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8539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油泥包括油田井场作业后清理井场产生的油、泥、水等混合物,油田、石化行业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传统技术中油泥处理的一般过程为将油泥加水混合搅拌中在高温下加热,加入破乳剂稳定剂等经化学调质破乳,再进行离心脱水,分离出轻质油、水和泥砂。但油泥处理中的废液中仍然含油和固体的砂泥等物质,含水量为75%。废液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地下水,其中的有害物质会危害人类健康。而对废液的处理一般会采用自然沉淀,将含油的可燃部分取出,剩余填埋,废液中油的回收率低,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废液处理油回收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包括圆柱形的内筒体,内筒体的上部和下部都开口、封闭的外筒体,外筒体的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锥形沉淀腔,内筒体套设在外筒体的内部,在内筒体的圆柱形壁的外侧设有多个加热管,在外筒体的顶部设有两个进液管,向下延伸入靠近筒体的中下部。在外筒体的顶部外侧中心附近设有电机,电机轴连接转动杆,转动杆伸入内筒体的内部并向下延伸入内筒体的底部。在转动杆的下部连接搅动轮。该搅动轮为大致锥形,在锥形轮的表面上有螺旋形的凹槽。在内筒体的中部设有收油盘,该收油盘是一个截锥形盘,小直径端朝上,大直径端朝下。进液管位于收油盘的小直径端的开口内。在收油盘的底部与内筒体连接处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油管,内筒体在下部附近设有开口,与该排水管的一端连接,排水管穿过外筒体的侧壁设置在外筒体的外部。内筒体的底部与外筒体焊接且由多个支脚支撑。外筒体锥形沉淀腔位于内筒体的下部,在沉淀腔的底部设有排泥管。
[0005]所述加热管使得内筒体的温度在80?180°C,使用时可以控制加热管的加热时间和温度。
[0006]所述进液管的长度相同或不同。
[0007]所述出油管和排水管的外端都设有阀门。
[0008]相比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泥处理装置,以此方法,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对于油泥经一次分离后的废液进行了油、水、泥的进一步分离,提高了油的回收率。该废液处理装置采用旋流分离技术将废液中的油沿内筒体向上在筒体上部排出,而水在中部排出,对于密度较大的泥砂经过沉淀在下部排出,使排出的水更符合排放水平,排出的泥砂可进行安全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环境保护,废液处理的经济性和节能性显著。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空心钻内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内筒体,2.外筒体,3.加热管,4.收油盘,5.出油管,6.排水管,7.进液管,8.进液管,9.电动机,10.转动杆,11.搅动轮,12.锥形沉淀腔,13.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3]实施例1: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包括圆柱形上部和下部都开口的内筒体1、封闭的外筒体2,外筒体2的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锥形,内筒体I套设在外筒体2的内部,在内筒体I的圆柱形壁的外侧设有多个加热管3,加热管3使得内筒体的温度在80?180°C,使用时可以控制加热管的加热时间和温度。在外筒体2的顶部设有两个进液管7、8,输入油泥处理的废液,进液管7、8的长度可以相同,向下延伸入靠近筒体的中下部。在外筒体I的顶部外侧中心附近设有电机9,电机轴连接转动杆10,转动杆10伸入内筒体I的内部并向下延伸,一直延伸入内筒体I的底部附近。在转动杆10的下部连接搅动轮11。该搅动轮为大致锥形,在锥形轮的表面上有螺旋形的凹槽。电动机9驱动转动杆10带动搅动轮11旋转,使进入内筒体I内的废液形成涡流利于分离废液中的油、水和泥砂。由于内筒体I内处于较高温度环境下,废液中的油类物质密度小向上运动。在内筒体I的中部设有收油盘4,该收油盘4是一个截锥形盘,小直径端朝上,大直径端朝下。进液管7、8位于收油盘4的小直径端的开口内。分离的油向上运动进入内筒体的上部,在收油盘4上进行收集,在收油盘4的底部与内筒体I连接处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油管5,内筒体I与收油盘4连接处的筒壁上设有出油孔,出油管5 —端与出油孔相连另一端穿出外筒体2的外部,在出油管5的另一端还设有控制阀门。废液经过旋流分离出的水由排水管6排出,内筒体I在下部附近设有开口,与该排水管6的一端连接,排水管6穿过外筒体2的侧壁设置在外筒体的外部,且排水管6的另一端设有开关阀门。内筒体I的底部与外筒体2焊接且由多个支脚14支撑。外筒体2锥形沉淀腔12位于内筒体I的下部,废液中密度大的泥砂等物质下落入沉淀腔中,在沉淀腔中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和沉淀。在沉淀腔的底部设有排泥管13,将沉淀的泥砂等物质排出,该排泥管上设有阀门。
[0014]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用描述,只是在外筒体2的顶部设有的两个输入油泥处理废液的进液管7、8向下延伸入靠近筒体的中下部,进液管7、8的长度不同,进液管8的长度较长,更靠近搅拌轮,有利于形成旋流进行分离。
[001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包括圆柱形的内筒体(I)、封闭的外筒体(2),内筒体(I)的上部和下部都开口,外筒体(2)的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锥形沉淀腔(12),所述内筒体(I)套设在所述外筒体(2)的内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筒体(I)的圆柱形壁的外侧设有多个加热管(3),在所述外筒体(2)的顶部设有两个进液管(7、8)向下延伸入靠近筒体的中下部,在所述外筒体(I)的顶部外侧中心附近设有电动机(9),所述电动机(9)的轴连接转动杆(10),所述转动杆(10)伸入所述内筒体(I)的内部并向下延伸入所述内筒体(I)的底部,在所述转动杆(10)的下部连接搅动轮(11),所述搅动轮(11)为大致锥形,在锥形轮的表面上有螺旋形的凹槽,在所述内筒体(I)的中部设有收油盘(4),所述收油盘(4)是截锥形盘,小直径端朝上,大直径端朝下,所述进液管(7、8)位于所述收油盘(4)的小直径端的开口内;在所述收油盘(4)的底部与所述内筒体(I)连接处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油管(5),所述内筒体(I)在下部附近设有开口,与排水管(6)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水管(6)穿过所述外筒体(2)的侧壁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外部,所述内筒体(I)的底部与所述外筒体⑵焊接且由多个支脚(14)支撑;所述外筒体(2)的锥形沉淀腔(12)位于所述内筒体(I)的下部,在所述沉淀腔(12)的底部设有排泥管(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进液管(7、8)的长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进液管(7、8)的长度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5)和排水管(6)的外端都设有阀门。
【专利摘要】一种油泥处理后产生废液的处理装置,包括圆柱形的内筒体(1)、封闭的外筒体(2),在所述内筒体(1)的圆柱形壁的外侧设有多个加热管(3),在所述外筒体(1)的顶部外侧中心附近设有电动机(9),所述电动机(9)的轴连接转动杆(10),在所述转动杆(10)的下部连接搅动轮(11),所述搅动轮(11)为大致锥形,在锥形轮的表面上有螺旋形的凹槽,在所述内筒体(1)的中部设有收油盘(4),所述收油盘(4)是截锥形盘,小直径端朝上,大直径端朝下;在所述收油盘(4)的底部与所述内筒体(1)连接处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油管(5),所述内筒体(1)在下部附近设有开口与排水管(6)连接。该处理装置提高了油回收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率。
【IPC分类】C02F103/10, C02F1/52, C02F1/40, C02F1/02
【公开号】CN204643887
【申请号】CN201520320802
【发明人】梁玉海, 张俊锋, 于国明, 刘 东, 高继功, 刘德华, 崔志峰, 战宁, 赵蕾
【申请人】东营金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