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9159发布日期:2020-11-19 19:1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是使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方式喷出混合燃烧的装置统称。现有的燃烧器一般是采用柴油作为燃料进行燃烧,给使用设备提供热量,而柴油的价格一直走高,使得柴油燃烧器使用成本增加。而为了提高燃烧器使用经济效益,各大燃烧器生产者都在研发天然气、重油等经济效应更好的燃烧器,现有的研发者研发的新型燃烧器一般是针对天然气或者重油等单一燃料的燃烧器进行研发,针对同一台燃烧器可以分别选用重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燃烧器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为提高燃烧器对燃料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燃烧器的经济效益,对重油和天然气的燃料在同一台燃烧器上分别利用的燃烧器研发是非常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涡旋板、燃油喷嘴、燃气喷管,所述燃烧器壳体为空壳结构,所述燃烧器壳体内部包括强燃室、弱燃室、进气室,所述燃烧器壳体的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燃油喷嘴,所述燃油喷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燃气进气筒,所述燃油喷嘴的外侧设有混合气筒,所述混合气筒位于燃气进气筒外侧,所述燃气进气筒的内腔与混合气筒内腔相通且燃气进气筒的出气端位于混合气筒内部,所述混合气筒的外侧有涡旋板,所述涡旋板为螺旋结构,所述涡旋板外侧固定连接有透气支撑板,所述透气支撑板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导向筒,所述进气室位于涡旋板的右侧,所述弱燃室位于涡旋板的左侧,所述进气室的空气能够从涡旋板进入弱燃室中,所述强燃室位于弱燃室的远离进气室的一侧,所述进气室用于将空气源提供的压力空气输送至弱燃室和强燃室中;所述燃油喷嘴的端部设有进油嘴,所述燃油喷嘴用于将进油嘴进入的压力燃油雾化向弱燃室以伞状喷出,所述进气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导向筒与燃烧器壳体内壁之间缝隙进入强燃室;所述燃烧器壳体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周圈布置的环形气道,所述环形气道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燃气接口,所述燃气接口接天然气源,所述透气支撑板条之间穿插有燃气喷管,所述燃气喷管的出气端位于弱燃室向强燃室过渡区内,所述燃气喷管的进气端与所述环形气道的内壁相连且燃气喷管内腔与环形气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环形气道的内部连接有燃气输入管,所述燃气输入管的另一端连接在燃气进气筒上,所述燃气输入管用于将环形气道内的燃气输送至燃气进气筒的内腔中,所述混合气筒用于将燃气进气筒中的燃气与从进气室进入的压力空气混合向弱燃室喷出。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气道的外壁上的燃气接口与燃气供应系统相连,所述进油嘴与燃油供应系统相连,所述进气室与燃烧室空气供应系统相连。

进一步的,燃气供应系统包括燃气控制阀、过滤器和燃气管,所述燃气控制阀、过滤器串接在燃气管上,所述燃气管与燃气接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燃油供应系统包括储油罐、燃油泵、安全阀、油压表、过滤器、电磁阀、油路管,所述燃油泵安装在储油罐连接重油喷嘴的油路中并用于将储油罐中的油泵出,所述燃油泵的入口安装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出口通过油路管串接有电磁阀,油路管的末端连接在进油嘴上,所述油路管上安装有安全阀和压力表。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供应系统包括风机、风门、消声器和筒体,所述风机、风门、消声器串接在筒体上,所述筒体与进气室相连。

本实施例中各部件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材质选择,在不同型号设备(产量、重油、燃气的压力、数量、风机的压力、风量)条件下,配合有限实验可以取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结构融合,使得燃烧器能够对天然气及燃油分别进行燃烧,提高燃烧器使用范围;本申请公开的燃烧器燃烧室中通过在弱燃室低温燃烧逐步升温到高温强化燃烧,通过多次供应空气,分区燃烧,使得重油及天然气充分燃烧,排放低,使得降低了燃烧排放尾气中的no、co等有害化合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内气体及燃油流通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燃烧器壳体,2-强燃室,3-弱燃室,4-进气室,5-涡旋板,6-燃油喷嘴,61-燃气进气筒,62-混合气筒,63-进油嘴,7-燃气喷管,8-透气支撑板条,81-导向筒,9-环形气道,91-燃气接口,92-燃气输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如图1所示,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1、涡旋板5、燃油喷嘴6、燃气喷管7,所述燃烧器壳体1为空壳结构,所述燃烧器壳体1内部包括强燃室2、弱燃室3、进气室4,所述燃烧器壳体1的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燃油喷嘴6,所述燃油喷嘴6的外侧设有燃气进气筒61,所述燃油喷嘴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混合气筒62,所述混合气筒62位于燃气进气筒61外侧,所述燃气进气筒61的内腔与混合气筒62内腔相通且燃气进气筒61的出气端位于混合气筒62内部,所述混合气筒62的外侧设有涡旋板5,所述涡旋板5为螺旋结构,所述涡旋板5外侧固定连接有透气支撑板条8,所述透气支撑板条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导向筒81,所述进气室4位于涡旋板5的右侧,所述弱燃室3位于涡旋板5的左侧,所述进气室4的空气能够从涡旋板5进入弱燃室3中,所述强燃室2位于弱燃室3的远离进气室4的一侧,所述进气室4用于将空气源提供的压力空气输送至弱燃室3和强燃室2中;所述燃油喷嘴6的端部设有进油嘴63,所述燃油喷嘴6用于将进油嘴63进入的压力燃油雾化向弱燃室3以伞状喷出,所述进气室4内空气可以通过导向筒81与燃烧器壳体1内壁之间缝隙进入强燃室2;所述燃烧器壳体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周圈布置的环形气道9,所述环形气道9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燃气接口91,所述燃气接口91接天然气源,所述透气支撑板条8之间穿插有燃气喷管7,所述燃气喷管7的出气端位于弱燃室3向强燃室2的过渡区内,所述燃气喷管7的进气端与环形气道9的内壁相连且燃气喷管7的内腔与环形气道9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环形气道9的内部连接有燃气输入管92,所述燃气输入管92的另一端连接在燃气进气筒61上,所述燃气输入管92用于将环形气道9内的燃气输送至燃气进气筒61的内腔中,所述混合气筒62用于将燃气进气筒61中的燃气与从进气室4进入的压力空气混合向弱燃室3喷出。

具体的,所述环形气道9的外壁上的燃气接口91与燃气供应系统相连,所述进油嘴63与燃油供应系统相连,所述进气室4与燃烧室空气供应系统相连。

具体的,燃气供应系统包括燃气控制阀、过滤器和燃气管,所述燃气控制阀、过滤器串接在燃气管上,所述燃气管与燃气接口91相连接。

具体的,所述燃油供应系统包括储油罐、燃油泵、安全阀、油压表、过滤器、电磁阀、油路管,所述燃油泵安装在储油罐连接重油喷嘴的油路中并用于将储油罐中的油泵出,所述燃油泵的入口安装有过滤器,所述燃油泵的出口通过油路管串接有安全阀和压力表、电磁阀,油路管的末端连接在进油嘴63上。

具体的,所述空气供应系统包括风机、风门、消声器和筒体,所述风机、风门、消声器串接在筒体上,所述筒体与进气室4相连。

本实施例中各部件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材质选择,在不同型号设备(产量、重油、燃气的压力、数量、风机的压力、风量)条件下,配合有限实验可以取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用于沥青搅拌设备中的加热系统,通过结构融合,使得燃烧器能够对天然气及燃油进行燃烧,提高燃烧器使用范围;本申请公开的燃烧器燃烧室中通过在弱燃室低温燃烧逐步升温到高温强化燃烧,通过多次供应空气,分区燃烧,使得重油及天然气充分燃烧,排放低,使得降低了燃烧排放尾气中的no、co等有害化合物。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当采用重油为能源时,燃油喷嘴6将燃油e向弱燃室3喷出,涡旋板5将第一空气流a和第二空气流b形成涡旋,且第一室气流a的部分空气流进混合气筒62中,也喷入涡旋,在弱燃室3中,冲击燃油混合雾化,点火燃烧喷向强燃室2,从弱燃室3喷出的燃烧火焰在第三空气流c和第四空气流d的作用下,在强燃室2中继续燃烧,升高燃烧温度,达到充分燃烧目的,实现低排放。

如图2所示,当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时,燃气f经过分流进入燃气输入管92,然后进入燃气进气筒61中并喷出与混合气筒62中的空气混合雾化后,以伞状喷入弱燃室3中。弱燃室3在第一空气流a和第二空气流b的涡旋气流冲击下,点火燃烧喷向强燃室2;同时,燃气f经过环形气道9分流进入燃气喷管7中,从燃气喷气管7中喷入强燃室2与弱燃室3流入的燃烧气体混合。从弱燃室3喷出的燃烧火焰在第三空气流c和第四空气流d的作用下,在强燃室2中继续燃烧,升高燃烧温度使得燃气呈完全燃烧状态,实现尾气中有害物质(no,co)低排放。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