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498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油冷却器的构造,该油冷却器例如安装于在车辆上所搭载的内燃机的发动机体或者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上,用于润滑油和工作油冷却的。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油冷却器的代表性的油冷却器,已有将芯板层叠成多层而成的称作所谓层叠芯型的油冷却器。在该层叠芯型的油冷却器中,在作为芯板层叠体的层叠芯的最下层上,设置有作为向对方侧设备(例如,发动机体和变速箱)的安装部而发挥作用的厚板状的基板,并且仅注目油等被冷却介质的流动,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于该基板上的通流孔,在与对方侧设备之间直接进行油等的交換。其另一方面,由于对方侧设备的配置上的限制等,存在相对于油冷却器侧的油等的流入孔和流出孔的位置,对方侧设备的流出孔和流入孔的位置未必一致的情況。在该情况下,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那样,设置横穿两张构成的基板内的长孔状的通道,或者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在对方侧设备的落座面上设置相同的通道,从而确保在油冷却器与对方侧设备之间的通道的连续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06016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2658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油冷却器的构造中,前提是除了油冷却器侧的流入孔和流出孔以外,在对方侧设备中的流出孔和流入孔都是位于芯板层叠方向上的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内,因此,由于例如对方侧设备的配置上的限制,从而在该对方侧设备中的流出孔和流入孔的位置设定于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油冷却器的构造中,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不同,即使在对方侧设备中的流出孔和流入孔的位置设定在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需要在配置上有限制的对方侧设备上进行为了形成通道 的槽加工等,从而成本上升。而且,由于伴随形成通道的槽加工,通过密封环等进行密封的区域也必然増加,因此,需要同时加工用于收容密封环的密封环槽,从而成本进ー步上升,同时特别是对方侧设备的落座面相应部的构造变得复杂化。本发明着眼于这样的课题而作出,提供了ー种油冷却器,即使在油冷却器所安装的对方侧设备的流出孔和流入孔的位置设定在油冷却器侧的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也不会格外造成成本上升和对方侧设备的构造复杂化,从而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以包括下述部件的油冷却器的构造为前提,其中该油冷却器包括层叠芯,通过层叠多个板,并在这些板彼此之间交替形成冷却水室与油室,从而作为热交换部发挥作用;基板,与该层叠芯重合配置,同时具有比该层叠芯的板层叠方向上的投影形状大的形状,并且作为相对于对方侧设备的安装部发挥作用;以及油流入端口和油流出端口,分别开口形成于所述基板中相对于对方侧设备的安装面上,并且连接于在对方侧设备的落座面上开口的对方侧设备的油通道。而且,油冷却器特征在于相对于在所述层叠芯与基板的重合部中开口形成于层叠芯其自身的油流入口和油流出口中的至少任一个,与其相对应的基板侧的油流入端口或者油流出端口比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偏置于外侧区域而形成,同时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油通道,所述油通道跨越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的双方延伸,而将油流入口和油流出口中至少任一个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基板侧的油流入端口或者油流出端口连接。在此,不论基板是以单个形成或者以多个形成。在该情况下,在使至少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中基板总厚度尺寸尽量变小方面,优选的是如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所述基板由相互重合的至少两张板部件形成,在这些板部件彼此之间形成油通道。更优选是,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靠近所述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通道部,和比该内侧通道部靠近反投影形状区域并且在基板的板厚方向上靠近层叠芯的外侧通道部一边相互连通,一边在基板的板厚方向上偏置而形成所述的油通道。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在所述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形成外侧通道部,在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形成内侧通道部。更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第五方面中,在所述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将层叠芯侧的油流入口或者油流出口与内侧通道部连接的内侧连通端口与所述外侧通道部一起形成,同时在所述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将对方侧设备的油通道与外侧通道部连接的油流入端口与所述内侧通道部一起形成。因此,至少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跨越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和外侧双方延伸的油通道形成于基板上,从而由于对方侧设备的配置上的限制等,因此,相对于油冷却器侧的油流入端口或者油流出端口的位置,与其相对应的对方侧设备的油通道的位置不一致,即使在该对方侧设备中的油通道的位置设定于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没有必要在对方侧设备的落座面上形成如现有技术的为了构成油通道的槽部。(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由于在即使该对方侧设备中的油通道的位置设定于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没有必要在对方侧设备的落座面上形成如现有技术的为了构成油通道的槽部,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使对方侧设备的构造简单化。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通过以至少两张重叠的板部件而形成基板,从而与例如以单一的板形成基板的情况相比,油通道等的加工变得容易,制造成本降低,能够使基板的板厚进一步减小。根据本发明第三至第五方面,由于靠近所述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通道部,和比该内侧通道部靠近反投影形状区域并且在基板的板厚方向上靠近层叠芯的外侧通道部一边相互连通,一边在基板的板厚方向上偏置而形成所述的油通道,因此,能够在例如基板中相当于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部分以及除此之外的部分积极地具有板厚差,特别是能够使基板中相当于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部分的厚度减小。这意味能够使包括除层叠芯以外的基板板厚的油冷却器的整体高度尺寸相对地减小,并且能够放宽用于设置油冷却器的位置的配置上的限制,同时能够有助于所谓油冷却器向车辆等的搭载性的提高。


图I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视图,为同一油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2为图I所示的油冷却器的仰视图。图3为沿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油冷却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图3、4所示的散热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表示在相当于图I的A-A线剖面的部分中的油的流动的说明图。图7为表示在相当于图I的B-B线剖面的部分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说明图。图8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0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1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2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3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4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符号说明I 油冷却器2 基板3 层叠芯4 变速箱(对方侧设备)4 a落座面5 芯板6 散热板(7彳> 7。> 一卜)7 浮凸板(工 > 术7 7。一卜)12 油室13 冷却水室24 基板主体(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24a安装面25 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
28 流出侧油通道29 流入侧油通道30 油流入口31 油流出口32 油流出端口一卜)35 油通道 36 内侧连通端口37 内侧通道部38 浮凸部39 外侧通道部40 油流入端口41 环状槽部42 O形环(密封构件)44 基板主体(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48 浮凸部51 环状槽部54 基板主体(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55油通道58 浮凸部64 基板主体(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65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68 浮凸部74 基板主体(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75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85油通道95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105 油通道115 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135 第一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145 第二间隔板(层叠芯侧的板部件)155 油通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至7为表示用于实施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I表示油冷却器的俯视图,图2表示同一油冷却器的仰视图。此外,图3表示作为上述油冷却器的安装状态下的沿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图4表示同一油冷却器的分解图。如图1、2以及图3所示,油冷却器I由以规定的规则性将后述的芯板5和散热板6以及浮凸板7等层叠成多层而成的层叠芯3、以及在层叠芯3的下侧配置成与其重合的两张重叠构造的基板2构成。相对于层叠芯3如后述作为热交换部而发挥作用,基板2作为相对于作为对方侧设备的例如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4的安装凸缘部而发挥作用。并且,如由图I、图3所明示,相对于层叠芯3以俯视为大致正方形,基板2形成比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大的多边形。另外,在这里,油冷却器I的构成部件全部使用铝制品。此外,对方侧设备不仅为变速箱4,也可以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体或者油盘等。如图3、4所示,层叠芯3将带孔的浅盘子状的芯板5和散热板6以及形成有多个的微细的浮凸部的同样带孔的浮凸板7三者作为一组,在将其层叠成η层的同时,对于最上层的一组板构成,替代浮凸板7而将带孔的另外的芯板8进行层叠,进一步在其之上层叠顶板9。进而,在顶板9上分别连接有冷却水导入管10和冷却水导出管11。在此,上述散热板6在图4中描述为平板状,但是,实际上如图5所示弯曲成形为波纹翅片状。此外,形成层叠芯3的图4的各板彼此之间、以及顶板9与各管10、11的接合通过焊接来进行。如由图3、6所明示,通过这样的板构成,油室12以包括散热板6的形式形成于芯板5与浮凸板7之间,此外,冷却水室13形成于浮凸板7与芯板5之间。S卩,在层叠芯3中的各板的层叠方向上,隔层交替地形成油室12与冷却水室13。由此,层叠芯3作为将油作为被冷却介质并将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的热交换部而发挥作用。另外,图6表示在图I的A-A线截面中的层叠芯3中的油的流动方向。此外,浮凸部15预先形成于在各浮凸板7的对角线上所形成的一对孔14的周缘部上,这些浮凸部15通过焊接而接合于在其上侧的芯板5的对角线上所形成的一对孔16的周缘部的下面。由此,如图3、6所示,在层叠型3上,在纵贯层叠芯3的方向上形成有使每个油室12连通的连通道17、18,油从一个连通道17朝向另一个连通道18而流通每个油室12。这样的通道构造对于冷却水侧来说基本上相同。即,浮凸部20预先形成于在各芯板5的对角线上所形成的一对孔19的周缘部上,这些浮凸部20通过焊接而接合于在其上侧的浮凸板7的对角线上所形成的一对孔21的周缘部的下面。由此,如图7所示,在相当于图I的B-B线截面的部分中,在纵贯层叠芯3的方向上形成有使每个冷却室13连通的连通道22、23,从冷却水导入管10导入的冷却水从一个连通道22朝向另一个连通道23而流通每个冷却水室13。另外,利用以上的板构成的层叠芯3的构造基本上与例如前面例示的日本特开2010-60168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相同。如图I和图3、4所示,基板2为在作为反层叠芯3侧的一个板部件的基板主体24上将同样作为层叠芯3侧的另一个板部件的间隔板25进行重合,两者通过焊接而接合,同时在间隔板25上,层叠芯3同样通过焊接而接合。特别是如由图3所明示,基板主体24的板厚和形状都设定的比间隔板25大,并使用插入安装孔26的螺栓27固定于作为对方侧设备的变速箱4上。在图3所示的变速箱4中安装有上述油冷却器I的落座面4a上,作为流出侧的油通道28和作为流入侧的油通道29分别开口形成。并且,将流出侧油通道28连接于层叠芯3的最下面的油流入口 30,将流入侧油通道29连接于层叠芯的最下面的油流出口 31。另夕卜,在图4中,形成于最下层的芯板5上的一对孔16的任意一个相当于油流入口 30,另一个、相当于油流出口 31。在此,如由图3所明示,流出侧油通道28与流入侧油通道29形成的间距大于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与油流出口 31形成的间距,并且,相对于流入侧油通道29在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在形成层叠芯3的各板的层叠方向上的投影形状)区域内设定成与油流出口 31—致的情况,流出侧油通道28未设定于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内,而以从油流入口30较大偏置的方式设定于该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因此,当将流出侧油通道28连接于层叠芯3的最下面的油流入口 30并且将流入侧油通道29连接于层叠芯3的最下面的油流出口 31时,除了上述的间隔彼此的大小不同以外,使基板2具备补偿对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的流出侧油通道28的偏移量的功能。更具体地说,如由图3所明示,在用螺栓27将油冷却器I固定于作为对方侧设备的变速箱4的规定位置上的状态下,如前所述,层叠芯3侧的油流出口 31与变速箱4侧的流入侧油通道29被设定成位置一致。为了将这些油流出口 31与流入侧油通道29连接,在形成基板2的基板主体24和间隔板25的双方上,开口形成有将这些部件在板厚方向上贯 通并在相对于变速箱4的安装面24a上开口的油流出端口 32(参照图4)。此外,在安装面24a上,以围绕油流出端口 32的方式形成与其同心状的环状槽部33 (参照图2),使用作为嵌合保持于该环状槽部33的密封构件的O形环34对其连接部进行密封。另一方面,由于相对于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变速箱4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较大偏置于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因此,通过在形成基板2的基板主体24与间隔板25之间形成的油通道35而将两者连接。该油通道35跨越基板2中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和外侧双方延伸,而将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与变速箱4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连接。更具体地说,如图3、4所示,在形成基板2的基板主体24与其上侧的间隔板25中、作为层叠芯3侧的板部件的间隔板25上,在与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 —致的位置上形成有内侧连通端口 36,同时在作为反层叠芯3侧的板部件的基板主体24上,形成有一边与上述内侧连通端口 36 —致或者重合一边跨越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和外侧双方延伸的长孔状且槽状的内侧通道部37。该内侧通道部37例如通过利用端铣等的机械加工或者冲压加工而形成。此外,在间隔板25中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且基板主体24侧的内侧通道部37的延长线上,鼓出形成浮凸的浮凸部38,由此,在基板2的板厚方向与内侧通道部37偏置,一边与该内侧通道部37部分重合一边进行连通,朝向层叠芯3的反投影形状区域侦牝即形成以与变速箱4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重叠的方式延伸的长孔状的外侧通道部39。再者,在基板主体24上,为了将间隔板25侧的外侧通道部39与流出侧油通道28连接,开口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基板主体24并且在相对于变速箱4的安装面24a上开口的油流入端口 40。并且,在安装面24a上,以围绕油流入端口 40的方式形成与其同心状的环状槽部41,使用作为嵌合保持于该环状槽部41的密封构件的O形环42密封其连接部。因此,如由图3所明示,根据这样构成的油冷却器I的构造,作为对方侧设备的变速箱4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与流入侧油通道29形成的间距大于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与油流出口 31形成的间距,并且,即使流出侧油通道28相对于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而较大偏置于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也可在变速箱4侧的落座面4a上完全不进行槽加工等,能够合适地确保在与油冷却器I之间的油交换所必要的油通道35。特别是作为油通道35的一部分的外侧通道部39通过使一个作为板部件的间隔板25的一部分鼓出的浮凸部38而被形成,同时该浮凸部38的一部分与利用O形环42的密封部在板厚方向上重合,即使基板2的总厚度部分地变大,由于浮凸部38设定于基板2中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外侧,因此,该浮凸部38的鼓出高度对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中的基板2的总厚度尺寸,即,层叠芯3的正下方的基板2的总厚度尺寸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不仅能够抑制层叠芯3的正下方的基板2的厚度尺寸,甚至能够抑制除了该基板2以外包括层叠芯3的油冷却器I整体的高度尺寸,并且能够放宽用于设置油冷却器I的位置的配置上的限制,同时能够有助于所谓油冷却器I向车辆等的搭载性的提高。此外,当用于流出侧油通道28与流入侧通道29形成的间隔不同的其他规格的对 方侧设备时,通过改变与层叠芯3组合的基板2的规格,从而能够容易的进行应对。图8、9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与图3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图8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图3的实施方式不同,其中,形成基板2的基板主体44相对于作为对方侧设备的变速箱4不全面接触,仅以其一部分被支撑。例如,设想除了变速箱4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和流入侧油通道29以外,利用螺栓27的连结部设定于从变速箱4的一般部突出的凸起部4b的情况。并且,如图8所示,在与间隔板25 —起形成基板2的基板主体44侧也朝下鼓出形成浮凸部48,因而确保作为成为油通道35的一部分的内侧通道部37的长孔状的空间。此外,在图9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与图8相同的构造作为前提,使基板主体54比图8所示的薄壁化,同时在凸起部4b的落座面4a上形成环状槽部51,该环状槽部51收容成为用于密封的密封构件的O形环42。在这些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充分且较大地确保内侧通道部37的通道截面积,特别是在图9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尽管在变速箱4侧的环状槽部的机械加工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基板主体54的薄板化,从而能够实现基板2的总厚度尺寸的缩小化和轻量化。图10至12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与图3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10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使与基板主体64—起形成基板2的间隔板65比图3所示的进行厚壁化,替代在基板主体64侧形成如图3的内侧通道部37,通过冲压加工或者机械加工在间隔板65上与内侧连通端口 36 —起形成长孔状的油通道55。该油通道55与图3所示的不同,没有在基板2的厚度方向上的偏置。在图11的第五实施方式中,替代在基板主体64侧形成如图3的内侧通道部37,从间隔板75中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朝向其外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鼓出形成浮凸部58,因而可确保与内侧连通端口 36 —起作为油通道85的长孔状的空间。对于该油通道85也与图3不同,没有在基板2的板厚方向上的偏置在图12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与图3不同,从基板主体74中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朝向其外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而朝下鼓出形成浮凸部68,因而可确保作为油通道105的长孔状的空间,同时仅对于内侧连通端口 36形成于间隔板95侧。对于该油通道105也与图3不同,没有在基板2的板厚方向上的偏置。在这些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图13、14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第七、第八实施方式,与图3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13的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 替代通过浮凸部38而形成外侧通道部39,在间隔板115上形成贯通于板厚方向的长孔状的外侧通道部49,并且使另外的盖板125部分地覆盖而进行密封。另外,盖板125通过例如焊接与间隔板115接合。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尽管基板2成为部分三张重叠的构造,但是,与图3的利用浮凸加工的方式相比,除了容易确保外侧通道部49以外,作为盖板125为薄板状即可,具有能够减小至少相当于其外侧通道部49的部分的基板2的总厚度尺寸的优点。在图14的第八实施方式中,作为基板2的板部件,除了基板主体64以外,并用第一间隔板135和第二间隔板145,实质上将基板2形成三张重叠构造。并且,从中间的第一间隔板135中层叠芯3的投影形状区域朝向其外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形成贯通板厚方向的长孔状的油通道155,另一方面,在第二间隔板145上形成内侧连通端口 36,同时以第二间隔板145密封第一间隔板135侧的长孔状的油通道155。该油通道155与图3所示的不同,没有在基板2的板厚方向上的偏置。根据该第八实施方式,尽管作为形成基板2的板部件的板的张数为三张,但是,具有每个板的冲压加工变得容易的优点。在此,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基本上如图3所示,表示通过油通道35将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 30与相对于该油流入口 30而偏置的变速箱4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连接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当然在油流出口 31与流入侧油通道29进行偏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此外,由于油冷却器的规格或者与对方侧设备的关系,因此,作为该油冷却器内的流动,例如通过图3的油流入端口 40和内侧通道部37,将从油流入口 30流入的油的流动在顶板9的内侧折返,如图1、3所示,有效地利用贯通形成于层叠芯3的中央部的孔部H而进行流出至对方侧设备。在该情况下,在基板2侧,在与孔部H—致位置上形成有油流出端口32,当然对于这样构造的油冷却器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芯,通过层叠多个板,并在这些板彼此之间交替形成冷却水室与油室,从而作为热交换部发挥作用; 基板,与该层叠芯重合配置,同时具有比该层叠芯的板层叠方向上的投影形状大的形状,并且作为相对于对方侧设备的安装部发挥作用;以及 油流入端口和油流出端口,分别开口形成于所述基板中相对于对方侧设备的安装面上,并且连接于在对方侧设备的落座面上开口的对方侧设备的油通道; 相对于在所述层叠芯与基板的重合部中开口形成于层叠芯其自身的油流入口和油流出口中的至少任一个,与其相对应的基板侧的油流入端口或者油流出端口比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偏置于外侧区域而形成, 同时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油通道,所述油通道跨越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的双方延伸,而将油流入口和油流出口中至少任一个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基板侧的油流入端口或者油流出端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由相互重合的至少两张板部件形成,在这些板部件彼此之间形成油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的内侧通道部,和比该内侧通道部靠近反投影形状区域并且在基板的板厚方向上靠近层叠芯的外侧通道部,一边相互连通,一边在基板的板厚方向上偏置而形成所述的油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形成外侧通道部,在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形成内侧通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将层叠芯侧的油流入口或者油流出口与内侧通道部连接的内侧连通端口与所述外侧通道部一起形成, 同时在所述反层叠芯侧的板部件上,将对方侧设备的油通道与外侧通道部连接的油流入端口与所述内侧通道部一起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冷却器,即使在对方侧设备的流出孔以及流入孔的位置设定于油冷却器侧的层叠芯的投影形状区域外的情况下,也能够不造成成本上升和对方侧设备的构造的复杂化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搭载有由基板主体(24)和间隔板(25)构成的基板(2)上的层叠芯(3)。为了将层叠芯(3)侧的油流入口(30)与从该油流入口(30)较大偏置的对方侧的流出侧油通道(28)连接,在板(24、25)彼此之间形成油通道(35)。油通道(35)通过在板厚方向上偏置、但又相互连通的内侧通道部(37)与外侧通道部(39)而形成。由此,不需要在对方侧设备上进行槽加工等。
文档编号F28F3/08GK102636055SQ201110411490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0日
发明者有山雅广 申请人: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