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468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供热空气的燃油燃烧器的热交换装置,尤其是一种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家电涂装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燃油燃烧器是一种提供热空气的热能设备,其特点是升温快、比电加热设备节能、与锅炉烘干设备相比具有价格低,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结构简单。该设备的热交换器基本结构是它包括燃烧室、散热管,燃烧室的端面设有进管、燃烧室与散热管通过热风通道相联通,散热管上设有排气管,进管与排气管在热交换器的同一侧。燃烧器通过燃烧室的进管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热量,通过热风通道进入散热管,最后由排风管排出。由于热风经过的行程短,从热交换器的排风管排出的热气温度较高,因此热交换效率低。同时由于热交换器的进管与排气管设置在同一侧,安全性差、热风通道不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它不仅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排出的热气温度低,而且安全性好、热风通道顺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它包括燃烧室、散热管、热风通道I、排气管、进管,进管设置在燃烧室的一端面上,燃烧室通过热风通道I与散热管的一端相联通,还包括热风通道II、辅助散热管,热风通道II的侧下部与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相联通,热风通道II的侧上部与辅助散热管的一端相联通,辅助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相联通,所述排气管与进管位于该热交换器的两侧。
散热管横截面为四边形。
辅助散热管为圆管形结构。
由于上述热交换器增加辅助散热管,延长了热风通过的行程,热交换时间长,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排出的热气温度低。同时由于排气管与进管位于该热交换器的两侧,热风通道顺畅、安全性好。由于该热交换器仅增加辅助散热管,因此结构简单。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
图1的左视图。
图3是
图1的俯视图。
图4是
图1的右视图。
图中1.排气管,2.辅助散热管,3.热风通道I,4.基架,5.散热管,6.热风通道II,7.燃烧室,8.观察管,9.进管,10.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4中,燃烧室7设置在基架4上,进管9的一端设置在燃烧室7的一端面上,进管9的另一端由固定架10固定,固定架10设置在基架4上。为了观察燃烧室内的燃烧情况,在进管9的上方设有观察管8,观察管8的一端与燃烧室7的端面相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固定架10上。燃烧室7通过热风通道I3与散热管5的一端相联通,热风通道I3位于燃烧室7另一端的上侧面上,散热管5位于燃烧室7的上方,散热管5的另一端与位于燃烧室7上方的热风通道II6的侧下部相联通,热风通道II6的侧上部与辅助散热管2的一端相联通,辅助散热管2的另一端与排气管1相联通,排气管1与进管9位于该热交换器的两侧。由于排气管1与进管9分布在该热交换器的两侧,故安全性好、热风通道顺畅,安装方便、合理。为了使热交换器的结构简单合理,燃烧室7的结构形状可采用圆筒形,散热管5的横截面可为为四边形,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必需增加散热面积,因而辅助散热管2可为圆管形结构且设有若干个,一般设有6-12个,如图3所示。工作时,燃烧器通过进管9在燃烧室7内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风通道I3进入散热管5,进入散热管5的热风经热风通道II6进入辅助散热管2,最后进入排气管1排出。由于增设了辅助散热管2,热空气的行程增长,因而热交换时间长,同时由于增大了散热面积,热交换充分,热交换效率高,通过排气管1排出的热气温度低。该热交换器通过风机使其冷却形成的热风,并由该风机带入一下工作环节。
权利要求1.一种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它包括燃烧室(7)、散热管(5)、热风通道I(3)、排气管(1)、进管(9),进管(9)设置在燃烧室(7)的一端面上,燃烧室(7)通过热风通道I(3)与散热管(5)的一端相联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风通道II(6)、辅助散热管(2),热风通道II(2)的侧下部与所述散热管(5)的另一端相联通,热风通道II(6)的侧上部与辅助散热管(2)的一端相联通,辅助散热管(2)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1)相联通,所述排气管(1)与进管(9)位于该热交换器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管(5)横截面为四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散热管(2)为圆管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置式三循环热交换器,它包括燃烧室、散热管、热风通道I、排气管、进管,进管设置在燃烧室的一端面上,燃烧室通过热风通道I与散热管的一端相联通,还包括热风通道II、辅助散热管,热风通道II的侧下部与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相联通,热风通道II的侧上部与辅助散热管的一端相联通,辅助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相联通,所述排气管与进管位于该热交换器的两侧。该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而且安全性好、热风通道顺畅,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涂装等行业。
文档编号F24H3/00GK2715043SQ20042006262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5日
发明者沈良春 申请人:沈良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