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滤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0418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滤油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滤油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滤油系统中是根据水和油的沸点不同原理而设计的,真空滤油系统包括初滤器﹑真空加热罐﹑油泵﹑过滤装置﹑冷凝器(即凝汽器)和真空泵等部分。真空泵将真空加热罐内的空气从真空加热罐的气相出口抽出形成真空,外界油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经过初滤器,清除较大的颗粒,然后进入真空加热罐内的加热区,经过加热等40~75℃的油通过自动油漂阀,此阀是自动控制进入真空罐内的油量进出平衡。经过加热后的油液通过喷翼飞快旋转将油分离成半雾状,油中的水份急速蒸发成水蒸气,并混合空气连续被真空泵吸入冷凝器内,进入冷凝器的水蒸气经冷却后再返原成水放出,在真空加热罐内的油液,被排油泵排入精滤器通过滤油纸或滤芯将微粒杂质过滤出来,从而完成真空滤油机迅速除去油中杂质、水份、气体的全过程,使洁净的油从出油处排出机外。为了清除掉污油里的固体杂质,真空滤油系统设计了初滤器与过滤装置等滤油装置,但是传统的滤油装置结构简单且功能单一,一种滤油装置仅能过滤一种粒度或粗细度的固体杂质,所以真空滤油系统中设置了若干滤油装置,完成初滤、精滤工作,以此保证过滤效果,多个滤油装置串联虽然能保证过滤效果,但是多个设备直接导致成本增加,设备增多即管路、阀门等配件也随之增多,增大了系统泄漏的可能性,并且在污油进真空罐前设置的初滤器、在污油出真空罐后设置的过滤装置如果过滤效果不好只能循环继续过滤,多次循环延长了设备运行的时间,造成人力资源、生产成本的浪费;而也有简单的改进方法,将过滤装置的外壳做的尽可能大,然后于外壳内串联多个滤芯、滤网等设备,虽然能够节省成本,但占用空间较大,造成搬运、使用、操作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二次滤油装置,在保证不占用过多空间的同时解决了现有真空滤油系统中为保证过滤效果而串联多个滤油装置导致成本增加、增大系统泄漏可能性、多次循环过滤造成人力资源与生产成本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二次滤油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壳体、水平设置并贯穿壳体的进油管与出油管,所述壳体内设有二次过滤网和水平设置且呈圆筒状的一次过滤器,所述一次过滤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所述上筒体、下筒体为相互结合后形成圆筒状整体的半圆柱体结构,所述上筒体内设容纳第一过滤网的上腔体,所述下筒体内设容纳第二过滤网的下腔体,于上筒体、下筒体长度方向的结合处设第一配合端、第二配合端,所述第一配合端处的上筒体设连通上腔体的上开口,所述第一过滤网一端活动设于上腔体内且设有防止其从上腔体内脱落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过滤网另一端穿过上开口接于第一配合端处的下筒体;所述第二配合端处的下筒体设连通下腔体的下开口,所述第二过滤网一端活动设于下腔体内且设有防止其从下腔体内脱落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过滤网另一端穿过下开口接于第二配合端处的上腔体;所述一次过滤器的两端分设连接上筒体与下筒体的第一防油布、第二防油布,所述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一防油布、第二防油布配合过滤一次过滤器内的污油;所述上筒体上设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一端接于上筒体外壁,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另一端接于壳体顶部内壁,所述下筒体上设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一端接于下筒体外壁,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另一端接于壳体底部内壁;所述第一防油布上设配合进油管的进油口,所述进油管一端连接进油口,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向外延伸穿出壳体;所述二次过滤网设于一次过滤器与出油管之间的壳体内,所述二次过滤网的目数大于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的目数。第一过滤网可隐藏地设于上腔体内,第二过滤网可隐藏地设于下腔体内,当污油进入一次过滤器(上筒体、下筒体、第一防油布、第二防油布)内时,产生压力将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顶开,上筒体、下筒体分离从而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被拉出,起到了一次过滤的效果,当经过几次过滤的污油从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经过后,即经二次过滤网进行二次过滤,从而在一个设备内即进行了两次过滤,不需要设置多个滤油装置串联,控制了成本,减小了泄漏隐患,并且单个本实用新型即能同时完成初滤、精滤工作,过滤效果好过传统的过滤装置,使循环过滤时间、次数减少,节省了人力资源、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将一次过滤装置的过滤件(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隐藏式设置,结构合理,当污油过滤完成时,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分别将上筒体、下筒体向内合为一体,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随之隐藏入上腔体、下腔体,缩小了所占空间,对设备内部空间利用率高,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方便使用(方便进行搬运、使用等操作);并且隐藏式的过滤件在非工作状态并未显露在外,对过滤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不论是在检修还是搬运转移中,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分别被上腔体、下腔体所保护,对比普通的过滤网、滤芯因为暴露在外,在检修、转移状态下都易被坚硬物体损坏从而丧失过滤作用,本实用新型独特的隐藏式过滤件设计,能够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呈圆筒状。圆筒状的壳体表面积较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于进油口与进油管的连接处设密封装置。强化一次过滤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一端接于上筒体外壁顶部,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另一端接于壳体顶部内壁,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一端接于下筒体外壁底部,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另一端接于壳体底部内壁。弹簧(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受力、施力均为一条直线,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施力合拢上筒体和下筒体时能使他们的结合更紧密,污油顶开上筒体和下筒体时,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受力也平衡,没有其他方向上的分力,使上筒体和下筒体不会发生歪斜,即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不会发生歪斜,从而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能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

通过上述公开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第一过滤网可隐藏地设于上腔体内,第二过滤网可隐藏地设于下腔体内,当污油进入一次过滤器(上筒体、下筒体、第一防油布、第二防油布)内时,产生压力将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顶开,上筒体、下筒体分离从而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被拉出,起到了一次过滤的效果,当经过几次过滤的污油从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经过后,即经二次过滤网进行二次过滤,从而在一个设备内即进行了两次过滤,不需要设置多个滤油装置串联,控制了成本,减小了泄漏隐患,并且单个本实用新型即能同时完成初滤、精滤工作,过滤效果好过传统的过滤装置,使循环过滤时间减少,节省了人力资源、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将一次过滤装置的过滤件(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隐藏式设置,结构合理,当污油过滤完成时,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分别将上筒体、下筒体向内合为一体,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随之隐藏入上腔体、下腔体,缩小了所占空间,对设备内部空间利用率高,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方便使用(方便进行搬运、使用等操作);并且隐藏式的过滤件在非工作状态并未显露在外,对过滤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不论是在检修还是搬运转移中,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分别被上腔体、下腔体所保护,对比普通的过滤网、滤芯因为暴露在外,在检修、转移状态下都易被坚硬物体损坏从而丧失过滤作用,本实用新型独特的隐藏式过滤件设计,能够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二次滤油装置的非工作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二次滤油装置的工作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次滤油装置的非工作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次过滤器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次过滤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次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壳体,2进油管,3出油管,4二次过滤网,5一次过滤器,5a上筒体,5b下筒体,5c第一过滤网,5d第二过滤网,5e上腔体,5f下腔体,5g上开口,5h第一限位件,5i下开口,5j第二限位件,5k第一防油布,5l第二防油布,6第一压缩弹簧,7第二压缩弹簧,8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6所示,一种二次滤油装置,包括水平设置且呈圆筒状的壳体1、水平设置并贯穿壳体1的进油管2与出油管3。

参见图3-5,所述壳体1内设有二次过滤网4和水平设置且呈圆筒状的一次过滤器5,所述一次过滤器5包括上筒体5a、下筒体5b、第一过滤网5c、第二过滤网5d,所述上筒体5a、下筒体5b为相互结合后形成圆筒状整体的半圆柱体结构,所述上筒体5a内设容纳第一过滤网5c的上腔体5e,所述下筒体5b内设容纳第二过滤网5d的下腔体5f,于上筒体5a、下筒体5b长度方向的结合处设第一配合端、第二配合端,所述第一配合端处的上筒体5a设连通上腔体5e的上开口5g,所述第一过滤网5c一端活动设于上腔体5e内且设有防止其从上腔体5e内脱落的第一限位件5h,所述第一过滤网5c另一端穿过上开口5g接于第一配合端处的下筒体5b;所述第二配合端处的下筒体5b设连通下腔体5f的下开口5i,所述第二过滤网5d一端活动设于下腔体5f内且设有防止其从下腔体5f内脱落的第二限位件5j,所述第二过滤网5d另一端穿过下开口5i接于第二配合端处的上腔体5e。

参见图6,所述一次过滤器5的两端分设连接上筒体5a与下筒体5b的第一防油布5k、第二防油布5l,所述第一过滤网5c、第二过滤网5d、第一防油布5k、第二防油布5l配合过滤一次过滤器5内的污油。

所述上筒体5a上设有第一压缩弹簧6,所述第一压缩弹簧6一端接于上筒体5a外壁顶部,所述第一压缩弹簧6另一端接于壳体1顶部内壁,所述下筒体5b上设有第二压缩弹簧7,所述第二压缩弹簧7一端接于下筒体5b外壁底部,所述第二压缩弹簧7另一端接于壳体1底部内壁。

所述第一防油布5k上设配合进油管2的进油口8,所述进油管2一端连接进油口8,所述进油管2另一端向外延伸穿出壳体1,于进油口8与进油管2的连接处设密封装置,本实施例中选用油密封圈,密封进油口8与进油管2的连接处,使油不会从两者结合处泄漏,不会影响一次过滤的效果。

所述二次过滤网4设于一次过滤器5与出油管3之间的壳体1内,所述二次过滤网4的目数大于第一过滤网5c、第二过滤网5d的目数。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于上筒体5a长度方向上设上开口5g,所述上开口5g沿上筒体5a向内延伸形成容纳第一过滤网5c的上腔体5e,所述第一过滤网5c一端活动设于上腔体5e内且设有防止其从上腔体5e内脱落的第一限位件5h,所述第一过滤网5c另一端穿过上开口5g接于下筒体5b,于下筒体5b长度方向上设下开口5i,所述下开口5i沿下筒体5b向内延伸形成容纳第二过滤网5d的下腔体5f,所述第二过滤网5d一端活动设于下腔体5f内且设有防止其从下腔体5f内脱落的第二限位件5j,所述第二过滤网5d另一端穿过下开口5i接于上筒体5a;所述上筒体5a、下筒体5b、第一过滤网5c、第二过滤网5d组成可开合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防油布5k、第二防油布5l用于密闭上述防油筒体结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