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9362发布日期:2019-09-12 10:3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涂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体而言涉及冲压生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涂油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外覆盖件的制造需要对板料进行冲压,冲压时需要在板料上下面涂抹拉延油,从而避免板料拉伸过程中出现褶皱或者裂纹。在当前汽车工业的轻量化及高强度化的发展大趋势背景下,冲压线需要对各种材质的板料进行冲压拉伸,不同材质的板料在拉伸时需要喷涂不同标号的拉延油,而现有涂油机为单一油品涂油机,如果需要切换为另一种油品,必须把油箱内已有的拉延油泵出并清理油箱,然后再加注另外一种拉延油,这些工作完成后才能开始自动化生产。现有涂油机油品更换过程耗时长、占用空间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致使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与自动化量化生产理念相悖离。

因此,亟需一种油品更换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的涂油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油品更换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的涂油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涂油系统,包括:

两个以上储油单元,用于分别盛放不同油品;

执行单元,用于向工件表面涂油;

切换控制单元,所述切换控制单元连通所述两个以上储油单元,用于切换控制所述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中的任一个向所述执行单元供油;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一端连通所述执行单元,另一端连通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用于从所述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中的任一个汲取油液向所述执行单元供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每一所述储油单元设有吸油口和卸油口,所述吸油口和所述卸油口分别连通设置一所述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吸油口开启或闭合,以及控制所述卸油口开启或闭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两个以上储油单元包括第一储油单元和第二储油单元,分别盛放第一油品和第二油品,所述电磁阀包括:第一吸油阀、第一卸油阀、第二吸油阀、第二卸油阀,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储油单元的吸油口和卸油口以及所述第二储油单元的吸油口和卸油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吸油阀和所述第一卸油阀通电,所述第二吸油阀和所述第二卸油阀断电,此时为所述第一储油单元向所述执行单元供油;

所述第一吸油阀断电,所述第一卸油阀通电,所述第二吸油阀和所述第二卸油阀断电,此时所述第一储油单元停止供油,回路中残余的所述第一油品流回所述第一储油单元;

所述第一吸油阀和所述第一卸油阀断电,所述第二吸油阀通电,所述第二卸油阀断电,此时所述第二油品对回路进行冲刷,以清除回路中附着的所述第一油品;

所述第一吸油阀和所述第一卸油阀断电,所述第二吸油阀和所述第二卸油阀通电,此时为所述第二储油单元向所述执行单元供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涂油系统还包括余油收集单元,所述余油收集单元设置于所述执行单元下方,用于承接并收集所述执行单元释放出的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余油收集单元连通所述储油单元,所述余油收集单元承接并收集的单一油品流回所述单一油品对应的所述储油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涂油系统还包括废油收集单元,所述余油收集单元连通所述废油收集单元,所述余油收集单元承接并收集的混合油品流入所述废油收集单元,所述混合油品为切换油品时冲刷回路产生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涂油系统包括一个以上所述动力单元,所述两个以上储油单元对应一个所述动力单元设置,或者所述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与两个以上所述动力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储油单元包括滤油器,用于对从所述余油收集单元流回所述储油单元的油进行过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废油收集单元包括液位报警装置,用于对所述废油收集单元内的液位进行监测和报警。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涂油系统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涂油系统的切换控制单元在线切换控制与之连通的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中的任一个向执行单元供油进而对板料涂油,有效节省油品更换的工序、时长和占用空间,油品切换更便捷,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具有很高的经济性,极为适合在业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涂油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涂油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储油单元;11、储油箱;111、吸油口;112、卸油口;113、回油口;114、预留口;12、液位计;13、液位传感器;14、加热器;15、温度传感器;16、空气滤清器;17、滤油器;2、第二储油单元;3、切换控制单元;31、第一吸油阀;32、第一卸油阀;33、第一回油阀;34、第二吸油阀;35、第二卸油阀;36、第二回油阀;37、第一废油阀;38、第二废油阀;4、动力单元;5、蓄能器;51、双筒滤油器;511、滤芯污染堵塞发讯器;52、比例减压阀;6、执行单元;61、第一喷油机构;62、第二喷油机构;7、测压组件;71、压力表;72、单向节流阀;8、余油收集单元;81、余油出油口;9、废油收集单元;91、废油箱;911、废油出油口;92、液位报警装置;93、废油液位计;94、废油空气滤清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侧部”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如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涂油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涂油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涂油系统,包括:两个以上储油单元,用于分别盛放不同油品;执行单元6,用于向工件表面涂油;切换控制单元3,切换控制单元3连通两个以上储油单元,用于切换控制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中的任一个向执行单元6供油;动力单元4,动力单元4一端连通执行单元6,另一端连通切换控制单元3,用于从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中的任一个汲取油液向执行单元6供油。

该实施例中,储油单元设置两个以上,各储油单元盛放的油品不相同,储油单元的数目可视实际生产需求而定。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两个储油单元为例,两个储油单元分别为第一储油单元1和第二储油单元2,分别盛放第一油品和第二油品,第一储油单元1和第二储油单元2并列设置,每一储油单元包括储油箱11、液位计12、液位传感器13、加热器14、温度传感器15、空气滤清器16,储油箱11可以是由数块钢板焊接而成的长方体箱体,储油箱11包括用于防尘的箱盖,每一储油单元储油箱11的箱盖上设有吸油口111、卸油口112、回油口113和预留口114,预留口114为一平时封闭而需要时开启的备用油口。

该实施例中,液位计12设置于储油箱11一侧面上,使用人员可通过液位计12观察出储油箱11内油液的液位;液位传感器13可精确测量储油箱11内油液的液位,并在储油箱11液位异常,如液位过高或过低时发出提示,液位传感器13的头部置于储油箱11的箱盖上,液位传感器13的测杆伸入储油箱11内直接与油液接触;加热器14安装于储油箱11内部与油液直接接触,以对油液进行加热,从而增加油液流动性,降低系统运行负荷;温度传感器15的头部置于储油箱11的箱盖上,其测杆伸入出油箱内与油液接触,以监测油液温度,防止油液温度过高;空气滤清器16安装于储油箱11的箱盖上,其可包括空气过滤结构和加油过滤结构,当系统工作时储油箱11内油面时而上升或下降,上升时由里向外排出空气,下降时由外向内吸入空气,空气过滤结构可以过滤吸入的空气,避免空气中的杂质污染油液,同时空气滤清器16又是注油口,注入的新工作油液,须经加油过滤结构过滤再进储油箱11,从而滤除了油液内的杂质颗粒。

该实施例中,切换控制单元3包括电磁阀,吸油口111、卸油口112和回油口113分别连通设置一电磁阀,用以控制吸油口111开启或闭合,控制卸油口112开启或闭合,以及控制回油口113开启或闭合;电磁阀包括:第一吸油阀31、第一卸油阀32、第一回油阀33以及第二吸油阀34、第二卸油阀35、第二回油阀36,分别对应第一储油单元1的吸油口111、卸油口112、回油口113以及第二储油单元2的吸油口111、卸油口112、回油口113;第一吸油阀31和第二吸油阀34均为两位两通的吸油电磁球阀,第一卸油阀32和第二卸油阀35均为两位两通的回油电磁球阀,第一回油阀33和第二回油阀36均为两位两通的节流回油电磁球阀;第一吸油阀31、第一卸油阀32、第一回油阀33分别通过管路连通第一储油单元1的吸油口111、卸油口112、回油口113,第二吸油阀34、第二卸油阀35、第二回油阀36分别通过管路连通第二储油单元2的吸油口111、卸油口112、回油口113。

该实施例中,涂油系统可包括一个以上动力单元4,该实施例中以设置一个动力单元4为例,两个以上储油单元对应一个动力单元4设置;动力单元4可选用气动柱塞泵,用于向第一储油单元1和第二储油单元2中的任一个汲取油液,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适用的液压泵;动力单元4的进油口通过管路分别连通第一吸油阀31和第二吸油阀34,动力单元4出油口处连通设置有一蓄能器5,当系统瞬间压力增大时,蓄能器5可以吸收这部分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压力正常,当系统需要时,蓄能器5又将压缩能或位能转变为液压能而释放出来,重新补供给系统;动力单元4的出油口还连通一附带有滤芯污染堵塞发讯器511的双筒滤油器51的一端,双筒滤油器51可对即将进入执行单元6的油液进行过滤,避免执行单元6喷出含有杂质颗粒的油液损伤工件,当双筒滤油器51的滤芯堵塞或受污染时,滤芯污染堵塞发讯器511发出提示,从而可及时清洗或更换滤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双筒滤油器51的另一端通过两分支管路分别连通一比例减压阀52的进油口,两比例减压阀52的结构相同,比例减压阀52可将高压油液按比例均匀降低至所需压力后排出,以便于执行单元6以适宜的油压喷涂工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涂油系统可包括一个以上动力单元4,例如可设置两个以上,动力单元4的数目与储油单元的数目相等,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与两个以上动力单元4一一对应设置,各动力单元4的进油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各储油单元吸油口111处电磁阀,各动力单元4的出油口并联后连通蓄能器5、双筒滤油器51,进一步通过两分支管路分别连通一比例减压阀52的进油口,或者各动力单元4的出油口先分别连通一双筒滤油器51后再并联,并联后连通蓄能器5,进一步通过两分支管路分别连通一比例减压阀52的进油口。该实施例中,多个储油单元与多个动力单元4一一对应的设置,或者多个储油单元、多个动力单元4、多个双筒滤油器51一一对应的设置,可实现多种油品之间的绝对隔离,适用于对涂油要求较高的生产场合。

该实施例中,执行单元6包括第一喷油机构61和第二喷油机构62,第一喷油机构61和第二喷油机构62上下相对设置,第一喷油机构61和第二喷油机构62结构相同,均包括一组线性等间隔排列的喷嘴,第一喷油机构61的各喷嘴通过管路连通,该管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喷油机构61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二喷油机构62的各喷嘴通过另一管路连通,该另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二喷油机构62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一喷油机构61的进油口和第二喷油机构62的进油口分别连通两比例减压阀52的出油口,从而经过比例减压阀52降压后的油液通过连通喷嘴的管路输送至喷嘴;第一喷油机构61的出油口和第二喷油机构62的出油口分别连通一测压组件7,两测压组件7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相连通的一压力表71和一单向节流阀72;两测压组件7的出油口并联,并联后分为两分支管路分别连通第一回油阀33和第二回油阀36。

该实施例中,涂油系统还包括余油收集单元8,余油收集单元8设置于执行单元6的第一喷油机构61和第二喷油机构62下方,用于承接并收集执行单元6的第一喷油机构61和第二喷油机构62释放出的单一油品,余油收集单元8可为一敞口的箱体或盘状容器,其敞口面积大于第一喷油机构61和第二喷油机构62的喷射范围,以便于完全承接收集执行单元6喷出的油液以及从工件上流下的冗余油液,避免污染环境;余油收集单元8的最低处设有余油出油口81,余油出油口81通过两分支管路分别连通第一卸油阀32和第二卸油阀35,从而余油收集单元8承接并收集的单一油品流回该单一油品对应的储油单元,实现单一油品的循环利用;储油单元还包括滤油器17,第一卸油阀32连通第一储油单元1的管路伸入第一储油单元1内部后连通滤油器17,第二卸油阀35连通第二储油单元2的管路伸入第二储油单元2内部后连通滤油器17,从而对从余油收集单元8流回储油单元的单一油品进行过滤,保证了余油收集单元8回收的单一油品的清洁度。

该实施例中,涂油系统还包括废油收集单元9,废油收集单元9包括废油箱91、液位报警装置92、废油液位计93、废油空气滤清器94,废油箱91上部设置有两进油口,废油箱91的下部设置有一废油出油口911,废油出油口911用于排泄混合油品,液位报警装置92包括液位传感器,用于对废油收集单元9内的液位进行监测和报警,废油液位计93设置于废油箱91一侧面上,使用人员可通过废油液位计93观察出废油箱91内油液的液位,废油空气滤清器94设置于废油箱91上部,用于避免杂质颗粒进入废油箱91内部;切换控制单元3的电磁阀还包括第一废油阀37和第二废油阀38,第一废油阀37和第二废油阀38均为两位两通的电磁球阀,余油收集单元8的余油出油口81通过管路连通第一废油阀37进油口,第一废油阀37的出油口通过管路连通废油箱91的一进油口,从而余油收集单元8承接并收集的一部分混合油品流入废油收集单元9,混合油品为切换油品时冲刷回路产生的;与执行单元6连通的两测压组件7的出油口并联处通过管路连通第二废油阀38进油口,第二废油阀38的出油口通过管路连通废油箱91的另一进油口,从而切换油品时冲刷回路产生的另一部分混合油品流入废油收集单元9。

该实施例中,涂油系统的动作过程如下:第一吸油阀31、第一卸油阀32和第一回油阀33通电,第二吸油阀34、第二卸油阀35、第二回油阀36、第一废油阀37和第二废油阀38均断电,动力单元4通过第一吸油阀31汲取第一储油单元1的油为执行单元6提供第一油品,执行单元6向工件喷涂第一油品,动力单元4汲取的第一油品的一部分经余油收集单元8承接并收集后通过第一卸油阀32流回第一储油单元1,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执行单元6的两出油口和两测压组件7的出油口后,通过第一回油阀33流回第一储油单元1。

需要切换为第二油品时,第一吸油阀31断电,第一卸油阀32和第一回油阀33通电,第二吸油阀34、第二卸油阀35、第二回油阀36、第一废油阀37和第二废油阀38均断电,此时第一储油单元1停止供油,动力单元4将管路中剩余的第一油品汲尽,并通过执行单元6喷出;延时,以等待余油收集单元8中残余的第一油品通过第一卸油阀32流回第一储油单元1,执行单元6的两出油口至第一回油阀33的管路中残余的第一油品通过第一回油阀33流回第一储油单元1,从而回路中残余的第一油品流回第一储油单元1。

进一步,第一吸油阀31、第一卸油阀32和第一回油阀33均断电,第二吸油阀34通电,第二卸油阀35和第二回油阀36断电,第一废油阀37和第二废油阀38通电,动力单元4通过第二吸油阀34汲取第二储油单元2的第二油品,以对回路附着的第一油品进行冲刷,为第二油品的正式供油做准备,此状态动力单元4启动两秒或其他适宜时长后即止;第二油品冲刷回路中附着的第一油品形成混合油品,混合油品的一部分通过执行单元6的喷嘴喷出,并由余油收集单元8承接收集后通过第一废油阀37流至废油收集单元9,混合油品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执行单元6的两出油口和两测压组件7的出油口后,通过第二废油阀38流至废油收集单元9。

经过上述过程后,系统具备第二油品的喷涂条件,第一吸油阀31、第一卸油阀32和第一回油阀33均断电,第二吸油阀34、第二卸油阀35和第二回油阀36均通电,第一废油阀37和第二废油阀38断电,动力单元4通过第二吸油阀34汲取第二储油单元2的油为执行单元6提供第二油品,执行单元6向工件喷涂第二油品,动力单元4汲取的第二油品的一部分经余油收集单元8承接并收集后通过第二卸油阀35流回第二储油单元2,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执行单元6的两出油口和两测压组件7的出油口后,通过第二回油阀36流回第二储油单元2。

该实施例中,上述过程为全自动过程,无须人工介入,油品切换可在线完成,油品切换相关步骤所需用时不超过一分钟;整线编程时,可将涂油系统油品切换设为程序化控制,可以实现一键启动;储油单元的油液补充也可在线补充,实现不停机加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性质相近、油性可兼容的两种及两种以上油品,可以不进行切换油品时冲刷管路的相关步骤,对应的,可以不设置废油收集单元9及其相关连通元件。

本实用新型中,涂油系统的切换控制单元在线切换控制与之连通的两个以上储油单元中的任一个向执行单元供油进而对板料涂油,有效节省油品更换的工序、时长和占用空间,油品切换更便捷,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具有很高的经济性,极为适合在业界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所示出的具体结构和工艺过程仅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而且,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以上所述所示的各种技术特征按照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以构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者进行其它改动,而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