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1957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成型器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注塑用模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壳件中,如笔记本或其配件等电子产品的机壳,通常都会设置通孔,以利用螺丝等固定件与其它机构件配合来固定电子产品的机壳。在利用模具装置注塑成型机壳件时,由于形成通孔的凸出部较硬,与其直接接触的部分(例如顶针)亦由硬性材料形成,因此容易产生毛边、拉模或顶针断裂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厂商会依靠人力除去毛边,以降低修模成本。然而,此种作法直接导致了人力成本的增加,且降低了模具部件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模具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装置,包括用于在注塑时形成通孔的凸出部和缓冲部。凸出部包括第一接触面,缓冲部对应凸出部设置,在形成通孔时缓冲部接触凸出部,缓冲部的硬度小于凸出部的硬度,且缓冲部包括用于接触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的面积大于第一接触面的面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模具装置还包括固定模仁、可动模仁和顶针。凸出部设置于固定模仁。顶针穿设于可动模仁,顶针的顶端包括凹陷部,缓冲部设置于凹陷部内并与顶针的顶端齐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凹陷部的深度为5 6毫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模具装置还包括固定模仁和可动模仁。凸出部设置于固定模仁,缓冲部设置于可动模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缓冲部的第二接触面与可动模仁的表面齐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缓冲部的第二接触面高于可动模仁的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模具装置,与形成通孔的凸出部直接接触的是具有较小硬度的缓冲部,因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顶出物件或合模时硬碰硬的问题,从而改进了传统的注塑模具装置,降低注塑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并且延长了注塑模具装置的使用寿命。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模具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I中顶针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模具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模具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模具装置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模具装置包括固定模仁101、凸出部102、可动模仁103、顶针104以及缓冲部105。其中,固定模仁101与可动模仁103在合模后形成一个模穴,熔融材料即注入此模穴内以成型物件106。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102设置于固定模仁101上,用于形成物件106的通孔。在此,凸出部102可凸出于固定模仁101的表面。在合模时凸出部102伸入顶针104内的缓冲部105,以执行插破动作。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成型的物件106的形状自行确定。凸出部102包括第一接触面1020。可动模仁103包括一个通孔,顶针104穿设于该通孔中,用于协助顶出成型后的物件106。图2是图I中顶针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I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顶针104的顶端包括一个凹陷部107,与凸出部102对应的缓冲部105设置于凹陷部107中并与顶针·104的顶端齐平。如图2所示,凹陷部107的深度优选为5 6毫米。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在其它实施例中,凹陷部107的深度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自行确定。缓冲部105的材料硬度低于凸出部102的材料硬度。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102的材料可为钢等硬质材料,缓冲部105的材料优选为红铜、铝等。然而,本实用新型对凸出部102和缓冲部105的具体材料不作任何限制。具体装配顶针104与缓冲部105时,可先将顶针104的顶端放电或采用钻孔等其它方式加工至向下凹陷5 6毫米,以形成凹陷部107。此时,可将预先裁切成型的红铜或其它材料(可比凹陷部107的深度再长约5毫米)用工具敲击塞入凹陷部107内,并和凹陷部107的周缘侧壁形成紧配。最后,将红铜的上表面铣加工至与顶针104的顶端齐平。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105包括用于与凸出部102的第一接触面1020接触的第二接触面1050。在此,第二接触面1050即与顶针104顶端的表面齐平,并且第二接触面1050的面积要大于第一接触面1020的面积,以确保在顶针104进行顶出作业时,与较硬的凸出部102接触的始终为较软的缓冲部105,从而避免损伤模具装置。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模具装置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模具装置包括固定模仁201、凸出部202、可动模仁203和缓冲部205。其中,固定模仁201与可动模仁203在合模后形成一个模穴,熔融材料即注入此模穴内以成型物件206。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202亦设置于固定模仁201上,用于形成物件206的通孔。凸出部202亦包括第一接触面2020。与凸出部202对应的缓冲部205设置于可动模仁203上,并且包括用于与第一接触面2020接触的第二接触面2050,第二接触面2050的面积要大于第一接触面2020的面积。在此,第二接触面2050可与可动模仁203的表面齐平。缓冲部205的材料硬度低于凸出部202的材料硬度。具体而言,凸出部202的材料可为钢等硬质材料,缓冲部205的材料优选为红铜、铝等。当可动模仁203向固定模仁201移动以执行合模作业时,可确保与凸出部202直接接触的为较软的缓冲部205,避免损伤模具装置。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模具装置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模具装置包括固定模仁301、凸出部302、可动模仁303和缓冲部305。其中,固定模仁301与可动模仁303在合模后形成一个模穴,熔融材料即注入此模穴内以成型物件306。[0024]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302亦设置于固定模仁301上。凸出部302亦包括第一接触面3020。与凸出部302对应的缓冲部305设置于可动模仁303上,并且包括用于与第一接触面3020接触的第二接触面3050,第二接触面3050的面积要大于第一接触面3020的面积。与图3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305的第二接触面3050高于可动模仁303的表面。即,缓冲部305会凸出于可动模仁303的表面,并伸入模穴中。因此物件306的通孔实质上是由凸出部302和缓冲部305共同形成,并呈现为上部小孔径,下部大孔径,截面呈T字形。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305的材料硬度亦低于凸出部302的材料硬度。例如,凸出部302的材料可为钢等硬质材料,缓冲部305的材料优选为红铜、铝等。当可动模仁303向固定模仁301移动以执行合模作业时,可确保与凸出部302直接接触的为较软的缓冲部305,避免损伤模具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模具装置,与形成通孔的凸出部直接接触的是·具有较小硬度的缓冲部,因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顶出物件或合模时硬碰硬的问题,从而改进了传统的注塑模具装置,降低注塑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并且延长了注塑模具装置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模具装置,其特征为,包括 用于在注塑时形成通孔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包括第一接触面;以及缓冲部,对应所述凸出部设置,在形成所述通孔时所述缓冲部接触所述凸出部,所述缓冲部的硬度小于所述凸出部的硬度,且所述缓冲部包括用于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为,还包括 固定模仁,所述凸出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模仁; 可动模仁;以及 顶针,穿设于所述可动模仁,所述顶针的顶端包括凹陷部,所述缓冲部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并与所述顶针的顶端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5 6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为,还包括 固定模仁,所述凸出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模仁;以及 可动模仁,所述缓冲部设置于所述可动模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缓冲部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可动模仁的表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缓冲部的所述第二接触面高于所述可动模仁的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装置,包括用于在注塑时形成通孔的凸出部和缓冲部。凸出部包括第一接触面,缓冲部对应凸出部设置,在形成通孔时缓冲部接触凸出部,缓冲部的硬度小于凸出部的硬度,且缓冲部包括用于接触第一接触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的面积大于第一接触面的面积。本实用新型改进了传统的注塑模具装置,降低注塑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并且延长了注塑模具装置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B29C45/26GK202572819SQ2012200717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
发明者陈孟传 申请人: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