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6920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装置,更具体地说,是结合对硅藻土的物理性能研究,设计的将硅藻土用于工业废气过滤净化装置;并依据新型材料性能,设计使用布袋除尘结构,综合实现对高浓度大风量的工业废气进行过滤净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解决在工业区和部分建在市区、乡村的企业,因工业废气造成円益凸显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专家调査国内外现行使用的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装置,加以比较;并组织人力,对国际专利分类号下F23J中,有关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装置清除或处理,以及烟道除尘装置的专利文献;C06D中,关于烟雾处理装置的专利文献;B08中,关于清洁技术的相关文献,等国内外相关技术对比,而研究和设计的技术装置。
目前,大多工业废气净化装置使用活性炭实现工业废气的过滤净化。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催化的化学反应性能,同时化学与物理性能又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并不断完善,逐歩形成了对工业废气中分子量大的气体、沸点高的气体、具有挥发性有机气体,包括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通过很好的吸附能力功能而过滤净化工业废气。也可以清除一些平时难以对付的气体。不少技术也表达了活性炭滤材再生处理实现持续利用的方法。
但研究同时也发现,活性炭由于常规是使用固体形态的结构,在处理废气的量上受到限制,且再生处理较为复杂;在传统活性碳过滤装置种,采用活性碳吸附过滤层结构中,易受过滤室空间大小限制,如吸附过滤层不能过多,以及风压阻力问题的制约;以及在一些废气处理中停机进行再生处理,给实际生产带来诸多问题,综合造成了过滤净化工业废气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尤其对大风量、高浓度,和分子量小、臭气重的工业废气处理,问题尤为明显;亟待从根本解决问题而研究本技术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以克服现有过滤装置的技术缺点为目的,尤其在解决高浓度、大风量、低分子的工业废气过滤中的技术缺陷,设计了一种包括选用硅藻土替换活性碳材料的技术方案;并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改进,从而提供一种工业废气吸附过滤装置,突出解决高浓度、大风量的工业废气过滤问题。
这种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如附图一,其结构是废气管道和硅藻土管道连接至硅藻土过滤室的下部,废气管道前安装有进气阀门,硅藻土管道前装有硅藻土储料罐、螺旋搅料器。硅藻土过滤室的上部装有以挂钩方式安装的布袋阵列,布袋阵列上方装有压缩空气气嘴。硅藻土过滤室下部是锥形结构,并装有搅拌器、废料回收阀门和废料回收罐。硅藻土过滤室右侧顶部装有排气烟囱,排气烟囱中部装有一个引风机。其中进气阀门、储料罐、螺旋搅料器、过滤室、搅拌器、引风机、压縮空气罐、电磁阀、压縮空气管、废料回收罐、消音装置、排气烟囱、废料回收阀门与技术改进相关;特别的改进是,在过滤装置使用细粉的硅藻土材料,替换目前的活性碳,有效加大废气吸附过滤面积,使废气通过粉尘硅藻土结构有效排除臭气,结构性地增大废气处理量。并为增强高浓度、大风量工业废气处理的效果,所属处理装置使用硅藻土材料时,利用了布袋式除尘器结构,取代活性碳的吸附过滤固体棒材、板材。而且,所述的硅藻土布袋过滤装置,这种处理装置使用挂钩方法阵列形成;在高浓度、大风量的情况下,起码要88个以上布袋结构,并可根据废气浓度和净化要求有所调整,按照废气浓度随过滤的变化,使用不同密疏结构便捷分布在过滤室多个过滤层中。与此同时,由于所属处理装置,使用硅藻土材料过滤和由于操作便捷布袋式除尘器的效果,过滤性能明显改善,从而对搅拌器、引风机、压縮空气罐、压縮空气管、废料回收罐、消音装置、排气烟囱、废料回收阀门等相关部分的使用安装技术要求指标,明显放宽,故因整体技术结构因素,而有效地降低了设备与工程安装的结构性困难;从而降低了各种工程费用和简化了环境处理难度,縮
短工期等。
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由于材料物理替代和由此结构性改进,如由于硅藻土的个体微小,可达到纳米级;具有孔隙度大,吸附性强,化学性质稳定,体轻、质软、隔音、耐磨、可耐1400度高温等特点。在相同的面积中,比活性碳要多五六千倍的小孔,具有极强的物理吸附功能和离子交换功能而带来的性能,特别是对高浓度、大风量工业废气处理具有显著效果外,该技术显著表现出的其他工程建设有益效果,还有
1、 在选用硅藻土替换现有技术的活性碳材料,并利用布袋除尘器的原理设计,大量加大了废气吸附过滤的面积,有效扩大了可以过滤工业废气的范围。如可以对苯类、酮类、醇类、酯类、萘类、醌类、酐类、胺类、醛类、环已烷、环己烯、环已酮、甲硫醇、乙硫醇、丁硫醇、CS2等废气,进行有效过滤净化。从而,也可以解决很多行业在现行技术过滤时遇到的废气过滤中的显著问题。本实用新型从扩大可吸附过滤废气的种类与程度方面,对优化环境保护、改善工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工业生产能力等方面,从综合角度都显示了技术价值;
2、 该技术相应采用的布袋除尘器结构,在离心风机作用下,将含尘气体捕吸到过滤室,粉尘经布袋过滤后,被阻留在布袋表面;当吸附在滤袋外表面的粉尘层达到一定量时,自动清灰机构及时启动,使用压縮空气将表面粉尘吹落,通过废料收集装置排出,这样将尽可能延长设备工作时间,避免或縮短设备停机时间,从而改变活性炭吸附材料再生处理需要停机和操作上的麻烦;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操作便捷省时。不停机过滤净化的意义重大的原因常常在于,有利于避免积累性使用尚未再生的活性碳吸附过滤材料,而带来的不可预料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适应多种生产方式环境问题的解决,既提高效率,也便于环保要求推广实施;
3、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通过物理性能研究后,设计的硅藻土过滤室,达到和超过环保要求效果明显。同时,利用布袋除尘原理设计结构分布,统计研究出按照废气浓度随过滤的变化,使用不同密疏结构,便捷分布在过滤室多个过滤层中,且使用安装替换方便的挂钩结构,等一系列严谨技术设计工作,进一歩提高性能,在工业实验与应用中均可大大超过目甜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如经中国石油环境监测总站测定的检测报告见说明书附图二)。不仅有效改善现有工业污染,也为新建企业的污染达标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的更大改善空间。
该实用新型的技术再发展方面,在拓展应用研究空间方面,也有广泛前景。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由于装置的系统性较强,为便于说明,对工作原理图中必要部分的标号说明如下1进气阀门;2硅藻土储料罐;3螺旋搅料器;4布袋;5硅藻土; 6硅藻土过滤室;7观察孔;8搅拌器;9引风机;IO压縮空气罐;ll电磁阀;12压縮空气管;13气嘴;14废料回收罐;15消音装置;16排气烟囱;17废料回收阀门。
图2是环保局对形成设备的本使用新型案例所做的检测报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可结合工作原理图加以阐述。
具体实施的基本流程,是在硅藻土储料罐2中放置硅藻土;打开螺旋搅料器3,使硅藻土均匀进入管道;打开引风机9,利用引风机产生的负压,使进入管道的硅藻土均匀附着在布袋4表面,在布袋表明形成一层硅藻土过滤层5;这时,打开进气阀门l,将捕集的废气引入硅藻土过滤室6,通过硅藻土过滤层进行吸附净化;并使得洁净空气通过排气烟囱排出16实验证明,在处理严重污染情况时,使用的硅藻土过滤层的布袋结构为100—120个,效果良好,起码为88个以上的布袋按结构分布,并在反复研究比较中根据废气浓度和净化要求,
可做适当调整,对高浓度、大风量工业废气处理显效。
具体实施的操作维护,是在布袋表面硅藻土自动脱落到硅藻土过滤器锥形底部时,启动风机并开动过滤器底部螺旋搅拌器8,使硅藻土再均匀分布到布袋表面。技术上应注意硅藻土过滤层有一定厚度,经过一定时间过滤后,表层逐渐饱和;应经脱落搅拌后,可再达到硅藻土吸附功能的充分利用。
具体实施中,如果出现水分的处理,是工作一定时间后,发现测硅藻土达到饱和以及废气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导致布袋表明残留部分硅藻土不易脱落,影响吸附净化效果时,可以打开压縮空气罐10上部的电磁阀11,将高压空气通过压縮空气管12以及气嘴13进入布袋内部,将残留在布袋表面的硅藻土吹落至硅藻土过滤室的锥形底部,然后打开废料回收阀门17,将饱和的硅藻土回收至废料回收罐14,回收处理,循环应用。在实施中,也可根据废气的不同成分与温度,在设备前端相应增加高沸点组分分离槽,油气分离器,换热器,射流洗涤,冷却吸收工段,等有效措施,以达到保证高于环境指标的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法,经过了不少行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的实践验证性分析,并从吸附理论角度,可以明确归纳出更广泛应有适应性和范围;综合效果,显示出了可以对高浓度、大风量工业废气,可以进行高于国家标准的有益处理。
权利要求1. 一种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废气管道和硅藻土管道连接至硅藻土过滤室(6)的下部,废气管道前安装有进气阀门(1),硅藻土管道前装有硅藻土储料罐(2)、螺旋搅料器(3)。硅藻土过滤室的上部装有以挂钩方式安装的布袋(4)阵列,布袋阵列上方装有压缩空气气嘴(13)。硅藻土过滤室下部是锥形结构,并装有搅拌器(8)、废料回收阀门(17)和废料回收罐(14)。硅藻土过滤室右侧顶部装有排气烟囱(16),排气烟囱中部装有一个引风机(9)。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净化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最少需要88 个以上的布袋阵列,分布在过滤室的多个过滤层中。
专利摘要一种过滤净化工业废气的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废气管道和硅藻土管道连接至硅藻土过滤室的下部,废气管道前安装有进气阀门,硅藻土管道前装有硅藻土储料罐、螺旋搅料器。硅藻土过滤室的上部装有以挂钩方式安装的布袋阵列,布袋阵列上方装有压缩空气气嘴。硅藻土过滤室下部是锥形结构,并装有搅拌器、废料回收阀门和废料回收罐。硅藻土过滤室右侧顶部装有排气烟囱,排气烟囱中部装有一个引风机。
文档编号B01D46/00GK201263931SQ200820000270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1日
发明者勇 刘, 师玉堂, 冰 李 申请人:师玉堂;李 冰;刘 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