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盘、开闭装置及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03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可动盘、开闭装置及成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在注塑成形机、压铸机等成形装置中使用的可动盘、开闭装置及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在注塑成形机、压铸机等成形装置中使用的合模装置(开闭装置)具备安装有固定模具的固定盘、安装有移动模具的可动盘。在合模装置中,作为代表性的装置,有肘杆式的合模装置。在该肘杆式的合模装置中,借助电动驱动的肘杆机构的伸缩,使可动盘进退移动,进行模具的闭模、合模及开模。

在肘杆式的合模装置中,与直压式的合模装置不同,在进行合模时,存在从肘杆机构直接承受合模力的可动盘容易产生变形、妨碍高精度的合模的情况。作为对此的对策,已知下述可动盘,其将可动盘分成直接与肘杆机构连结的合模盘、安装有移动模具的模具安装盘而构成。

另外,还公知有如下所述的肘杆式的合模装置,其利用机台上的引导机构来支承由合模盘和模具安装盘构成的可动盘,提高可动盘的直线前进性(例如,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82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01047号公报。

在由合模盘和模具安装盘构成的以往的可动盘中,因为在合模盘的中央部形成有高出一阶的移动模具的安装面,所以能够设成即使承受肘杆机构产生的大的合模力而合模盘变形、该变形也不易传递到模具安装盘的构造。

但是,在分成合模盘与模具安装盘的以往的可动盘中,如果在模具安装盘安装移动模具,则因该模具的重量,在使合模盘向闭模方向翻倒的方向上作用力矩。

以往,合模盘和模具安装盘大多仅被载置支承在引导机构上,另外,因为合模盘没有被拉杆插通,所以存在因施加于合模盘的力矩而导致合模盘上浮、移动模具倾斜的问题。

这样的合模盘的上浮妨碍以均匀的力进行合模,成为使成形品的品质降低的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动盘、开闭装置及成形装置,其在具有合模盘和模具安装盘的可动盘中,有效地抑制在将可动模具安装于模具安装盘时的合模盘的上浮,并实现高精度的合模。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可动盘的特征在于,具备:合模盘,其在闭模方向侧的面上具有突出部;模具安装盘,其被安装于前述合模盘的前述突出部;以及导引机构,其与前述合模盘固定,支承前述模具安装盘,在前述导引机构仅固定有前述合模盘,前述模具安装盘以未被固定的方式载置于盘面支承部。

另外,本发明的开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可动盘,其上安装一方的模具;固定盘,另一方的模具以与前述一方的模具对置的方式被安装于该固定盘;受压盘,其经由拉杆与前述固定盘连结;开闭机构,其将前述受压盘与前述可动盘连结,使前述可动盘前后移动来进行模具的开闭。

另外,本发明的成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开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可动盘的合模装置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盘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模盘的支承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高度调整机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高度调整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可动盘、开闭装置及成形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注塑成形机(成形装置)的合模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合模装置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图1中,附图标记14表示合模装置的整体。在合模装置(开闭装置)14的框架11的一端侧固定有固定模板(固定盘)20。

在框架11的另一端侧配置有连杆套(受压盘)24。在固定模板20与连杆套24之间,移动模板(可动盘)22被设置为能够在框架11上移动。在固定模板20上安装有固定模具21,在移动模板22上安装有移动模具23。模具19构成为具有固定模具21(另一方的模具、一方的模具)和移动模具(一方的模具、另一方的模具)23,借助模具19,也就是通过使固定模具21和移动模具23组合而形成成形品的模腔25。

固定模板20和连杆套24经由多个(例如,四根)拉杆36而被连结。拉杆36在将移动模具23相对于固定模具21闭模而合紧模具(进行合模)时,利用肘杆机构(开闭机构、模开闭机构、合模机构)28承受合模力。

如图1所示,肘杆机构28由例如第一连杆30、第二连杆31、第三连杆32构成。

在图1中,表示有分别设置于上下、左右的肘杆中的上侧的肘杆及下侧的各一方的肘杆,其均被相同地构成。

第一连杆30的一端部经由肘节销34与连杆套24连结。第一连杆30的另一端部经由肘节销35与第二连杆31的一端部连结。第二连杆31的另一端部经由肘节销37与构成移动模板22的合模盘42连结。

该实施方式的移动模板22具有例如与肘杆机构28连结的合模盘42、安装有移动模具23的模具安装盘44。

接着,在图1中,附图标记26表示与肘杆机构28连结的十字头。

第三连杆32的一端部经由肘节销38与十字头26连结。第三连杆32的另一端部经由肘节销39与第一连杆30连结。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连杆套24上设置有伺服马达(驱动部)40作为肘杆机构28的驱动源。在十字头26的中央部设置有滚珠丝杠机构的未图示的螺母部,前述滚珠丝杠机构将伺服马达40的旋转转换为直线运动而传递至肘杆机构28。该螺母部与滚珠丝杠27螺纹接合。伺服马达40的旋转经由同步带29传递至滚珠丝杠27。此外,十字头26借助被支承于从连杆套24向闭模方向延伸的腕部24a的未图示的引导件,对模开闭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引。

在图1中表示有肘杆机构28的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31伸长的状态。通过使十字头26向右方移动,来使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31伸长,从而使移动模板22前进,进行闭模。接着,在使移动模具23相对于固定模具21抵接后,进一步地向闭模方向推压,从而产生合模力。

另一方面,如果十字头26在图1中向左方移动,则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31利用第三连杆32弯曲,因此,移动模板22后退,进行开模。

在此,图2表示支承移动模板22并且导引移动的线性引导件装置50。

该线性引导件装置(导引装置、引导机构、导引机构)50例如具有:盘面支承部(支承部)52,其相对于移动模板22的模具安装盘44的模具安装面配置在左右两侧,并且支承移动模板22;脚部53,其与该盘面支承部52为一体构造;线性引导件(直线运动引导件)55,其被保持于该脚部53,在铺设于基座11上的引导轨道(轨道)54上滑动。

在线性引导件55中,例如使用辊或钢球分别在引导轨道54的滚动面上滚动的线性轴承。此外,作为线性轴承,可以使用经由润滑油在滑动面上滑动的线性轴承。此外,线性引导件装置50本身构成为,因为线性引导件55与引导轨道54的例如截面呈t型的轨道卡合,所以如后所述,即使施加由移动模具23的重量产生的力矩,线性引导件55也不会从引导轨道54脱落。因此,如后所述,有助于防止合模盘42的上浮。

在移动模板22的合模盘42上设置有突出部62,在该突出部62上固定有模具安装盘44。模具安装盘44为比突出部62大的安装盘。就合模盘42和模具安装盘44而言,以下述那样的不同的形态,被支承在盘面支承部52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盘面支承部5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成为供合模盘42的下表面落座的合模盘支承面56。如图3所示,合模盘42利用例如螺栓58那样的紧固连结部件,固接(固定)在盘面支承部52(更具体而言,是合模盘支承面56)。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模具安装盘44的横向宽度比合模盘42的突出部62大,与合模盘42相比向左右两侧突出。在模具安装盘44的下部处,通过带有阶梯而形成水平的座面60。在各面盘支承部52中,在合模盘支承面56的外侧的区域,水平地形成供模具安装盘44的座面60落座的模具安装盘支承面。

此外,在模具安装盘44的下端部处,并非必须设置阶梯,也可以以经由平坦的下端面与面盘支承部52相接的方式放置(载置)模具安装盘44。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模具安装盘44的宽度宽而直接放置于面盘支承部52,但是不限定于该方式。还假设模具安装盘44的宽度窄而未达到面盘支承部52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模具安装盘44的端面安装托架,或者从端面延伸出突出部,从而经由托架、突出部的下端面使模具安装盘44放置(载置)于面盘支承部52。

就模具安装盘44的情况而言,与合模盘42不同,没有借助螺栓等紧固连结部件与盘面支承部52固接(没有固定),模具安装盘44以仅放置在盘面支承部52的状态被支承(载置)。另外,模具安装盘44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合模盘42的突出部62。

接着,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图2中,如果在移动模板22的模具安装盘44上安装移动模具23,则由模具的重量产生的力矩作用于合模盘42。该力矩是以使合模盘42向移动模具23侧翻倒的方式作用的力矩。

在此,假如合模盘42和模具安装盘44一起处于仅被支承在线性引导件装置50的盘面支承部52上的状态,则因施加于合模盘42的上述力矩,而导致合模盘42上浮,移动模具23倾斜。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模板22中,因为合模盘42使用螺栓58这样的紧固连结部件,固接于线性引导件装置50的合模盘支承面56,所以即使上述力矩进行作用也能够阻止合模盘42的上浮,能够防止移动模具23倾倒、或者倾斜。

在合模盘42中,在合模时,合模盘42的上部的变形量比固接(固定)于合模盘支承面56的合模盘42的下部大,在合模盘42中产生变形。但是,因为合模盘42是利用其突出部62与模具安装盘44连结的构造,所以原本(本质上)就是变形不易传递到模具安装盘44的构造。

而且,因为模具安装盘44与合模盘42不同,没有固接(没有固定而仅是载置)于盘面支承部52,所以在合模时,由于模具安装盘44的下侧也自由地变形,所以上下的变形差变小,朝向模具19的压力分布相同。因此,成形品质提高。

这样,通过采用将合模盘42固接(固定)于线性引导件装置50的盘面支承部52、而模具安装盘44没有固接(固定)而是载置(支承)于盘面支承部52的构造,从而能够防止合模盘42的上浮,并且能够抑制模具安装盘42的变形。由此,能够进行稳定且精度高的合模,能够实现成形品的品质提高。

接着,在图4、图5中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性引导件装置50的盘面支承部52上具有能够调整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的机构。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模具安装盘44的模具安装面被分别配置于左右两侧的线性引导件装置50的盘面支承部52上,安装(设置、装配)能够调整(调节)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的调整机构(调节机构)70。

调整机构(调整机构)70由例如螺栓71、螺母72及模具安装盘支承部件74构成。螺栓71的下部旋入到形成于盘面支承部52的内螺纹。螺栓71与螺母72螺纹接合。另外,与模具安装盘44的座面60抵接而支承模具安装盘44的模具安装盘支承部件74与螺栓71的上部连结。

在调整机构70中,将螺母72设为松动的状态,通过转动螺栓71,能够使模具安装盘支承部件74的高度可变,由此,不仅能支承模具安装盘44,还能够调整(调节)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在调整(调节)后,如果拧紧螺母72,则能够以调整后(调节后的)的高度保持模具安装盘44。

根据在盘面支承部52具备这样的调整机构70的第二实施方式,因为能够调整(调节)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所以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能调整(调节)模具(移动模具23相对于固定模具21)的平行度这样的效果。

接着,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5是如下所述的变形例:代替由螺栓71、螺母72及模具安装盘支承部件74构成调整机构(调节机构)70,而由起重器75及模具安装盘支承部件74构成调整机构(调节机构)70。根据该变形例,因为能够利用起重器75进行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的调整,所以能够获得与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可以由楔形件(未图示)及模具安装盘支承部件74构成调整机构(调节机构)70,从而也可以利用楔形件进行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的调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以上的第二实施方式是将调整机构70设置在盘面支承部52上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调整机构70固定于模具安装盘44的下端部,使该调整机构70与盘面支承部52抵接,从而进行模具安装盘44的高度调整。也就是说,调整机构70只要在模具安装盘44与盘面支承部52之间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合模盘42与线性引导件装置50分体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使合模盘42与线性引导件装置50一体构成。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使合模盘42作为与线性引导件装置50一体的部件构成,在合模盘42本身中具备(具有)线性引导机构50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在合模盘42的突出部62上安装模具安装盘44以及模具安装盘44没有被固定于线性引导件装置50的盘面支承部52而是以无拘束的状态被支承,这些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以上,列举了应用于注塑成形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可动盘、开闭装置及成形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压铸机等其他成形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