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炉排以及应用该炉排的焚烧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45423阅读:来源:国知局
内焚烧温度的恒定和可控性,进而也就提升了其实际焚烧效能。
[0017]2)、延伸板的具体延伸方向,只需与炉排板形成具备夹角的“八”字状导风构造即可。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将延伸板呈水平板结构,并与炉排板构成了一体式构造。生产及制作时,将其一体成型形成整个炉排单元;装配时,再将上述炉排单元进行模块化安装;更换维护显然也更为便捷。主加强筋和横向拉杆构成的类似“井”字形的衬底框架结构,可进一步的提升固定炉排的承力性,从而确保其在高强度垃圾焚烧时的工作可靠性。甚至可在上述通风孔隙处酌情添加结构更为细小的小型板体所形成的副加强筋,以进一步提升通风孔隙处的工作刚度。
[0018]3)、落料台面的布置,显然更有利于提升物料焚烧时的焚烧效率。实际上,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排体本身即为台阶式结构,也即每当物料沿上一炉排板行进并由通风孔隙所在处跌落至下一炉排板上时,其自身已经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物料翻身动作。而考虑到当焚烧物料过多或体积过大而结壳的形成物料层时,此处的具备更大落料差的落料台面的布置也就显然更为必要。落料台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而酌情布置一个或多个,以确保物料的翻身焚烧需求。
[0019]4)、在上述固定炉排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相应的焚烧炉结构,以提升其焚烧效能。一方面,针对固定炉排的“八”字状导风口结构,采用进风方向直接指向其导风口处的进风口构造,从而确保了通风孔隙处出风风力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采用炉排顶杆结构,而不再是传统的搅拌轮构造,不但实现了对于固定炉排焚烧面上的“壳”状物料层的钉穿打通作用,以确保该焚烧段处物料的高效焚烧功能;同时的,考虑到排体的无障碍式的倾斜排面结构,一旦物料行进速度过快而导致焚烧不完全时,可通过炉排顶杆的升程动作,使其以一定高度的横亘于固定炉排的焚烧面以上,从而起到人为形成障碍面的效果,以通过减缓物料行进速度,而达到确保其全面燃尽的功能,一举多得。
[0020]5)、用于炉排顶杆导向的贯穿孔,布置于炉排板的下端的与延伸板结合处。换句话说,炉排顶杆的顶升动作,始终是发生于该炉排板处风力吹拂方向的最远端处,也即其相对该处的通风孔隙的最远端处。这样,不但使其顶杆衬套在安装时兼具两相邻炉排板及延伸板的固定功能,同时也不会对固定炉排焚烧面处的热风行进路线产生干扰,以提升其出风效率。
[0021]6)、加重块的布置也极为重要。众所周知,炉排顶杆在顶升时作的是有用功。而下落时,由于“壳”状物料层穿孔翻动已经完成,如果再匀速回位,其在燃烧腔内的停留时间势必较久,这会增加炉排顶杆在燃烧腔内的加热时间,是不可取的。本实用新型利用加重块,实际以加重梁的布置方式,在炉排顶杆顶升作有用功时不起作用,确保炉排顶杆能够穿透“壳”状物料层进行打孔操作。而在炉排顶杆下落而作无用功时,在动力部自身动力配合加重梁的重力加持下,炉排顶杆会被“加速”下落,从而减少了炉排顶杆的加热周期,也就避免了炉排顶杆在燃烧腔内的无谓过多加热。当然,具体使用时,甚至可将加重梁自身再作为限位炉排顶杆行程的限位块而使用,从而使其兼具限位和加重两种功能,一举多得。
[0022]4)、炉排顶杆的顶端面的最低高度,也即确保了炉排顶杆在回程时的最低高度。正常状况下,本实用新型以炉排顶杆的顶端面处于最低高度时,其高度线位于固定炉排的焚烧工作面所在斜面处。也即炉排顶杆顶端面与上述焚烧工作面平齐,从而使物料从固定炉排的进口进入时,能够始终匀速的在固定炉排的同一坡面斜度下沿重力下落焚烧。如炉排顶杆回程后高度过低甚至其顶端陷入炉排衬套以内,反而会导致物料直接进入炉排衬套所处的贯通孔处,从而影响各结构正常工作。
[0023]6)、炉排顶杆以多个的密布于固定炉排上。按照正常的矩阵排列,此处则以各行各列进行横纵布置以构成长方矩阵结构,以实现对于遍布固定炉排的焚烧工作面上的物料的无死角穿孔效果。炉排顶杆的实际动作方式可以刻意布置,也可以独立动力部对单个炉排顶杆随意进行升降动作。本实用新型优选为以横向布置的每行横向炉排顶杆单元为同步动作机构,每行横向炉排顶杆单元均“独立”动作。依靠人为或软件控制,只在需要时控制其中的某个每行横向炉排顶杆单元动作即可,以避免无谓过度焚烧而导致的热量浪费现象。
[0024]7)、观火操作室的设置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重点。众所周知,目前的炉排翻动组件,都是全程通过自行循环翻动动作,来保证对于其焚烧面上物料的不间断翻动目的。同时,对于其焚烧面上物料的焚烧观察,则都是仅在焚烧炉内设置若干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温度感应。点对点的温度监控,必然不能完美的掌控整个焚烧面处物料的焚烧过程。本实用新型以观察窗直接布置在燃烧腔底端侧壁处,通过由下而上的仰视,实现对于固定炉排焚烧面处物料的肉眼观测目的。结合上述独立动作的顶杆组件,在发现其中某处因结壳层厚度过厚等因素而物料焚烧效果不佳时,直接控制该处的顶杆组件产生顶翻动作即可。其操作灵活性强,可有效避免传统自动组件过度翻搅物料,而导致的焚烧过盛和热能浪费现象,以确保其每一分燃烧热值均能物尽其用,最终保证了物料焚烧效率和其热能利用率间能够达到其最佳平衡点。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焚烧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
[0027]图3为固定炉排的炉排板及延伸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的II部分局部放大图;
[0029]图5为固定炉排的底部结构仰视图;
[0030]图6为图5的III部分局部放大图;
[0031]图7为顶杆衬套于固定炉排的安装位置图。
[0032]图中各标号与本实用新型各部位名称的对应关系如下:
[0033]10-固定炉排
[0034]11-炉排板12-通风孔隙13-延伸板14-主加强筋
[0035]15-横向拉杆16-副加强筋17-落料台面17a_通风孔
[0036]20-燃烧腔30-热风腔40-回料斗50-炉排顶杆51-顶杆衬套
[0037]60-动力部70-加重块80-观火操作室81-观察窗90-排渣斗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结构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0039]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结构如图1-7所示,其包括于炉体内布置的主燃烧室,主燃烧室内以固定炉排10划分为燃烧腔20和热风腔30。其中热风腔30以外部风机实现其供风功能,并通过位于固定炉排10上的通风孔隙12来达到对燃烧腔20内的物料的供风焚烧效果。固定炉排10可以看作是由多个炉排单元沿物料行进方向依次并列排布构成。各炉排单元均包括板面倾斜布置的长方板状的炉排板11和固接于炉排板11的上板沿处且水平延伸的延伸板13构成,其中延伸板13和炉排板11间呈钝角布置。使用时,以上一炉排单元上的炉排板11下板沿对齐下一炉排单元的炉排板11上板沿,从而确保物料沿其板面行进的无障碍性。上述上、下板沿间一定要在铅垂向上具备间隙,以便于形成供热风腔30内热风通过的横亘炉排的通风孔隙12。由于上述板沿间的配合,下一炉排单元处的延伸板13必然也与上一炉排单元的炉排板11间构成“八”字状的导风口结构,以利于实现由热风腔30处进风的进一步加速功能,从而便于提升其风力等级,进一步杜绝通风孔隙12处的粉尘颗粒状物料的堆积堵塞现象。为提升整个固定炉排10的结构刚度,避免物料压垮固定炉排10,此处还通过在固定炉排10下侧板面处加设由主、副加强筋14、16乃至横向拉杆15所构成的网格框架,以确保其使用功能。
[0040]考虑到物料焚烧后的燃烬收集,此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