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9149发布日期:2019-02-12 22:3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供混合气体喷出的燃烧板部、以及与燃烧板部的一部分对置的火焰杆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知这种燃烧器中,由镜框状的燃烧器框、金属纤维制编织物和分布板,来构成燃烧板部,其中,所述金属纤维制编织物覆盖着被燃烧器框包围的开口部,所述分布板与燃烧器框之间夹着金属纤维制编织物,所述分布板上形成有多个分布孔,混合气体经由分布孔和金属纤维制编织物而从开口部喷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火焰杆配置成:与被燃烧器框包围的开口部的一部分、即、金属纤维制编织物的一部分对置。

在此,火焰杆暴露于火焰中而被加热,使得杆的材质中所包含的铝等成分在表面析出而氧化,从而被氧化铝等氧化覆膜所覆盖。由此,火焰杆的耐热性因氧化覆膜而得以确保。氧化覆膜虽然具有绝缘性,但是,在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火焰杆的加热膨胀会使得氧化覆膜产生裂纹。因此,火焰中的离子经由裂纹而与火焰杆的母材接触,从而流过火焰电流。但是,点火后,到氧化覆膜产生裂纹为止多少都需要一些时间,在这期间无法检测到火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8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点火后能够由火焰杆以良好的响应性检测出火焰的燃烧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燃烧器具有:供混合气体喷出的燃烧板部、以及与燃烧板部的一部分对置的火焰杆,燃烧板部由镜框状的燃烧器框、金属纤维制编织物和分布板构成,其中,所述金属纤维制编织物覆盖着被燃烧器框包围的开口部,在所述分布板与燃烧器框之间夹着金属纤维制编织物,所述分布板上形成有多个分布孔,混合气体经由分布孔和金属纤维制编织物而从开口部喷出,其特征在于,火焰杆具有:杆基部,其与燃烧器框的开口周缘部的一部分对置,该燃烧器框的开口周缘部与开口部位于同一面上;以及杆主体部,其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的一部分对置;使杆基部与开口周缘部之间的距离短于杆主体部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之间的距离。

在此,在点火初期,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喷出的混合气体在燃烧反应中途产生的离子也扩散到:位于开口部的外侧的燃烧器框的开口周缘部的表面附近。而且,根据本发明,在点火初期,上述离子接触于与开口周缘部对置的杆基部。杆基部由于未被强烈地加热,因此不会被氧化覆膜覆盖。所以,点火后,在燃烧反应中途产生的离子与杆基部接触了的时刻,立即有火焰电流流过。其结果,点火后能够响应性良好地检测出火焰。此外,点火后稍微经过一些时间之后,离子不会扩散到开口部的外侧。但是,此时,杆主体部的氧化覆膜将产生裂纹,离子经由裂纹而与火焰杆的母材接触,从而流过火焰电流。

另外,在现有例中,虽然火焰杆具有:与燃烧器框的开口周缘部的一部分对置的杆基部、以及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的一部分对置的杆主体部,但是,杆基部与开口周缘部之间的距离是等于杆主体部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之间的距离的。对于这样的火焰杆而言,为了使得杆基部进入到:接近于在点火初期在燃烧反应中途产生的离子所能扩散到的开口周缘部的表面的范围内,缩短了杆基部与开口周缘部之间的距离,这样杆主体部就会过于接近金属纤维制编织物,导致金属纤维制编织物的绽开的纤维与杆主体部发生接触,从而产生火焰的误检测。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即使缩短杆基部与开口周缘部之间的距离,也能够使得杆主体部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之间的距离加长,从而使得金属纤维制编织物的绽开的纤维不会与杆主体部接触。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杆基部配置成:沿着开口周缘部的长度方向。由此,点火初期扩散到开口部的外侧的离子与杆基部接触的概率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火焰检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仰视图。

图3是按图2中iii-iii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燃烧板部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仰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仰视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第4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仰视图。

符号说明

3…燃烧板部、31…燃烧器框、31a…开口周缘部、32…开口部、33…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4…分布板、34a…分布孔、4…火焰杆、41…杆基部、42…杆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燃烧器具有:朝下开口的箱形的燃烧器主体2,其借助鼓风机1而被提供燃料气体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以及燃烧板部3,其覆盖燃烧器主体2的下表面。燃烧板部3如图4所示,由镜框状的燃烧器框31、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和分布板34构成,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从上方覆盖着被燃烧器框31包围的开口部32,在分布板34与燃烧器框31之间夹着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在分布板34上形成有多个狭缝状的分布孔34a。另外,火焰杆4配置成:与燃烧板部3的一部分对置。此外,开口部32的沿着前后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截面形状弯曲成圆弧状,同样,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及分布板34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也弯曲成圆弧状。

燃烧器框31具有:位于与开口部32同一面上的开口周缘部31a、从开口周缘部31a起朝向上方弯曲的侧板部31b、以及从侧板部31b的上端朝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31c。而且,如图3所示,使燃烧器框31的凸缘部31c隔着垫圈22而气密地接合于燃烧器主体2的下表面外周的主体凸缘部21。另外,在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上重叠有分布板34的状态下,将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及分布板34的周缘部通过点焊而固定于开口周缘部31a。

还参照图3,火焰杆4具有:与燃烧器框31的开口周缘部31a的一部分对置的杆基部41、以及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的一部分对置的杆主体部42。而且,在杆基部41与杆主体部42之间设置有上下方向的弯曲部43,使杆基部41与开口周缘部31a之间的距离短于杆主体部42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之间的距离。另外,火焰杆4还具有导出杆部44,导出杆部44延伸到:包围燃烧器下侧的混合气体的燃烧空间的省略了图示的燃烧筐的外侧。在该导出杆部44的燃烧筐贯穿位置,安装有绝缘件45。

在点火初期,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喷出的混合气体在燃烧反应中途产生的离子也会扩散到开口周缘部31a表面附近,该离子与杆基部41接触。在此,杆基部41未被强烈地加热,因此不会被氧化覆膜覆盖。所以,点火后,在燃烧反应中途产生的离子与杆基部41接触了的时刻,立即有火焰电流流过。其结果,点火后能够响应性良好地检测出火焰。点火后稍微经过一些时间之后,离子不会扩散到开口部32的外侧。但是,此时,杆主体部42的氧化覆膜产生裂纹,离子经由裂纹而与火焰杆4的母材接触,从而流过火焰电流。

此外,也可以考虑使火焰杆4具有图3中由双点划线所表示的杆主体部42',该杆主体部42'从杆基部41起不存在有弯曲部43地延伸到开口部32内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缩短杆基部41与开口周缘部31a之间的距离,点火初期在燃烧反应中途产生的离子也会与杆基部41接触,点火后能够响应性良好地检测出火焰。但是,这样的火焰杆的杆主体部42'过于接近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导致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的绽开的纤维与杆主体部42'发生接触,从而产生火焰的误检测。与此相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使缩短杆基部41与开口周缘部31a之间的距离,也会加长杆主体部42与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使得金属纤维制编织物33的绽开的纤维不会接触杆主体部42。

不过,在上述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中,将整个火焰杆4配置成沿着与燃烧器框31的开口周缘部31a的长度方向(横向)正交的方向,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如图5、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那样,将火焰杆4的从导出杆部44到杆基部41为止的部分配置成沿着开口周缘部31a的长度方向(横向),或者,如图7、图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那样,使杆基部41相对于配置成沿着与燃烧器框31的开口周缘部31a的长度方向(横向)正交的方向的导出杆部44而言向横向弯曲,而将杆基部41配置成沿着开口周缘部31a的长度方向。此外,第2、第3实施方式中,杆主体部42相对于朝向杆基部41前端的下方弯曲的弯曲部43而言在前后方向上弯曲,使得杆主体部42延伸到开口部32内侧。

如第2、第3实施方式所述,使杆基部41配置成沿着开口周缘部31a的长度方向时,杆基部41沿着开口部32的侧缘延伸。因此,点火初期扩散到开口部32的外侧的离子与杆基部41接触的概率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火焰检测的可靠性。

另外,也可以如图9、图10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那样,将从导出杆部44到杆基部41为止的部分配置成沿着与开口周缘部31a的长度方向(横向)正交的方向,并使弯曲部43向横向下方弯曲,使杆主体部42相对于弯曲部43而言在前后方向上弯曲,使得杆主体部42延伸到开口部32内侧。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燃烧板部3朝下,以便混合气体向下方喷出,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同样应用于使燃烧板部朝上或朝向侧面的燃烧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