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8298发布日期:2019-11-29 16:32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制药的医用药品在生产时经常会用到冷却装置,它能够确保药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使药品的生产质量更高。一般的冷却装置在进行冷却时采用单独的固定接口,在进行冷却处理时的效率比较低,使生物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比较低,从而导致整体的生产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具有整体结构简单且换热速度快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包括蓄水箱、循环冷却管、制冷器和药液冷却箱,所述蓄水箱被分隔板分隔成沉淀区和储水区,且该分隔板的顶部一端设有滤水口;所述制冷器设于所述储水区内,所述储水区的出水口处设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循环冷却管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药液冷却箱的侧壁呈中空结构,且该循环冷却管的出水口一端连接至所述中空结构内,所述中空结构的另一端通过循环管道连接至所述沉淀区内;所述药液冷却箱的内侧壁上均布设有若干冷却棒,且该冷却棒的一端伸入所述中空结构内。

在使用时,制冷器就将储水区内的水进行制冷处理,当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内时,循环水泵工作,冰水通过循环冷却管进入药液冷却箱的中空结构内,与冷却棒的一端接触,冷却棒的另一端与药液冷却箱内的药液接触,中空结构中的冰水温度大大低于药液的温度,通过冷却棒的热传递性能快速进行热转换,同时冰水流过时带走一部分药液冷却箱内侧壁上的温度,冷却后的药液从药液出口进入下一步工序中,而使用后的冰水进行沉淀区内进行沉淀,当沉淀区内的水位高于挡板上的滤水口时,水自然流向储存区内,已达到水循环使用的优点,且带有温度的水在沉淀区内进行了一次沉淀,使得温度消散一些,便于后续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冷却棒呈六边形结构或八边形结构或十边形结构。

将冷却棒设置成六边形结构或八边形结构或十边形结构是为了增大冷却棒与药液的接触面积,使得药液冷却更加迅速。

优选的,所述药液冷却箱的药液进口设于药液冷却箱的其中一侧壁上,药液出口设于药液进口的相对一侧壁上;所述循环冷却管的出水口连接至药液冷却箱的顶部,且靠近药液进口的一端;所述循环管道设置在药液冷却箱的底部,且靠近药液出口的一端。

将药液进口设置在药液冷却箱的一侧壁,且循环冷却管与药液进口处于同一侧,是为了使得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后冷却时间更久,同时将循环管道设置在药液冷却箱的底部是为了方便使用后的冰水快速排出。

优选的,所述冷却棒采用铜制成。

冷却棒采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热性能较好。

优选的,所述药液冷却箱的侧壁的中空结构的宽度为3cm-5cm。

将药液冷却箱的侧壁的中空结构的宽度设置成3cm-5cm是为了避免中空结构宽度过大造成能源浪费,宽度过小造成冷却不充分。

优选的,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报警器和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储水区内,所述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循环水泵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制冷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报警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

设置控制器、报警器和液位传感器是为了方便自动控制,以及自动报警提醒使用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使用时,制冷器就将储水区内的水进行制冷处理,当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内时,循环水泵工作,冰水通过循环冷却管进入药液冷却箱的中空结构内,与冷却棒的一端接触,冷却棒的另一端与药液冷却箱内的药液接触,中空结构中的冰水温度大大低于药液的温度,通过冷却棒的热传递性能快速进行热转换,同时冰水流过时带走一部分药液冷却箱内侧壁上的温度,冷却后的药液从药液出口进入下一步工序中,而使用后的冰水进行沉淀区内进行沉淀,当沉淀区内的水位高于挡板上的滤水口时,水自然流向储存区内,已达到水循环使用的优点,且带有温度的水在沉淀区内进行了一次沉淀,使得温度消散一些,便于后续的使用。

(2)将冷却棒设置成六边形结构或八边形结构或十边形结构是为了增大冷却棒与药液的接触面积,使得药液冷却更加迅速。

(3)将药液进口设置在药液冷却箱的一侧壁,且循环冷却管与药液进口处于同一侧,是为了使得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后冷却时间更久,同时将循环管道设置在药液冷却箱的底部是为了方便使用后的冰水快速排出。

(4)冷却棒采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热性能较好

(5)将药液冷却箱的侧壁的中空结构的宽度设置成3cm-5cm是为了避免中空结构宽度过大造成能源浪费,宽度过小造成冷却不充分。

(6)设置控制器、报警器和液位传感器是为了方便自动控制,以及自动报警提醒使用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的实施例的信号流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水箱;2、循环冷却管;3、制冷器;4、药液冷却箱;5、分隔板;6、沉淀区;7、储水区;8、滤水口;9、循环水泵;10、中空结构;11、循环水管;12、冷却棒;13、药液进口;14、药液出口;15、控制器;16、报警器;17、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生物制药中的冷却装置,包括蓄水箱1、循环冷却管2、制冷器3和药液冷却箱4,所述蓄水箱1被分隔板5分隔成沉淀区6和储水区7,且该分隔板5的顶部一端设有滤水口8;所述制冷器3设于所述储水区7内,所述储水区7的出水口处设有循环水泵9,所述循环水泵9的出水口与所述循环冷却管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药液冷却箱4的侧壁呈中空结构10,且该循环冷却管2的出水口一端连接至所述中空结构10内,所述中空结构10的另一端通过循环管道连接至所述沉淀区6内;所述药液冷却箱4的内侧壁上均布设有若干冷却棒12,且该冷却棒12的一端伸入所述中空结构10内。

在使用时,制冷器3就将储水区7内的水进行制冷处理,当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4内时,循环水泵9工作,冰水通过循环冷却管2进入药液冷却箱4的中空结构10内,与冷却棒12的一端接触,冷却棒12的另一端与药液冷却箱4内的药液接触,中空结构10中的冰水温度大大低于药液的温度,通过冷却棒12的热传递性能快速进行热转换,同时冰水流过时带走一部分药液冷却箱4内侧壁上的温度,冷却后的药液从药液出口14进入下一步工序中,而使用后的冰水进行沉淀区6内进行沉淀,当沉淀区6内的水位高于挡板上的滤水口8时,水自然流向储存区内,已达到水循环使用的优点,且带有温度的水在沉淀区6内进行了一次沉淀,使得温度消散一些,便于后续的使用。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冷却棒12呈六边形结构或八边形结构或十边形结构。

将冷却棒12设置成六边形结构或八边形结构或十边形结构是为了增大冷却棒12与药液的接触面积,使得药液冷却更加迅速。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药液冷却箱4的药液进口13设于药液冷却箱4的其中一侧壁上,药液出口14设于药液进口13的相对一侧壁上;所述循环冷却管2的出水口连接至药液冷却箱4的顶部,且靠近药液进口13的一端;所述循环管道设置在药液冷却箱4的底部,且靠近药液出口14的一端。

将药液进口13设置在药液冷却箱4的一侧壁,且循环冷却管2与药液进口13处于同一侧,是为了使得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4后冷却时间更久,同时将循环管道设置在药液冷却箱4的底部是为了方便使用后的冰水快速排出。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冷却棒12采用铜制成。

冷却棒12采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热性能较好。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药液冷却箱4的侧壁的中空结构10的宽度为3cm-5cm。

将药液冷却箱4的侧壁的中空结构10的宽度设置成3cm-5cm是为了避免中空结构10宽度过大造成能源浪费,宽度过小造成冷却不充分。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15、报警器16和液位传感器17,所述液位传感器17设于所述储水区7内,所述控制器15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循环水泵9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15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制冷器3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15的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报警器16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15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17的信号输出端。

在使用时,控制器15(为现有常规控制器15)先控制制冷器3就将储水区7内的水进行制冷处理,当药液进入药液冷却箱4内时,控制器15控制循环水泵9工作,冰水通过循环冷却管2进入药液冷却箱4的中空结构10内,与冷却棒12的一端接触,冷却棒12的另一端与药液冷却箱4内的药液接触,中空结构10中的冰水温度大大低于药液的温度,通过冷却棒12的热传递性能快速进行热转换,同时冰水流过时带走一部分药液冷却箱4内侧壁上的温度,冷却后的药液从药液出口14进入下一步工序中,而使用后的冰水进行沉淀区6内进行沉淀,当沉淀区6内的水位高于挡板上的滤水口8时,水自然流向储存区内,已达到水循环使用的优点,且带有温度的水在沉淀区6内进行了一次沉淀,使得温度消散一些,便于后续的使用,当储水区7内的水位低于液位传感器17的安装位置时液位传感器17将信号反馈给控制器15,控制器15控制报警器16进行报警,提醒使用者加水,加水口设置在储水区7的顶部(图中没有表达出来)。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