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498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例如内燃机的润滑油和自动变速器的工作油等的冷却的所谓多板层叠型的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油冷却器,其中,第一板与第二板交替层叠,在这些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交替形成冷却水室和油室,在板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油室通过分别形成于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一对油通路而连通,同时在第一板与第二板中的指定的闭塞板中,上述油通路的一部分被闭塞。在该专利文献I中,在形成于闭塞板和第一板的外周的筒状部的缘部上,形成有与在闭塞板和第一板上形成的油通路和冷却水通路的位置具有规定的位置关系的突出部 或者凹部,通过这些突出部或者凹部,从而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多个第一板和闭塞板以规定的位置关系进行层叠的情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1-3517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上述突出部突出于闭塞板和第一板的外周侧,因此,担心会在油冷却器使用时操作者失误而受伤。并且,在将凹部设置于闭塞板和第一板的情况下,担心会因该凹部的角部在油冷却器使用时操作者失误而受伤。此外,由于凹部以将筒状部的缘部切掉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在形成凹部的位置上,筒状部的强度相对地降低,同时会担心耐腐蚀性变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因此,在本发明的油冷却器中,将多个芯板进行层叠,所述芯板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以及圆锥状的周缘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贯穿全周形成并向外侧开口 ;在所述芯板的层叠方向上,邻接的芯板彼此的周缘部相互接合,并且在被层叠的芯板的主体部间的间隙中交替构成油流路和冷却水流路,所述油冷却器的特征在于,被层叠的多个芯板由所述主体部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种以上的芯板构成,被层叠的多个芯板内的一种芯板相对于与该芯板的主体部的形状不同的另外一种芯板,所述周缘部的一部分变高,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周缘部的高度进行变化。并且,周缘部的一部分变高的芯板也可以形成为,其周缘部的高度进行变化的部分的该周缘部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更具体地说,被层叠的多个芯板在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在所述芯板的层叠方向上使所述油流路彼此连通的一对油连通孔;以及在所述芯板的层叠方向上使所述冷却水流路彼此连通的一对冷却水连通孔;并且被层叠的多个芯板具有第一芯板,将所述一对油连通孔设置成关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对称;以及第二芯板,将所述第一芯板中的一对油连通孔中的一个油连通孔闭塞,并且以相对于所述芯板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而改变油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芯板形成为所述周缘部的高度在全周上为相同高度,所述第二芯板形成为周缘部的一部分变高,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周缘部的高度进行变化。(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从芯板的周缘部的高度的不同可识别特定的芯板,因此,即使将多个芯板进行层叠之后,也能够进行特定的芯板的识别,同时不会由于识别芯板部分的形状而造成操作者受伤,此外,也不会使被识别的特定的芯板的强度和耐腐蚀性变差。


图I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的俯视图。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的立体图。图5为从图4的B箭头方向所视的第二芯板的侧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冷却器的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冷却器的侧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的立体图。图9为从图8的C箭头方向所视的第二芯板的侧视图。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冷却器的侧视图。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的立体图。图12为从图11的D箭头方向所视的第二芯板的侧视图。图13为从图11的E箭头方向所视的第二芯板的侧视图。图1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油冷却器的侧视图。图1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的立体图。图16为从图15的F箭头方向所视的第二芯板的侧视图。图17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油冷却器的侧视图。图18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的立体图。图19为从图18的G箭头方向所视的第二芯板的侧视图。图20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油冷却器的侧视图。符号说明I 芯部2 顶部板3 底部板4 第一基本芯板(第一芯板)5 第二基本芯板(第一芯板)6 第二芯板6a 主体部
6b周缘部6c锥形筒状部7第三芯板8油流路9冷却水流路10散热板11 油连通孔
12 冷却水连通孔13 凸起部15 凸起部16 中央油通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图I至图3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冷却器。图I为油冷却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油冷却器的仰视图,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首先,对油冷却器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油冷却器例如整体是铝制的,大致由如下部件构成芯部1,进行油与冷却水的热交换;比较壁厚的顶部板2,安装于该芯部I的上面;以及底部板3,安装于芯部I的下面。芯部I将基本形状相同的四种芯板4、5、6、7以规定的顺序进行层叠,并且在芯板层叠方向上交替构成油流路8与冷却水流路9。在图示例子中,芯部I将作为第一芯板的第一基本芯板4与作为第一芯板的第二基本芯板5交替层叠而构成,但是,在芯部I轴向的中间位置的两处上,使用第二芯板6代替第一基本芯板4。此外,在芯部I的最上部上使用第三芯板7。并且,在各油流路8中分别夹入大致矩形的散热板10。第一基本芯板4和第二基本芯板5整体呈大致矩形,在其对角线上的两处上开口形成油连通孔11,同时在不同的对角线上的两处上开口形成冷却水通孔12。详细地说,第一基本芯板4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部4a,开口形成一对油连通孔
11、11和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 ;以及圆锥状的周缘部4b,在主体部4a的外周贯穿全周形成并向外侧开口。在各冷却水连通孔12的周围,凸起部13贯穿全周形成。第二基本芯板5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部5a,开口形成一对油连通孔11、11与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同时突出形成圆锥台形状的多个突起14 ;以及圆锥状的周缘部5b,在主体部5a的外周贯穿全周形成并向外侧开口。在各油连通孔11的周围,凸起部15贯穿全周形成。第二芯板6整体呈大致矩形,在其对角线上的两处上开口形成冷却水连通孔12、12,同时在不同的对角线上开口形成一个油连通孔11。详细地说,第二芯板6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部6a,开口形成一个油连通孔11和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 ;以及圆锥状的周缘部6b,在主体部6a的外周贯穿全周形成并向外侧开口。在各冷却水连通孔12、12的周围,凸起部13贯穿全周形成。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6的主体部6a在第一基本芯板4的主体部4a中,与闭塞一对油连通孔11、11中的一个油连通孔11的为相同形状。
第三芯板7整体呈大致矩形,在其对角线上的两处上开口形成冷却水连通孔12,同时在不同的对角线上的一处上开口形成油连通孔11。详细地说,第三芯板7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部7a,开口形成一个油连通孔11和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 ;以及圆锥状的周缘部7b,在主体部7a的外周贯穿全周形成并向外侧开口。此外,第三芯板7由于与顶部板2的关系,在油连通孔11和冷却水连通孔12的周围未形成凸起部13、15。各芯板4、5、6、7的周缘部4b、5b、6b、7b在将各芯板4、5、6、7进行层叠的状态下,各周缘部4b、5b、6b、7b相互密接。此外,在各芯板4、5、6、7的中央部,分别设置有突出成大致圆锥形的锥形筒状部4c、5c、6c、7c,并且通过将多个锥形筒状部4c、5c、6c、7c依次重叠, 从而构成将芯部I上下(芯板的层叠方向)贯通的中央油通路16。该中央油通路16与各芯板4、5、6、7间的油通路8不直接连通。并且,在第一基本芯板4和第二芯板6中,冷却水连通孔12的周围以向油流路8侧突出的方式更高地形成而作为凸起部13,在第二基本芯板5中,油连通孔11的周围以向冷却水流路9侧突出的方式更高地形成而作为凸起部15。因此,通过组合层叠这三种芯板4、5、6,从而在芯板4、5、6的主体部4a、5a、6a间的间隙中形成了成为油流路8和冷却水流路9的一定间隔。在此,第一基本芯板4和第二芯板6中的油连通孔11的周围分别与邻接的第二基本芯板5的油连通孔11周围的凸起部15接合,由此,上下两个油流路8相互连通,同时与两者间的冷却水流路9隔绝。因此,在多个芯板4、5、6被接合的状态下,各油流路8彼此通过多个油连通孔11而连通,同时作为整体油可以沿上下方向(芯板的层叠方向)流通于芯部I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芯板6被层叠的位置上,一对油连通孔11、11内的一个被闭塞,并且油作为整体一边在左右进行U形转弯一边流动。换言之,在第二芯板6被层叠的位置上,以相对于芯板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而改变油的流动方向。此外,对于冷却水连通孔12也形成与油连通孔11相同的构成,第二基本芯板5中的冷却水连通孔12的周围分别与邻接的第一基本芯板4或者第二芯板6的冷却水连通孔12周围的凸起部13接合,由此,上下两个冷却水流路9相互连通,同时与两者间的油流路8隔绝。因此,在多个芯板4、5、6被接合的状态下,各冷却水流路9彼此通过多个冷却水连通孔12而连通,同时作为整体冷却水可以沿上下方向(芯板的层叠方向)流通于芯部I内。在第二基本芯板5的主体部5a上,鼓出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突起14。相对于第二基本芯板5的周缘部5b和锥形筒状部5c向上方立起,该突起14的鼓出方向为相同侦U。此外,突起14呈大致圆锥台形,其高度与上述的凸起部13、15的高度相等,因此,如图3所示,在装配状态下,其顶部通过焊接而接合于第一基本芯板4的下面(平坦面)或者第二芯板6的下面(平坦面)。夹入于油流路8的散热板10在其对角线上的四处上开口形成有分别与油连通孔11以及冷却水连通孔12相对应的开口部17,同时在中心部上形成有与中央油通路16 (锥形筒状部4c、5c、6c、7c)相对应的贯通孔18。开口部17以相对于凸起部13具有一些富裕的方式比各连通孔11、12稍大地开口。另外,图I中的散热板10为以模式描绘而成的,实际上整体形成所谓翅片形状。在芯部I的最上部层叠有上述的顶部板2。该顶部板2具备连通芯部I的最上部的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的一个的冷却水导入管21以及连通另一个的冷却水排出管22。此外,顶部板2具有沿一个对角线的鼓出部23,通过该鼓出部23,从而构成将芯部I的最上部的油连通孔11与中央油通路16的上端相互连通的连通路24(参照图3)。在芯部I的下部上,如上所述,层叠有具有充分的刚性的比较厚壁的底部板3。该底部板3具备与芯部I的最下部的油连通孔11的一个相对应而开口的油入口 25,同时具备与上述的中央油通路16相对应而开口的油出口 26,并且安装于未图示的汽缸体等。因此,作为油的流动,润滑内燃机的各部而变成高温的油从底部板3的油入口 25向芯部I的各自的油流路8导入,在与流动于邻接的冷却水流路9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之后,经由利用顶部板2的鼓出部23的连通路24而向中央油通路16流动,最终从底部板3的油出口 26向内燃机侧返回。另外,也能够构成为将油的流动反向,而将高温的油导入中央油通路16,并且在芯部I进行热交换之后,从下部的油连通孔11向内燃机返回。此夕卜,冷却水从冷却水导入管21通过上下排列的冷却水连通孔12而分配至各冷却水流路9,并且在各个冷却水流路9内从一个冷却水连通孔12朝向另一个冷却水连通孔12而流动,最终向冷却水排水管22流出。 上述的多个芯板4、5、6、7、散热板10、顶部板2以及底部板3通过焊接相互接合而被一体化。具体地说,这些各部件使用在铝合金的基材表面覆盖焊材层的所谓复合材料而形成,并且通过在将各部暂时组装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在炉内进行加热,从而焊接成一体。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第二芯板6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6形成为,相对于作为第一芯板的第一基本芯板4、第二基本芯板5以及第三芯板7的周缘部4b、5b、7b,周缘部6b的一部分变高,并且在主体部6a的周向上周缘部6b的高度进行变化。S卩,在第一基本芯板4、第二基本芯板5以及第三芯板7中,周缘部4b、5b、7b分别在主体部4a、5a、7a的全周上形成相同高度,但是,在第二芯板6中,四个角落中形成油连通孔11侧的角落(拐角)的周缘部6b的高度形成为高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 0详细地说,第二芯板6在四个角部31中的、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a、31b中,未形成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a的高度被设定成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相同的高度,在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a、31b中,形成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a的高度被设定成高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具体地说,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的高度形成为在主体部6a的周向上进行变化,但是,周缘部6b的前端位于相对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平面而倾斜的一个平面上,并且在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a、31b中,形成有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b的高度最高,冷却水连通孔12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c、31d互为相同高度,而且低于角部31b且高于角部31a,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的高度为相同高度的角部31a的高度为最低。在使用这样的第二芯板6的油冷却器中,如图6、图7所示,从焊接后的外观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芯板6位于什么位置。此外,在形成有第二芯板6的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b中,由于设定成周缘部6b相对地变高,因此,对于芯部I中的第二芯板6的朝向,能够容易地从外观进行识别,此外,也能够知道有关第二芯板6在什么位置上具有油连通孔11的情况。此外,由于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在全周上高度连续变化,因此,在观察芯部I的侧面时,即使从芯部I周向的任何位置观察,也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的高度进行变化。并且,由于从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的高度不同可识别特定的芯板,因此,通过识别芯板的部分的形状,从而操作者不会受伤,此外,不会使被识别的特定的芯板的强度和耐
腐蚀性变差。 下面,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使用图8至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为大致相同的构成,但是,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芯板6的周缘 部6b形成为,在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a、31b中形成有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b、以及冷却水连通孔12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c、31d中互为相同高度,而且为最高,在角部31a中高度为最低。即,第二芯板6被设定成,在四个角部31中、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la、3Ib中未形成有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a的高度被设定成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相同的高度,并且其余的角部31b、31c、31d的高度被设定成高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S卩,周缘部6b在从角部31c经由角部31a而到达角部31d的其半周的范围内,高度进行变化,但是,在从角部31c经由角部31b而到达角部31d的其半周的范围内,高度不变化。详细地说,周缘部6b的前端中、从角部31c经由角部31a而到达角部31d的范围形成为位于相对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平面而倾斜的一个平面上,并且从角部31c经由角部31b而到达角部31d的范围形成为位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一个平面上。如图10所示,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从焊接后的外观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芯板6位于什么位置。使用图11至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为大致相同的构成,但是,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形成为,在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a、31b中形成有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b、以及冷却水连通孔12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c、31d内的一个角部31d中互为相同高度,而且为最高,在角部31a、以及冷却水连通孔12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c、31d内的另一个角部31c中高度为最低。S卩,第二芯板6被设定成,在四个角部31中、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la、3Ib中未形成有油连通孔11侧的角部31a的高度、以及冷却水连通孔12所位于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31c、31d中的一个角部31c的高度被设定成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相同的高度,并且其余的角部31b、31d的高度被设定成高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S卩,周缘部6b在从角部31b到角部31c之间、以及从角部31d到角部31a之间高度进行变化,但是,在从角部31b到角部31d之间、以及从角部31c到角部31a之间高度不变化。详细地说,周缘部6b的前端中、从角部31b到角部31c之间的范围以及从角部31d到角部31a之间的范围位于相对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平面而倾斜的一个平面上,并且从角部31b到角部31d之间的范围以及从角部31c到角部31a之间的范围位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一个平面上。如图14所示,在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从焊接后的外观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芯板6位于什么位置。使用图15至图1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四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为大致相同的构成,但是,各芯板的形状不是矩形而为圆形。S卩,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6中,主体部6a呈圆板状,在主体部6a所具有一个直径上以夹着主体部6a的中心的方式而成对称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一个油连通孔11形成为通过主体部6a的中心,并且在相对于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所位于的上述直径(通过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的双方的中心 和主体部6a的中心的直线)而垂直的直线上,位于主体部6a的外周侧。并且,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的高度形成为在主体部6a的周向上进行变化,但是,周缘部6b的前端形成为位于相对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平面而倾斜的一个平面上,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一侧的高度最高,相对于该油连通孔11所位于的一侧以夹着锥形筒状部6c的方式位于相反侧的部分的高度最低。换言之,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被设定成越接近油连通孔11越高。另外,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中高度为最低的部分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的高度为相同高度。如图17所示,在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从焊接后的外观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芯板6位于什么位置。使用图18至图20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五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为大致相同的构成,但是,各芯板的形状不是矩形而为圆形。S卩,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芯板6中,主体部6a呈圆板状,在与主体部6a所具有一个直径上以夹着主体部6a的中心的方式而成对称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一个油连通孔11形成为通过主体部6a的中心,并且在相对于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所位于的上述直径(通过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的双方的中心和主体部6a的中心的直线)而垂直的直线上,位于主体部6a的外周侧。并且,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在由通过一对冷却水连通孔12、12的双方的中心以及主体部6a的中心的直线而两分的情况下,形成为油连通孔11侧的半周的范围最高,在其余的半周的范围中,距离油连通孔11最远的部分的高度最低。即,周缘部6b形成为在油连通孔11侧的半周范围内高度不变化,在其余的半周的范围内高度进行变化。详细地说,周缘部6b的前端中、油连通孔11侧的半周的范围形成为位于相对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平面而倾斜的一个平面上,其余的半周的范围形成为位于相对于与主体部6a平行的平面而倾斜的一个平面上。另外,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二芯板6的周缘部6b中高度最低的部分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的高度为相同高度。如图20所示,在这样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从焊接后的外观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芯板6位于什么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冷却器,将多个芯板进行层叠,所述芯板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以及圆锥状的周缘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贯穿全周形成并向外侧开口 ;在所述芯板的层叠方向上,邻接的芯板彼此的周缘部相互接合,并且在被层叠的芯板的主体部间的间隙中交替构成油流路和冷却水流路,所述油冷却器的特征在于, 被层叠的多个芯板由所述主体部的形状不同的至少两种以上的芯板构成, 被层叠的多个芯板内的一种芯板相对于与该芯板的主体部的形状不同的另外一种芯板,所述周缘部的一部分变高,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周缘部的高度进行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周缘部的一部分变高的芯板形成为,其周缘部的高度进行变化的部分的该周缘部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被层叠的多个芯板在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在所述芯板的层叠方向上使所述油流路彼此连通的一对油连通孔;以及在所述芯板的层叠方向上使所述冷却水流路彼此连通的一对冷却水连通孔;并且被层叠的多个芯板具有第一芯板,将所述一对油连通孔设置成关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对称;以及第二芯板,将所述第一芯板中的一对油连通孔中的一个油连通孔闭塞,并且以相对于所述芯板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而改变油的流动方向; 所述第一芯板形成为所述周缘部的高度在全周上为相同高度,所述第二芯板形成为周缘部的一部分变高,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上所述周缘部的高度进行变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冷却器,在将多个芯板层叠之后,识别特定的芯板。油冷却器的芯部(1)将基本形状相同的四种芯板(4、5、6、7)以规定的顺序进行层叠,从而在各芯板(4、5、6、7)之间交替构成油流路(8)和冷却水流路(9)。并且,在这些芯板(4、5、6、7)中,第二芯板(6)形成为,相对于其他的芯板(4、5、7)的周缘部(4b、5b、7b),其周缘部(6b)的一部分变高,并且在主体部(6a)的周向上,周缘部(6b)的高度进行变化。
文档编号F28D9/00GK102840776SQ2011104115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若松匠造, 有山雅广, 佐藤淳子 申请人: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