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洗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9099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联洗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产生多种废气。尤其是制药行业生产过程中在发酵、干燥、污水处理等工序产生大量的废气均带有恶臭异味,已严重影响企业的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废气的治理急需解决。而废气洗气过程是尾气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最大量处理废气,而且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但传统的洗气装置结构较为简单,只有单一的洗气功能,且洗涤效率较低,洗涤效果不好,另外洗涤塔还易发生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联洗气装置,该四联洗气装置不仅对废气洗涤效果好,且可适用于不同工艺的尾气处理中。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四联洗气装置,用于净化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包括通过管路相连接的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所述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及铁碳微电解氧化塔具有相同结构,塔内部自下而上设置有洗涤液缓存箱、填料层、及喷淋器,所述洗涤液缓存箱内设置布气管,所述洗涤液缓存箱还与塔外设置的储液箱连接,再经由塔外设置的循环泵与所述喷淋器之间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的填料层内均填充鲍尔环作为填料,所述铁碳微电解氧化塔的填料层内填充鲍尔环与铁碳球作为填料;各塔底部设置与布气管相连通的进气口,塔顶部设有排气口。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水洗塔的进气口通过变频气泵连接废气源,各塔的排布顺序沿废气走向依次为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各塔内所述填料层与洗涤液缓存箱之间设置有布气挡板。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各塔内所述喷淋器的上方设置有丝网除沫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各塔底部均设置有排液口。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各塔内壁上均设有壁流挡板。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的连接顺序可根据待处理废气的特性进行变换。

采用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联洗气装置,可对废气进行水洗、酸洗、碱洗和铁碳微电解氧化洗涤的四级洗涤处理,因而可实现对废气中不同种类组分的吸收,加强了对废气的洗涤效果;同时不同洗涤液单独循环使用,分别吸收废气中的不同种类组分,方便了对这些组分的后续处理,且降低了洗涤液的消耗量;另外,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通过管路连接,因此该四联洗气装置还可根据待处理废气特性,重新将水洗塔、酸洗塔、碱洗塔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进行排列并连接,使其可用于不同工艺路线的尾气处理。

本实用新型所述布气管的设置,可使废气均匀分布于塔体内部,使废气与洗涤液能够充分接触,用以提高对废气的洗涤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布气挡板的设置,可对进入塔内的废气进行阻挡,而使废气在分布较均匀的状态下向填料层移动,使废气在填料层内可与洗涤液能够有更充分的接触,用以提升洗涤效率;此外,布气挡板还可降低废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延长废气滞留于填料层的时间,以进一步提升洗涤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鲍尔环作为填料层的填料,可有效提高填料层的孔隙率,使废气均匀分布于鲍尔环填料中,使洗涤液与废气的接触面增大,以提高对废气的清除效率;另外,鲍尔环还具有通量大、阻力小等优点,不易造成堵塞,因此可使废气与洗涤液接触均匀、充分,有效提高了净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丝网除沫器的设置,可有效的将气体中夹带的洗涤液液滴从气体中分离出来,降低了洗涤液的物料损失,同时也防止了不同洗涤液之间发生交叉影响导致洗涤液使用寿命降低。

本实用新型所述壁流挡板的设置,可阻止洗涤液的贴壁流,使沿塔壁贴壁流的洗涤液改变方向并使洗涤液向塔中部汇集,从而使洗涤液与废气能够充分接触,让洗涤液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提高洗涤液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洗塔;2-酸洗塔;3-碱洗塔;4-铁碳微电解氧化塔;5-洗涤液缓存箱;6-布气管;7-填料层;8-喷淋器;9-循环泵;10-储液箱;11-变频气泵;12-排液口;13-丝网除沫器;14-壁流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四联洗气装置包括通过管路相连接的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各塔的排布顺序沿废气走向可依次为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同时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的连接顺序也可根据待处理废气的特性进行变换,以使其可适用于不同工艺路线的尾气处理,如废气也可先进入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随后进入与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依次连接的水洗塔1、酸洗塔2和碱洗塔3进行废气中不同种类组分的去除。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具体连接顺序,还需以不同工艺路线所排放废气的特性进行决定。

所述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具有相同的结构,于塔的内部自下而上设置有洗涤液缓存箱5、填料层7以及喷淋器8,所述填料层7采用格栅进行承托,且于格栅上设有滤网,用以防止填料层7中填料掉落至洗涤液缓存箱5中;所述洗涤液缓存箱5内设置布气管6,所述洗涤液缓存箱5还与塔外设置的储液箱10相连,储液箱10再经由塔外设置的循环泵9与所述喷淋器8之间形成循环回路。各塔底部设有与布气管6相连通的进气口,所述水洗塔1的进气口通过变频气泵11外接废气源,以使废气在进入塔内后能够均匀分布于塔体内部,使废气可与洗涤液能够充分接触,以提高对废气的洗涤效率。各塔顶部设置排气口,底部设置排液口12。

所述水洗塔1填料层7内填充鲍尔环作为填料,而水洗塔1内的洗涤液为水,废气于水洗塔1内自下向上运动,作为洗涤液的水则从喷淋器8中喷洒并于水洗塔1内自上向下运动,水与废气在填料层7相接触,废气中的大颗粒物质或是水溶性的污染物被水所吸收;而剩余废气则通过与水洗塔1顶部排气口连接的管路进入与酸洗塔2进气口相连通的布气管6中,酸洗塔2填料层7内填充鲍尔环作为填料,而酸洗塔2内的洗涤液为酸性液体,剩余废气经酸洗塔2内的布气管6均匀分布后与酸性液体相接触,废气中的碱性污染物可被酸性液体吸收;剩余废气则通过与酸洗塔2顶部排气口连接的管路进入与碱洗塔3进气口相连通的布气管6中,碱洗塔3填料层7内填充鲍尔环作为填料,而碱性塔3内的洗涤液为碱性液体,剩余废气经碱洗塔3内的布气管6均匀分布后与碱性液体相接触,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可被碱性液体吸收;剩余废气则通过与碱洗塔3顶部排气口连接的管路进入与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进气口相连通的布气管6中,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填料层7内填充鲍尔环与铁碳球作为填料,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内的洗涤液为双氧水,剩余废气在与双氧水于填料层7中接触时,铁碳球与双氧水利用铁碳微电解原理可分解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而剩余洁净气体则通过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顶部设有的排气口排出。填料层7中的鲍尔环为环氧树脂材质,可抗酸碱腐蚀,且抗高温低温,并可在水货酸碱溶液中进行长时间浸泡而无损坏;鲍尔环作为填料,可有效提高填料层7的孔隙率,使废气均匀分布于鲍尔环填料中,使洗涤液与废气的接触面增大,以提高对废气的清除效率;另外,鲍尔环还具有通量大、阻力小等优点,不易造成堵塞,因此可使废气与洗涤液接触均匀、充分,有效提高了净化效率。

进一步的,于各塔内喷淋器8的上方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3,水洗塔1内的丝网除沫器13的设置可有效的将与水接触后的废气中夹带的水分去除,避免水分进入酸洗塔2内稀释酸性液体而影响酸性液体的使用效果;酸洗塔2内的丝网除沫器13的设置可有效的将与酸性液体接触后的废气中夹带的酸性液滴去除,避免酸性液滴进入碱洗塔3内中和碱性液体而导致碱性液体寿命降低;碱洗塔3内的丝网除沫器13的设置可有效的将与碱性液体接触后的废气中夹带的碱性液滴去除,防止碱性液滴进入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内而影响双氧水的使用效果;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内的丝网除沫器13的设置,可有效的将与双氧水接触后的废气中夹带的双氧水液滴去除,防止双氧水随气体进入后续设备中造成对后续设备的腐蚀,减少后续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各塔内丝网除沫器13的设置还有效降低了洗涤液的物料损失,节省了洗涤液的成本。

另外,为了有效提高洗涤液的利用率,于各塔的塔内壁上均设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壁流挡板14,且壁流挡板14沿塔体内壁呈连续的环形布置,用以阻止洗涤液紧贴塔内壁流动,使沿塔壁贴壁流的洗涤液改变方向,并使洗涤液向塔中部汇集,从而使洗涤液与废气可充分接触,让洗涤液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在壁流挡板14的下方可形成一圈洗涤液膜,使贴近塔内壁向上流动的部分废气能与壁流挡板14下方的洗涤液充分接触,最终实现对洗涤液充分利用的目的。壁流挡板14于塔体内壁处可单层布置,也可多层布置,具体设置层数以塔体高度及壁流挡板14大小决定。

进一步的,于各塔内填料层7与洗涤液缓存箱5之间设置有布气挡板,该布气挡板可对进入塔内的废气进行阻挡,而使废气在分布较均匀的状态下向填料层7移动,使废气在填料层7内可与洗涤液能够有更充分的接触,用以提升洗涤效率;此外,布气挡板还可降低废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延长废气滞留于填料层的时间,以进一步提升洗涤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四联洗气装置在使用时,废气可经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进行四级洗涤处理,从而实现了对废气中不同种类组分的吸收,加强了对废气的洗涤效果,有效防止了废气中有害成分进入大气中造成危害;且水洗塔1、酸洗塔2、碱洗塔3和铁碳微电解氧化塔4连接顺序可根据待处理废气特性进行改变,因此该四联洗气装置可适用于不同工艺路线的尾气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所得的技术方案,都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