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管式水水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8183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盘管式水水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热交换器类,具体地说是一种水水热交换器。
在人们生活中,通过热交换器获得热水的设备多种多样。中国专利局于1994年3月16日公告的93230578.4号专利“水水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特征是采用盘管换热,并将热媒分配箱(热水进管)和热媒回集箱(回水出管)置于罐体内,从而占据了空间,另外其内部的盘管之处位置偏离了罐体的轴心线,使得被加热介质(冷水)在罐内产生短路,因此存在着加热不均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加热均匀、升温迅速的水水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其实用新型是由热交换罐、热媒分配箱(2)、热媒回集箱(19)、换热盘(7)、冷水进口(10)、热水出口(21)、支架(13)组成,其特征在于安装在罐体(4)外侧的热媒分配箱(2)通过连通管(5)与罐体(4)内部的换热盘(7)的热媒进口(8)相联;换热盘(7)的热媒出口(17)通过连通管(15)与位于罐体(4)外部的热媒回集箱(19)相联;在罐体(4)内部其轴线上安装上端与上封盖(20)相联下端与下封盖(12)相连的螺旋状旋流器(9);旋流器(9)穿过换热盘(7)的中部。热媒分配箱(2)的进口处安装着温控阀(1);与温控阀(1)通过导管(24)相通联的温包(23)从上封盖(20)伸入热交换罐内。换热盘(7)是螺旋状热交换管和与其相联的热媒进口(8)、热媒出口(17)及热媒分配管(18)组成;热媒进口(8)通过固定压帽(6)与连通管(5)相联,热媒出口(17)通过固定压帽(16)与连通管(15)相联。冷水进口(10)上安装着温度预测管(3);温测管(3)的另一端从上封盖(20)处伸入热交换罐内与温包(20)相配合;在温测管(3)伸入罐内的这一端安装着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是由于将热媒分配箱(2)、热媒回集箱(19)从罐体(4)内移出使罐体(4)的有效容积增大,从而使换热盘(7)均布在罐体(4)内,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换热盘(7)设计成螺旋状,在热媒在盘内流动,使换热盘(7)产生震动,从而提高了加热效果,另外在罐体(4)内增加了螺旋状旋流器(9),使得冷水自下而上流动时产生旋流,其换热更加均匀。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A-A向视图;图3为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盘管的示意图。
图5为下封盖的俯视图图中,1为温控阀,2为热媒分配箱,3为温度预测管,4为热交换罐体,5为连通管,6为固定压帽,7为换热盘,8为热媒进口,9为旋流器,10为冷水进口,11为排污口,12为下封盖,13为支架,14为热媒回集箱出口,15为连通管,16固定压帽,17为热媒出口,18为热媒分配管,19为热媒回集箱,20为上封盖,21为热水出口,22为安全阀接头,23为温包接头,24为导管,25为内热交换管,26为外热交换管,27为大分水孔,28为小分水孔,29为分水板实施例附
图1给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罐体(4)、上封盖(20)和下封盖(12)均是用不锈钢制成。上封盖(20)和下封盖(12)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罐体(4)的上下两端。热媒分配箱(2)和热媒回集箱(19)通过连通管(9)和(15)与罐体(4)相联,在罐体(4)内安装着换热盘(7)和旋流器(9)。
下封盖(12)的中部下侧安装着排污口(11),冷水进口(10)也安装在下封盖(12)的底部。在冷水进口(10)上安装着与其相通的并与上封盖(20)相联的温度预测管(3)。在下封盖(12)于罐体(4)相接的部位安装分水板(29),其中心位置处开有一大分水孔(27),其分水孔的周围均布有小分水孔(28)。罐体(4)内的旋流器(9)的下端就焊接在大分水孔的边缘上。下封盖(12)的外部边缘上固定安装着支架(13),下封盖(12)与罐体(4)之间安有密封垫。
罐体(4)的外部两侧,一侧通过连通管(5)与热媒分配箱(2)相联,另一侧通过连通管(15)与热媒回集箱(19)相联,连通管(5)一端焊接在热媒分配箱(2)的臂上,并与其相连通;其另一端与罐体(4)也是焊接相连,不过这一端伸入罐体(4)内,并制有螺纹。罐体(4)的另一侧通过连通管(15)与热媒回集箱(19)相联,连通管(15)一端焊在热媒回集箱(15)的臂上,并与其相连通;其另一端也是焊接相连,不过这一端伸入罐体(4)内,并制有螺纹。从图3可以看出,位于罐体(4)内的换热盘(7)是由与热媒进口(8)相连的内螺旋状旋流管(25)和与热媒出口(17)相接的外螺旋热交换管(26)及联接内、外螺旋热交换管(25)和(26)的热媒分配管(18)组成。换热盘(7)的热媒进口(8)通过固定压帽(6)安装在连通管(5)的位于罐体(4)的一端;换热盘(7)的热媒出口(17)通过固定压帽(16)安装在连通管(15)的位于罐体(4)内的一端上。实施例的换热盘(7)的内螺旋热交换管有3根,外螺旋热交换管也有3根。本实施例的罐体(4)内安装着相互平行的八组换热盘(7),分别与八根和热媒分配箱(2)相连通的连通管相接,与八根和热媒回集箱(19)的连通管相联。固定在下封盖(12)的旋流器(9)穿过这八组盘管(7)的中心部位与上封盖(20)相联。
安装在罐体(4)两侧的热媒分配箱(2)和热媒回集箱(19)与罐体(4)相平行,均为管状结构。在热媒分配箱(2)上端安装着温控阀(1),来控制热媒供给量,热媒回集箱(19)下端安装着热媒排出口(14),在罐体(4)上端通过螺栓安装着上封盖(20),上封盖(20)制有热水出口(21)、安全阀接口(22)和温包接口(23)。热水出口(21)是供热水输出的;安全阀接口(22)可以安装一压力安全阀,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的;温包接口(23)处安装着一个伸入罐体(4)内并通过导管(24)与温控阀(1)相联的温包,温包是用来测定罐体(4)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为温控阀(1)提供动作信号,从而控制热媒的供给量。从冷水进口(10)处引出的温度预测管(3)的一端从上封盖(20)处伸入罐体(4)内与温包相配合。在下封盖(12)内侧中心部分安装着固定旋流器(9)的安装架。
当冷水通过出口(10)进入罐体(4)内的同时,部分冷水通过温度预测管(3)进入罐体(4)上部并与温包相接触,从而控制温控阀(1),使其阀门打开,热媒进入热媒分配箱(2),热媒分别通过连通管进入换热盘(7)加热罐体(4)内的冷水。当冷水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后,温包通过导管给出信号,控制温控阀(1),停止提供热媒。为了提高热交换率,本实用新型在罐体(4)的轴心线位置安装着一个贯穿整个罐体(4)内腔,并位于换热盘中心部位的旋流器(9),由于旋流器(9)是由一个螺旋状板构成,因此冷水上流时,由于旋流器(9)的作用,使冷水产生旋流,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率。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盘(7)也设计成螺旋状,因此,热媒首先进入内螺旋热交换管(26),盘旋上行至热媒分配管(18),再进入外螺旋热交换管(26),盘旋下流,经热媒出口(16)和连通管(15)进入热媒回集箱(19);这样结构一方面是使热媒在罐体(4)内停留时间长,另一方面,在热媒经过螺旋热交换管时,使管产生震动,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有将热媒分配箱(2)和热媒回集箱(19)从罐体(4)内移到罐体(4)外使换热盘(7)在罐体(4)分布更加均匀合理,一方面提高了热交换效果,另一方面解决了被加热介质在罐体(4)产生短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将换热盘(7)设计成旋浮式螺旋状多层热交换管,自身在热媒流过的同时可产生震动,因此除垢容易。
权利要求1.一种盘管式水水热交换器,它是由热交换罐、热媒分配箱(2)、热媒回集箱(19)、换热盘(7)、冷水进口(10)、热水出口(21)、支架(13)组成,其特征在于安装在罐体(4)外侧的热媒分配箱(2)通过连通管(5)与罐体(4)内部的换热盘(7)的热媒进口(8)相联;换热盘(7)的热媒出口(17)通过连通管(15)与位于罐体(4)外部的热媒回集箱(19)相联;在罐体(4)内部其轴线上安装上端与上封盖(20)相联下端与下封盖(12)相连的螺旋状旋流器(9);旋流器(9)并穿过换热盘(7)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水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热媒分配箱(2)的进口处安装着温控阀(1);与温控阀(1)通过导管(24)相通联的温包(23)从上封盖(20)伸入热交换罐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水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换热盘(7)是螺旋状热交换管和与其相联的热媒进口(8)、热媒出口(17)及热媒分配管(18)组成;热媒进口(8)通过固定压帽(6)与连通管(5)相联,热媒出口(17)通过固定压帽(16)与连通管(15)相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管式水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冷水进口(10)上安装着温度预测管(3);温测管(3)的另一端从上封盖(20)处伸入热交换罐内与温包(20)相配合;在温测管(3)伸入罐内的这一端安装着止回阀。
专利摘要一种水水热交换器,它是由热交换罐、热媒分配箱(2)、热媒回集箱(19)、换热盘(7)、冷水进口(10)、热水出口(21)、支架(13)组成,它的结构特征是热媒分配箱(2)和热媒回集箱(19)分别通过连通管(5)和(15)安装在罐体(4)的外部两侧;两者分别通过连通管(5)和(15)与罐体(4)内的螺旋热交换盘(7)相连通,在罐体(4)内安装着旋状旋流器(9),使其热交换率高,被加热介质受热均匀,且除垢容易。
文档编号F28C3/00GK2258605SQ9523497
公开日1997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1995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1995年11月2日
发明者王英和 申请人:王英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