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901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现有干燥系统不能实现能量的合理分配。本发明中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进出口分别连接破碎机和气力输送床,气力输送床两端均和流化床干燥器相连通,流化床干燥器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调节导管和出料口,集尘器的两端分别与调节导管、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相连,蒸汽过热器通过风机与气力输送床、流化床干燥器相连接同时,流化床干燥器内管道的两端连接有蒸汽过热器、套管式螺旋给料机;汽水收集器设置在螺旋给料机的外管和蒸汽过热器之间。本发明能对不同粒径物料具有选择性干燥时间,同时充分利用流化介质的冷凝热量,降低干燥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属于干燥装置领域。【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原料需要进行脱水工艺,而当前广泛使用的干燥装置有流化床干燥器,滚筒式干燥器,回转式干燥器,喷雾式干燥器等。流化床干燥器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剧烈和干燥迅速等优点。间接式干燥器因为传热介质和物料不直接接触,使得这个干燥过程安全、可靠,特别适用于燃点较低的物料。
[0003]目前广泛使用的流化床干燥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因为颗粒的大小不均,含水量及重量也不均,小颗粒易于干燥,而轻易被风吹起,大颗粒重而不易干燥,不能将含水量和干燥速度等不同因素考虑进干燥过程,导致有些颗粒过干,有些未完成干燥,未能实现能量的合理分配。
[0004]二、传统的流化床干燥器的干化介质需要在系统外部进行冷却,这将会使介质冷凝的能量浪费在系统之外,对于系统来说是一种能量浪费。如何利用这部分能量是当前需要考虑的。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使得其对不同粒径物料具有选择性干燥时间,同时充分利用流化介质的冷凝热量,降低干燥成本。
[0006]本发明为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包括破碎机、套管式螺旋给料机、气力输送床、流化床干燥器、调节导管、第一循环风机、集尘器、蒸汽泵、蒸汽过热器、出料口、第二循环风机、第三循环风机、汽水收集器。
[0007]破碎机的出口连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内管道,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出口连接气力输送床,气力输送床的上、下两端均和流化床干燥器相连通,流化床干燥器的下端的一侧开有出料口,上端与调节导管的一端连接,调节导管的深入流化床干燥器上端的长度可调节;调节导管的另一端与集尘器的输入口相连接,集尘器的输出口通过第一循环风机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的第二输入口相连;
蒸汽过热器分别通过第二循环风机、第三循环风机与气力输送床的下端、流化床干燥器的下端相连接,同时,蒸汽过热器通过蒸汽泵与流化床干燥器内管道的一端相连接,内管道的另一端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的第一输入口相连。
[0008]汽水收集器设置在螺旋给料机的外管和蒸汽过热器之间,汽水收集器的两个输入口分别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的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相连,汽水收集器的一个输出端与蒸汽过热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0009]本发明工作过程如下:
使用时,破碎机将物料进行破碎后,在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内管中由桨叶输送进气力输送床中,小颗粒物料通过气力输送床的上端带进流化床干燥器中,大颗粒物料通过气力输送床的下端溢流到流化床干燥器中,大颗粒物料在流化床干燥器中进行流化干燥,最后从流化床干燥器下端的出料口排出,小颗粒物料通过流化床干燥器上端的调节导管,进入集尘器中并且在其中进行收集,同时,其中的蒸汽经过第一循环风机引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道中。
[0010]蒸汽泵将蒸汽过热器产生的过热蒸汽,从流化床干燥器的内管道的一端打入,以用于保持从流化床干燥器的温度和大颗粒物料的干燥;内管道的另一端出来的蒸汽同样进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道之中,在套管式螺旋给料机中冷却下来的蒸汽和水的混合物通过套管式螺旋给料机外管道的第二输出口进入汽水收集器中,汽水收集器排除混合物中的部分液体后,将剩余蒸汽和水的混合物输送到蒸汽过热器中进行过热,形成循环。
[0011]所述的小颗粒物料和大颗粒物料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主要通过第三循环风机来的流速来确定,经第三循环风机之后的过热蒸汽,若能将气力输送床中的物料通过其上端带进流化床干燥器中,则该物料为小颗粒物料;否则物料通过其下端带进流化床干燥器中,则该物料为大颗粒物料。
[0012]为了便于控制从流化床干燥器上端出来的颗粒的细度及干化程度,插入流化床干燥器中导管的深度是可以调节的。
[0013]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气力输送床和流化床干燥器的上端和下端均相通,便于不同粒径的物料从不同地方进入流化床干燥器中。同时只需要在运行初始阶段进行补水,补进的水能一直在系统中进行循环,不需要再额外的进行补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破碎机1、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气力输送床3、流化床干燥器4、调节导管5、第一循环风机6、集尘器7、蒸汽泵8、蒸汽过热器9、出料口 10、第二循环风机11、第三循环风机12、汽水收集器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包括破碎机1、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气力输送床3、流化床干燥器4、调节导管5、第一循环风机6、集尘器7、蒸汽泵8、蒸汽过热器9、出料口 10、第二循环风机11、第三循环风机12、汽水收集器13。
[0017]破碎机I的出口连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内管道,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出口连接气力输送床3,气力输送床3的上、下两端均和流化床干燥器4相连通,流化床干燥器的下端的一侧开有出料口 10,上端与调节导管5的一端连接,调节导管5的深入流化床干燥器上端的长度可调节;调节导管5的另一端与集尘器7的输入口相连接,集尘器7的输出口通过第一循环风机6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外管的第二输入口相连;
蒸汽过热器9分别通过第二循环风机11、第三循环风机12与气力输送床3的下端、流化床干燥器4的下端相连接,同时,蒸汽过热器9通过蒸汽泵8与流化床干燥器4内管道的一端相连接,内管道的另一端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外管的第一输入口相连。
[0018]汽水收集器13设置在螺旋给料机2的外管和蒸汽过热器9之间,汽水收集器13的两个输入口分别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外管的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相连,汽水收集器13的一个输出端与蒸汽过热器9的输入端相连接。
[0019]本发明工作过程如下:
使用时,破碎机I将物料进行破碎后,在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内管中由桨叶输送进气力输送床3中,小颗粒物料通过气力输送床3的上端带进流化床干燥器4中,大颗粒物料通过气力输送床3的下端溢流到流化床干燥器4中,大颗粒物料在流化床干燥器4中进行流化干燥,最后从流化床干燥器4下端的出料口 10排出,小颗粒物料通过流化床干燥器4上端的调节导管5,进入集尘器7中并且在其中对物料进行收集,其中的蒸汽经过第一循环风机6引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外管道中。
[0020]蒸汽泵8将蒸汽过热器9产生的过热蒸汽,从流化床干燥器4的内管道的一端打入,以用于保持从流化床干燥器4的温度和大颗粒物料的干燥;内管道的另一端出来的蒸汽同样进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的外管道之中,在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中冷却下来的蒸汽和水的混合物通过套管式螺旋给料机2外管道的第二输出口进入汽水收集器13中,汽水收集器13排除混合物中的部分液体后,将剩余蒸汽和水的混合物输送到蒸汽过热器9中进行过热,形成循环。
[0021]所述的小颗粒物料和大颗粒物料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主要通过第三循环风机12来的流速来确定,经第三循环风机12之后的过热蒸汽,若能将气力输送床3中的物料通过其上端带进流化床干燥器4中,则该物料为小颗粒物料;否则物料通过其下端带进流化床干燥器4中,则该物料为大颗粒物料。
[0022]为了便于控制从流化床干燥器4上端出来的颗粒的细度及干化程度,插入流化床干燥器中的调节导管5的深度是可以调节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破碎机、套管式螺旋给料机、气力输送床、流化床干燥器、调节导管、第一循环风机、集尘器、蒸汽泵、蒸汽过热器、第二循环风机、第三循环风机、汽水收集器,破碎机的出口连接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内管道,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出口连接气力输送床,气力输送床的上、下两端均和流化床干燥器相连通,流化床干燥器的下端的一侧开有出料口,上端与调节导管的一端连接,调节导管的深入流化床干燥器上端的长度可调节;调节导管的另一端与集尘器的输入口相连接,集尘器的输出口通过第一循环风机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的第二输入口相连;蒸汽过热器分别通过第二循环风机、第三循环风机与气力输送床的下端、流化床干燥器的下端相连接,同时,蒸汽过热器通过蒸汽泵与流化床干燥器内管道的一端相连接,内管道的另一端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的第一输入口相连;汽水收集器设置在螺旋给料机的外管和蒸汽过热器之间,汽水收集器的两个输入口分别与套管式螺旋给料机的外管的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相连,汽水收集器的一个输出端与蒸汽过热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潮湿物料流化床过热蒸汽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调节导管深入流化床干燥器上端的长度可调节,且通过调节导管深入的上端控制颗粒的细度及干化程度。
【文档编号】F26B25/00GK103512313SQ201310301797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8日
【发明者】黄群星, 周国顺, 严建华, 池勇, 李晓东, 马增益, 王飞, 陆胜勇, 金余其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