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1508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污染浓度高,处理难度大一直以来是环保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而对于工业废水处理方法中,厌氧处理则以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以及可以产生可利用能源沼气等优势成为工业废水处理的重点关注对象。

厌氧废水处理是一种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它又是把废水的处理和能源的回收利用相结合的一种技术,是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体系的一个核心部分,其产物可以被积极利用而产生经济价值。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主要为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以及上升式污泥流化床UASB反应器等。对于高容积负荷IC和EGSB反应器,其除了内置三项分离器的不同外,主要还有循环系统的不同,IC采用内循环,而EGSB属于外循环,其目的是为了稀释进水,增大上升流速,产生水力搅拌使得泥水充分混合接触。但对于各自在运行中产生的循环效果以及运行的控制上都有控制难点。

IC内循环系统内循环效果与污泥活性和沼气产生量有密切联系,内循环效果由运行条件及运行控制效果决定,启动初期沼气产量低,内循环量小,而要提高混合效果只能通过提高进水流量。且对于硬度比较高的废水来说,循环部位主要为下层分离器位置,碱度及COD浓度较高,比较容易引起钙化。另外,其内部采用两层三项分离器,由于三项分离器集气、固、液三项分离于一体,分离时间短,在上升流速较高,以及采用絮状污泥的情况下,絮状污泥相对颗粒污泥沉降速度较慢,会发生跑泥的现象。

而EGSB采用外置循环泵进行外循环,可以通过外循环控制上升流速,但相比内循环能耗高。另外EGSB只有一层脱气沉淀装置设置在上部,沼气通过脱气模块分离后从上部储气空间排出,但相比IC两层三项分离器的设置,容积负荷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用以解决现有反应器中的内循环IC反应器循环效果局限、三项分离器对絮状污泥容易跑泥。EGSB外循环反应器外循环能耗大、一层三项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容积负荷较低等局限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污泥顶和污泥顶上的反应器,污泥顶下面设有一套布水管与所述污泥顶组成布水系统,该反应器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层三项分离器、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还包括脱气罐,所述脱气罐设置在反应器顶部;脱气罐连接上升管及下降管,及上部沼气排放管;该布水系统、三项分离器、上升管、脱气罐、下降管形成内循环;该脱气沉淀模块、安装循环泵的循环管道和布水系统形成外循环。

所述的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气罐设置在反应器顶部。

所述的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的反应器内的第一层三项分离器上部为具有污泥悬浮层的精处理区,该精处理区也具有沼气排放管。

所述的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水系统布水管与具有泵的配水系统的管路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内循环IC反应器循环效果局限、三项分离器对絮状污泥容易跑泥。EGSB外循环反应器外循环能耗大、一层三项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容积负荷较低等局限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结合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产生的内循环动力、三项分离于一体的高效式设计,同时巧妙地利用外循环反应器外循环运行操作灵活,效能稳定有保障,非常适合于处理高浓度,水质波动大的工业废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一种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Bio-TC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污泥顶101,污泥顶101下面设有一套布水管,与所述污泥顶101组成布水系统,用以均匀布水;所述反应器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组成反应器内部两级分离。一上升管105、下降管106组成内循环系统。以及外循环管107和外循环泵108组成外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脱气罐104,所述脱气罐104设置在反应器顶部;脱气罐104连接上升管105及下降管106,及上部沼气排放管109。

所述的三项分离器102,集固、液、气三项分离于一体;所述的脱气沉淀模块103,脱气与沉淀分开进行。

所述的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及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模块化设计、由进口PP材料制作。

所述的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和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分离出的沼气各自收集系统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可以为:

需要处理的废水使用高效的配水系统由反应器底部泵110入反应器,经由配水系统配水后,由污泥顶101均匀布水,与反应器内的厌氧污泥均匀混合。向上通过污泥床层与厌氧细菌发生生物反应后,经过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进行气、固、液三项分离,大部分沼气在这里经过沼气上升管105提升到罐顶设置的脱气罐104,进行沼气的进一步分离,而脱下的水再通过下降管106流至污泥顶布水系统,与进水又一次循环混合,实现废水的内循环。

之后经过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后的废水进入污泥悬浮层。这个区域属于上部的精处理区,废水被进一步处理,污泥床层未来得及降解的有机物在这里被进一步降解。该精处理区也具有沼气排放管111。这里生成的沼气量相对较少,被上部设置的独特的沉淀模块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固液分离、脱气模块去除沼气后,流至出水管路出水。厌氧反应器顶部有一个较大的储气空间,保证沼气较稳定地进入后续沼气利用系统。另外为了达到充分的混合效果及抗负荷冲击,设置有循环泵108,部分废水从反应器上部循环管道107经循环泵108将水回流至进水母管,与原水进行均匀混合后,再通过配水系统均匀进入反应器,以调节反应器的上升流速。此部分水力循环不通过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为模块下部的水进行循环,能保持内部泥水充分混合的情况下而不影响脱气沉淀模块的分离效果。

BIO-TC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内循环由沼气产生的汽提作用产生,无需能耗既可以进行循环效果,而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属于产生沼气最多的部分,因此内循环设置在这里。而外循环采用循环泵108进行,循环部位为污泥量较少的污泥悬浮层,可以利用这里的水进行循环,有效应对高浓度的进水,且经过污泥床层后的废水碱度相对较低,这里的水循环可以减轻污泥钙化的风险。

另外,本实用新型BIO-TC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外循环部分可以根据废水及运行需要进行切换,如果内循环系统较好,进水浓度较低,可以不进行外循环,节省能耗;当进水浓度较高、或者反应器启动初期及反应器活性下降内循环效果变差时,这些情况就可以采用外循环,通过外循环控制上升流速,稀释进水COD浓度,保证反应器的有效运行。

本实用新型内外双循环反应器的不同还在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分离装置的特殊设计。第一层采用三项分离器102,为高效气、固、液三项分离系统,设置在污泥浓度较大,沼气产量较多的下部作为第一层三项分离装置102;而经过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后未被分离的污泥,在一二层分离器之间发挥进一步的去除有机物的作用,之后经过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的沉淀模块分离。而第二层脱气沉淀模块103不同于第一层三项分离器102,其采用沉淀模块和脱气模块分开进行的方式,这样对于反应器上部部分颗粒较小或者絮状污泥有很好的分离沉淀效果,避免污泥流失的情况。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内循环IC反应器循环效果局限、三项分离器对絮状污泥容易跑泥。EGSB外循环反应器外循环单一、能耗大、一层三项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容积负荷较低等局限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结合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产生的内循环动力、三项分离于一体的高效式设计,同时巧妙地利用外循环反应器外循环运行操作灵活,效能稳定有保障,非常适合于处理高浓度,水质波动大的工业废水。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