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2814阅读:13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高氨氮废水在生化处理中氨氮去除效率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肥、焦化、石化、制药、食品、垃圾填埋场等,大量氨氮废水排入水体不仅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黑臭,加大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甚至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据报道,2001年我国海域发生赤潮高达77次,氨氮是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高浓度氨氮废水造成的污染。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生化联合法等。由于经济多方面原因,物理法和化学法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外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废水中某些细菌的生物氧化与还原作用实现的,其中,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十分关键,能将水中的氨氮转化成为硝态氮。而硝化细菌属于自养菌,生长速率低,在与异养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如何维持生化系统中硝化菌的数量成为关键。目前,对于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的城镇污水等而言,生化处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氨氮浓度高于200mg/L的废水尤其是工业废水而言,生化效果往往较差,生化出水氨氮浓度超出国家或者行业排放标准。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高氨氮废水在生化处理中氨氮去除效率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化装置,所述生化装置包括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的生化反应区、投加入所述生化反应区内的蛭石。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氨氮废水引入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生化反应区;向所述生化反应区内投加蛭石。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生化装置,通过在生化反应区内添加的蛭石,一方面作为微生物载体,有效避免了硝化菌的流失,提高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从而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氨氮吸附剂,去除部分氨氮,从而使高氨氮废水脱氮效果得到了提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用于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生化装置,包括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的生化反应区、投加入所述生化反应区内的蛭石。所述蛭石基于较高的层电荷数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和较强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能力,可用作吸附剂、助滤剂、化肥的活性载体、海水油污吸附等。本发明通过在生化反应区内添加的蛭石,一方面作为微生物载体,有效避免了硝化菌的流失,提高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从而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氨氮吸附剂,去除部分氨氮,从而使高氨氮废水脱氮效果得到了提升。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具有用于处理氨氮废水的细菌。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具有合适的表面积,且所述蛭石颗粒间的间隙能够满足氨氮废水的循环或流动;对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好。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该有效体积为用于处理氨氮废水的体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氨氮废水引入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生化反应区;向所述生化反应区内投加蛭石。两步骤的顺序可以颠倒操作,均能达到处理效果。该方法中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具有用于处理氨氮废水的细菌。该方法中引用的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具有合适的表面积,且所述蛭石颗粒间的间隙能够满足氨氮废水的循环或流动;对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好。该方法中的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该有效体积为用于处理氨氮废水的体积。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生化装置、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对氨氮废水的处理。实例一所述生化装置采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预处理出水,该废水盐含量高达3.5%,氨氮浓度高达500mg/L,投加蛭石前废水氨氮去除效率较低,出水氨氮在35mg/L以上。向生化装置中投加蛭石,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2.0mm,蛭石投加体积为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5%。表1为进水水质及蛭石投加前后生化出水氨氮指标对比。表1进水水质及蛭石投加前后生化出水指标对比工艺段氨氮浓度(mg/L)原水450~550蛭石投加前出水35~62蛭石投加后出水0.5~4.6加入蛭石作为微生物载体以及吸附剂后,微生物生长良好,出水氨氮显著降低,氨氮去除负荷达到0.3kg/(m³.d)以上,氨氮去除率由投加蛭石前的90%提高到投加蛭石后的99%以上,满足排放要求。实例二所述生化装置采用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该废水盐含量高达2.2%,正常进水氨氮浓度高达220mg/L以上,投加蛭石前废水氨氮去除效率较低,出水氨氮均在25mg/L以上。向生化装置中投加蛭石;蛭石颗粒范围为2.0mm~5.0mm,蛭石投加体积为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投加位置为生化装置反应区。表2为进水水质及蛭石投加前后生化出水氨氮指标对比。表2进水水质及蛭石投加前后生化出水指标对比工艺段氨氮浓度mg/L原水220~300蛭石投加前出水25~66蛭石投加后出水0.4~4.8加入蛭石作为微生物载体以及吸附剂后,微生物生长良好,氨氮去除率由投加蛭石前的85%左右提高到投加蛭石后的98%以上,满足排放要求。装置运行期间,受到两次冲击,进水氨氮浓度分别为608mg/L和529mg/L,出水氨氮仍能稳定在1mg/L以下。实例二所述生化装置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该废水盐含量高达2.8%,氨氮浓度高达400mg/L,投加蛭石前废水氨氮去除效率较低,出水氨氮在50mg/L以上。向生化装置中投加蛭石;蛭石颗粒范围为1.5mm~4.0mm,蛭石投加体积为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8%,投加位置为生化装置反应区。表3为进水水质及蛭石投加前后生化出水氨氮指标对比。表3进水水质及蛭石投加前后生化出水指标对比工艺段氨氮浓度mg/L原水275~425蛭石投加前出水54~92蛭石投加后出水6.6~14.3加入蛭石作为微生物载体以及吸附剂后,微生物生长良好,出水氨氮显著降低,氨氮去除负荷达到0.25kg/(m³.d)以上,氨氮去除率由投加蛭石前的79%左右提高到投加蛭石后的95%以上,满足排放要求。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通过在生化反应区内添加的蛭石,一方面作为微生物载体,有效避免了硝化菌的流失,提高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从而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氨氮吸附剂,去除部分氨氮,从而使高氨氮废水脱氮效果得到了提升。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