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可变通路换热器的模块化封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6165阅读:86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换热器。更具体地说,本公开涉及用于冷却压缩机中产生的压缩流体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流体压缩机设计为机械地迫使流体进入预定空间中以“压缩”流体,从而存储或利用压缩流体的潜在能量。然而,物理学定律指出,当流体被压缩时,其温度相应地升高。为解决该问题,在流体压缩机的设计和操作中通常采用换热器以接收压缩的加热流体并降低其温度。在本上下文中通常称为冷却器或冷凝器的传统管壳式换热器与流体压缩机一起使用,以实现这种期望的热传递结果。通常,换热器的外壳部分或外部壳体将冷却管容纳在其中并且构造为接收压缩流体。另一方面,冷却管定位在外壳内并且构造为接收冷却流体并且引导冷却流体在外壳内的流动。在操作中,冷却流体经由管流动通过外壳,并且压缩流体在管上和管周围流动,这促使热量远离压缩流体并传递到冷却流体中。已经设计出各种多通路管壳式换热器以如下方式来传递热量:引导冷却流体通过一个管或一组管,并且此后引导冷却流体在外壳内沿相反方向通过另一个管或另一组管而使流动方向反向。通过这种方式,来自压缩空气的热量被吸收到冷却流体中,由此降低压缩流体的温度。吸收了压缩流体的热量的冷却流体此后被引导到外壳外部,仅为了被新鲜的冷却流体替代。然而,管壳式换热器的各种设计有时可能受影响于或者甚至受制于换热器(即,空气冷却器)的区域(即,US、EMEA、AP等)标准和准则。特别地,冷却流体流量、冷却流体的温度和/或质量的参数可能影响换热器的设计依据和操作成本。因此,不同的区域对于空气冷却器通常可能具有不同的设计规范或者运行要求,这可能导致设计含义的分类和/或多样性。由于各种换热器的众多不同设计,使得制造、操作和维修成本成倍增加。因此,针对管壳式换热器(即,空气冷却器)的构造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将是有利的。技术实现要素:本公开涉及换热器,并且具体地涉及与流体压缩机流体连通的可变通路换热器,该可变通路换热器构造为冷却由压缩机的操作产生的压缩流体。本公开的一方面包括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其中限定有腔体的细长本体,细长本体构造为将第一流体接收在腔体中;构造在腔体内的管阵列,该管阵列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管阵列构造为引导第二流体通过腔体;封盖,其功能性地联接到管阵列的第一面,该封盖限定与管阵列流体连通的内部区域;以及板,其功能性地联接到管阵列的第二面,该板限定与管阵列流体连通的空间,其中封盖包括在内部区域内从其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适于在管阵列内限定第二流体的第一或第二多通路流动模式构造。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管阵列可拆除地联接到细长本体。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封盖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面,并且板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二面。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长度是适应的(adaptable)。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功能性地接合并密封管阵列的第一面。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在该至少一个突出部与管阵列的第一面之间限定有间隙。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突出部包括两个外突出部和其间的中部突出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在第一多通路流动模式构造中,两个外突出部的长度适于在相应外突出部与管阵列的第一面之间限定间隙,并且其中中部突出部与管阵列的第一面形成流体密封。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在第二多通路流动模式构造中,中部突出部的长度适于在中部突出部与管阵列的第一面之间限定间隙,并且其中两个外突出部每个都流体地密封管阵列的第一面。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板在其上还包括延伸到空间中并且流体地密封管阵列的第二面的隔板,该隔板与封盖上的中部突出部基本上平行地对准。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管阵列在第二面与细长本体的内表面之间限定空间,板在内表面与第二面之间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二面。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封盖还包括用于第二流体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包括,换热器与压缩机功能性连通。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换热器,其包括:具有内部区域的外壳本体;具有管阵列的管束,该管束构造在内部区域中,该管束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模块化封盖,其适于可拆除地联接到管束的第一端,并且在模块化封盖与管阵列之间建立流体连通;以及反向板,其适于可拆除地联接到管束的第二端,并且在反向板与管阵列之间建立流体连通,其中模块化封盖包括在其内表面上的一体隔板,一体隔板的长度在第一调节构造与第二调节构造之间适应,并且其中反向板包括相应地与模块化封盖的第一调节构造和第二调节构造相对应的第一构造和第二构造。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第一调节构造包括:一体隔板中的两个外隔板,其调节长度以便在两个外隔板的每个与管束的第一端之间限定间隙;一体隔板中的中间隔板,其定位在两个外一体隔板之间并且构造为流体地密封管束的第一端,并且反向板的第一构造具有与管阵列流体连通的基本上平滑的内表面。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其中第二调节构造包括:一体隔板中的两个外隔板,其构造为流体地密封管束的第一面;以及一体隔板中的中间隔板,其定位在两个外隔板之间并且调节长度以限定中间隔板与管束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隙;并且反向板的第二构造在基本上平滑的内表面上限定反向隔板,该内表面与管阵列流体连通,反向隔板构造为流体地密封管束的第二端并且与中间隔板基本上平行地对准。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装配管壳式换热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限定有腔体的外壳本体;在腔体内构造管阵列;提供具有多个内突出部的模块化封盖,每个内突出部从内表面延伸相应长度;调节多个内突出部中的至少第一突出部的相应长度,并使多个内突出部中的其余突出部的相应长度保持完整;以及将模块化封盖联接到管阵列,以使模块化封盖的内表面布置为与管阵列流体连通,其中至少第一突出部在该至少第一突出部与管阵列之间限定间隙,并且其余突出部中的每个都流体地密封管阵列。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包括将相应的反向板联接到管阵列。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和构造将会更明显并且得以充分地理解。附图说明将参照下面的附图详细地描述一些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件: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侧视立体图。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局部分解、剖切的侧视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俯视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部件的立体图。图5A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俯视剖面图。图5B是根据本公开的图5A的多通路换热器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立体图。图5C是根据本公开的图5A的多通路换热器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立体图。图5D是根据本公开的图5A的多通路换热器的实施方式在圆D内的各部件的细节图。图6A是根据本公开的多通路换热器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俯视剖面图。图6B是根据本公开的图6A的多通路换热器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立体图。图6C是根据本公开的图6A的多通路换热器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立体图。图6D是根据本公开的图6A的多通路换热器的实施方式在圆D内的各部件的细节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通过参照上面列出的附图示例性地且非限定地呈现下文描述的公开装置和方法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尽管已经详细地示出且描述了一些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和修改。本公开的范围绝不会限于组成部件的数量、其材料、其形状、其相对布置等,并且仅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实例公开。作为详细描述的前序,应该指明的是,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和“该”包括复数指示物,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附图示出了可变通路或多通路换热器10的说明性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每个都可以包括彼此互补以提供换热器10的独特功能和性能的各种结构部件和功能部件,这里将更加详细地描述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参照附图,图1A、图1B和图2示出了换热器10的说明性实施方式。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外壳、歧管、或具有第一端14和第二端16的细长本体12。细长本体12还可以在其中限定外壳室或腔体18。外壳室或腔体18可以由细长本体12的内侧表面13限定。腔体18可以将细长本体12的部分长度从第一端14延伸到第二端16。如在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腔体18可以另选地将细长本体12的基本上全部长度从第一端14延伸到第二端16。根据制造商/设计建议,细长本体12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工艺流体入口/出口端口20,由此工艺流体可以通过端口20中的一个或多个进入细长本体12的腔体18中,并且此后通过端口20中的一个或多个离开腔体18。细长本体12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安装表面22,由此细长本体12以及因此换热器10可以安装、支撑、接合、固定、或以其他方式联接至诸如压缩机(包括例如往复式、回转式或离心式压缩机(无论是单级设计或多级设计))的另一个操作本体,以便与之功能性地接合和连通。参照图1B和图2,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管束30,其具有第一管板34和第二管板36以及在第一管板34与第二管板36之间延伸的多个管或管阵列32。第一管板34和第二管板36可以用于对管阵列32中的每个管提供端部支撑。此外,第一管板34和第二管板36可以设有大体上平行于外壳或细长本体12的纵向轴线的轴向对准的多个开口。管阵列32中的每个管的相应端部可以具有与第一管板34和第二管板36中的多个开口中的一个对准或流体连通的开口。通过这种方式,冷却流体可以在管阵列32中的至少一个管中经过第一管板34和第二管板36中的每个。管阵列32中的管可以沿着它们的相应长度由支撑构件38支撑。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定位或构造在换热器10的腔体18内的管束30,使得管阵列32也可以定位在腔体18内。外壳或细长本体12的第一端14可以是敞口的并且构造为接收管束30。在此情形下,或者当管束30和管阵列32通过敞口第一端14插入腔体18时,第一管板34可以与第一端14邻接或功能性地接合。当包含管阵列32的管束30轴向地前进到腔体18中时,第二管板36可以接近第二端16的内表面17,直到第一管板34与第一端14接触且功能性地接合。第一管板34可以通过诸如螺栓等紧固件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端14。密封构件40(诸如O形环、垫片、或其他机械密封件)可以插入或定位在第一端14与第一管板34之间,以使第一端14与第一管板34彼此气密地密封。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管束30,其中管阵列32借助于与管束30和第二端16功能性接合的支架或托架而由外壳或细长本体12的第二端支撑。另选地,支架或托架19还可以与细长本体12的内表面13功能性地接合,以便进一步将管束30和管阵列32支撑在腔体18内。通过使支架或托架19联接在管阵列32与第二端16的内表面17之间,第二管板36和管阵列32构造为距第二端16的内表面17一定距离。该距离为工艺流体围绕室或腔体18以及围绕管阵列32移动提供了额外空间。换句话说,该距离为工艺流体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流动区域,由此降低了经过室或腔体18的压降。如在图2和图3中示出的,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封盖50。封盖50可以是具有与第一管板34的尺寸和形状相对应的尺寸(即,直径)和形状的基本上圆顶构件。封盖50还可以包括构造在其中的流体入口55和流体出口57。流体入口55和流体出口57可以构造为通过其接收冷却流体,诸如水、甲醇、乙二醇、丙二醇、其组合物、或者可以提供适当散热的其他流体。封盖50还可以包括围绕封盖50的外周延伸的凸缘51。凸缘51可以限定面52,面52的一部分构造为与第一管板34的至少一部分邻接且功能性地接合。封盖50可以构造为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管板34。可以在面52与第一管板34之间定位诸如O形环、垫片或其他机械密封件的第二密封构件42,由此在封盖50与管束30之间形成气密密封。另选地,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封盖50,该封盖构造为与换热器10的细长本体12在其第一端14功能性地接合,其中第一管板34定位在其间。换句话说,管束30可以插入到腔体18内,直到第一管板34与细长本体12接合,其间具有密封构件40。此后,可以通过紧固装置46将封盖50功能性地联接到细长本体12,其中第一管板34被抵压在封盖50与细长本体12之间。第二密封构件42可以定位在第一管板34与封盖50的面52之间,以便将封盖50气密地密封到第一管板34。通过这种方式,第一管板34在细长本体12与封盖50之间保持在适当位置处,并且通过借由紧固装置46将封盖50功能性且可拆除地联接到细长本体12而将第一管板气密地密封到细长本体12和封盖50。本公开中的紧固装置46或其他紧固装置可以例如是螺栓、焊接件、粘接件、或其他已知的紧固件。封盖50还可以包括限定封盖50的内部区域58的内表面56。流体入口55和流体出口57可以构造为完全地穿过封盖50,以允许冷却流体进入和离开内部区域58。通过封盖50气密地密封到第一管板34,内部区域58可以布置为与管阵列32的管流体连通。通过这种方式,封盖50可以构造为引导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冷却流体进入并通过管阵列32的管的流动。封盖5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从内表面56延伸并进入到内部区域58中的挡板、隔板或突出部60。封盖5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构造为从内表面56沿着与管束30的管阵列的水平构造基本上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60。封盖5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突出部60的远侧末端部分,其构造为与第一板构件34邻接或其其他方式功能性地接合以便流体地密封第一板构件34。通过密封第一板构件34,突出部60可以用于将内部区域58流体地分成例如包括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流体传送区域,所述流体传送区域形成将在这里更详细描述的穿过管阵列32的期望数量的冷却流体通路。如在图2和图4中描述的,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反向板或板构件80。板构件80可以具有与第二管板36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诸如如示出的基本上矩形形状。板构件80还可以包括第一侧81和第二侧83。板构件80还可以包括围绕板构件80的外周延伸并且从第一侧81突出的凸缘边缘82。凸缘边缘82和第一侧81的构造可以限定第一侧81中的由边缘82界定的内表面84。凸缘边缘82的构造相对于内表面84可以限定空间86,该空间大约是内表面84的尺寸和形状并且到大约凸缘边缘82的尺寸的深度。凸缘边缘82还可以限定面85,面85的一部分构造为与第二管板36的至少一部分邻接且功能性地接合。凸缘边缘82还可以包括定位在内表面84与面85之间的凹形唇缘87。换句话说,凹形唇缘87可以从内表面84朝向面85向上延伸。板构件80可以构造为通过使凸缘边缘82与第二管板36机械地接合的紧固装置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二管板36。可以在面85与第二管板36之间定位第三密封构件44,诸如O形环、垫片、或其他机械密封件,以使板构件80气密地密封到管束30。通过板构件80气密地密封到第二管板36,空间86可以布置为与管阵列32的管流体连通。通过这种方式,板构件80可以构造为引导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冷却流体进入并通过管阵列32的管的流动,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在操作中,板构件80和封盖50可以用于引导冷却流体通过管阵列32并且由此通过换热器10的流动,以将热量引出并远离可能从诸如压缩机的另一个操作单元进入换热器10的室或腔体18的工艺流体。例如,工艺流体可以以升高的第一温度被引入到腔体18中。工艺流体可以进入并且围绕管束30和管阵列32中的各个管,以将热量传递到经过管阵列32的冷却流体。当工艺流体流动经过腔体18时,工艺流体的升高的第一温度由此下降到降低的第二温度。现在具有低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的工艺流体随后从换热器10的腔体18排出。为实现这种期望的热交换,冷却流体可以经由封盖50中的流体入口55进入换热器10。此后,冷却流体可以经由内部区域58和突出部60被引导到管阵列32中。换句话说,通过流体入口55进入由内部区域58和突出部60限定的流体传送区域之一的冷却流体可以与突出部60邻接,并且可以通过压力迫使该冷却流体在第一管板34处进入到与由内部区域58和突出部60限定的流体传送区域流体连通的各管的管开口中。一旦进入这些管内部,冷却流体就可以流过管阵列32的长度,如图2中的箭头1(如在通路1中)所指示的,并且在第二管板36处离开各管的开口。通过使板构件80的空间86与管阵列32流体连通,空间86可以接收冷却流体并且在第二管板36处引导冷却流体回到当前没有冷却流体从中离开的任何其余管开口中。换句话说,空间86可以构造为在第二管板36处将流动的冷却流体再引导回到任何可用管开口中,如图2中的箭头T(如反过来)所指示的。一旦返回到管内部,冷却流体就可以朝向第一管板34回流,如箭头2(如在通路2中)所指示的。当冷却流体在第一管板34处离开各管时,冷却流体再次进入内部区域58,仅在此后经由封盖50中的流体出口57离开换热器10。隔板60可以由此用于防止在流体入口55处进入内部区域58的冷却流体与在流体出口57处离开内部区域58的冷却流体混合。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换热器10的冷却流体的低温不与离开换热器10的冷却流体的高温混合,因为这种混合将会最小化(如果不是显著地降低或甚至消除)换热器10的热交换效率。此外,进入换热器10的冷却流体的温度可能比进入同一换热器10的工艺流体的温度显著更冷。实际上,温差越大,热交换越大。再次参照图3,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模块化封盖50,其具有构造为从内表面56延伸并进入到内部区域58中的多个突出部60。每个突出部60可以从内表面56到远端具有初始长度。例如,突出部60中的一个可以是从内表面56到远侧末端63具有长度L的中间隔板62。此外在实例中,突出部60的另一个可以是从内表面56到远侧末端65具有长度M的第一外隔板64。此外在实例中,突出部60中的另一个可以是从内表面56到远侧末端67具有长度N的第二外隔板66。模块化封盖5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具有相应长度L、M和N的隔板62、64和66中的每一个,使得相应的远侧末端63、65和67终止于同一平面(由模块化封盖50的面52限定的平面)。模块化封盖5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与封盖50一体形成的隔板62、64和66,使得隔板62、64和66源于模块化封盖50。如此,在这种初始制造情形中并且在或者当模块化封盖50在该初始情形中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管板34时的情形下,每个隔板62、64和66可以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以便气密地密封第一管板34。模块化封盖5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构造为基本上位于模块化封盖50的中央的中间隔板62(即,中间隔板62横穿封盖50的直径的中心)。模块化封盖5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在中间隔板62的任一侧上与中间隔板62基本上等距的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参照图5A-图5D和图6A-图6D,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如下模块化封盖50和板构件,它们从初始构造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第一流动构造或第二流动构造,或者换句话说从初始构造到第一流动模式构造或第二流动模式构造。例如,如图5A-图5D中描述的,模块化封盖50可以从模块化封盖50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模块化封盖50a,并且板构件80可以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相应的板构件80a,以便与管束30功能性地接合为包括换热器10的第一多通路流动构造。模块化封盖50可以永久地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模块化封盖50a。此外在实例中,如图6A-图6D中描述的,模块化封盖50可以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模块化封盖50b,并且板构件80可以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相应的板构件80b,以便与管束30功能性地接合为包括换热器10的第二多通路流动构造。模块化封盖50可以永久地适应、调节、修改、改变、更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模块化封盖50b。如图5A-图5D中描述的,换热器10的说明性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模块化封盖50a,该模块化封盖具有构造为基本上位于模块化封盖50a中央的中间隔板62。模块化封盖50a还可以包括从其初始长度L保持不变的中间隔板62的长度L,然而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中每个的相应长度M和N可以适应、调节、修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减小其相应的长度M和N。如此,在模块化封盖50a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管板34的情形下,如这里描述的,中间隔板62可以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而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不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密封构件48可以定位在中间隔板62的远端63与第一管板34之间以将中间隔板62气密地密封到第一管板34。中间隔板62由此可以将内部区域58分隔成两个流体传送区域,以将管阵列32中的管有效地分成基本上相等的数量,而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由于它们不与第一管板34接合而在内部区域58内保持功能性地休眠。例如,管束3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288个单管。相应地,中间隔板62可以在封盖50a上构造为在第一管板34上的点处与管束30的第一管板34邻接,从而将第一管板34以及内部区域58有效地分成两个半部,第一半部58a与288个管中的144个管功能性连通并且第二半部58b与288个管中的其余144个管功能性连通。此外在实例中,长度M和N可以减小25mm,使得相应地在第一外隔板64的远侧末端65a和第二外隔板66的远侧末端67a中的每个与第一管板34之间具有25mm的开口。可以借助机加工、磨削、切割、弯曲、钻孔或其他已知方法通过从远侧末端65a和67a移除材料来改变长度M和N。一旦材料从远侧末端65a和67a移除,长度M和N就可以永久地改变长度。在模块化封盖50a联接到第一管板34的情形下,相应的板构件80a可以联接到第二管板36。通过这种方式,如在图5A和图5D的说明性实例中描述的,换热器10可以以两通路构造来操作。冷却流体可以经由流体入口55进入封盖50a,由此进入管阵列32的与内部区域58a流体连通的各管,如图5D中的箭头1所指示的。如所描述的,冷却流体的部分可以通过远端67a与第一管板34之间的开口而经过第二外隔板66。冷却流体然后可以如图5A中的箭头1所指示的穿过管阵列32、离开管阵列32、进入空间86,以及如图5A中的箭头T所指示的由空间86再次引导回到管阵列32中的其余管中。冷却流体然后可以如图5A中的箭头2所指示的再次穿过管阵列32,并且如图5D中的箭头2所指示地离开管阵列32进入到内部区域58b中。如所描述的,冷却流体的部分可以通过远端65a与第一管板34之间的开口而经过第一外隔板64。此后,冷却流体可以经由流体出口57离开封盖50a。如图6A-图6D中所描述的,换热器10的说明性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模块化封盖50b,该模块化封盖具有构造为基本上位于模块化封盖50b中央的中间隔板62。模块化封盖50b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构造在模块化封盖50b上且与中间隔板62基本上等距的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模块化封盖50b还可以包括相应地从它们的初始相应长度M和N保持不变的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的长度M和N,然而中间隔板62的长度可以适应、调节修改、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以减小其长度L。如此,在模块化封盖50b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管板34的情形下,如这里所描述的,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可以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而中间隔板62不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密封构件49可以相应地定位在第一外隔板64的远端65和第二外隔板66的远端67之间,以将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中的每个气密地密封到第一管板34。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由此可以在在相应板构件80b的协助下将管阵列32中的管分成具有基本上相等数量管的功能组,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由于中间隔板62的调节长度L不与第一管板34接触,因此中间隔板62可以在内部区域58内保持功能性地休眠。例如,管束3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288个单管。相应地,第一外隔板64和第二外隔板66可以在封盖50b上定位并且构造为在第一管板34上的点处与管束30的第一管板34邻接,以将内部区域58有效地分成三个区域,与288个管中的大约72个管功能性连通的第一区域58c、与288个管中的大约144个管功能性连通的第二区域58d、以及与288个管中的其余大约72个管功能性连通的第三区域58c。此外在实例中,长度L可以减小大约25mm,使得在中间隔板62的远侧末端63b与第一管板34之间具有25mm的开口。可以借助机加工、磨削、切割、弯曲、钻孔、或其他已知方法通过从远侧末端63b移除材料来改变长度L。一旦材料从远侧末端63b移除,长度L就可以永久地改变长度。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与模块化封盖50b相对应的相应板构件80b。板构件80b可以包括板构件80的特征并且还包括构造在板构件80b的内表面84上的反向隔板90。反向隔板90可以从内表面84升高或以其他方式延伸到与凸缘边缘82的面85的高度相等的高度或距离。如此,在板构件80b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二管板36的情形下,面85和反向隔板90每个都与第二管板36功能性地接合。此外,密封构件45可以插入在面85、反向隔板90与第二管板36之间,以使板构件80b气密地密封第二管板36。如图6C中所描述的,反向隔板可以构造为将板构件80b的空间86分成两个基本上相等的半部86a和86b。反向隔板90可以以与模块化封盖50b上的隔板62、64和66基本上平行的取向构造在板构件80b上。此外,反向隔板90可以沿着轴向平面与中间隔板62对准。在模块化封盖50b联接到第一管板34的情形下,相应的板构件80b可以联接到第二管板36。通过这种方式,如图6A和图6D的说明性实例中所描述的,换热器10可以以四通路构造来操作。冷却流体可以经由流体入口55进入模块化封盖50b并且此后进入管阵列32的与内部区域58c流体连通的各管,如图6D中箭头1所指示的。如所描述的,冷却流体与第二外隔板66邻接并且进入管阵列32。冷却流体然后可以如图6A中的箭头1所指示的穿过管阵列32,离开管阵列32,进入第一空间86a,与反向隔板90邻接,并且被再次引导到管阵列32的与空间86a流体连通的其余管中,如通过图6A中的箭头T1所指示的。冷却流体然后可以如图6A中的箭头2所指示的再次穿过管阵列32,并且离开管阵列32进入内部区域58d中。如图6D中的箭头T2所描述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远端63b与第一管板34之间的开口而经过中间隔板62。此后,如图6D中的箭头T2所指示的,冷却流体可以被再次引导到管阵列32的与内部区域58d流体连通的其余管中,并且如图6A中的箭头3所指示的返回穿过管阵列32。冷却流体然后可以离开管阵列32,进入第二空间86b,并且由第二空间86b再次引导到管阵列32的与空间86b流体连通的其余管中,如图6A中的箭头T3所指示的。冷却流体然后可以如图6A中的箭头4所指示的再次穿过管阵列32,并且离开管阵列32进入内部区域58e中。此后冷却流体可以经由流体出口57离开封盖50b。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模块化封盖50a和相应的板构件80a,它们在第一隔板构造中分别联接到管阵列30的第一面34和第二面36,以作为组集来建立两通路构造,其中穿过管32的冷却流体沿着阵列30的整个轴向长度形成两个通路。换句话说,在这种第一隔板构造中,模块化封盖50a使隔板62与第一管板34流体连通,以影响冷却流体通过管阵列30的流动模式。特别地,通过使隔板62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冷却流体形成从第一管板34到第二管板36的第一通路以及然后从第二管板36返回到第一管板34的第二通路。在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中,在两通路构造中,管阵列内的冷却流体的流量是大约每分钟298加仑(gpm)。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模块化封盖50b和相应的板构件80b,它们在第二隔板构造中分别联接到管阵列30的第一面34和第二面36,以作为组集来建立四通路构造,其中穿过管32的冷却流体沿着阵列30的整个轴向长度形成四个通路。换句话说,在这种第二隔板构造中,模块化封盖50b使隔板64和66与第一管板34流体连通,以影响冷却流体通过管阵列30的流动模式。特别地,通过使隔板64和66与第一管板34功能性地接合,冷却流体形成从第一管板34到第二管板36的第一通路、从第二管板36返回到第一管板34的第二通路、从第一管板34返回到第二管板36的第三通路、以及从第二管板36返回到第一管板34的第四通路。在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中,在四通路构造中,管阵列内的冷却流体的流量可以是大约每分钟149加仑(gpm)。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模块化封盖50a和相应板构件80a的组集以及模块化封盖50b和相应板构件80b的组集,它们是在换热器10上彼此可互换的组集,以调节管阵列30内的冷却流体通路的数量。换句话说,如果期望使换热器10提供冷却流体通过腔体18内的管阵列30的两个通路,仅需要将模块化封盖50a和相应板构件80a的组集相应地联接到第一面34和第二面36,如本文所描述的。按照类似方式,如果期望使换热器10提供冷却流体通过腔体18内的管阵列30的四个通路,仅需要将模块化封盖50b和相应板构件80b相应地联接到第一面34和第二面36,如本文所描述的。通过这种方式,换热器10可以根据需要、期望、或根据区域要求所确定的配备为两通路换热器或四通路换热器。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可以提供如下优点:换热器10可以针对世界上不同区域/部分或者针对不同的客户要求而利用换热器10的相同组成部件来构造,除了模块化封盖50和相应板构件80以外,如这里描述的,当它们联接到换热器10时,可以将换热器10适应、修改、改变、更改、调节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为第一多通路流动模式构造或第二多通路流动模式构造。由于换热器10中的组成部件在多通路构造(即,相同细长本体12和管阵列32)之间的共同使用,因此部件和子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直接减少。用于实现相同或基本上类似性能的部件数量的减少是效率的提高和操作成本的降低。包括上面阐述的换热器10的结构和操作的本公开,换热器10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装配和/或操作换热器10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提供限定有腔体的外壳本体以及在腔体内构造管阵列。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提供具有多个内突出部的模块化封盖,每个内突出部从内表面延伸相应长度。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期望的流动模式构造,诸如两通路流动模式构造或四通路流动构造。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调节多个内突出部中的至少第一突出部的相应长度并且使多个内突出部中的其余突出部的相应长度保持完整,以改变封盖的流动模式构造。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改型模块化封盖联接到管阵列,以使改型封盖的内表面布置为与管阵列流体连通,其中至少第一突出部在该至少第一突出部与管阵列之间限定开口,并且其余突出部中的每个都流体地密封管阵列。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管阵列的与改型模块化封盖相对的一侧上将板构件可拆除地联接到管阵列。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中间隔板的长度从其初始长度保持不变,并且适应、调节、修改、缩短或以其他方式构造第一外隔板和第二外隔板中每个的长度以减小其相应长度。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改型封盖可拆除地联接到管阵列,使得中间隔板与管阵列的第一管板功能性地接合,而第一外隔板和第二外隔板不与第一管板功能性地接合。这样做可以提供:中间隔板将管阵列中的管分成基本上相等的数量,而第一外隔板和第二外隔板在改型封盖的内部区域内保持功能性地休眠。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模块化封盖可拆除地联接到管阵列的第一管板,以及将相应的板构件联接到管阵列的第二管板。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冷却流体引入到改型封盖,由此进入管阵列的与改型封盖的内部区域流体连通的管。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冷却流体穿过远端与第一管板之间的开口而经过第二外隔板。冷却流体然后可以穿过管阵列、离开管阵列、进入板构件的空间、由该空间再次引导到管阵列的其余管中。冷却流体然后可以再次穿过管阵列并且离开管阵列进入改型封盖的内部区域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冷却流体的部分穿过远端与第一管板之间的开口而经过第一外隔板。此后,冷却流体可以离开改型封盖。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第一外隔板和第二外隔板的长度从它们的初始相应长度保持不变,并且适应、调节、修改、缩短或以其他方式构造中间隔板的长度以减小其长度。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改型封盖可拆除地联接到管阵列的第一管板,使得第一外隔板和第二外隔板可以与第一管板功能性地接合,而中间隔板不与第一管板功能性地接合。第一外隔板和第二外隔板由此可以将内部区域分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提供相应的板构件,其具有构造在板构件的内表面上的反向隔板。板构件可以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二管板,以便与第二管板功能性地接合。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由反向隔板将板构件的空间分成两个基本上相等的半部,即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改型封盖可拆除地联接到第一管板,以及将相应的板构件联接到第二管板。此后,可以将冷却流体引入到换热器中,以经由流体入口进入改型封盖,并且此后进入管阵列的与第一内部区域流体连通的管。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冷却流体穿过管阵列并且离开管阵列进入第一空间中。此后,冷却流体可以被再次引导到管阵列的与第一空间流体连通的其余管中。然后冷却流体可以再次穿过管阵列并且离开管阵列进入第二内部区域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冷却流体穿过远端与第一管板之间的开口而经过中间隔板。此后,冷却流体可以被再次引导到管阵列的与第二内部区域流体连通的其余管中并且返回穿过管阵列。冷却流体然后可以离开管阵列以进入第二空间。冷却流体可以由第二空间再次引导到管阵列的与第二空间流体连通的其余管中。然后冷却流体可以再次穿过管阵列并且离开管阵列进入第三内部区域中。此后冷却流体可以离开改型封盖。换热器10及其各个组成部件的构造材料根据它们将承受的温度和压力以及它们将被使用的流体的性质而可能显著地不同。最常见地,将使用碳钢,诸如例如SA516钢。此外,在一定情形下的操作可能要求使用不锈钢、诸如300或400系列、镍、镍合金、镍基超合金、铜合金等。这里描述的密封构件,诸如O形环、填料、垫片等,可以由橡胶、聚四氟乙烯、金属、石棉或对于该目的已知的其他材料制成。此外,限定上述换热器10的部件可以购买预制件,或者单独地制造然后再装配在一起。然而,任何或全部部件可以同时地制造并且一体地相互接合。单独地或同时地制造这些部件可以包括挤压、拉挤成型、真空成型、注射成型、吹塑成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铸造、锻造、冷轧、铣削、钻孔、铰孔、车削、磨削、冲压、切割、折弯、焊接、钎焊、硬化、铆接、冲孔、电镀、三维打印等。如果单独地制造这些部件中的任一个,那么它们可以以任何方式相互联接,诸如通过粘结剂、焊接、紧固件(例如,螺栓、螺母、螺钉、大头钉、铆钉、销钉等)、布线、其任何组合等,例如在其他考虑因素中取决于形成这些部件的特定材料。例如,其他可能步骤可能包括喷砂、抛光、粉末喷涂、镀锌、阳极氧化、硬阳极氧化、和/或喷涂这些部件。尽管已经结合上面概括的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上面阐述的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意图是描述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更改。权利要求提供本公开的覆盖范围并且不应限于这里提供的具体实例。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