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翅片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换热器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翅片单元,其中每一个翅片单元包括顶部及自顶部的两个侧缘分别倾斜延伸的第一阻流片与第二阻流片,所述翅片单元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阻流片设有若干第一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一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二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二窗翅,所述翅片定义有一个轴线方向并且所述轴线方向与流体的流入方向具有夹角,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第一端及/或第二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过程中呈S形扰动,以提升换热效率。
【专利说明】换热器的翅片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的翅片及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扰流效果较佳的换热器的翅片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板翅式换热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制冷等行业,因为其紧凑结构(即传热面积与体积之比)所带来的热工性能正是这些行业发展所需求的,而且还减少了安装空间、重量、支撑结构、占地面积、能源需求和制造成本。
[0003]板翅式换热器通常是由扁管、翅片、隔板、封条和导流片等部件组成,翅片是其核心部件,对换热器的效率影响很大。翅片的种类有很多,最初的是片式(又称为板式),后来发展为带条错位式(也称为蜂巢式),最新发展为带条开窗式。经研究发现,开窗式翅片的扰流性和破膜能力相对较好,其散热效率比百叶窗式的最少高出35%以上。
[0004]目前主要应用于液体侧的强化传热用翅片有:波纹翅片、错位翅片、百叶窗翅片和穿孔翅片等。这些翅片主要是通过增加液体的扰动,提高液体侧的换热面积及换热系数来增强换热器的效率。但是,随着各个行业液体侧换热量的不断增大,这些翅片已经无法高效、稳定的满足实际需求。业界需要更加有效的、综合性能更高的换热器翅片来解决以上问题。
[0005]由于铝制散热器具有重量轻、散热效果好、节能和耐用等许多优点,将会取代现有的铜制或不锈钢制散热器。同时,伴随着钎焊加工工艺的使用,可以使散热器的整体结构更加坚实可靠,抗震性能和抗扭性能大有提高,并且还可以减小散热器的体积,提高其结构紧凑性。
[0006]为了很好的满足液体侧高强度的换热需求,降低换热器的生产加工成本,提高其结构紧凑性,在铝材代替铜材的发展大趋势之下,结合钎焊加工工艺,通过研究开发以得到一种新型的开窗式换热器翅片。
[0007]请参考图1所示,图1的为现有技术中液体侧换热器的错位式翅片的局部结构。所述开窗翅片I’由多个平行交错布置的第一、第二翅片单元2’、3’组成,其中每一个翅片单元2’、3’包括顶部4’、底部5’及对称布置的两个窗翅6’、7’。左右相邻的第一、第二翅片单元2’、3’的窗翅之间留有间隙8’。当液体沿箭头方向流向翅片窗翅6’时,部分液体首先会受到第一翅片单元2’的窗翅6’的阻碍而不断产生横向平面上的分流。分流后的液体然后会与未分流的液体混合通过后面的第二翅片单元3’,这时液体再次受到阻碍产生横向平面上的分流,最后,几乎所有的液体都会通过相邻翅片间的间隙8,。液体在分流的过程中,其边界层不断被开窗翅片I’破裂,就会在产生局部平面上的扰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0008]但是,图1中的换热器的翅片对液态流体边界层的破坏程度仍然不高,换热能力有限;另外,由于翅片与液态流体是正面作用,还加大了液态流体流动的阻力。
[0009]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的翅片及其换热器。
[00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翅片单元,其中每一个翅片单元包括顶部及自顶部的两个侧缘分别倾斜延伸的第一阻流片与第二阻流片,所述翅片单元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阻流片设有若干第一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一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二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二窗翅,所述翅片定义有一个轴线方向并且所述轴线方向与流体的流入方向具有夹角,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第一端及/或第二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所述第一阻流片的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阻流片的第二开口的过程中呈S形扰动。
[00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一端。
[001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阻流片还设有若干第三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三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四开口以形成若干第四窗翅,并且每一个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四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第二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所述第一阻流片的第三开口及所述第二阻流片的第四开口的过程中也呈S形扰动。
[00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窗翅与所述第二窗翅对称分布于所述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三窗翅与所述第四窗翅也对称分布于所述顶部的两侧。
[00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阻流片包括将所述第一窗翅与所述第三窗翅隔开的第一隔开部,所述第一窗翅与所述第三窗翅均凸出于所述第一隔开部;所述第二阻流片包括将所述第二窗翅与所述第四窗翅隔开的第二隔开部,所述第二窗翅与所述第四窗翅均凸出于所述第二隔开部。
[00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一端,而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二端。
[00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阻流片还设有若干第三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三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四开口以形成若干第四窗翅,并且每一个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二端,而每一个第四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一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所述第一阻流片的第三开口及所述第二阻流片的第四开口的过程中也呈S形扰动。
[001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轴线方向与所述流体的流入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
[001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 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支座、安装于支座上且交叉堆叠设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与若干第二流通板、以及收容于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内的若干翅片,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对应翅片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对应翅片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翅片即为上述的换热器的翅片。
[002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第一底座及围绕在所述第一底座外围的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一底座及所述第一框体围成,所述翅片贴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第二底座及围绕在所述第二底座外围的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二底座及所述第二框体围成,所述翅片贴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与凹槽。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所述第一窗翅及第二窗翅倾斜布置,并呈S形扰动,从而加大了对流体边界层的破坏,增强了流体的扰动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翅片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换热器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支座及顶板均未显示出;
图4是本发明换热器沿图2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支座及顶板均未显示出;
图5是图2中第一流通板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5中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D-D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2中第二流通板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第二流通板与翅片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并且标明了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图11是图9中翅片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翅片的俯视图,并且标明了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图13是流体在翅片中流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翅片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翅片的俯视图,并且标明了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3]请参图2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换热器100,其包括支座1、安装于支座I上且交叉堆叠设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2与若干第二流通板3、收容于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内的若干翅片4 (参图9所示)、以及安装于顶端的顶板7。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100为板翅式换热器。为了便于以下描述以及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相互堆叠的方向被定义为“竖直方向”或者“上下方向”。
[0024]所述支座I设有周向凸出于所述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的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设有若干供螺丝穿过的安装孔12,以实现对所述换热器100的固定。
[0025]所述顶板7包括平板状的顶面71及凸出顶面71的若干圆柱形的法兰。所述法兰包括分别位于对角线的两个第一法兰72及分别位于另一对角线的两个第二法兰73。所述两个第一法兰72中其中一个为第一流体的进口,另一个为第一流体的出口。所述两个第二法兰73中其中一个为第二流体的进口,另一个为第二流体的出口。所述第一法兰72及第二法兰73均用以与管道(未图示)相连接。在以下描述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统称为流体。
[0026]请参图5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第一底座21及围绕在所述第一底座21外围的第一框体22。所述第一框体22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底座21,并且所述第一框体22与所述第一底座21共同形成收容对应翅片4的第一收容空间23。所述第一底座21设有若干第一平面孔211及若干第一凸面孔212。请参图6所示,所述第一凸面孔212是冲压形成的并且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一凸台面21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孔211为两个且分布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一个对角,所述第一凸面孔212为两个且分布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另一个对角。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孔211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侧且对齐排列,相应地,所述第一凸面孔212可以设置在另一侧且对齐排列,即图5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平面孔211与其中一个第一凸面孔212调换位置。
[0027]请参图8所示,所述第二流通板3包括第二底座31及围绕在所述第二底座31外围的第二框体32。所述第二框体32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二底座31,并且所述第二框体32与所述第二底座31共同形成收容对应翅片4的第二收容空间33。所述第二底座31设有若干第二平面孔311及若干第二凸面孔312。所述第二凸面孔312是冲压形成的并且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二凸台面31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平面孔311为两个且分布于所述第二底座31的一个对角,所述第二凸面孔312为两个且分布于所述第二底座31的另一个对角。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平面孔311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侧且对齐排列,相应地,所述第二凸面孔312可以设置在另一侧且对齐排列,即图8中的其中一个第二平面孔311与其中一个第二凸面孔312调换位置。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平面孔211与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平面孔311相互错位;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凸面孔212与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凸面孔312也相互错位。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平面孔211对应于所述第一法兰72,所述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平面孔311对应于所述第二法兰73。
[0029]请参图3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框体22与所述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框体32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23与凹槽33。通过所述凸起23与凹槽33的配合能够起到防止误装配的作用,并且一旦发生误装配(例如两块第一流通板2不小心叠在一起了),因为会产生缝隙,所以很容易被发现。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23设置于第一框体22上,所述凹槽33设置于第二框体32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23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框体32上,所述凹槽33设置于第一框体22上,同样能够实现防止误装配的作用。
[0030]请参图5及图8所示,因为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结构类似,以下仅以第二流通板3为例,详细介绍第二流通板3与对应翅片4的组装关系。
[0031 ] 请参图9及图10所示,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33内的翅片4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平面孔311与所述第二凸面孔312的若干第二缺口(未标号),并且所述翅片4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凸面孔312的第二凸台面313平齐。可以理解的是: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23内的翅片4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平面孔211与所述第一凸面孔212的若干第一缺口(未图示),并且所述翅片4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凸面孔212的第一凸台面213平齐。所述第一凸台面213及所述第二凸台面313均与其相贴合的部分(分别对应于第二平面孔311及第一平面孔211)焊接(例如钎焊)在一起,从而保证流体在翅片4中流通时不会流入第一凸面孔212或者第二凸面孔312内,也就是说,能够保证第一、第二流体在各自的层里面流动且互不混合。
[0032]请参图10所示,左上角的第二平面孔311为进口,右下角的第二平面孔311为出口,图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的是第二流体从进口流向出口的示意路线。
[0033]类似地,请参图8所示,可以理解,第一流体从左下角的第一平面孔211流进,从右上角的第一平面孔211流出。
[0034]本发明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分别流通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并且在换热器100内相互不会混合,本发明的换热器100也就是为这两种不同的媒介提供热交换的场所。
[0035]请参图3、图4、图11及图12所示,以下对翅片4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所述翅片4包括并排且相互连接的若干翅片单元5。每一个翅片单元5包括顶部50、自顶部50的两个侧缘分别倾斜延伸的第一阻流片51与第二阻流片52、及分别自第一、第二阻流片51、52延伸的底部57。所述顶部50及底部57分别用以焊接(例如钎焊)于对应的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上。另外,所述顶部50及底部57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易于焊接。所述第一阻流片51与所述第二阻流片52位于所述顶部50的同一边(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顶部50的下边)。所述翅片单元5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53与第二端54。所述第一阻流片51设有若干第一开口 511以形成若干第一窗翅512,以及若干第三开口 513以形成若干第三窗翅514。所述第二阻流片52设有若干第二开口 521以形成若干第二窗翅522,以及若干第四开口 523以形成若干第四窗翅524。请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阻流片51与所述第二阻流片52正对流体的流入方向,并且在每一个翅片单元5内,所述第一阻流片51先于所述第二阻流片52与流体进行接触。
[0036]请参图11所示,每一个翅片单元5的第一阻流片51上,所有的第一窗翅512集中在一个区域,所有的第三窗翅514集中在另一个区域,并且所述第一阻流片51包括将所述第一窗翅512与所述第三窗翅514隔开的第一隔开部515。类似地,每一个翅片单元5的第二阻流片52上,所有的第二窗翅522集中在一个区域,所有的第四窗翅524集中在另一个区域,并且所述第二阻流片52包括将所述第二窗翅522与所述第四窗翅524隔开的第二隔开部525。所述第一窗翅512与所述第二窗翅522对称分布于所述顶部50的两侧;所述第三窗翅514与所述第四窗翅524也对称分布于所述顶部50的两侧。
[0037]所述第一开口 511、第二开口 521、第三开口 513及第四开口 523均是由冲压所述第一阻流片51及第二阻流片52而留下的,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第一窗翅512、第二窗翅522、第三窗翅514及第四窗翅524。所述第一窗翅512与所述第三窗翅514均凸出于所述第一隔开部515。所述第二窗翅522与所述第四窗翅524均凸出于所述第二隔开部525。大体上,所述第一窗翅512、第二窗翅522、第三窗翅514及第四窗翅524除了开口的倾斜方向不同之外,它们的结构基本类似。在本发明图不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窗翅512、第二窗翅522、第三窗翅514及第四窗翅524的内、夕卜表面均为曲面。
[0038]请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开口 511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二开口 521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第一端53 ;每一个第三开口 513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四开口 523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第二端54。
[0039]请参图12所示,以图11所示的翅片4作为分析对象,将每一个翅片单元5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翅片4定义有一个轴线方向M-M,流体按照流入方向(箭头N-N的方向)流向所述第一阻流片51。所述翅片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流体的流入方向具有夹角(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夹角为90度)。当流体流过翅片单元5上部的时候,流体自所述第一开口 511流入,自所述第二开口 521流出。在此过程中,流体首先会受到第一窗翅512的导引作用,流向改变为斜向下,沿着第一窗翅512的表面流过窗翅组间的间隙;然后,流体又会受到第二窗翅522的导引作用,流向由斜向下改变为斜向上,沿着第二窗翅522的表面流过窗翅组间的间隙,接着离开这个翅片单元5,流经下一个翅片单元5。请参图12所示,流体在流经第一开口 511及第二开口 521的过程中呈S形扰动。
[0040]同样地,当流体流过翅片单元5下部的时候,流体自所述第三开口 513流入,自所述第四开口 523流出。在此过程中,流体首先会受到第三窗翅514的导引作用,流向改变为斜向上,沿着第三窗翅514的表面流过窗翅组间的间隙;然后,流体又会受到第四窗翅524的导引作用,流向由斜向上改变为斜向下,沿着第四窗翅524的表面流过窗翅组间的间隙,接着离开这个翅片单元5,流经下一个翅片单元5。请参图12所示,流体在流经第三开口513及第四开口 523的过程中也呈S形扰动。
[0041]流体在与每一个窗翅作用时,其边界层不断的被窗翅破坏,就会产生局部平面上的扰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换热效果。更重要的是,本发明通过四种窗翅(第一窗翅512、第二窗翅522、第三窗翅514及第四窗翅524)之间的相互作用,流体流过翅片4时,每通过一个开窗式翅片单元5上的窗翅组(或者被称之为阻流片)时,其流向就会发生改变,这就会极大的加强流体的扰动和对流,不仅强化了翅片4及换热器100的换热能效,而且保证了流体均匀地与翅片4及换热器100相作用。
[004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换热器100及其翅片4通过将所述第一窗翅512、第二窗翅522、第三窗翅514及第四窗翅524倾斜布置并且设计成曲面结构,加大了对流体边界层的破坏,增强了流体的扰动效果,同时又减小了对流体的阻力。
[0043]请参图1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流体在流经第一开口 511及第二开口 521的过程中及流体在流经第三开口 513及第四开口 523的过程中均呈S形扰动,但是它们S形扰动的波形其实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流体的扰动和对流,提高了翅片4及换热器100的换热能效。
[0044]请参图13所示,所述翅片4与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钎焊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当流体从左向右流过所述翅片4时,带一定角度的第一开口 511、第二开口 521、第三开口 513及第四开口 523在第一阻流片51及第二阻流片52上形成了若干微通道区域,在第一阻流片51与第二阻流片52之间的三角区域内形成流体湍流区域。微通道及湍流的作用分别如下:
微通道作用:翅片4的开窗处由多个带一定角度的开口组成,每个开口的四周都是由铝箔包围,因此在流体经过翅片4的开窗处时就产生了微通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传热,提闻了换热效率。
[0045]湍流作用:当流体经过翅片4的开窗处时受到扰动,开始作不规则运动,形成了湍流效果,增加了对流体的扰动,强化了换热。
[0046]微通道加上湍流的共同作用使得换热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0047]请参图14及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图11所示翅片4中的第二窗翅522与第四窗翅524调换位置,而保持第一窗翅512与第三窗翅514位置、结构不变,同样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在此不再赘述。
[0048]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翅片单元,其中每一个翅片单元包括顶部及自顶部的两个侧缘分别倾斜延伸的第一阻流片与第二阻流片,所述翅片单元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流片设有若干第一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一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二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二窗翅,所述翅片定义有一个轴线方向并且所述轴线方向与流体的流入方向具有夹角,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第一端及/或第二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所述第一阻流片的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阻流片的第二开口的过程中呈S形扰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流片还设有若干第三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三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四开口以形成若干第四窗翅,并且每一个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每一个第四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第二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所述第一阻流片的第三开口及所述第二阻流片的第四开口的过程中也呈S形扰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翅与所述第二窗翅对称分布于所述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三窗翅与所述第四窗翅也对称分布于所述顶部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流片包括将所述第一窗翅与所述第三窗翅隔开的第一隔开部,所述第一窗翅与所述第三窗翅均凸出于所述第一隔开部;所述第二阻流片包括将所述第二窗翅与所述第四窗翅隔开的第二隔开部,所述第二窗翅与所述第四窗翅均凸出于所述第二隔开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一端,而每一个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二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流片还设有若干第三开口以形成若干第三窗翅,所述第二阻流片设有若干第四开口以形成若干第四窗翅,并且每一个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二端,而每一个第四开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翅片单元的第一端,从而使流体在流经所述第一阻流片的第三开口及所述第二阻流片的第四开口的过程中也呈S形扰动。
8.如权利要求1至7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线方向与所述流体的流入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
9.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支座、安装于支座上且交叉堆叠设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与若干第二流通板、以及收容于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内的若干翅片,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对应翅片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对应翅片的第二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为权利要求1至8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的翅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第一底座及围绕在所述第一底座外围的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一底座及所述第一框体围成,所述翅片贴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第二底座及围绕在所述第二底座外围的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二底座及所述第二框体围成,所述翅片贴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与凹槽。
【文档编号】F28F3/02GK103673719SQ20121036684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黄宁杰, 崔凯, 许晓阳, 吕宙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