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029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废渣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连续、安全、稳定运行的造纸废渣裂解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成本低廉,又能缓解造纸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废纸造纸在造纸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呈现增长的趋势。然而与此同时废纸造纸也产生大量的造纸废渣,所谓的造纸废渣为废纸经洗浆后残余的废渣,其主要成分为废塑料,并含有少量残余纸浆,其中废塑料不易降解,造成“白色污染”,因此,造纸废渣污染问题急待解决。由于造纸废渣中的主要成分为废塑料,因而可回收用作高温裂解的原料,产出汽油、柴油组分,既能解决污染问题,又能实现资源再生。目前国内有各种高温裂解废塑料的反应装置,其中授权公告号为CN 201442923 U 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热管锥体旋转式废塑料、废橡胶炼油釜,其结构包括锥体型釜体, 釜体的前、后分别安装有进料口和排灰口,在釜体内设有轴向中心管,在中心管上、沿轴向相间地安装有多排支架;每排支架上由多根沿径向、内外端分别连接在中心管及釜体内壁上的热管构成,热管的外端穿过釜壁向外开口。上述设备的多排热管既能对釜体起到加强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釜体的加热效率,与现有的其它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该设备缺少完善的排灰系统。由于造纸废渣成分与单纯的废塑料、废橡胶的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裂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灰渣,上述设备在将灰渣排出釜体时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生产不能连续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的技术方案,该装置机械强度高,加热效率高,具备完善的排灰系统,能连续、安全、稳定地运行,尤其适用于含废塑料的造纸废渣高温裂解。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包括两端设有裂解气出口和进料口的外筒体及同轴设置在外筒体内腔的内筒体,所述的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径向上设有使内筒体内腔与外筒体外部相通的若干组导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两端固定设置隔热层,隔热层外壁上固定设置起支撑作用的托轮,隔热层的端面上固定设置与外部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传动齿轮,所述的近进料口的一组导热管与外筒体端面之间轴向设置一组成圆环状结构的增强导热管,所述的增强导热管与近进料口的一组导热管及外筒体外部相通。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组导热管在径向上均勻设置,并且各组导热管之间呈等距平行设置。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层中填充设置隔热砂。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进料口的一组导热管中的每根导热管与外筒体端面之间均设有增强导热管。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于进料口一端的隔热层的端面上固定设置传动齿轮。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上设有裂解气出口的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伸入外筒体内部的无轴螺旋体,所述的无轴螺旋体上位于外筒体外侧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排灰口。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轴螺旋体包括无轴螺旋及与外部液压传动系统连接轴头,所述的无轴螺旋体位于外筒体外的部分设有密封壳,密封壳尾部设有排灰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1.本发明的外筒体为圆柱体结构,既便于制造,又能保证裂解过程中的稳定运行;
2.本发明在外筒体内设有对称分布由无轴螺旋体构成的双蛟龙排灰系统,一只为处于工作状态,另一只处于备用状态,能够顺利地把裂解中产生的灰渣排出裂解装置,特别适用于造纸废渣裂解产生大量灰渣的情形;与单蛟龙排灰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且能平衡裂解装置的重心,确保裂解装置旋转的稳定性。3.本发明在筒体两端面设有隔热层,其内部填充有隔热砂,使得裂解装置对外具有充分隔热性能,既节约能源又能提高裂解装置内部的反应温度,促进造纸废渣的充分裂解,减少蜡油成分,提高产出油品的质量。4.本发明在隔热层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托轮,使得整个装置旋转时,更加稳定,使得加热更加均勻。5.本发明不但在外筒体内设有内筒体和导热管,而且还在进料口端设有增强导热管,可进一步加强裂解装置的导热效率;更进一步,增强导热管由于处于进料口端,对进入裂解装置的造纸废渣能起到迅速升温的作用,缩短升温时间,加快裂解的进程,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的裂解装置能够对造纸废渣进行干法处理二次回收利用,实现了资源再生,并且在回收利用时,无二次污染产生,造纸废渣回收率大幅度提高。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视图。图中1-排灰口 ;2-无轴螺旋体;3-裂解气出口 ;4-外筒体;5-内筒体;6-导热管;7-增强导热管;8-进料口 ;9-隔热层;10-托轮;11-传动齿轮;12-密封壳。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如图所示,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包括外筒体4,外筒体4为圆柱体结构,外筒体4 的两端面中心分别设置了进料口 8和裂解气出口 3。进料口 8与进料装置连接,裂解气出口 3与冷却装置连接。为了加强外筒体4的隔热性能,在外筒体4的两个端面上固定设置隔热层9,隔热层9中填充设置隔热砂。在隔热层9的外部上设置用于支撑整个外筒体4的托轮10,并在进料口 8 —端的隔热层9上外部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传动齿轮11,在传动齿轮11的作用下,外筒体4能够进行旋转。外筒体4内腔中与外筒体4同轴设置了密闭的内筒体5,内筒体5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外筒体4内壁与内筒体5外壁之间径向设置了若干组导热管6,导热管6 使得内筒体5的内腔与外筒体4的外部相通。每组导热管6在径向上均勻设置,并且各组导热管6之间呈等距平行设置。为了增强裂解装置的传热效率,近进料口 8的一组导热管 6与外筒体4端面之间轴向设置一组成圆环状结构的增强导热管7,增强导热管7 —端与近进料口 8的一组导热管6连接,另一端与外筒体4端面连接,增强导热管7与近进料口 8的一组导热管6及外筒体4外部相通。导热管组中的每根导热管6与外筒体4端面之间设有一支增强导热管7,增强导热管7构成的圆环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便于排出裂解产生的灰渣,在外筒体4内侧壁处设置两只对称分布且伸出外筒体的无轴螺旋体2,无轴螺旋体2结构包括排无轴螺旋部分和轴头;无轴螺旋体2位于外筒体外面部分设有密封壳12且轴头处于密封壳12外部,密封壳12尾部设有排灰口 1,轴头与液压传动系统连接,并由此提供动力。本发明的实际运行过程为利用液压传动系统推动裂解装置旋转,通过密封装置把造纸废渣从进料口 8输送进入外筒体4内腔中,造纸废渣在外筒体4外部的燃烧装置加热下及导热管6和增强导热管7的导热作用下升温,到达一定温度时开始裂解,产出的裂解油气从裂解气出口 3进入后续冷却装置;当裂解产生的灰渣达到一定程度时,停止裂解装置旋转,启动无轴螺旋体2,通过排灰口 1把裂解灰渣排出,完成排灰后,继续进料裂解。
权利要求
1.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包括两端设有裂解气出口(3)和进料口(8)的外筒体(4) 及同轴设置在外筒体(4)内腔的内筒体(5),所述的内筒体(5)与外筒体(4)之间径向上设有使内筒体(5)内腔与外筒体(4)外部相通的若干组导热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 (4)两端固定设置隔热层(9),隔热层(9)外壁上固定设置起支撑作用的托轮(10),隔热层 (9)的端面上固定设置与外部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传动齿轮(11),所述的近进料口(8)的一组导热管(6)与外筒体(4)端面之间轴向设置一组成圆环状结构的增强导热管(7),所述的增强导热管(7)与近进料口(8)的一组导热管(6)及外筒体(4)外部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4)为圆柱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组导热管(6)在径向上均勻设置,并且各组导热管(6)之间呈等距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层(9)中填充设置隔热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进料口(8)的一组导热管(6)中的每根导热管与外筒体(4)端面之间均设有增强导热管(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于进料口(8)— 端的隔热层(9)的端面上固定设置传动齿轮(1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4)上设有裂解气出口(3)的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伸入外筒体(4)内部的无轴螺旋体(2),所述的无轴螺旋体(2)上位于外筒体(4)外侧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排灰口(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轴螺旋体(2)包括无轴螺旋及与外部液压传动系统连接轴头,所述的无轴螺旋体位于外筒体(4)外的部分设有密封壳(12 ),密封壳(12 )尾部设有排灰口( 1)。
全文摘要
一种造纸废渣裂解装置,属于造纸废渣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其包括两端设有裂解气出口和进料口的外筒体和同轴设置在外筒体内腔的内筒体,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径向上设有使内筒体内腔与外筒体外部相通的若干组导热管,外筒体两端固定设置隔热层,隔热层外壁上固定设置起支撑作用的托轮,隔热层的端面上固定设置与外部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传动齿轮,近进料口的一组导热管与外筒体端面之间轴向设置一组成圆环状结构的增强导热管,所述的增强导热管与近进料口的一组导热管及外筒体外部相通。该装置机械强度高,加热效率高,具备完善的排灰系统,能连续、安全、稳定地运行,尤其适用于含废塑料的造纸废渣高温裂解。
文档编号C10G1/00GK102367387SQ20111027563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6日
发明者凌国余, 戚新军 申请人:戚新军, 浙江国裕资源再生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