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熔管自动生产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75889阅读:来源:国知局
3,所述缺口 13下方转动连接有下料通道14,所述下料通道13下侧壁上设置有滑轮支撑架15,所述滑轮支撑架15上设置有滑轮151,同时在所述振动盘本体11内底面上开设有供所述滑轮151来回滑动的滑槽111,所述下料通道13的通道壁上开设有四号通孔141,所述四号通孔141内穿设有三号连接件16,所述三号连接件16与所述四号通孔141转动连接,所述三号连接件16包括位于所述下料通道13内的缓冲部161和位于所述下料通道13外的卡勾部162,所述缓冲部161与所述下料通道13内壁之间设置有一号弹性组件163,一号弹性组件为弹簧,所述卡勾部162端部设置有卡勾1621,所述卡勾1621与一带有若干个一号凹槽171的固定条17配合使用,所述固定条17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振动盘本体11的内侧壁上。
[0031]所述滑槽111与所述固定条17上下平行设置。保证下料通道在沿着滑槽移动的时候,卡勾与不同的一号凹槽都能够配合连接。
[0032]所述缓冲部161为弧形,所述缓冲部161左右侧壁上均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滚珠。弧形的缓冲部有助于避免对铜柱的损伤,而滚珠的设置有助于缓冲部与下料通道之间的磨损,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0033]所述四号通孔141内壁上设置有半圆形连接球142,所述三号连接件16上设置有与所述半圆形连接球142配合使用的弧形连接片164。通过半圆形连接球与弧形连接片的组合,使得三号连接件与四号通孔之间转动连接,并且减小相互间的磨损。
[0034]使用时,铜柱在振动盘的轨道上移动的时候,当铜柱较轻的头在前时,受铜柱较重的一头的作用,其较轻的头在碰到缺口的时候,能够经过缺口时不从缺口处掉落下去,并最终使铜柱继续被运送到后续位置处;当铜柱较重的头在前时,由于其重力较大,一到缺口处,便会直接从缺口处掉落下去,回到振动盘本体内,如此便确定了运送铜柱时铜柱的朝向。在不符合朝向的铜柱从缺口处掉落的时候,其较重的一端在接触到缓冲部的时候,对缓冲部施力,使缓冲部往下料通道内壁靠近,一号弹性组件收缩,与此同时,卡勾部随着缓冲部的移动而移动,卡勾部往下料通道外壁靠近,卡勾离开与其连接的一号凹槽,在伴随着振动盘的振动,下料通道通过滑轮在滑槽内向左或者向右移动,而振动盘是绕其垂直轴做扭摆振动,因此,下料通道往左或者往右移动取决于移动的一刻振动盘正好往哪个方向扭摆振动,从而使得铜柱从下料通道出来时不会堆积,每次出来的位置都会改变,避免由于铜柱在下料通道口处堆积导致铜柱无法从缺口处下落。
[0035]参见图5,铜柱的定向机构,包括一号支架21,所述一号支架21上方连接有运送铜柱的送料管道22,所述一号支架21上开设有一号通孔23,所述送料管道22与所述一号通孔23相互连通,所述一号通孔23内开设有二号凹槽24,所述二号凹槽24内设置有叶轮25,所述叶轮25由吹气装置带动转动,吹气装置的送风管子穿入到一号支架21内,送风管子的送风口对准叶轮25,对叶轮25进行吹气,所述吹气装置为风扇,所述一号通孔23内位于所述二号凹槽24下方设置有定向块26,所述定向块26上开设有与铜柱端部形状相匹配的二号通孔27。
[0036]所述二号通孔27开口边缘开设有一圈斜口。设置斜口方便铜柱落入到二号通孔内,防止因铜柱与二号通孔的位置错开的过开导致铜柱无法通过叶轮转动带动的方式使其进入到二号通孔内。
[0037]所述定向块26上还开设有若干个三号通孔28,所有所述三号通孔28内均设置有喷气嘴29,所述喷气嘴29通过气泵供气并朝定向块上方喷气。设置喷气嘴在铜柱下落的时候对铜柱提供缓冲力,减小铜柱下落的速度,减小铜柱与定向块之间的磨损。
[0038]所述送料管道22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缓冲片221,所述缓冲片221与所述送料管道22内壁之间设置有二号弹性组件222,二号弹性组件222为弹簧。设置缓冲片为了减小铜柱下落速度,减小铜柱与定向块之间的磨损。
[0039]所述叶轮25内圈设置有若干条齿条251。设置齿条增到叶轮与铜柱的摩擦力,方便叶轮带动铜柱旋转。
[0040]使用时,铜柱从送料管道22处被运送过来,从送料管道22的出料口送出,进入到一号通孔23内,沿着一号通孔23往下移动,穿过叶轮25后达到定向块26的位置处,这里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铜柱方向正确,也就是能够直接进入并穿出二号通孔27,铜柱不会停留在定向块的二号通孔27处;第二种是铜柱方向不正确,其在穿过叶轮25后,一端停留在定位块26的二号通孔27边缘处,另一端靠在叶轮25内圈侧壁上,而叶轮25由吹气装置带动处于转动状态,随着叶轮25的转动,铜柱也慢慢的略微旋转其本身,在旋转过程中,铜柱势必会转动成与二号通孔27相匹配,相匹配后,铜柱进入并穿出二号通孔27,完成定向操作,再进行后续生产。
[0041]参见图6和图7,注塑模具,包括定模31和动模32,所述定模31和所述动模32相互贴合的侧面上均开设有三号凹槽33,相互贴合的侧面也就是合模时相互接触的侧面,且所述三号凹槽33左右贯通并与型腔相互连通,三号凹槽33 —端与型腔连通,另一侧通向模具侧面,在所述动模32的所述三号凹槽33内设置有压杆34,所述压杆34由三号气缸35控制移动。
[0042]所述压杆34端部设置有与模芯上的凹陷处相匹配的凸起341。压杆的凸起顶靠模芯上的凹陷处,起支撑作用,方便压杆支撑住模芯并且能够防止模芯晃动。
[0043]所述压杆34与所述三号凹槽33相匹配,并且在所述三号凹槽33内设置有凸缘331。设置凸缘一方面是为了配合连接两个模芯的三通连接管的放置,另一方面起到防止注塑时注塑液从三号凹槽处流出的作用。
[0044]三号凹槽33靠近型腔的一端的形状与三通连接管端部的形状相匹配,三通连接管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连接口分别连接不同的模芯,另一个连接口放置在三号凹槽33内,在合模后,压杆伸入到这个连接口内并顶住模芯。
[0045]所述动模32上设置有弧形支撑片36,且在所述弧形支撑片36端部设置有三号挡板37,所述三号气缸35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撑片36内。设置弧形支撑片以及三号挡板不仅便于三号气缸的固定,而且起到保护三号气缸的作用。
[0046]使用时,机械手将模芯放入到定模31内,合模后启动三号气缸35,压杆34伸入到三通连接管内并顶住模芯,再进行注塑,注塑完毕后,打开动模32,由于压杆34位于三通连接管的连接口内并顶住了模芯,模芯在动模32打开后停留在动模32上,机械手将需要注塑的模芯夹起后可直接放入到定模31内,再将动模32内注塑完毕的模芯夹起,三号气缸35关闭,将注塑完毕的模芯放入到下一步工序的位置上,再循环上述步骤。
[0047]图8-图11,装卸料机构,包括装料平台和机械手42,所述机械手42设置在所述装料平台上,所述装料平台上设置有二号支架43,所述二号支架43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杆44,所述连接杆44上设置有一号固定片45,所述一号固定片45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接三通连接管的吸盘46,所述机械手4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三通连接管的连接板47,所述连接板47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四号凹槽471,所有所述四号凹槽471内均转动连接有卡扣472,所有所述卡扣472端部均转动连接有三号推杆473,所有所述三号推杆473均通过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7下侧面对应的四号气缸474控制移动。
[0048]所述连接板47上侧面设置有用于限位模芯的限位块475。通过设置限位块使得模芯在连接板上无法移动,保证模芯无法从连接板上掉落。
[0049]所述机械手42包括一号底座421、一号支撑件422、一号连接件423、二号支撑件424和二号连接件425,所述一号底座421与所述一号支撑件422固定连接,所述一号支撑件422与所述一号连接件423转动连接,所述一号连接件423与所述二号支撑件424转动连接,所述二号支撑件424与所述二号连接件425转动连接。
[0050]使用时,将三通连接管通过吸盘46吸住,再将模芯装入到三通连接管内,然后机械手42将连接板47移动到三通连接管下方,随后机械手42往上移动,通过四号气缸474使得三号推杆473移动,三号推杆473带动卡扣472扣住模芯,机械手42移动便能够使吸盘46与三通连接管分离,机械手42再通过连接板47将模芯运送到注塑的位置上进行注塑工序。
[0051]参见图12-图15,电熔管脱模结构,包括固定板51,所述固定板51上固定有二号固定片52和若干片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撑板53,所述二号固定片52与所述支撑板53相互垂直设置,所有所述支撑板53上均开设有用于放置电熔管的凹口 531,所述二号固定片52上开设有用于放置三通连接管连接口的开口 521,所述支撑板53侧面固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