到一个单元内,使得两个转动轴线N正交且两个等径伞齿轮部分25作为等径伞齿轮彼此啮合。因此,当两个旋转体中的一个转动时,两个旋转体沿相反方向以相同转动速度转动。
*低锥度表面26两个接合器单元JUf和JUr中的至少一对锥形旋转体CR各自设置有锥度低于图5所示的锥形外表面24S的表面26。
低锥度表面26定位于锥形外表面24S和等径伞齿轮部分25之间,使得低锥度表面26与锥形外表面24S在其大直径边缘处相交。低锥度表面26具有两个边缘E1和E2,一个边缘E1与锥形外表面24S的大直径边缘相同,另一个边缘E2是邻接等径伞齿轮部分25的相对边缘。
在设置有低锥度表面26的锥形旋转体CR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两个表面26的边缘E2在接触点KO外接。
在没有设置有此种低锥度表面的锥形旋转体CR的情况下,如图5-7所示,两个锥形外表面24S的大直径边缘E1在接触点KO外接。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接触点KO均定位于边缘PE间或间隙G的中央Gc。另外,在成对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的情况下,两个锥形外表面24S的两条最低母线24e在接合操作时必须与所述片P的上表面平行并位于同一水平面处。另一方面,在成对的下部锥形旋转体CRI的情况下,两个锥形外表面24S的两条最高母线33e在接合操作时必须与所述片P的下表面平行并位于同一水平面处。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上部锥形旋转体CRu上设置低锥度表面26。因此,具有低锥度表面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在下文中称作“CRuy”,而根据需要没有低锥度表面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在下文中称作“CRun”。
*前接合器单元JUf在如图2所示的前接合器单元JUf内,主接合器J1包括具有低锥度表面26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y和没有低锥度表面的下部锥形旋转体CRI。副接合器J2包括没有低锥度表面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n和没有低锥度表面的下部锥形旋转体CRI。
固定框架15固定到上述滑架9f并从其垂下。在固定框架15上凸缘式安装缸40。可移动框架38用诸如线性轴承的线性导引件37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附接到固定框架15。可移动框架38连接到缸40的活塞杆的下端,使得框架38通过杆的延伸和回缩而竖直地移动。
另外,在固定框架15上、缸40相对侧(前侧)上凸缘式安装缸18。可移动框架17用诸如线性轴承的线性导引件16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附接到固定框架15。可移动框架17连接到缸18的活塞杆的下端,使得框架17通过杆的延伸和回缩而竖直地移动。可竖直移动的框架17具有前倾的前表面17S。
28与前倾的前表面17S平行地凸缘式安装于可移动框架17上。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用诸如线性轴承的线性导引件22以可沿表面17S上下滑动的方式附接到可移动框架17。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连接到缸28的活塞杆的下端,使得通过杆的延伸和回缩,框架23平行于前表面17S上下移动。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设置有如图8最佳示出的竖直槽缝23A。
可竖直移动的框架17固定地设置有悬板19。悬板19具有自前表面17S穿经竖直槽缝23A突出的部分19A、和在突出部分19A前端向下弯折的部分19B,因此具有L形侧视图。
支撑板SPf固定到悬板19。如图2和图9所示,支撑板SPf包括主部件11B和竖立板11A。
主部件11B是窄长板,其上表面形成用于容纳和支撑橡胶片P位于边缘PE附近的底面的面S。
竖立板11A从主部件11B的上表面沿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向上突出。因此,当从前部观察时,支撑板SPf呈倒T形。竖立板11A的上端用螺栓固定在悬板19的向下弯折部分19B的下端。
因此,支撑板SPf可随着可竖直移动的框架17沿上下方向移动。
支撑板SPf可向下移动到使片支撑面S与片P的下表面位于相同水平面的较低位置。在这个较低位置,竖立板11A向上延伸而自要进行对接的边缘PE之间穿过。
为了有效地支撑边缘PE,如图9所示,片支撑面S在竖立板11A旁侧所测得的宽度W优选地为至少6.0mm。面S的前端向下倾斜。矩形切口31形成于竖立板11A的后侧面上且沿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延伸到面S的后端。
*后接合器单元JUr在后接合器单元JUr内,如图3所示,接合器J3包括没有低锥度表面26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n、和没有低锥度表面的下部锥形旋转体CRI。
固定框架47固定到上述滑架9r并从其垂下。在固定框架47上凸缘式安装缸50。可移动框架49用诸如线性轴承的线性导引件48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附接到固定框架47。可移动框架49连接到缸50的活塞杆的下端,使得框架49通过杆的延伸和回缩而竖直地移动。
在固定框架47上凸缘式安装缸53。可移动框架52用诸如线性轴承的线性导引件51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附接到固定框架47。可移动框架52连接到缸53的活塞杆的下端,使得框架52通过杆的延伸和回缩而竖直地移动。
支撑板SPr包括如图3所示的主部件44B。主部件44B是窄长板,其上表面形成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片P位于边缘PE附近的底面的面S。
支撑板SPr用悬板45固定到可竖直移动的框架49。悬板45包括自可竖直移动的框架49向后突出的部分45B和在部分45B后端向下弯折的部分45A。因此,它具有如图3所示的L形侧视图。支撑板SPr的主部件44B的后端用螺栓固定到向下弯折的部分45A的下端上。因此,支撑板SPr可随着可竖直移动的框架49沿上下方向移动。
支撑板SPr可向下移动到片支撑面S与片P的下表面位于相同水平面的较低位置。
*下部锥形旋转体CRI在前接合器单元JUf和后接合器单元JUr内,用包括轴承的安装框架34和35将下部锥形旋转体CRI安装在相应的支撑板SPf和SPr上,使得锥形表面24S的上述最高母线33e与支撑板SP的片支撑面S位于相同水平面。由此,在各个接合器单元JU内,下部锥形旋转体CRI与支撑板SP一起上下移动。
在前接合器单元JUf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上述切口31内设置两对下部锥形旋转体CRI。
在后接合器单元JUr的情况下,相似地,相对较小的切口32形成于支撑板SPf的前端部分内,且如图3所示在其内设置一对下部锥形旋转体CRI。
*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对于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在后接合器单元JUr情况下,用包括轴承的安装框架56将锥形旋转体CRu安装在可竖直移动的框架52上。
在前接合器单元JUf情况下,用包括轴承的安装框架55将锥形旋转体CRun安装在可竖直移动的框架38上。用包括轴承的安装框架39将锥形旋转体CRuy安装在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上。
如图8所示,两个锥形旋转体CRuy中的一个与安装在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上的齿轮传动马达MI耦联。因此,当给马达MI提供动力时,两个主锥形旋转体CRuy以相同速度转动。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仅对前接合器单元JUf的锥形旋转体CRuy进行马达驱动。未对其余的进行马达驱动,它们通过移动片P和锥形表面24S之间的摩擦力进行转动。
*移位装置因此,在这个示例中,缸40、可移动框架38和线性导引件37组成用于接合器J2的成对上部锥形旋转体CRu的竖直移位装置。缸18、可移动框架17和线性导引件16组成用于两个接合器J1和J2的两对上部锥形旋转体Cru以及也用于支撑板SPf的竖直移位装置。
缸28、可移动框架23和线性导引件22组成用于接合器J1的成对上部锥形旋转体CRu的倾斜移位装置。
缸50、可移动框架49和线性导引件48组成用于接合器J3的下部锥形旋转体CRI和支撑板SPr的竖直移位装置。
缸53、可移动框架52和线性导引件51组成用于接合器J3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n的竖直移位装置。
*锥形旋转体的配置在朝前(图2的右侧)移动而实施对接操作的前接合器单元JUf情况下,接合器J1的上部旋转体CRuy及接合器J2的上部旋转体CRun和下部旋转体CRI朝前(即行进方向)倾斜,使得在操作状态或位置,包含各对旋转体的两个转动轴线N的平面Ns相对片支撑面S的倾角(α,β)在小于90度的范围内,优选地不超过80度,但不小于60度,优选地不小于70度。
但是,接合器J1的下部旋转体CRI基本上不倾斜,且包含两个转动轴线N的平面Ns基本上垂直于片支撑面S。
在朝后(图3的左侧)移动而实施对接操作的后接合器单元JUr情况下,接合器J3的上部旋转体CRun和下部旋转体CRI朝后(即行进方向)倾斜,使得在操作状态或位置,包含各对旋转体的两个转动轴线N的平面Ns相对片支撑面S的倾角(γ)在小于90度的范围内,优选地不超过80度,但不小于60度,优选地不小于70度。
在这个示例中,角α、β、γ均是75度,且上述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以相同角α倾斜,因此,框架23能够移动上部锥形旋转体并同时保持平面Ns成倾角α。
当对接边缘PE时,上部锥形旋转体CRu下降,使得其最低母线24e能够接触片的上表面,该片的下表面由下部锥形旋转体CRI支撑。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必需将下部锥形旋转体CRI恰定位于相应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之下,使得在如图10所示的一个上部锥形旋转体和一个下部锥形旋转体构成的每个对中,它们的最低母线24e和最高母线33e彼此平行(类似接合器J2和J3内那样)或彼此相交(类似接合器J1内那样)。
在此,由于成对的两个旋转体的平面Ns倾斜,因此其位于水平面内的母线24e、33e在与平面Ns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因此,向心拉力增加。
*低锥度表面26的功能在具有低锥度表面26的成对锥形旋转体CR的情况下,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间隔27形成于两个低锥度表面26之间。
因此,当上部锥形旋转体CRuy由马达MI转动时,当横移所述片的时候,片的边缘PE被朝中央Gc拉曳,且片P的上表面的橡胶(g)积聚在间隔27内。由此,肋状小突出部(g1)沿对接处形成在橡胶片P的上表面上。
为了使突出部(g1)变平,将包括图6所示的没有低锥度表面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n的接合器J2定位于接合器J1的后部。因此,当通过接合器J2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n时,突出部(g1)被下压,进而接合部变平。同时,边缘PE由接合器J2的上部锥形旋转体和下部锥形旋转体彼此压抵以确保对接。
为此目的,优选地,当平行于如图11所示的前后方向观察时,间隔27的横截面面积不超过1.0mm2,更优选地不超过0.50mm2,但不小于0.02mm2,更优选地不小于0.1mm2。在片P具有大约0.5至2.0mm厚度的情况下,低锥度表面26的宽度W在不小于0.2mm的范围内,优选地不小于0.3mm,更优选地不小于0.5mm,但不超过1.0mm。低锥度表面26的高度H在不小于0.2mm的范围内,优选地不小于0.35mm,但不超过1.0mm,优选地不超过0.70mm。
在这个示例中,低锥度表面26具有线性锥度。但是,低锥度表面26也可以具有如图12所示的非线性锥度,其中表面26呈凸状弯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突出部的尖端变得很薄,因而不稳固。因此,当下压时,无法确定突出部是向右或是向左崩塌。因此,促进未硫化橡胶在对接界面的渗入,由此,接合强度进一步增加。
在这种实施方式下,接合器J1的马达驱动式上部锥形旋转体CRuy具有比接合器J1的非驱动式下部锥形旋转体CRI大的直径,以在未引起褶皱的情况下稳定地拉曳或推进片的边缘部分。出于相同原因,在接合器J3内,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具有比下部锥旋转体CRI大的直径。在接合器J2内,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具有与下部锥旋转体CRI基本上相同的直径。
附及地,如图2所示,恰在副接合器J2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和下部锥形旋转体CRI之前设置导板41,以导引进入到上部旋转体和下部旋转体之间的橡胶片P的下侧和底侧。
*方法以下将结合图13-17描述装置1的操作和对接边缘PE的方法。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对接边缘,片P或未硫化橡胶条带成形为圆筒状中空结构,并最终成为客车充气轮胎内的子午线胎体帘布层。例如,在其内以50根/5cm的帘线数嵌入高模量聚酯纤维帘线(1670dtex/2,直径0.68mm)以形成厚度为1.10mm的片。
如图13所示,橡胶片P绕鼓SS卷绕,使得边缘PE定位于沟槽60宽度方向的中央处。在此时,前接合器单元JUf和后接合器单元JUr在鼓SS后部的位置X1处等待。在位于位置X1处的等待状态下,通过移动单元JUf和JUr的可竖直移动的框架17和49,将支撑板SPf和SPr的片支撑面S调整到与橡胶片P的下表面几乎相同的水平面。
然后,如图14所示,前接合器单元JUf向前移动,使得主接合器J1的上部锥形旋转体和下部锥形旋转体定位于接合开始位置Q。将支撑板SPf的片支撑面S准确地调整到与橡胶片P的下表面相同的水平面。通过移动可倾斜移动的框架23和可竖直移动的框架38,上部锥形旋转体CRuy和CRun下降到片P的上表面,从而将边缘PE保持在上部锥形旋转体和下部锥形旋转体之间。
在此种保持状态下,致动马达MI和Mf以转动上部锥形旋转体CRu并将接合器单元JUf从开始位置Q向前移动到超过前端Pf的止动位置Qf,如图15、16和17图所示。因此,在开始位置Q和前端Pf之间的前部区域Yf内,朝中央Gc拉曳并对接边缘PE。
其间,在前接合器单元JUf从位置Q开始之后,操作横移装置TRr以向前移动后接合器单元JUr,使得接合器J3的上部旋转体和下部旋转体定位于接合开始位置Q。在这个位置,通过移动可竖直移动的框架52,将上部锥形旋转体下降到片P的上表面,同时,将支撑板SPr的片支撑面S准确地调整到与橡胶片P的下表面相同的水平面,由此将边缘PE保持在上部锥形旋转体和下部锥形旋转体之间。
当接合器J1的上部锥形旋转体和下部锥形旋转体行进超过边缘PE的中间位置Qc时,操作后横移装置TRr以从开始位置Q向后(正常行进方向)移动后接合器单元JUr至超过后端Pr的止动位置Qr。因此,在开始位置Q和后端Pr之间的后部区域Yr内,朝中央拉曳并对接边缘PE。
如果接合开始位置Q和后端Pr之间的距离L小于50mm,则起皱和交错仍然易于在开始位置Q附近发生。因此,将距离L设定于不小于50mm的范围内,但小于橡胶片P的总边缘长度或宽度Wp的50%。
如果后横移装置TRr早在接合器J1行移超过中间位置Qc之前就移动,则因为对接边缘的长度还不够长,因此当接合器J3不稳定地拉曳边缘时,有将其中一个对接边缘从另一个拉离的可能性。
在后接合器单元JUr内,位于锥形旋转体CRu和CRI与悬板45的部分45A的前边缘之间沿前后方向的距离L0超过距离L。由此,形成容纳后部区域Yr的间隔58。但是,通过构建所述部分45A使其在未接合的边缘PE之间穿过,L0<L也是可能的。
在这个示例中,在将边缘PE从开始位置Q接合到前端Pf的过程中,接合器J1的上部锥形旋转体CRuy的转动速度通常降低。
如图18所示,前部区域Yf分成至少三个分区,即初始分区Yf1、中间分区Yf2和最后分区Yf3,分区Yf1、Yf2和Yf3内的转动速度V1、V2和V3分别按照下列方式控制V1>V2>V3;1.00<V1/V2=<1.10;以及0.70=<V3/V2=<0.80。
在此,初始分区Yf1是前部区域Yf的2%到17%。最后分区Yf3是前部区域Yf的5%到20%。中间分区Yf2是前部区域Yf的其余部分。
关于中间分区Yf2内的转动速度V2,优选地,锥形外表面24S在马达驱动式锥形旋转体CRuy的大直径边缘E1处的圆周速度基本上等于前接合器单元JUf的行进速度,更具体地,在行进速度的95%到105%范围内。
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控制器14,该控制器14能够基于从传感器装置获得的前接合器单元JUf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控制马达M1,使得使圆周速度满足上述条件。
在最后分区Yf3内,由于前端Pf位于马达驱动式旋转体附近且片易于移动,因此如果转动速度V3和横移速度过高,则在此分区Yf3内非常易于发生起皱和交错。
在初始分区Yf1内,由于前端Pf非常远,因此片难于移动。另外,当后接合器单元JUr开始向后移动时,给予边缘适当的后张力。因此,转动速度V1和横移速度能够最大化而提高操作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支撑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至少一个片的两个边缘部分,使得其两个待对接的边缘相对地对置,通过使一对反向转动的锥形表面与相应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同时沿所述两个边缘移动所述锥形表面而朝两个边缘之间的中央拉曳两个边缘部分的表面,由此所述相对地对置的两个边缘彼此接触以进行对接,其中在所述锥形表面之间形成小间隔,使得积聚在所述小间隔内的弹性材料在所述锥形表面越过之后沿对接处形成小肋状突出部,以及下压所述的小肋状突出部以使所述对接处变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朝所述中央拉曳所述两个边缘部分的表面的过程中,位于所述两个边缘部分的相反侧上的表面由一对反向转动的锥形表面支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利用一对其间未形成间隔的、反向转动锥形表面,实施对所述小肋状突出部的下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下压所述小肋状突出部的过程中,位于所述突出部的相反侧上的表面由一对反向转动的锥形表面支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锥形表面沿所述边缘的移动是从所述边缘整个长度的中间位置开始至所述边缘的一端,从而对接所述中间位置和所述一端之间的部分,以及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使另一对反向转动的锥形表面与相应边缘部分接触并同时从所述中间位置移动到所述边缘的另一端,对接所述中间位置和所述另一端之间的其余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间位置位于距离所述另一端超过50mm处,且位于所述另一端和中途点之间,所述中途点位于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小肋状突出部的宽度不超过2.0mm,其高度不超过1.0mm。
8.一种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装置,其包括支撑体,用于支撑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至少一个片,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片的待对接的两个边缘相对地对置,接合器,其包括一对锥形旋转体,以及用于沿所述两个边缘移动所述接合器的横移装置,其中所述成对锥形旋转体各自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限定为具有大直径边缘和小直径边缘的截顶式直角圆锥的锥形表面,所述成对锥形旋转体设置为使其转动轴线位于一平面内并彼此相交,以便所述大直径边缘在一点彼此相邻;所述锥形表面各自具有与所述片的表面相接触的母线;并且,所述两个锥形表面的母线沿与所述接合器从所述锥形表面之间的中央处朝两侧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以朝所述中央拉曳所述片的接触表面,其中,在所述相邻大直径边缘之间设置小间隔,以使弹性材料能够积聚于其内,由此,当沿所述两个边缘移动所述接合器时,所述成对锥形旋转体朝所述中央拉曳所述两个边缘以对接所述边缘,且积聚于所述小间隔内的弹性材料在所述锥形旋转体越过之后沿对接处形成肋状突出部,其中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下压所述肋状突出部以使所述对接处的表面变平的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接合器能够从所述边缘整个长度的中间位置移动到所述边缘的一端,以将位于所述中间位置和所述一端之间的部分对接,并且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具有一对第二锥形旋转体的第二接合器、和用于沿所述两个边缘移动所述第二接合器的横移装置,所述第二接合器能够从所述中间位置移动到所述边缘的另一端,以将位于所述中间位置和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部分对接,其中所述成对锥形旋转体各自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限定为具有较大直径边缘和较小直径边缘的截顶式直角圆锥的锥形表面,且所述成对第二锥形旋转体设置为使其转动轴线位于一平面内并彼此相交,以便所述大边缘在一点彼此相邻;所述锥形表面各自具有与所述片的表面相接触的母线;并且,所述两个锥形表面的母线沿与所述第二接合器从所述锥形表面之间的中央处朝两侧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以朝所述中央拉曳所述片的接触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合器的成对锥形旋转体由受控为使所述锥形旋转体的转动速度从所述中间位置到所述一端逐渐降低的马达进行旋转。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中间位置位于距离所述另一端超过50mm之处,并位于所述一端和中途点之间,所述中途点位于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片是具有所述表面和一背面的单一片,并且所述支撑体是可转动的鼓,所述片绕所述鼓卷绕,使得所述片的周向端部相对地对置,其中,所述周向端部是所述的待对接的两个边缘,所述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基本上平行于所述鼓的转动轴线延伸,并具有使所述片的待对接边缘能够定位于其内的宽度,且所述接合器的支撑板能够穿过所述沟槽,以支撑所述片的背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接合器进一步包括一对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的锥形旋转体,以与所述支撑板一起支撑所述背面。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片由未硫化橡胶制成,且在其内彼此平行地嵌入有机纤维帘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用于对接弹性材料片的边缘的方法和装置。以使得两个待对接边缘相对地对置的方式支撑弹性材料片。通过沿边缘移动一对反向转动的锥形表面,将边缘部分的表面朝两个边缘之间的中央处拉曳,使得边缘对接。在锥形表面之间设置小间隔,以沿对接处形成小肋状突出部。然后,下压弹性材料的小肋状突出部以使其变平。因此,在对接界面处,弹性材料不规则地渗入而增加了对接处的强度。
文档编号B29D30/30GK101081548SQ20071010307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日
发明者田中学, 鑓水和明, 坂本雅之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