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高效综合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9473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关于化工厂的污水的高效综合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萃取剂是用于萃取的功能化学试剂,大多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工业中在制备萃取剂时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其中污水中主要含有用于生产萃取剂的相关油液,以及一些有机物,其中油液可以重复利用,有机物需要进行分解处理,以防止排出的污水污染环境。为了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使排出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所以需要将污水中的油液回收利用,同时让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的分解。现有技术中,有机污水的处理是通过生物降解的方法进行处理,针对污水中掺杂的油液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装置进行回收利用,所以现在急需一种在生产萃取剂的过程中,能将产生的污水进行综合处理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回收油液并能分解有机物的污水的高效综合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基础方案为污水的高效综合处理装置,主要在于,包括油水分离器、三维电解槽和微生物分解池,油水分离器上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油口,出油口位于油水分离器上部;三维电解槽通过管道与油水分离器底部接通,微生物分解池通过管道与三维电解槽接通,微生物分解池上设有排污口。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制造萃取剂所排出的污水通过油水分离器首先将可以重复利用的油液从中分离出来,从出油口排出进行循环利用;由于污水中含有许多大分子的有机物,当污水进入三维电解槽时,通过三维电解的作用使得大分子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然后被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污水进入到微生物分解池时,将会对有机物进行彻底分解,从而达到了污水综合处理净化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污水中所含有的油液分离出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三维电解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果,解决了污水中有机物降解难的问题;微生物分解池的效果在于不仅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彻底分解,还对污水中其他物质进行分解。

对基础方案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1,油水分离器上部设有分层管,分层管呈锥台形,分层管底部与外缘油水分离器内壁固定连接。这样可以让油水分离器内部的横截面积越来越小,使分离出的油液分层更加明显,使用时油液会从分层管顶端向两边溢出,从而从出油管排出的油液更加纯正。

对优化方案1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2,分层管外套设有倾斜的圆环,圆环外缘与油水分离器内部相接,出油口底端贴于圆环低端设置。从分层管上端向四周溢出的油液可以沿着圆环倾斜的方向流向一边,从而便于从出油管中流出。

对基础方案和优化方案1、2分别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3,油水分离器内安装有离心叶轮。通过离心叶轮的旋转,使得污水中油水分离的效果更好。

对优化方案3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4,三维电解池内壁设有绝缘层。通过设置绝缘层可以使得在电解过程中防止漏电,从而减小电能的损耗。

对优化方案3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5,还包括蒸汽加热管,蒸汽加热管一端连接有蒸汽发生器,蒸汽加热管另一端通入到微生物分解池内。通过向微生物分解池内通入蒸汽来实现加热,使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快其代谢,利于污水中污染物的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污水的高效综合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号说明:油水分离器1、分层管2、圆环3、离心叶轮4、三维电解槽5、微生物分解池6。

如图1所示的污水的高效综合处理装置,主要包括油水分离器1、三维电解槽5和微生物分解池6,油水分离器1内的上部安装有呈锥台形的分层管2,分层管2的底部外缘焊接固定在油水分离器1的内壁上,分层管2外倾斜套接与油水分离器1内壁相接的圆环3,在紧贴圆环3低端处的油水分离器1侧壁上开有出油口,另外,在油水分离器1的中部开设进料口。油水分离器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安装离心叶轮4,该离心叶轮4由电机带动旋转。三维电解槽5位于油水分离器1旁边,并通过管道与油水分离器1的底部接通,三维电解槽5的内壁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的材料为无机绝缘材料,具体为大理石。微生物分解池6同样通过管道与三维电解槽5连通,并且微生物分解池6内均匀安装有四根蒸汽加热管,蒸汽加热管通过蒸汽发生器实现向内部通入蒸汽,所通入的蒸汽温度可以通过对蒸汽发生器进行相应的设置,使温度控制在30℃-40℃,另外微生物分解池6内设有排污口。

在处理制备萃取液所产生的污水时,首先污水从进料口进入到油水分离器1内,通过离心叶轮4的转动离心作用,使油液和水分离,其中密度较小的油液浮于上层,并从分成管2的顶部向四周溢出,最后从出油管排出循环利用。分层后的污水进入到三维电解槽5,通过电解产生的氧自由基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快速分解,并最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当被降解后的污水进入到微生物分解池6时,其内的微生物会对里面的其他有害物质进行分解,以及对还未分解完全的有机物做进一步的分解,最后使得所排放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