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1295发布日期:2018-07-10 20:45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磷酸铵反应罐,具体是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



背景技术:

磷酸铵是一种高浓度氮磷复合肥料。用磷酸铵作原料,还可配制成多种复混肥料,其主要的品种有:①硫磷酸铵。如由32%磷酸一铵和59%硫酸铵生产的品位为16—20—0的硫磷酸铵,产品的物理性好,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75.8%,比磷酸一铵高;②硝磷酸铵。代表性品种的品位有25—25—0、28—14—0等多种,系由磷酸硝酸混合酸与氨中和的产品;③尿磷酸铵。这是一种高浓度的固体复肥,有n—p型和n—p—k型,如品位为28—28—0和22—22—11等品种,一般由磷酸铵料浆或由粉粒状成品与喷淋粒化的尿素共同造粒而成,产品物理性好,适用于多种土壤与作物。

磷酸铵是含氮和磷两种营养元素的高浓度复合肥料,由氨与磷酸反应制成。

目前用于磷酸铵生产的反应罐结构简单,用于气态氨和磷酸混合不充分,反应速率慢、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包括反应罐、循环装置、压力平衡装置和加氨装置,所述反应罐底部中心位置处设有排料管,排料管上设有控制阀,反应罐底部设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支撑腿,反应罐右侧上端设有加料管,所述循环装置安装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反应罐左侧和右侧壁上,循环装置上设有循环管,循环管上安装有抽泵,抽泵固定在反应罐的外壁上,循环管下端口穿插在反应罐底部内侧,循环管另一端连通导液板,导液板设置在反应罐的内壁上,导液板内表面上设有阵列分布导液孔,所述加氨装置上设有转轴,转轴穿插在反应罐内,转轴在反应罐内设有阵列分布的转杆,转杆内部设有次导气腔,次导气腔下侧转杆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单向出气管,第一单向出气管上端连通次导气腔,次导气腔连通主导气腔,主导气腔设置在转轴内部,主导气腔上端连接口连通在导气箱内部,导气箱套设在转轴上,导气箱上端固定在反应罐顶部内侧,导气箱右侧连接有导气管,导气管上设有流量调节器,流量调节器安装在反应罐右侧外壁上,转轴上端固定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电机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反应罐顶部外侧,转轴底端固定转架,转架上设有固定环,固定环内侧通过固定杆固定在固定盘上,固定杆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二单向出气阀,固定盘和固定杆内都设有空腔且空腔连通主导气腔,所述压力平衡装置设置在反应罐顶端左侧,压力平衡装置上设有储气罐,储气罐通过固定板固定在反应罐顶部,储气罐下端安装有自力式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下端通过通气管连通到反应罐内部,储气罐左侧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上安装有抽风机,连接管另一端连通导气箱。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应罐底部设置呈漏斗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料管上设有密封盖。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气箱和转轴通过密封轴承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环下端设有阵列分布的搅拌杆。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杆环形阵列设置有九个。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储气罐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使用时,磷酸通过加料管加入到反应罐内,气态氨通过导气管导入到导气箱内,导气箱内的气态氨通过主导气腔进入到次导气腔和固定杆中,再利用第一单向出气管和第二单向出气阀进入到磷酸中,启动电机带动转轴,实现搅动过程加入气态氨,气态氨和磷酸接触充分,有利于气态氨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循环装置的设置,可利用抽泵将磷酸通过导液板导入到反应罐内部实现气态氨和磷酸循环混合,气态氨和磷酸循环混合以及搅拌混合,气态氨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速率快、效率高,同时反应罐中未反应的气态氨在顶部空腔中聚集,气压上升后通过自力式平衡阀导入到储气罐内,最后通过抽风机和连接管导入到导气箱内重新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中加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中转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储气罐1、抽风机2、自力式平衡阀3、通气管4、连接管5、转轴6、导液板7、转杆8、循环管9、抽泵10、排料管11、反应罐12、循环装置13、转架14、加料管15、导气管16、流量调节器17、导气箱18、电机19、压力平衡装置20、加氨装置21、主导气腔22、次导气腔23、第一单向出气管24、固定杆25、固定环26、第二单向出气阀27、固定盘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一种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包括反应罐12、循环装置13、压力平衡装置20和加氨装置21,所述反应罐12底部中心位置处设有排料管11,排料管11上设有控制阀,反应罐12底部设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支撑腿,反应罐12底部设置呈漏斗状,反应罐12右侧上端设有加料管15,加料管15上设有密封盖,所述循环装置13安装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反应罐12左侧和右侧壁上,循环装置13上设有循环管9,循环管9上安装有抽泵10,抽泵10固定在反应罐12的外壁上,循环管9下端口穿插在反应罐12底部内侧,循环管9另一端连通导液板7,导液板7设置在反应罐12的内壁上,导液板7内表面上设有阵列分布导液孔,所述加氨装置21上设有转轴6,转轴6穿插在反应罐12内,转轴6在反应罐12内设有阵列分布的转杆8,转杆8内部设有次导气腔23,次导气腔23下侧转杆8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单向出气管24,第一单向出气管24上端连通次导气腔23,次导气腔23连通主导气腔22,主导气腔22设置在转轴6内部,主导气腔22上端连接口连通在导气箱18内部,导气箱18套设在转轴6上,导气箱18和转轴6通过密封轴承连接,导气箱18上端固定在反应罐12顶部内侧,导气箱18右侧连接有导气管16,导气管16上设有流量调节器17,流量调节器17安装在反应罐12右侧外壁上,转轴6上端固定在电机19的输出轴上,电机19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反应罐12顶部外侧,转轴6底端固定转架14,转架14上设有固定环26,固定环26下端设有阵列分布的搅拌杆,固定环26内侧通过固定杆25固定在固定盘28上,固定杆25环形阵列设置有九个,固定杆25上设有阵列分布的第二单向出气阀27,固定盘28和固定杆25内都设有空腔且空腔连通主导气腔22,所述压力平衡装置20设置在反应罐12顶端左侧,压力平衡装置20上设有储气罐1,储气罐1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储气罐1通过固定板固定在反应罐12顶部,储气罐1下端安装有自力式平衡阀3,自力式平衡阀3下端通过通气管4连通到反应罐12内部,储气罐1左侧连接有连接管5,连接管5上安装有抽风机2,连接管5另一端连通导气箱18,使用时,磷酸通过加料管15加入到反应罐12内,气态氨通过导气管16导入到导气箱18内,导气箱18内的气态氨通过主导气腔22进入到次导气腔23和固定杆25中,再利用第一单向出气管24和第二单向出气阀27进入到磷酸中,启动电机19带动转轴6,实现搅动过程加入气态氨,气态氨和磷酸接触充分,有利于气态氨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循环装置13的设置,可利用抽泵10将磷酸通过导液板7导入到反应罐12内部实现气态氨和磷酸循环混合,气态氨和磷酸循环混合以及搅拌混合,气态氨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速率快、效率高,同时反应罐12中未反应的气态氨在顶部空腔中聚集,气压上升后通过自力式平衡阀3导入到储气罐1内,最后通过抽风机2和连接管5导入到导气箱18内重新再利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使用时,磷酸通过加料管加入到反应罐内,气态氨通过导气管导入到导气箱内,导气箱内的气态氨通过主导气腔进入到次导气腔和固定杆中,再利用第一单向出气管和第二单向出气阀进入到磷酸中,启动电机带动转轴,实现搅动过程加入气态氨,气态氨和磷酸接触充分,有利于气态氨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循环装置的设置,可利用抽泵将磷酸通过导液板导入到反应罐内部实现气态氨和磷酸循环混合,气态氨和磷酸循环混合以及搅拌混合,气态氨和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速率快、效率高,同时反应罐中未反应的气态氨在顶部空腔中聚集,气压上升后通过自力式平衡阀导入到储气罐内,最后通过抽风机和连接管导入到导气箱内重新再利用。

本发明用于复合肥生产用的磷酸铵反应罐所涉及到到自力式平衡阀、流量调节器和压力传感器都为市面上现有的。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