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568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高层建筑用多联式空调机或空调机等的空调装置、冷冻装置以及其它装置中使用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高层建筑用多联式空调机等中的具备多个室内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现有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把二次侧的热介质在热源装置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加热或冷却,使该热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通。作为这样的冷冻循环装置,作为各室内机分别进行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的方式,提出了例如包括具备制热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及制冷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的热源循环、制热用利用侧制冷剂循环和制冷用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多室制冷制热装置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作为二次侧循环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全部进行制冷运行时,通过使从制冷用制冷剂输送装置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制冷用第三辅助热交换器流通,在制热用利用侧制冷剂循环中使从制热用制冷剂输送装置排出的制冷剂在制冷用第四辅助热交换器流通,相互进行热交换,从而在制热用利用侧制冷剂循环中也进行制冷运行。另外,作为另一例,提出了包括具备第一辅助热交换器及第二辅助热交换器的热源循环、作为二次侧循环的第一利用侧制冷剂循环和第二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多室制冷制热装置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幻。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全部进行制冷运行时,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和第二辅助热交换器两方使热源侧制冷剂蒸发,在第一利用侧制冷剂循环和第二利用侧制冷剂循环两方进行制冷运行。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全部进行制热运行时,在所述两个辅助热交换器两方冷凝热源侧制冷剂。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82110号公报(图1及其它)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6-337138号公报(图1及其它)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进行全制冷运行时,因为只单方使用了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辅助热交换器,故不能增加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间的热交换量。若例如为了增加制冷能力而要增加热交换量,则必须在热源装置使压缩机增速等来增加热源装置的输出,存在不能节能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把利用侧热交换器全部用于制热运行的情况下,从压缩机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第二辅助热交换器冷凝后,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冷凝。由此,因为高温的压缩机排出气体流入第二辅助热交换器,冷凝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第一辅助热交换器,所以制冷剂的温度比第二辅助热交换器的入口温度低。
5为此,分别由第一制冷剂输送装置和第二制冷剂输送装置排出而供给到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各不相同,存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温度产生大的差异这样的问题。为了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提高利用侧制冷剂温度,必须在热源装置使压缩机增速等来增加热源装置的输出,在第二辅助热交换器中会对利用侧制冷剂进行多余的加热。由此,因不能节能或进行多余的加热,存在有损使用者舒适性这样的问题。为此,如专利文献2所示,必须把与第一利用侧制冷剂循环和第二利用侧制冷剂循环连接的两个室内热交换器置于一个自由进行制冷制热的室内机中,存在室内机大型化这样的问题。进而,为了消除所述的利用侧制冷剂温度的差异,在使第一利用侧制冷剂和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若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形成为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一例构成,则有可能存在以下的问题。例如,因为从制冷剂输送装置排出的制冷剂只有一部分有助于热交换,所以不能有效地减少多个利用侧制冷剂温度的差异。进而,在旁通利用侧制冷剂的一部分来进行热交换的一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不在室内机中循环就返回辅助热交换器。此时,因为在制热时高温的利用侧制冷剂返回, 在制冷时低温的利用侧制冷剂返回,故存在辅助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通过在由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对热介质加热或冷却并使其在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即多个室内机等流通时,使从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彼此进行热交换,使热介质出口温度大体均勻,从而减少能量浪费,得到高效率的冷冻循环装置。另外,其目的是得到容易调整多个室内机负荷的小型空调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方以配管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另一方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方以配管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另一方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多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侧,切换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第一流入侧流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第二流入侧流路;多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侧,切换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一流出侧流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二流出侧流路;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该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使热介质在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流入侧流路中流动;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该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使热介质在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流入侧流路中流动;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部,该热介质流量调整部设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热介质流出口到所述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热介质流入口之间,控制分别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量;热源装置,该热源装置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向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供给热量或者冷量, 对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辅助热交换器,该辅助热交换器具有以配管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并使热介质流入的第一热介质流入口、和以配管与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并使热介质流入的第二热介质流入口,具有经由多个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使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流出到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介质流出口和第二热介质流出口,而且,经由传热材料对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流向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一热介质和从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向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或者,使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第一热介质和从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第二热介质混合并进行热交换而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出口和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出口流出;和循环回路,该循环回路将旁通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旁通配管以及设于所述旁通配管的开关阀,与使热介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各个热介质流出口中的任意一方连接。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由于在辅助热交换器使从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与从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所以,即使在从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产生温度差,也可以使流入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温度大体均勻。因此, 可以得到不浪费能量的高效率且便于使用的冷冻循环装置。还可以得到容易调整室内机负荷、容易得到使用者舒适性的空调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整体回路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侧回路的另一形态的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侧回路的另一形态的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介质侧回路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介质侧回路的另一形态的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侧回路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到4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其它形态的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加热热介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温度变化的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加热热介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超临界循环)和热介质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冷却热介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温度变化的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在进行制热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热介质入口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的空气排出温度变化的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在进行制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热介质入口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的空气排出温度变化的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热介质侧回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系统回路图。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用配管连接压缩机10、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 12、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电子式膨胀阀等的膨胀装置15a、1 和蓄能器16,构成冷冻循环回路。在此,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当于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相当于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另外,用配管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及14b、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 30d、作为热介质输出装置的泵31a及31b、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35a、 3^、35c、35d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在此,泵31a 相当于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泵31b相当于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4a、34b、34c、34d相当于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5b、35c、 35d相当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相当于热介质流量调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室内机2(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台数设为4台,室内机2 (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台数是任意的。在本实施方式,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及蓄能器16收纳在热源机1 (室外机)中。另外,在热源机1中还收纳总括控制冷冻循环装置整体控制的控制装置 50。在各室内机h、2b、2c、2d收纳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和膨胀装置15a、15b收纳在也作为热介质分支单元的热介质变换机3 (分支单元)。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35a、35b、35c、35d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也收纳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另外,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源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加、213、2(3、2(1(各利用侧热交换器3(^、3013、30(3、30(1)由供水或防冻液等的安全的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即是,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h、2b、2c、2d(各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由一个热介质路径连接。压缩机10加压并排出所吸入的制冷剂(送出)。另外,成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1基于控制装置50的指示,进行对应于制冷制热所涉及的运行模式的阀的切换, 以切换制冷剂的路径。在本实施方式1,根据全制冷运行(进行动作的全部室内机2进行制冷(也含除湿,以下相同)时的运行)、制冷主体运行(在进行制冷、制热的室内机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以制冷为主时的运行)时、全制热运行(进行动作的全部室内机2进行制热时的运行)和制热主体运行(在进行制冷、制热的室内机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以制热为主时的运行)时,切换循环路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例如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管及扩大在该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间的传热面积的翅片(未图示),进行制冷剂和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例如,在全制热运行、制热主体运行时,发挥蒸发器的功能,使制冷剂蒸发气(气体) 化。另一方面,在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以下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根据情况,也可以不完全气化、液化,而是形成液体和气体两相混合(气液两相制冷剂)的状态。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部和使热介质通过的传热部,进行由制冷剂和热介质形成的介质间的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14a在全制冷运行、制热主体运行中发挥蒸发器的功能,使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热介质。另一方面,在全制热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中发挥冷凝器的功能,使制冷剂放热而加热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在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中发挥蒸发器的功能,在全制热运行、制热主体运行中发挥冷凝器的功能。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的膨胀装置15a、1 通过调整制冷剂流量,使制冷剂减压。蓄能器16具有防止冷冻循环回路中贮留过剩的制冷剂或是制冷剂液大量返回压缩机10而造成压缩机10破损的作用。作为热介质输出装置的泵31a、31b进行加压用以使热介质循环。在此,对于泵 31a、31b,通过使内置的电机(未图示)的转速在恒定范围内变化,可以使送出热介质的流量(排出流量)变化。另外,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分别在室内机h、2b、2c、2d 中使热介质和空调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或冷却空调空间的空气。例如作为三通切换阀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分别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流入口进行配管连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 30c、30d的入口侧(热介质流入侧)进行流路的切换。另外,例如作为三通切换阀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5b、35c、35d分别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流出侧进行配管连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出口侧(热介质流出侧)进行流路的切换。这些切换装置是进行用于使流经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的热介质和流经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热介质中的任意一方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切换的装置。进而,例如作为二通流量调整阀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分别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运行模式>接着,根据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对各运行模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对于冷冻循环回路等中的压力的高低,不是根据与成为基准的压力的关系决定, 而是作为由压缩机10的压缩、膨胀装置15a、1 等的制冷剂流量控制等形成的相对压力表示成为高压、低压。另外,对于温度的高低也一样。(全制冷运行)首先,对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 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 11,流入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 12内期间,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通过调整膨胀装置15a的开度进行膨胀,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 (从热介质吸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制冷剂不完全气化,以气液两相制冷剂的状态流出。此时,膨胀装置15b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成为全开。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而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如前所述冷却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成为气体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 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中被冷却的热介质由泵31a吸引,被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被冷却的热介质由泵31b吸引,被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1b。被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辅助热交换器32的一个流入口。被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辅助热交换器32的另一个流入口。辅助热交换器32的详细效果将在后叙述。此时,关闭开关装置33a,打开开关装置33b。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4a、34b、34c、34d切换流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在此,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流路,例如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此时,只要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制冷的室内机加、213的合计的制冷能力、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 的热介质制冷的室内机2c、2d的合计的制冷能力,大体为一半即可。室内机2a、2b、2c、2d 的制冷能力例如可以由控制装置50判断。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 34b设成为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k、34d设成为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经过。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36a、36b、36c、36d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流量。例如,通过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使得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和出口的热介质温度差恒定,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各自的大小不同或是负荷不同,也可以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在使室内机2中的任意一个停止的情况下,把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全闭。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5a、35b、35c、35d。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 62a的热介质经过。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c、35d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 62b的热介质经过。(全制热运行)首先,对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 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对热介质放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不完全液化,流出气液两相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一步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此时,膨胀装置 15b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全开。如前所述加热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中成为液体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由膨胀装置1 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通过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被加热的热介质由泵31a吸引,被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被加热的热介质由泵31b吸引,被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1b。被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辅助热交换器32的一个流入口。被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辅助热交换器32的另一个流入口。辅助热交换器32的详细效果将在后叙述。此时,关闭开关装置33a,打开开关装置33b。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4a、34b、34c、34d切换流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在此,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流路例如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 30a、30b,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此时,只要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制热的室内机h、2b的合计的制热能力、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制热的室内机2c、2d的合计的制热能力,大体为一半即可。室内机h、2b、2c、2d的制热能力例如可以由控制装置50判断。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 34b设成为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k、34d设成为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经过。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36a、36b、36c、36d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流量。例如,通过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使得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和出口的热介质温度差恒定,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各自的大小不同或是负荷不同,也可以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在使室内机2中的任意一个停止的情况下,把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全闭。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5a、35b、35c、35d。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 62a的热介质经过。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c、35d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 62b的热介质经过。(制冷主体运行)
首先,对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 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流入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但不完全液化,成为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此时,膨胀装置1 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为全开。因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液化(向热介质放热)。液化后的制冷剂由膨胀装置1 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气化 (从热介质吸热)。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中被加热的热介质由泵 31a吸引,被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使热介质冷却。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被加热的热介质由泵31b吸引,被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1b。此时,通过关闭开关装置33b,打开开关装置33a,使被加热的热介质旁通辅助热交换器32。由此,防止被冷却的热介质和被加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切换流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在此,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流路,例如若室内机h、2b、2c进行制冷运行,室内机2d 进行制热运行,则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使被冷却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另外,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Md,使被加热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d。此时,例如可以用控制装置50判断室内机h、2b、2c、2d是制冷运行或是制热运行,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4a、34b、34c、34d 的流路。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a、 36b、36c、36d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流量。例如,通过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使得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和出口的热介质温度差恒定,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各自的大小不同或是负荷不同,也可以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在使室内机 2中的任意一个停止的情况下,把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全闭。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5a、35b、35c、35d。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5b、35c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2b的热介质经过。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d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2a 的热介质经过。(制热主体运行)
首先,对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 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因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液化(向热介质放热)。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膨胀装置1 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从热介质吸热),成为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此时,膨胀装置15a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为全开。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通过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被冷却的热介质由泵 31a吸引,被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加热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被加热的热介质由泵31b吸引,被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1b。此时,通过关闭开关装置33b,打开开关装置33a,使被加热的热介质旁通辅助热交换器32。由此,防止被冷却的热介质和被加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切换流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在此,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流路,例如若室内机h、2b、2c进行制热运行,室内机2d 进行制冷运行,则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使被加热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另外,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Md,使被冷却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d。此时,例如可以用控制装置50判断室内机h、2b、2c、2d是制冷运行或是制热运行,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4a、34b、34c、34d 的流路。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a、 36b、36c、36d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流量。例如,通过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使得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和出口的热介质温度差恒定,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各自的大小不同或是负荷不同,也可以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在使室内机 2中的任意一个停止的情况下,把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全闭。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5a、35b、35c、35d。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5b、35c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2b的热介质经过。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d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62a 的热介质经过。
<热介质温度均勻方法>接着,对使在进行全制热运行、全制冷运行时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入口热介质温度大体均勻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在全制热运行时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14a、14b两方都作为冷凝器使用,通过增大制冷剂和热介质间的传热面积,可以增大从制冷剂向热介质的放热量。但是,在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的制冷剂气体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冷凝了一定程度后,再次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图7表示此时的交换热量和制冷剂、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图7表示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中制冷剂侧的温度变化和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在此,假定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相等。此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入口温度,由于是压缩机10的排出气体,所以例如为80°C左右。因此,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可以使热介质的出口温度上升到冷凝温度左右或其以上。另一方面,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入口温度为冷凝温度, 所以例如为50°C左右。因此,如图7所示,有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的热介质出口温度比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低。例如,假定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流出的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流出的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这样,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温度成为比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还低。如图11所示,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入口温度比规定的温度还低的情况下,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中热介质与空气的交换热量下降,室内机h、2b的排出温度变低,使用者的舒适性受损。另外,为了使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温度上升到规定的温度,例如使压缩机10增速。这样,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的热介质温度变得比规定的温度高,过于加热热介质,因而不节能。另外,二氧化碳等在高压侧成为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如图8所示,不具有冷凝温度,而是连续地具有温度变化。因此,上述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的差变大。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在全制冷运行时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双方都作为蒸发器利用,通过增大制冷剂和热介质间的传热面积,可以增大从热介质到制冷剂的吸热量。图9表示此时的交换热量和制冷剂、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图9表示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中制冷剂侧的温度变化和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在此,假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相等。此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出口温度是蒸发温度,例如为2°C左右。另一方面,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出口温度因成为过热气体,所以例如是5°C左右。 若存在该过热气体的区域,则传热性能恶化,进而热介质和制冷剂的温度差变小。由此,如图9所示,有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比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热介质出口温度高。假设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流出的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流出的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这样,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的热介质温度比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高。如图12所示,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上升而比规定的温度高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中热介质和空气的交换热量下降,室内机h、2b的排出温度变高,使用者的舒适性受损。另外,为了使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的热介质温度下降到规定的温度,例如使压缩机10增速。这样,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温度变得比规定的温度低,而由于使热介质过于冷却,故变得不节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通过以下的方法使利用侧热交换器 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具体的是,具备辅助热交换器32,用配管把一个流入口与泵31a的排出口连接,用配管把另一个流入口与泵31b的排出口连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进行全制热运行或全制冷运行时,使流经第一热介质流路 61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彼此进行热交换,使得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 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变成大体均勻。首先,在制热主体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关闭开关装置33b,打开开关装置33a, 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经于热介质旁通配管40。由此,旁通辅助热交换器32。接着,在全制热运行、全制冷运行时,打开开关装置33b,关闭开关装置33a,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辅助热交换器32。由此,与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如上所述,由于使从泵31a排出的热介质与从泵31b排出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所以,流出辅助热交换器32后的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温度大体均勻。在此,例如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流经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经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另外,流经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c、34d,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c、 36d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在此,热介质是水或防冻液等流体,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中即使对热介质减压,温度也几乎不下降。因此,可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另外,在图1中,将开关装置33a、3!3b和热介质旁通配管40设在第一热介质流路 61a,而即使如图2所示设在第二热介质流路61b,效果也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在第一热介质流路61a或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单方设有旁通辅助热交换器32的热介质旁通配管40。由此,与在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双方都设有旁通辅助热交换器32的热介质旁通配管40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热介质的配管或开关装置增加而导致回路变复杂。如上所述,即使在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差大时,通过在辅助热交换器32中使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也可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 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由此,不会过于加热或过于冷却热介质,可以使冷冻循环装置节能。另外,图10表示在热源机1上设有止回阀13a、13b、13c、13d时的制冷剂回路图。由于止回阀13a、13b、13c、13d防止制冷剂的逆流,故可调整制冷剂的流动,使热源机1的制冷剂流入流出的循环路径恒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在全制冷运行时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由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热介质。在制冷主体运行、制热主体运行、全制热运行时发挥冷凝器的功能,使制冷剂放热而加热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在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制热主体运行时发挥蒸发器的功能。在全制热运行时发挥冷凝器的功能。(全制冷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1,流入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出,在止回阀13a中流动(由于制冷剂压力的关系不流向止回阀13b、 13c侧)。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通过调整膨胀装置15a的开度进行膨胀,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 (从热介质吸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制冷剂不完全气化,以气液两相制冷剂的状态流出。此时,膨胀装置15b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成为全开。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而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如前所述,冷却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成为气体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 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进而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全制热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止回阀13b。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此时,膨胀装置 15a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为全开。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向热介质放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不完全液化,流出气液两相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而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此时,膨胀装置1 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为全开。如前所述加热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成为液体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由膨胀装置15c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流入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制冷主体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1,流入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冷凝。在此,在制冷主体运行时,使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 12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经止回阀13a。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此时,膨胀装置1 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为全开。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液化(向热介质放热)。液化的制冷剂由膨胀装置1 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气化 (从热介质吸热)。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制热主体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止回阀13b。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此时,膨胀装置 15a以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设为全开。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液化 (向热介质放热)。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膨胀装置1 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从热介质吸热),作为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3c,流入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如图10所示,由于制冷剂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流动的方向在全运行条件下为同一方向,故在制冷制热同时运行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始终成为冷凝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始终成为蒸发器。因此,在制热主体运行和制冷主体运行中在热源机1中制冷剂的流动变化,但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制冷剂的流动不变。在上述的制冷剂回路中,例如即使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进行制热运行而利用侧热交换器30d进行制冷运行的制热主体运行、切换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0b、30c、 30d进行制冷运行而利用侧热交换器30a进行制热运行的制冷主体运行的情况下,冷凝器和蒸发器也不用交换。因此,在第一热介质流路61a中始终流通制热用的热的热介质,在第二热介质流路61b中始终流通制冷用的冷的热介质,所以不中止热介质流动就能相互切换制热主体运行和制冷主体运行。实施方式2.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是使离开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彼此进行热交换的方式,下面表示热介质彼此直接接触这样情况下的实施方式2。图3是这样情况的热介质侧的回路图。具体的是,具有混合器42,用配管把一个流入口和泵31a的排出口连接,用配管把另一个流入口和泵31b的排出口连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进行全制热运行或全制冷运行时,使流经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彼此混合, 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首先,在制热主体运行、制冷主体运行时,关闭开关装置33d、33e,打开开关装置 33c,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经于热介质旁通配管41。由此,旁通混合器42。接着,在全制热运行时,打开开关装置33d、33e,关闭开关装置33c。这样,使从泵 31a排出的流经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混合器42。另外,从泵31b排出的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始终流入混合器42。由此,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在混合器42中混合。混合且温度变得相等的热介质从混合器的一个流出口经过开关装置3 流入第一热介质流路63a。从另一个流出口流出的热介质流入第二热介质流路63b。此时,第一热介质流路63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3b的热介质的温度和压力大体相等。第一热介质流路63a的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 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切换流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在此,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流路,例如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此时, 只要第一热介质流路63a的热介质制热的室内机 、2b的合计的制热能力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3b的热介质制热的室内机2c、2d的合计的制热能力,大体为一半即可。室内机h、2b、 2c,2d的制热能力例如可以由控制装置50判断。在上述这样的情况下,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设成为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3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k、34d设成为使第二热介质流路63b的热介质经过。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a、 36b、36c、36d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流量。例如,通过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和出口的热介质温度差恒定,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各自的大小不同或是负荷不同,也可以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在使室内机2中的任意一个停止的情况下,把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全闭。流经第一热介质流路63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另外,流经第二热介质流路63b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c、34d,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c、 36d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在此,热介质是水或防冻液等流体,即使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 对热介质减压,温度也几乎不下降。因此,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可以大体均勻。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5a、35b、35c、35d。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 64a的热介质经过。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c、35d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64b的热介质经过。另外,在图3中,将开关装置33c、33d、3;3e和热介质旁通配管41设在第一热介质流路6Ia中,但即使如图4所示设在第二热介质流路6Ib中,效果也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在第一热介质流路61a或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单方设有旁通混合器42的热介质旁通配管40。由此,与在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第二热介质流路61b 双方设置旁通混合器42的热介质旁通配管40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热介质的配管或开关装置增加而造成回路变复杂。如上所述,即使在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差大的情况下,由于在混合器42中使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由此,不会过于加热或过于冷却热介质,可以使冷冻循环装置节能。另外,对于全制冷运行,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获得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 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的效果。实施方式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在热源机侧配置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使制冷剂串联流动,而下面表示在全制热运行、全制冷运行的情况下,配置成在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并列流动那样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3。图5是这种情况的热源侧的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3,在热源机1 (室外机)之中收纳有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止回阀13a、13b、13c、13d及蓄能器16。另外,在热源机1中还收纳有总括控制冷冻循环装置整体控制的控制装置50。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收纳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14a、14b、气液分离器20、膨胀装置15c、15d、21、22及开关装置23a、23b、24a、24b。气液分离器20把从制冷剂配管4流出的制冷剂分离成气化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和液化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开关装置23a、23b、Ma、24b与制冷制热所涉及的运行模式对应地进行阀的开关,切换制冷剂的流路。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在全制冷运行时发挥蒸发器的功能,使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热介质。在制冷主体运行、制热主体运行、全制热运行中发挥冷凝器的功能,使制冷剂放热而加热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在全制冷运行、制冷主体运行、制热主体运行中发挥蒸发器的功能。在全制热运行中发挥冷凝器的功能。(全制冷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1,流入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出。其后,流经止回阀13a,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20。从气液分离器20只流出液体制冷剂。在全制冷运行中关闭开关装置23a、23b,使制冷剂不流动。另外,膨胀装置22设成使制冷剂不流动的开度。经过膨胀装置21的液体制冷剂经过膨胀装置15c、15d被减压, 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从热介质吸热),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出。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开关装置Ma、24b及制冷剂配管4而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全制热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止回阀13b。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气体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20。在气液分离器20中,只流出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经过开关装置23a、2!3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此时, 关闭开关装置Ma J4b,使制冷剂不流动。另外,膨胀装置21设成使制冷剂不流动的开度。 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故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14a、14b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向热介质放热),成为液体制冷剂流出。
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流出的制冷剂,经过膨胀装置15c、15d及22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源机1。此时,由于通过控制膨胀装置15c、15d 及22的开度来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使制冷剂减压,所以,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c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 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制冷主体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1,流入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在此,在制冷主体运行时,使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 12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经止回阀13a。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0中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0中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开关装置23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液化(对热介质放热)。流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液体制冷剂经过膨胀装置15c。在此,控制膨胀装置15c的开度,调整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的流量。另一方面,在气液分离器20中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经过膨胀装置21,与经过膨胀装置15c的液体制冷剂合流,经过膨胀装置15d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在此,由于通过控制膨胀装置15d的开度,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使制冷剂减压,所以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气化(从热介质吸热)。在此,膨胀装置21设成全开。膨胀装置22设成制冷剂不流动的开度。另外,关闭开关装置Ma、23b。经过开关装置24b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制热主体运行)在热源机1中,被吸入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离开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止回阀13b。进而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20。经过气液分离器20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开关装置23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相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制冷剂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并液化(向热介质放热)。流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的液体制冷剂经过膨胀装置15c。 在此,控制膨胀装置15c的开度,调整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的制冷剂的流量。膨胀装置21设成制冷剂不流动的开度。经过膨胀装置15c的制冷剂,进一步经过膨胀装置15d和22。经过膨胀装置15d 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在此,由于通过控制膨胀装置15d的开度,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使制冷剂减压,故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相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所以经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制冷剂冷却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成为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流出。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开关装置Mb。另一方面,经过膨胀装置22的制冷剂也因为控制膨胀装置22的开度,故形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经过开关装置24b 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因此,形成干度更大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合流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出热介质变换机3。在此,关闭开关装置23b、Ma,使制冷剂不流动。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通过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蓄能器16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如上所述,若在热源侧回路中并列地配置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则在全制热运行时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双方。因此,由于高温的制冷剂和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双方都可以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提高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双方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另外,在全制冷运行时由于可以使相同干度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双方,所以可降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 14b双方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另外,在全制热运行和全制冷运行,都可以将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的制冷剂的流量设成为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全部制冷剂的流量的大体一半,所以可减少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进而,在制冷制热同时运行时,由于可以分别控制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的制冷剂的流量,所以容易控制在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制冷剂对热介质放热的热量和在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的热量。在此,膨胀装置15c、15d的开度控制成在全制热运行时调整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14a、14b的制冷剂出口的过冷却度,在全制冷运行时调整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的制冷剂出口的过热度。此时,若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的热介质的温度或流量的差异变大,则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和14b中的交换热量的差异变大。其结果,有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的差异变大。因此,如实施方式1所示,通过使从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相互进行热交换,可以使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大体均勻。或者,如实施方式 2所示,通过使从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接触并混合,可以使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大体均勻。根据以上所述,可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 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另外,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侧回路不依存于热介质侧回路,可以利用实施方式1 所示的热介质侧的回路(图1、图2)、实施方式2所示的热介质侧的回路(图3、图4)中的
任意一个进行组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到3的热介质侧回路中,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 36c、36d调整流入各室内机2的热介质流量。作为替代,也可以如图6所示,设置用于使热介质旁通利用侧热交换器30a的旁通配管43,例如把作为三通阀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 设置在所述旁通配管43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0a的热介质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流经旁通配管43的热介质的流量,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的热介质流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到3中把热源机的热源作为冷冻循环回路,但也可以使用加热器等各种热源。另外,通过使热介质温度大体均勻,由以下理由对使用者来说提高了舒适性。在此,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进行制热运行,例如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温度入口温度比规定的温度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的
差变大。如前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负荷调整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即,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调整热介质的流量,调整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差。但是,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入口温度比规定的温度(例如45°C) 低时(例如40°C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中热介质与空气的温度差变小。因此,即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的开度设成全开,也不能满足室内机加、213所要求的负荷,对使用者来说舒适性受损。另一方面,为了把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的热介质入口温度设成规定的温度, 例如必须对压缩机10进行增速等增加热源机的输出。这样,在原来热介质入口温度就是规定的温度或比其高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中,热介质入口温度进一步上升(例如 50°C ),即使减少热介质的流量,也存在室内机2的排出温度变得过高的情况,使用者的舒适性受损。另外,由于把热介质加热到必要程度以上,故不节能。由于以上的理由,为了舒适性而必须使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例如作为装置,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分开设置在每个房间。此时,设冷冻循环装置为全制热运行。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根据室内机加、213、2(3、2(1的负荷由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a、36b、36c、36d调整。在此,由于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与规定的温度大体均勻,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大小不同或各房间的负荷不同,通过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调整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温度差,也可以调整室内机2a、2b、2c、2d的负荷。由此,可以得到使用者的舒适性。另外,通过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在COP变高那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下使冷冻循环装置运行,故节能。实施方式4.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系统回路图。本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第一热源介质配管70a和第二热源介质配管70b。在第一热源介质配管70a 中流通第一热源介质。在第二热源介质配管70b中流通第二热源介质。在此,第一热源介质和第二热源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热源介质例如是水或载冷剂、蒸气、制冷剂等,只要介质种类是流体就什么都可以。另外,利用配管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及14b、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 30d、作为热介质输出装置的泵31a及31b、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35a、 3^、35c、35d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在此,泵31a 相当于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泵31b相当于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4a、34b、34c、34d相当于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5b、35c、 35d相当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相当于热介质流量调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台数设为4台,但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台数可以是任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0具有例如经过热介质的传热管及用于使流经该传热管的热介质和空气之间的传热面积变大的翅片(未图示),进行热介质和空气的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4,在也作为热介质分支单元的热介质变换机3 (分支单元)中收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35a、35b、35C、 35d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也可以收纳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由供水或防冻液等安全的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即是,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 30c、30d由一个热介质路径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具有使热源介质通过的传热部和使热介质通过的传热部,进行由热源介质和热介质形成的介质间的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4,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中由第一热源介质加热或冷却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由第二热源介质加热或冷却热介质。辅助热交换器32具有使热介质通过的传热部,进行流经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间的热交换。用配管把一个流入口与泵31a的排出口连接,用配管把另一个流入口与泵31b的排出口连接。在第一热介质配管61a侧的流路上,装有旁通辅助热交换器32的热介质旁通配管40和开关装置33a、33b。例如,第一热源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中冷却热介质,第二热源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中冷却热介质,有时第二热源介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入口温度(例如5°C )比第一热源介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入口温度(例如2V )高。此时,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例如10°C )比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的热介质出口温度(例如7V)高。
在本实施方式4,为了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具备辅助热交换器32。此时,关闭开关装置33a,打开开关装置33b。这样,在辅助热交换器32中在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例如若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61b的热介质的流量大体相同,则辅助热交换器33的热介质出口温度与第一热介质流路61a、61b—起成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Ha和14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的大体平均值(例如8. 5°C )。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 34b,34c,34d切换流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在此,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流路形成为,例如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第二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c、30d。在上述这样的情况下,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k、34d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经过。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的热介质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36a、36b、36c、36d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流量。例如,通过调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的开度,使得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和出口的热介质温度差恒定,即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各自的大小不同或是负荷不同,也可以调整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在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中的任意一个停止的情况下,把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6全闭。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35a、35b、35c、35d。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一热介质流路 62a的热介质经过。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c、35d设成为使流出到第二热介质流路 62b的热介质经过。如上所述,在辅助热交换器33中,使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和62b的热介质温度均勻。另外,即使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6a、36b、36c、36d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水或防冻液等几乎没有因减压产生的温度变化,因而,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如上所述,由于在辅助热交换器32中在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即使在热源介质70a和70b的温度差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大体均勻。因此,对于冷藏食品的情况等、必须对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温度进行管理的情况是有用的。产业上的使用可能性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对于使用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作为二次介质的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是有用的。附图标记说明1 热源机(室外机),加、213、2(3、2(1:室内机,3:热介质变换机,4:制冷剂配管,5 热介质配管,10 压缩机,11 :四通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 热源侧热交换器,13a、 13以13(、13(1:止回阀,1乜、1牝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 、巧b、15c、15d 膨胀装置,16 蓄能器,20 气液分离器,21、22 膨胀装置,23a、23b、24a、24b 开关装置,30a、30b、30c、30d 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 泵(热介质输出装置),32 辅助热交换器,33a、3;3b、33C、33d 开关装置,34a、34b、34c、34d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a、35b、35c、35d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6a、36b、36c、36d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40、41 热介质旁通配管,42 混合器,43 热介质旁通配管,50 控制装置,61a、6^i、63a、6^ 第一热介质流路,61b、6^、6;3b、64b 第二热介质流路,70a 第一热源介质配管,70b 第二热源介质配管。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方以配管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另一方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方以配管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另一方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多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侧,切换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第一流入侧流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第二流入侧流路;多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侧,切换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一流出侧流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二流出侧流路;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该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使热介质在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流入侧流路中流动;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该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使热介质在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流入侧流路中流动;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部,该热介质流量调整部设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热介质流出口到所述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热介质流入口之间,控制分别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量;热源装置,该热源装置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向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供给热量或者冷量,对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辅助热交换器,该辅助热交换器具有以配管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并使热介质流入的第一热介质流入口、和以配管与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并使热介质流入的第二热介质流入口,具有经由多个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使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流出到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介质流出口和第二热介质流出口,而且,经由传热材料对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流向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一热介质和从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向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或者,使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第一热介质和从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第二热介质混合并进行热交换而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出口和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出口流出;和循环回路,该循环回路将旁通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旁通配管以及设于所述旁通配管的开关阀,与使热介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各个热介质流出口中的任意一方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和从所述第二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直接接触并混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装置,具备冷冻循环回路,该冷冻循环回路以配管连接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调整制冷剂压力的至少一个膨胀装置、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以及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装置, 以使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和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串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出口和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入口,在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中设有膨胀装置。
5.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装置具备热源机,该热源机收纳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和热介质变换机,该热介质变换机收纳将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的任意一方旁通的制冷剂回路。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装置包括二氧化碳等形成超临界循环的制冷剂。
7.—种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方以配管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另一方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方以配管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另一方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多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侧,切换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第一流入侧流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第二流入侧流路;多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出侧,切换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一流出侧流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第二流出侧流路;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该第一热介质输出装置使热介质在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流入侧流路中流动;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该第二热介质输出装置使热介质在连接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流入侧流路中流动;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部,该热介质流量调整部设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热介质流出口到所述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热介质流入口之间,控制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量;第一热源介质流路,该第一热源介质流路以配管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 向所述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供给热源介质,对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第二热源介质流路,该第二热源介质流路以配管与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接, 向所述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供给热源介质,对从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辅助热交换器,该辅助热交换器以配管将一方的热介质流入口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以配管将一方的热介质流出口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以配管将另一方的热介质流入口与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出口连接,以配管将另一方的热介质流出口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各自的热介质流入口连接;和循环回路,该循环回路将旁通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旁通配管以及设于所述旁通配管的开关阀,与使热介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各个热介质流出口中的任意一方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通过使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入口温度均匀而使冷冻循环装置节能。具备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0)、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流路、具有切换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第一热介质流路(61a)及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b)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第二热介质流路(61b)流路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35)的热介质循环回路、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加热或冷却热介质的热源机,设有用于对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4a、14b)流出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辅助热交换器(32),使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0)的热介质温度均匀,实现冷冻循环装置的节能。
文档编号F25B29/00GK102449411SQ20098015956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9日
发明者岛津裕辅, 高山启辅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