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506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用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制备的卧式推进反应器。
背景技术
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生产是以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完成酯交换反应和缩聚反应两个阶段后得到聚碳酸酯。酯交换反应后,分子量较低,因此需在 缩聚反应过程中,迅速抽除反应生成的低分子物,才能保证分子量不断增加,得到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物料的粘度不断增大,粘稠的物料中低分子物被抽除以及物料水平方向向前输送变得困难。因此,要在反应器的结构上进行特殊的考虑。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2. 02. 27公开了一件申请号为01222197x,名称为“生产聚碳酸酯的行星排列转筒/滚搅拌脱气反应器”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反应器是在壳体内设置由一个中央转筒和它的周围行星排列至少两个转筒/滚构成,中央转筒与行星小转筒/滚在其端面采用弹性连接架连接,中央转筒在端面和圆周面上设有刮板,转筒内填充填料。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2. 04. 24公开了一件申请号为01222198. 8,名称为“生产聚碳酸酯的卧式单轴转筒搅拌脱气反应器”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反应器是在壳体内设一转筒,转筒内设有隔板,并在转筒区段间内填充填料,在转筒外周设置支撑隔板及刮板,支撑隔板的外周凹槽配置滚柱,滚柱与转筒内壁保持有适当的间隙。这两个专利均具有蒸发面积大,低分子物容易抽出的优点,但结构复杂,物料的自清理效果差,不能推动物料在水平方向向前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反应器某些不适用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的制备工艺的问题,提供一种适合用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缩聚熔体物料粘度大而且需要表面更新快,迅速抽除低分子物的反应过程,同时还具备水平方向向前输送物料的能力的反应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电机、搅拌轴、进料口、出料口以及真空口,所述的进料口设置在壳体前端上部,出料口设置在壳体底部后端,真空口设置在壳体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贯穿壳体,搅拌轴伸出壳体的一端连接电机,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分布在壳体内部的搅拌轴上,每两组螺旋叶片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刮片,所述的刮片与螺旋叶片啮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所述的壳体横剖面为与搅拌轴垂直的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在搅拌轴的轴向上呈等距分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每一组至少三片,每一组中的螺旋叶片都均匀分布固定于搅拌轴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刮片,每一组至少三片,固定于壳体内壁上。上述刮片,每一组为三片,一片固定于壳体底部内壁,指向搅拌轴方向,且与地面垂直;另外两片水平对置,指向搅拌轴方向,分别固定于壳体两侧内壁上,且与地面平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旋转时与相邻的刮片之间的最小间隙为5 20m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的刮片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均为10° 70°,优选角度为30° 60° ;所述的壳体横剖面为与搅拌轴垂直的面。上述螺旋叶片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和所述的刮片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的壳体横剖面为与搅拌轴垂直的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和刮片采用实心板或者筛孔板。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I、本实用新型同目前卧式反应器相比,因为其搅拌轴上的螺旋叶片与壳体内的刮片相互啮合,因此易于物料摊薄成膜,物料表面更新频繁,成膜性好,同时具备对高粘度物料水平方向向前输送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缩聚等熔体物料粘度大、且需要快速抽除低分子物的反应过程使用。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穿过其轴心的下方,由此,蒸发室空间大,有利于高粘度熔体物料传热传质和其中的低分子物的抽出。3、本实用新型由于螺旋叶片、刮片与反应器横剖面成一定角度,且相互啮合,而且旋转时螺旋叶片与刮片的间隙小,所以易于物料自清理以及物料在水平方向向前输送。

附图I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A-A横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为壳体、2为电机、3为搅拌轴、4为进料口、5为出料口、6为真空口、7为螺旋叶片、8为刮片、9为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I、电机2、搅拌轴3、进料口 4、出料口 5以及真空口 6,所述的进料口 4设置在壳体I前端上部,出料口 5设置在壳体I底部后端,真空口 6设置在壳体I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3贯穿壳体1,搅拌轴3伸出壳体I的一端连接电机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分布在壳体I内部的搅拌轴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I内壁上的刮片8,所述的刮片8与螺旋叶片7啮合。实施例2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I、电机2、搅拌轴3、进料口 4、出料口 5以及真空口 6,所述的进料口 4设置在壳体I前端上部,出料口 5设置在壳体I底部后端,真空口 6设置在壳体I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3贯穿壳体1,搅拌轴3伸出壳体I的一端连接电机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分布在壳体I内部的搅拌轴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I内壁上的刮片8,所述的刮片8与螺旋叶片7啮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3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在搅拌轴3的轴向上呈等距分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每一组至少三片,每一组中的螺旋叶片7都均匀分布固定于搅拌轴3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刮片8,每一组至少三片,固定于壳体I内壁上。上述刮片8,每一组为三片,一片固定于壳体I底部内壁,指向搅拌轴3方向,且与地面垂直;另外两片水平对置,指向搅拌轴3方向,分别固定于壳体I两侧内壁上,且与地面平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旋转时与相邻的刮片8之间的最小间隙为5m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均为10°,优选角度为30° ;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与搅拌轴3垂直的面。上述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和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与搅拌轴3垂直的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和刮片8采用实心板或者筛孔板。实施例3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I、电机2、搅拌轴3、进料口 4、出料口 5以及真空口 6,所述的进料口 4设置在壳体I前端上部,出料口 5设置在壳体I底部后端,真空口 6设置在壳体I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3贯穿壳体1,搅拌轴3伸出壳体I的一端连接电机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分布在壳体I内部的搅拌轴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I内壁上的刮片8,所述的刮片8与螺旋叶片7啮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3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在搅拌轴3的轴向上呈等距分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每一组至少三片,每一组中的螺旋叶片7都均匀分布固定于搅拌轴3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刮片8,每一组至少三片,固定于壳体I内壁上。上述刮片8,每一组为三片,一片固定于壳体I底部内壁,指向搅拌轴3方向,且与地面垂直;另外两片水平对置,指向搅拌轴3方向,分别固定于壳体I两侧内壁上,且与地面平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旋转时与相邻的刮片8之间的最小间隙为20m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均为70°,优选角度为60° ;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与搅拌轴3垂直的面。上述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和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与搅拌轴3垂直的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和刮片8采用实心板或者筛孔板。[0049]实施例4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I、电机2、搅拌轴3、进料口 4、出料口 5以及真空口 6,所述的进料口 4设置在壳体I前端上部,出料口 5设置在壳体I底部后端,真空口 6设置在壳体I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3贯穿壳体1,搅拌轴3伸出壳体I的一端连接电机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分布在壳体I内部的搅拌轴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I内壁上的刮片8,所述的刮片8与螺旋叶片7啮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3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在搅拌轴3的轴向上呈等距分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每一组至少三片,每一组中的螺旋叶片7都均匀分布固定于搅拌轴3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刮片8,每一组至少三片,固定于壳体I内壁上。上述刮片8,每一组为三片,一片固定于壳体I底部内壁,指向搅拌轴3方向,且与地面垂直;另外两片水平对置,指向搅拌轴3方向,分别固定于壳体I两侧内壁上,且与地面平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旋转时与相邻的刮片8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2. 5m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横剖面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均为30°,优选角度为45° ;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与搅拌轴3垂直的面。上述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和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与搅拌轴3垂直的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和刮片8采用实心板或者筛孔板。实施例5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I、电机2、搅拌轴3、进料口 4、出料口 5以及真空口 6,所述的进料口 4设置在壳体I前端上部,出料口 5设置在壳体I底部后端,真空口 6设置在壳体I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3贯穿壳体1,搅拌轴3伸出壳体I的一端连接电机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分布在壳体I内部的搅拌轴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I内壁上的刮片8,所述的刮片8与螺旋叶片7啮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3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叶片7,每一组至少三片,每一组中的螺旋叶片7都均匀分布固定于搅拌轴3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刮片8,每一组至少三片,固定于壳体I内壁上。上述刮片8,每一组为三片,一片固定于壳体I底部内壁,指向搅拌轴3方向,且与地面垂直;另外两片水平对置,指向搅拌轴3方向,分别固定于壳I体两侧内壁上,且与地面平行。实施例6对照附图,对实用新型反应器的优点进行进一步说明。由前阶段过来的反应物料由进料口 4进入到反应器内,反应器搅拌轴3通过联轴器9与电机2连接,电机2带动搅拌轴3旋转,搅拌轴3上的螺旋叶片7 (动片)和刮片8 (静片)相互啮合,物料随着搅拌轴上的螺旋叶片7 (动片)旋转螺旋向,刮片8 (静片)将与之啮合的螺旋叶片7 (动片)上的物料刮下并向前传递。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由于螺旋叶片7(动片)和刮片8(静片)距离很近,其最小间隙只有5 20_,因此,在这一过程物料表面不断更新,有利于物料的传热传质,同时也有利于低分子物从物料中抽出,到达加快缩聚的目的。反应产生的低分子物由真空口 6抽走,反应完全的物料由出料口 5排出。本实用新型同目前卧式反应器相比,物料表面更新频繁,成膜性好,蒸发面积大, 有利于传热传质和低分子物的抽出,同时具备高粘度物料的水平方向向前输送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缩聚等熔体物料粘度大、且需要快速抽除低分子物的反应过程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I)、电机(2)、搅拌轴(3)、进料口(4)、出料口(5)以及真空口( 6 ),所述的进料口( 4 )设置在壳体(I)前端上部,出料口( 5 )设置在壳体(I)底部后端,真空口(6)设置在壳体(I)侧面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轴(3)贯穿壳体(1),搅拌轴(3)伸出壳体(I)的一端连接电机(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分布在壳体(I)内部的搅拌轴(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I)内壁上的刮片(8),所述的刮片(8)与螺旋叶片(7)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3)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7)在搅拌轴(3)的轴向上呈等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7),每一组至少三片,每一组中的螺旋叶片(7)都均匀分布固定于搅拌轴(3)上。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片(8),每一组至少三片,固定于壳体(I)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片(8),每一组为三片,一片固定于壳体(I)底部内壁,指向搅拌轴(3)方向,且与地面垂直;另外两片水平对置,指向搅拌轴(3)方向,分别固定于壳体(I)两侧内壁上,且与地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7)旋转时与相邻的刮片(8)之间的最小间隙为5 20mm。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均为10° 7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7)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和所述的刮片(8)与所述的壳体(I)横剖面所成的角度相同或者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7)和刮片(8)采用实心板或者筛孔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推进反应器,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用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制备的卧式推进反应器。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轴贯穿壳体,搅拌轴伸出壳体的一端连接电机,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分布在壳体内部的搅拌轴上,每两组螺旋叶片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刮片,所述的刮片与螺旋叶片啮合。本实用新型同目前卧式反应器相比,因为其搅拌轴上的螺旋叶片与壳体内的刮片相互啮合,因此易于物料摊薄成膜,物料表面更新频繁,成膜性好,同时具备高粘度物料的水平方向向前输送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缩聚等熔体物料粘度大、且需要快速抽除低分子物的反应过程使用。
文档编号B01J3/04GK202379924SQ20112056198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9日
发明者吴勇, 周楠, 沈佶, 蔡盛全 申请人: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