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7324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容置在该壳体中的换热管,换热管呈螺旋盘管状设置;壳体包括换热管支座和壳体上盖,换热管支座内设有与换热管适配的容置槽;换热管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壳体上盖套接在换热管支座外侧。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方案,可实现对流过换热管的第一介质和流过壳体与换热管之间缝隙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换热器的体积,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抗冻性,方便清洗。
【专利说明】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换热器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主体结构由换热板片和换热板片间的胶条组成或换热板片和换热板片间进行钎焊,主要用由液体和液体之间的换热;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其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进行换热的两种介质,一种在管内流动,另一种在管外流动。但是,采用板式换热器,工业生产中应用体积大成本高,并且换热效率低,在制冷行业中应用其抗冻性差;而管壳式换热器虽然换热效率高,但是成本也较高,并且抗冻性差,不方便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体积小、成本低的换热器,能够保证换热效率。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容置在该壳体中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呈螺旋盘管状设置;所述壳体包括换热管支座和壳体上盖,所述换热管支座内设有与所述换热管适配的容置槽;所述换热管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壳体上盖套接在所述换热管支座外侧。
[0005]优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之间的螺旋盘管。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
[0007]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螺旋盘管折叠为两排,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位于同一侧,以所述螺旋盘管折叠的部分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均位于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中心,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或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中心。
[0009]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螺旋盘管以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位于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或所述换热管的螺旋盘管以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位于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
[0010]优选地,所述壳体上盖上对应设有入口管固定孔和出口管固定孔;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入口管固定孔中,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出口管固定孔中。
[0011 ]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的容置孔。
[0012]优选地,所述壳体上盖上开设有用于第二介质流入的第二介质入口,以及用于第二介质流出的第二介质出口。
[0013]优选地,所述换热管支座和壳体上盖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底座。
[001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由呈螺旋盘管状的换热管以及内部设置有与其配合的结构的壳体,将壳体设置为包括换热管支座和壳体上盖,换热管容置在换热管支座中,壳体上盖套接在换热管支座外侧,可实现对流过换热管的第一介质和流过壳体与换热管之间缝隙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换热器的体积,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抗冻性,方便清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管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二实施例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二实施例中换热管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将换热器设置为由呈螺旋盘管状的换热管,并且将壳体设置为与其配合的结构,换热管容置在壳体中,可实现同种介质或不同介质之间的换热。
[0024]参照图1、图3、图4和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管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二实施例中换热管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器,包括壳体10和容置在该壳体10中的换热管20。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0呈螺旋盘管状设置;壳体10包括换热管支座11和壳体上盖12,为了与换热管20配合,在换热管支座11内设有与换热管20的螺旋盘管状适配的容置槽111 ;换热管20可容置在该容置槽111中,而壳体上盖12套接在换热管支座11的外侧。
[0026]装配时,先将换热管20放置在换热管支座11内设置的与其适配的容置槽11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管20的盘管的整体厚度大于容置槽111的高度,换热管20置放在容置槽111中后,盘管突出于容置槽111 ;然后,将壳体上盖12套接在换热管支座11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壳体上盖12的内部设置一小段与换热管20的螺旋盘管状适配的螺纹结构,用于容置换热管20突出于容置槽111的部分。通过壳体上盖12与换热管支座11的扣合,将换热管20容置在壳体10中,可以对流过换热管20的第一介质和流过壳体10与换热管20之间缝隙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可以为同种介质,也可以为不同介质。
[0027]本实施例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由呈螺旋盘管状的换热管20以及内部设置有与其配合的结构的壳体10,将壳体10设置为包括换热管支座11和壳体上盖12,换热管20容置在换热管支座11中,壳体上盖12套接在换热管支座11外侧,可实现对流过换热管20的第一介质和流过壳体10与换热管20之间缝隙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换热器的体积,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抗冻性,方便清洗。
[0028]在上述实施例中,换热管20包括用于进行热交换的第一介质流入和流出的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以及连接在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之间的螺旋盘管23,通过螺旋盘管23将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连通。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入口管21流入,在螺旋盘管23中流通,当完成热交换后,最终经第一介质出口管22流出。
[0029]参照图2和图5,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二实施例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0]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的设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0031]—、将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外围。在这种情况下,换热管20的螺旋盘管23的绕线方式为:将螺旋盘管23折叠为两排,使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位于同一侧,以螺旋盘管23折叠的部分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均位于螺旋盘管23的外围。
[0032]二、将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其中一个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中心,另一个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外围,即可以将第一介质入口管21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中心,将第一介质出口管21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外围。在这种情况下,换热管20的螺旋盘管23的绕线方式为:以第一介质入口管21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第一介质出口管22位于螺旋盘管23的外围。
[0033]或者,将第一介质入口管21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外围,将第一介质出口管21设置在螺旋盘管23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换热管20的螺旋盘管23的绕线方式为:以第一介质出口管22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第一介质入口管21位于螺旋盘管23的外围。
[0034]再次参照图1和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在换热管20容置在壳体10中后对换热管20进行固定,在壳体上盖12上对应于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的位置处设置有入口管固定孔121和出口管固定孔122。第一介质入口管21的一端穿设在入口管固定孔121中,第一介质出口管22的一端穿设在出口管固定孔122中,将换热管20与壳体上盖12固,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换热管20与壳体10的固定连接。
[0035]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壳体上盖12上还开设有用于第二介质流入的第二介质入口(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第二介质流出的第二介质出口(图中未示出)。第二介质通过第二介质入口流入,在换热管20与壳体10所形成的缝隙中流动,与换热管20中的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第二介质最终通过第二介质出口流出。
[0036]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换热管支座11和壳体上盖12上设有用于支撑换热器的底座30。该底座3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而设置在换热管支座11上和壳体上盖12上的底座30的数量相同,并且位置相对应。通过底座对换热器进行支撑,保证了换热器的稳固性。
[0037]再次参照图3和图6,在容置槽111上对应于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的容置孔,将换热管20置放在换热管支座11中后,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对应容置在相应的容置孔中。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设置的位置不同,容置孔的位置也不同。通过设置容置孔,容置第一介质入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进一步保证了换热管20与壳体10的固定连接。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容置在该壳体中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呈螺旋盘管状设置;所述壳体包括换热管支座和壳体上盖,所述换热管支座内设有与所述换热管适配的容置槽;所述换热管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壳体上盖套接在所述换热管支座外侧;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之间的螺旋盘管;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所述换热管的螺旋盘管折叠为两排,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位于同一侧,以所述螺旋盘管折叠的部分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均位于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或,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中心,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或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设置在所述螺旋盘管的中心;所述换热管的螺旋盘管以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位于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或所述换热管的螺旋盘管以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向外围缠绕,至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位于所述螺旋盘管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盖上对应设有入口管固定孔和出口管固定孔;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入口管固定孔中,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出口管固定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上对应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的容置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盖上开设有用于第二介质流入的第二介质入口,以及用于第二介质流出的第二介质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支座和壳体上盖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底座。
【文档编号】F28F9/02GK204064053SQ201320575012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何理, 黎举辉, 胡寿辉 申请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