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6330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器,尤其是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量油分离器是一种将油和伴生气分体离开来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当油气混合物经进油管线进入到分离器后,喷洒在伞帽上进行扩散,扩散后的油靠重力沿管壁下滑到分离器的下部再经排油管排出。扩散后由于气体因密度小而上升,经过位于上部的伞帽时,将气体中的小油滴粘附在伞壁上,小油滴聚集多后附壁而下。
[0003]目前市场上的分离器无法对分离器中的集油量进行有效的检测,导致无法精确排油供油,当分离器内的油量过高时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
[0005]本实用新型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实用新型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包括分离器主体和支腿,分离器主体设置在支腿上部,在分离器主体上部设置有出气部,在分离器主体侧部设置有进油部,在分离器主体下部设置有出油部,在分离器主体上设置有量油部,在分离器主体内部设置有分离装置;所述分离器主体包括筒体、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和下封头分别设置在筒体的上部和下部并与筒体密封连接;所述量油部包括水包、量油管和加水机构,水包设置在分离器主体下部,加水机构设置在分离器主体侧部,量油管设置在加水机构和水包之间;所述水包包括隔液包筒体、液位电极接管和隔板,隔液包筒体设置在下封头下方侧部,隔板设置在隔液包筒体内,液位电极接管横向设置在隔液包筒体侧部,并与隔液包筒体相通;所述加水机构包括加水漏斗、第一单丝头接管、第一截止阀、第一单丝头弯管、支撑管、连接管、第二截止阀、第二单丝头弯管、分液包、斜挡板和第二单丝头接管,加水漏斗通过第一单丝头接管与第一截止阀相连接,第一截止阀与第一单丝头弯管前部相连接,支撑管设置在筒体外侧部,连接管一端与支撑管相连接,连接管另一端与分液包相连接,分液包通过第二单丝头接管与上封头相连接,斜挡板设置在分液包内,第二截止阀设置在连接管上,第一单丝头弯管后部与连接管相连接,量油管两端分别与支撑管和液位电极接管相连接。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进油部包括进油管、进油法兰和进油支撑,进油法兰固定在进油管前端,进油管末端深入到分离装置内,进油支撑固定在筒体外侧和进油管管壁之间;所述进油管包括内螺纹管、进油堵板和螺旋扩散管,进油堵板设置在内螺纹管末端,螺旋扩散管设置在内螺纹管后部下侧,在螺旋扩散管内部设置有初效分离杆,所述初效分离杆包括微电机马达、转轴和至少两组浆叶,微电机马达设置在螺旋扩散管外侧,微电机马达的输出轴与转轴相连接,两组浆叶上下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每组浆叶均由至少三个耳板和叶片组成,三个耳板环形固定在转轴上,叶片铰接在耳板下。支腿用来对分离器主体进行支撑和固定。油气混合物经进油部进入到分离器主体内,通过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油通过出油部进行收集排放,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出气部进行收集排气。通过将进油部设置成包括进油管、进油法兰和进油支撑的结构形式,进油法兰固定在进油管前端,进油管末端深入到分离装置内从而将油气混合液输送到分离装置进行油气分离,进油支撑用于对进油管进行支撑加固,防止进油管松动。通过将进油管设置成包括内螺纹管、进油堵板和螺旋扩散管的结构形式,油气混合液进入到内螺纹管风,产生螺旋,在螺旋过程中油滴通过重力被螺旋式甩开,通过在内螺纹管端部设置进油堵板对油气混合液的运动方向进行引导改变,油气混合液向下运动,从螺旋扩散管喷出,通过在螺旋扩散管设置初效分离杆,初效分离杆在微电机马达的带动下进行旋转,初效分离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叶片进行旋转甩液,将混合有气体的油滴破碎,使气体自油滴中分离开来。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上伞帽、中伞帽和下伞帽,上伞帽和中伞帽通过连接支撑杆进行连接,中伞帽和下伞帽之间留有供进油部插入的间隙,在中伞帽和下伞帽的下部边缘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固定在筒体内壁上,在下伞帽的上表面设置有发散状引流槽,在下伞帽下部设置有若干根高效分离杆和控制盒,高效分离杆的前部设置在弓I流槽下方,高效分离杆的尾部向内倾斜呈收敛状深入到控制盒内,并由控制盒为高效分离杆提供旋转动力,在筒体内且位于高效分离杆的外侧设置有挡液板,挡液板下部设置有集油管;所述高效分离杆包括分离杆杆身,在分离杆杆身上间隔设置有至少四组甩液片,每组甩液片均由至少三个耳板和叶片组成,三个耳板环形固定在分离杆杆身上,叶片铰接在耳板下。分离装置的上伞帽和中伞帽用来对气体在上升过程中夹杂的油滴进行收集,下伞帽用于对油气混合液中依靠重力下落的油滴进行扩散,从而进一步将油气混合液中的气体从油气混合液中分离,然后收集的油自下伞帽的伞壁上的发散状引流槽进行流向引导向下滑落,通过在下伞帽下部设置高效分离杆,高效分离杆起到引流棒的作用,将油引导到高效分离杆上,同时高效分离杆在控制盒的带动下进行高速旋转,从而带动叶片旋转,将流到高效分离杆上的油进行二次旋转破碎分离,随着叶片的转动将油滴甩到位于高效分离杆侧部的挡液板,当油滴甩到挡液板上再次破碎分离,然后分离后的油滴顺着挡液板下向流,进入到集油管内。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油部包括隔液腔隔板、出油管和出油补强圈,隔液腔隔板设置在下封头内部,出油管一端与隔液腔隔板相连接,出油管的另一端伸出到下封头外部,出油补强圈设置在下封头外侧与出油管的管壁之间;出油管与集油管相连接,将收集的油从出油管排出,出油补强圈用于对出油管进行支撑固定,防止出油管松动。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气部包括出气管、第一出气支管、第二出气支管、出气补强圈和出气堵板,出气管设置在上封头上部,出气堵板设置在出气管末端,第一出气支管和第二出气支管分别设置在出气管的左右两侧,第一出气支管与安全阀连接,第二出气支管与出气法兰相连接,出气补强圈设置在上封头外侧与出气管的管壁之间。
[0011]本实用新型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的优点是,可以对分离器中的集油量进行有效的检测,达到精确排油供油,并且油气分离效率高,分离装置可以对油气混合物中掺杂气体的油滴进行打碎,从而将气体与油滴分离,提高了油滴内气体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高效集油的量油分离器,包括分离器主体和支腿2,分离器主体设置在支腿2上部。在分离器主体上部设置有出气部,在分离器主体侧部设置有进油部,在分尚器主体下部设置有出油部,在分尚器主体I上还设置有量油部9,在分尚器主体内部设置有分离装置。
[0014]所述分离器主体包括筒体1-1、上封头1-2和下封头1-3,上封头1-2和下封头1_3分别设置在筒体1-1的上部和下部并与筒体1-1密封连接。
[0015]所述量油部9包括水包、量油管9-1和加水机构,水包设置在分离器主体下部,加水机构设置在分离器主体侧部,量油管9-1设置在加水机构和水包之间;所述水包包括隔液包筒体9-2、液位电极接管9-3和隔板9-4,隔液包筒体9-2设置在下封头1_3下方侧部,隔板9-4设置在隔液包筒体9-2内,液位电极接管9-3横向设置在隔液包筒体9-2侧部,并与隔液包筒体相通;所述加水机构包括加水漏斗9-5、第一单丝头接管9-6、第一截止阀9-7、第一单丝头弯管9-8、支撑管9-9、连接管9-10、第二截止阀9_11、第二单丝头弯管9-12、分液包9-13、斜挡板9-14和第二单丝头接管9_15,加水漏斗9_5通过第一单丝头接管9-6与第一截止阀9-7相连接,第一截止阀9-7与第一单丝头弯管9-8前部相连接,支撑管9-9设置在筒体1-1外侧部,连接管9-10 —端与支撑管9-9相连接,连接管9_10另一端与分液包9-13相连接,分液包9-13通过第二单丝头接管9-15与上封头1_2相连接,斜挡板9-14设置在分液包9-13内,第二截止阀9-11设置在连接管9_10上,第一单丝头弯管9-8后部与连接管9-10相连接,量油管9-1两端分别与支撑管9-9和液位电极接管9_3相连接。
[0016]所述进油部包括进油管、进油法兰4-2和进油支撑4-3,进油法兰4-2固定在进油管前端,进油管末端深入到分离装置内,进油支撑4-3固定在筒体1-1外侧和进油管管壁之间;所述进油管包括内螺纹管4-1-1、进油堵板4-1-2和螺旋扩散管4-1-3,进油堵板4_1_2设置在内螺纹管4-1-1末端,螺旋扩散管4-1-3设置在内螺纹管4-1-1后部下侧,在螺旋扩散管4-1-3内部设置有初效分尚杆,所述初效分尚包括微电机马达4-4-1、转轴4-4-2和至少两组楽叶4-4-3,微电机马达4-4-1设置在螺旋扩散管4-1-3外侧,微电机马达4_4_1的输出轴与转轴4-4-2相连接,两组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