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管、换热器和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194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管、换热器和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交换管、换热器和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器在其内螺纹铜管管体的内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多种齿形的内螺纹齿,且各种齿形的内螺纹齿交替分布,通过不同齿型高度的差异增强冷媒的紊流强度,提高了对冷媒的扰动性,以提高热传导能效。但是,该热交换器的管内传热效能提升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热交换管、换热器和电器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管传热效能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包括管体,管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齿,内螺纹齿包括径向延伸部和切向延伸部,径向延伸部的一端与管体的内壁连接,径向延伸部的另一端与切向延伸部的一端连接。

作为优选,内螺纹齿的个数为Na,且2≤Na≤120。

作为优选,切向延伸部在管体径向的厚度为Tw,且0.1mm≤Tw≤20mm。

作为优选,切向延伸部在管体切向的宽度为Wp,且0.1mm≤Wp≤40mm。

作为优选,径向延伸部的高度为Hp,且0.1mm≤Hp≤40mm。

作为优选,内螺纹齿的螺旋角为β,且5°≤β≤8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作为优选,电器设备为空调设备、或化工设备、或太阳能设备。

作为优选,电器设备为制冷设备。

由于本发明中“倒L”形的内螺纹齿具有较多的棱角,能够对来流冷媒产生较好的扰流作用,从而增加了冷媒侧的紊流强度,提高了管内侧对冷媒的扰动性,从而提高冷媒侧的换热系数;此外,“倒L”形结构的内螺纹齿提高了冷媒与管体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管内侧的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径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内螺纹齿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2、内螺纹齿;3、径向延伸部;4、切向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为了提高热交换管传热效能,本发明改进了热交换管内壁上的内螺纹齿的齿形,采用了“倒L”形截面的内螺纹齿,相对于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热交换管来说,可将换热效率提高10-20%。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中的热交换管在其管体1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内螺纹齿2。如图3所示,内螺纹齿2包括径向延伸部3和切向延伸部4,其中,径向延伸部3的一端与管体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切向延伸部4的一端连接,从而形成上述的倒L形结构。如图2所示,每个内螺纹齿2的倒L形结构按相同的方向设置,在切向延伸部4与管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凹槽。

由于本发明中“倒L”形的内螺纹齿2具有较多的棱角,能够对来流冷媒产生较好的扰流作用,从而增加了冷媒侧的紊流强度,提高了管内侧对冷媒的扰动性,从而提高冷媒侧的换热系数,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由于采用“倒L”形结构的内螺纹齿2,本发明提高了冷媒与管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管内侧的换热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径向延伸部3并不表示必须严格意义上沿着管体1的径向延伸,它仅表示径向延伸部3大致沿着径向延伸;同理,切向延伸部4也并非严格意义上沿管体1的切向延伸。因此,径向延伸部3和切向延伸部4可以相互垂直,或大致呈垂直的角度,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径向延伸部3和切向延伸部4并不要求是平整地,它们可以有一定的弯曲。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对内螺纹齿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研究,发现采用下述一个或任意多个参数组合的情况下,可以更有利于提高换向效率。

设内螺纹齿2的个数为Na,若Na值取小了则没有加强传热的效果,Na取大了则容易造成内螺纹加工复杂且“倒L”齿的干涉,本发明优选2≤Na≤120。

设切向延伸部4在管体1径向的厚度为Tw,切向延伸部4在管体1切向的宽度为Wp,径向延伸部3的高度为Hp。当Na以及铜管的内径给定后,为了保证一定的扰流空间、以及齿与齿之间不干涉,本发明优选0.1mm≤Tw≤20mm、和/或0.1mm≤Wp≤40mm、和/或0.1mm≤Hp≤40mm。

设内螺纹齿2的螺旋角为β,当螺旋角较小时基本没有加强扰流加强传热的作用,当螺旋角较大时导致流动阻力较大,而且加工繁琐,因此本发明优选5°≤β≤85°。

由于采用“倒L”形结构的内螺纹齿2,在进行胀管工序后,不会破坏齿形,因此,本发明具有很强的工业应用前景,可以大规模的应用于制冷、空调、化工等行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管。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的换热器。优选地,电器设备为空调设备、或化工设备、或太阳能设备、或制冷设备等。

当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