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蒸养提质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1676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褐煤蒸养提质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养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褐煤提质处理的蒸养装置;属于压力容器。



背景技术:

蒸养釜又称蒸压釜,是一种大型压力容器,普遍为卧式结构。可对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管桩、灰砂砖、煤灰砖、微孔硅酸钙板、新型轻质墙体材料、保温石棉板、高强度石膏等建筑材料进行蒸压养护,用途十分广泛。

褐煤是一种低品质能源,含水量和含氧量高、热值低。另外,褐煤容易自燃和风化、贮存困难。为了有效利用褐煤,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干燥提质处理。然而,褐煤内在水(吸附水和贮存于褐煤纹理及毛细管中的毛细水)经干燥提质处理而被去除后,会在褐煤内部及表面会留有大量的裂隙和纹理,更容易被空气氧化发热而自燃。为此,可利用氮气填充褐煤裂隙和纹理,以抑制其氧化。

目前,通常采用卧式蒸养釜对褐煤进行干燥提质处理;存在进料和出料操作麻烦、效率低、占地面积大、容积利用率低、没有氮气补充装置等缺陷。具体表现为:

1)褐煤为颗粒类散装物料,因此一般都要通过容器装载才能进行进料、出料操作;费工费时、效率低。

2)难以将釜内空间填满,容积利用率低。

3)没有氮气补充装置,无法向釜内注入氮气填充褐煤裂隙和纹理。

4)釜身本体容易因电化学反应而腐蚀损坏:为了避免锅炉腐蚀以及控制结垢,炉水通常为pH10左右;当呈弱碱性的蒸汽(相当于电解液)通入釜内时,釜身本体与褐煤之间容易导通而形成两个电极(相当于大型原电池)。由于釜内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存在,加速了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造成对釜身本体的快速腐蚀,直接影响蒸养釜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容积利用率高、进出料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可避免褐煤自燃的褐煤蒸养提质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蒸养釜,所述蒸养釜为两个;各蒸养釜由呈罐状结构且竖直固定的釜身本体、固定在该釜身本体上端口的顶盖、与该釜身本体下端口对接连通并倾斜布置的导料管、固定在该导料管出口端的底盖、位于釜身本体内并按竖直方式均匀分布的多根上蒸汽管和多根下蒸汽管以及多根抽气疏水管构成;各导料管上均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注气管,各注气管分别通过管道与氮气发生装置连通。

导料管中有两个水平安装的卸料器;釜身本体的下半段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空气炮连接口;在连通氮气发生装置与各釜身本体之间的管路上均安装有电磁阀和排污阀;釜身本体上分布有多个传感器;釜身本体中安装有电极。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因此具有以下诸多优点:

1)釜身本体采用了竖直布置方式,因此通过皮带输送装置即可将颗粒状的散装褐煤从上端口直接送入釜内,彻底避免了卧式蒸养釜需先用容器装载才能进行进料的麻烦;不仅提高了进料效率,而且又能利用褐煤自由下落而将釜内空间填满、提高了容积利用率。

2)由于在釜身本体的下端口设置了可开启的底盖,因此物料排放十分方便快捷,提高了出料效率。

3)由于在釜身本体中增加了电极,因此通过辅助电源即可避免在因电化学反应而导致釜身本体遭受腐蚀而损坏的缺陷,延长了使用寿命。

4)由于增加了与釜内连通的氮气发生装置,因此在干燥提质完毕后可通过真空泵将釜内抽真空,然后注入氮气来填充褐煤裂隙及纹理;彻底杜绝了褐煤自燃现象,确保储存和远距离安全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中:顶盖1、釜身本体2、抽气疏水管3、电极4、上蒸汽管5、检修孔6、卸料器7、导料管8、注气管9、底盖10、氮气发生装置11、排污阀12、电磁阀13、空气炮连接口14、下蒸汽管15、传感器16、接线柱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两个罐状结构的釜身本体2竖直固定,各釜身本体2的上端口有可开启的顶盖1、各釜身本体2的下端口有与之对接连通并倾斜布置的导料管8、各导料管8的出口端有可开启的底盖10、各釜身本体2中有加热装置和排气疏水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由竖直固定在釜身本体2上半部分并均匀分布的多根上蒸汽管5、竖直固定在釜身本体2下半部分并均匀分布的多根下蒸汽管15构成,各上蒸汽管5和下蒸汽管15上分布有若干通孔。采用多段蒸汽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釜身本体2的高度尺寸过大而导致各部分物料受热不均匀。所述排气疏水装置由竖直固定并均匀分布的多根抽气疏水管3构成,各抽气疏水管3的表面分布有若干通孔。各导料管8上均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注气管9,各注气管9分别通过管道(图中未标示出)与氮气发生装置11连通。

为了便于放出物料,避免物料卡塞;在导料管8中安装有两个水平布置的卸料器7。转动两卸料器7即可使物料松动而顺利流出。

为了避免排放物料时发生堵塞,在釜身本体2的下半段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空气炮连接口14。

为了便于控制氮气的注入量,在氮气发生装置11与各釜身本体2连通的管路上均安装有电磁阀13;为了便于排除冷凝水,在靠近注气管9的管路上安装有排污阀12。

为了便于控制釜内的温度和压力,在釜身本体2上布置有多个传感器16。

为了便于维修,在釜身本体2上设置有与釜内连通的检修孔6。

为了避免釜身本体2因电化学反应而腐蚀损坏,各釜身本体2中有通过支架(图中未标示出)竖直固定的电极4;各电极4通过接线柱17与直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电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