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271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等的水冷式发动机所采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下述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包括外侧泵和恒温器,该外侧泵将冷却水压送到发动机的外套中,该恒温器对应于冷却水的温度,切换从外套,返回到外侧泵的冷却水的流路。
背景技术
作为水冷式发动机所采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人们知道有下述的类型,其包括外侧泵,该外侧泵将冷却水压送到发动机的外套中;主循环流路,该主循环流路将通过外套的冷却液通过散热器,返回到上述外侧泵;旁路流路,该旁路流路在不通过上述散热器的情况下,将通过外套的冷却液返回到上述外侧泵;恒温器,该恒温器设置于接近于上述外侧泵的位置,对应于上述冷却水的温度,将冷却水返回到上述外侧泵的流路切换到主循环流路,旁路流路中的任一者。
另外,在这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提出有下述用于摩托车的类型,其在发动机的缸盖的侧面,按照与凸轮轴同轴的方式设置外侧泵,此外,恒温器按照其轴线方向与上述外侧泵的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朝向,设置于接近上述外侧泵的位置(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21562号文献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冷却结构中,具有缸盖侧面的突出量增加,缸盖周围的布置自由度降低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人们研讨了将外侧泵,恒温器等的组成部件分散地设置于曲轴箱的周边的方式。
但是,由于仅仅将外侧泵,恒温器的配置单纯地移到曲轴箱的周边,从外侧泵等处,到外套的间距增加,故具有布设于发动机周围的管结构复杂,为了铺设管而装配步骤增加的新课题。另外,为了避免排气管等的车体组成部件和外侧泵之间的干扰,布置排气管,其结果是,人们还考虑排气管对车体的倾斜角造成的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课题,提供下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抑制缸盖侧面的突出量,提高缸盖周围的布置自由度,另外不导致管结构的复杂,可谋求装配步骤的减少。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中,按照外侧泵等不妨碍排气管的布置,排气管不对车体的倾斜角造成影响的方式,也容易对排气管进行处理。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该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包括外侧泵,该外侧泵将冷却水压送到发动机的外套中;主循环流路,该主循环流路将通过外套的冷却液通过散热器,返回到上述外侧泵;旁路流路,该旁路流路将通过外套的冷却液在不通过上述散热器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外侧泵;恒温器,该恒温器设置于接近上述外侧泵的位置,对应于上述冷却水的温度,将使冷却水返回到上述外侧泵的流路切换到主循环流路,旁路流路中的任一者,其特征在于上述外侧泵和恒温器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外侧的罩体部件上,并且在该罩体部件上,成一体形成冷却水通路,该冷却水通路从恒温器,经过外侧泵,与外套连通,上述外侧泵所排出的冷却水通过上述冷却水通路,压送到外套中。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动机的曲轴的一侧,设置有变速器,该变速器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给驱动轮,在上述曲轴的另一侧,设置通过曲轴的旋转而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上述外侧泵在上述曲轴的另一侧,设置于上述发电机的下方。
权利要求3和4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的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水通路由第1通路和第2通路构成,该第1通路将上述恒温器与外侧泵的吸入口连通,该第2通路将外侧泵的排出口与外套连通,上述外侧泵设置于上述发动机的曲轴的车体前方侧的下方,并且上述恒温器设置于上述外侧泵的车体前方侧的上方,上述第1通路按照从侧面看,与第2通路交叉的方式设置。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方案,其特征在于从上述发动机伸出的排气管接近上述第1通路而与其交叉,并且沿垂直方向与上述恒温器重合,设置于与倾斜角基本平行的车体底面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由于用于使冷却水循环的外侧泵,恒温器的配置移到容易确保安装空间的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外侧,故可使冷却结构本身的占有空间紧凑,如果与外侧泵,恒温器设置于缸盖侧方的过去的冷却结构相比较,可抑制缸盖侧面的突出量,可提高缸盖周围的布置自由度。
另外,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由于不仅将外侧泵和恒温器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的曲轴箱外侧的罩体部件上,而且在上述罩体部件上,成一体形成从恒温器,经外侧泵,与外套连通的冷却水通路,故无需形成冷却水流路的管等在罩体部件的内侧,与外侧泵连接这样的作业,不导致管结构的复杂,可谋求装配步骤的减少。
在摩托车用发动机的场合,与曲轴的一端连接的变速器侧,安装多个变速用部件,在周围,难于残留有空间。与此相比较,与曲轴的另一端连接的发电机小于变速器,由此,在其周围,特别是在下方,残留有空间。
即,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发电机的下方的空间灵活地用作外侧泵的设置空间,可以良好的空间效率,设置冷却结构。
还有,按照权利要求3和4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可紧凑地设置形成冷却水通路和第1与第2通路,抑制罩体部件的尺寸的增加,谋求占有空间的减少。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由于外侧泵和恒温器等不妨碍排气管的布置,另外,排气管接纳于不影响车体的倾斜角的范围内,故容易布置设计排气管。


图1为装载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为沿图2中的3-3线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3中的4-4线的剖视图;图5为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图6为沿图4中的6-6线的剖视图;图7为沿图3中的7-7线的剖视图;图8为沿图4中的8-8线的剖视图;图9为沿图8中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0为图2所示的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放大透视图;图11为从车体压侧面侧观看到的冷却结构的放大图;图12为沿图11所示的外侧泵和恒温器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为从车体压侧面侧观看到的外侧泵和恒温器的设置和倾斜角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标号1表示曲轴;标号3表示曲轴箱;标号15表示缸座;标号17表示缸盖;标号100表示皮带式无级变速器;标号171,172表示外套;标号200表示自动离心离合器;标号300表示减速器;标号400表示车轴;标号500表示第1冷却结构;标号600表示第2冷却结构;标号601表示外侧泵;标号612表示主循环流路;标号621表示旁路流路;标号631表示恒温器;标号633表示主循环路连接口;
标号635表示旁路连接口;标号641表示罩体部件;标号643表示基座;标号645表示盖体;标号651表示冷却水通路;标号653表示第1通路;标号655表示第2通路;标号701表示排气管;符号α表示发电机;符号P表示动力单元;符号E表示水冷式发动机;符号Wr表示后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图1~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为装载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为沿图2中的3-3线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3中的4-4线的剖视图,图5为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图6为沿图4中的6-6线的剖视图,图7为沿图3中的7-7线的剖视图,图8为沿图4中的8-8线的剖视图,图9为沿图8中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0为图2所示的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放大透视图,图11为从车体压侧面侧观看到的冷却结构的放大图,图12为沿图11所示的外侧泵和恒温器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为从车体压侧面侧观看到的外侧泵和恒温器的设置和倾斜角的说明图。
图1所示的低座小(scooter)型的摩托车V在通过方向盘H操纵的前轮Wf和驱动轮的后轮Wr之间,在位于座位(座席)405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摆动式的动力单元P。
在该摩托车V的车架22的前端,设置通过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51和车头管52,该车头管52以可操纵方向的方式支承与该前叉51连接的方向盘H。另外,在后端支承后轮Wr的动力单元P以可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2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另外,在动力单元P的前方的车架22上,装载有燃料箱53,与设置于该燃料箱53的后方的散热器603。此外,在车架22的后部,设置有串联型的乘车用座位405,在该乘车用座位405的前部,设置驾驶员座位406,在其后部,设置乘客座位407。另外,覆盖车架22,发动机E,燃料箱53和散热器603的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60安装于车架22上。
车体罩60包括前罩61,该前罩61覆盖车头管52的前部和前轮Wf的顶部;左右一对的前侧罩62,该前侧罩62与该前罩61的左右两侧接合;内罩63,该内罩63按照从后方侧覆盖车头管52的方式,与前侧罩62连接;腿护板64,该腿护板64按照覆盖坐于驾驶员座位406处的驾驶员的腿部前方的方式,与前侧罩62和内罩63连接;左右一对的底板中部罩66,该左右一对的底板中部罩66与腿护板64连接,向后方延伸,在其底端部,形成踏板65;左右一对的底板侧罩67,该底板侧罩67从踏板65的外缘,向下方分别下垂;左右一对的乘客踏板68,该左右一对的乘客踏板68分别设置于踏板65的后部。
另外,设置有左右一对的车体侧罩69,该左右一对的车体侧罩69设置于乘客用座位405的两侧下方,并且与底板侧罩67连接,向后方延伸;与车体侧罩69的后侧底部连接的后底罩71;设置于扶手杆72的后部的后顶罩73;后中部罩75,该后中部罩75设置于左右一对的尾灯组件74之间,与后顶罩73连接。
此外,覆盖燃料箱53的顶部的供油间隙的供油盖76以可开闭的方式安装,设置覆盖驾驶员座位406的放物腔空间420的铰接部的铰接件罩77。另外,在前罩61的前部两侧,与左右一对的前侧罩62的前部之间,分别设置车头灯78,在车头灯78的下方,在前侧罩62的前部,分别设置闪光式方向指示灯79。另外,在前罩61和内罩63的顶部,接合有设置仪表类用的面板81,在该面板81的前部,成一体设置有仪表护罩(visor)82,在该仪表护罩(visor)82的前方,设置有遮风屏83。
还有,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84支承于前叉51上,在方向盘H上,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后视镜85;音频操作用开关外壳86;用于对各灯器件等进行操作的开关外壳87等。另外,在前中部罩66的乘客踏板68的前方位置,以可开闭的方式安装有点火塞的维修用盖89。另外,在从后方覆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91上,安装有牌照板92,反射镜93和牌照灯94。
再有,象图2所示的那样,在乘客用座位405和动力单元P之间的空间内,确保可接纳头盔410的2个放物腔空间420,421。
在这里所给出的动力单元P象图3所示的那样,将水冷式发动机E的输出,通过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自动离心离合器200、齿轮组的减速器300,传递给构成驱动轮的后轮Wr的车轴400。
发动机E象图3和图4所示的那样,包括曲轴箱3,该曲轴箱3构成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曲轴1的外壳;活塞7,该活塞7通过连杆5,与曲轴1连接;缸座15,该缸座15与曲轴箱3的车体前方接合,提供活塞7滑动接合的缸体部(燃烧室)11;缸盖17,该缸盖17安装有向各缸体部11进行吸排气的阀V,点火塞13,与缸座15的车体前方接合;缸盖罩21,该缸盖罩21覆盖组装于该缸盖17的车体前方的凸轮轴19的车体前方;第1冷却结构500,该第1冷却结构500通过润滑油的循环,对曲轴箱3内的滑动部进行冷却;第2冷却结构600,该第2冷却结构600使冷却水在安装于缸盖17,盖罩21上的外套171,172中循环,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另外,象图3所示的那样,在缸座15的右端侧,安装使定时链40穿过的链通路151。该定时链40卷挂于固定在凸轮轴19的右端的链轮191,与安装在曲轴1上的驱动链轮192上,按照针对曲轴1旋转2圈,凸轮轴19旋转1圈的方式,将曲轴1的转矩传递给凸轮轴19。
象图5所示的那样,为了保持一定的张力,在定时链40上从两侧接触有链导向件41,43。其中一个链导向件41固定于链通路151内,而另一链导向件43通过链松紧器45,以可进退的方式支承,对应于定时链40的伸长,调整链导向件43的位置,由此,防止定时链40的松弛的发生。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E按照曲轴1以沿车体宽度方向,朝向轴线的方式安装,在缸盖17朝向车体前方的姿势,安装于车架22上(参照图2)。在该发动机E中,象图3所示的那样,在曲轴1的右端,安装有飞轮兼发动机的外侧转子25,在该外侧转子25的内周,安装有发电机的定子线圈27。该发电机α通过与曲轴1成一体旋转的外侧转子25的旋转,进行发电,向装载于车辆上的电气部件进行供电,或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另外,在曲轴箱3的右侧面,安装有从外侧覆盖飞轮兼外侧转子25和发电机的定子线圈27的右侧外壳罩33。
在曲轴1的左端,成一体形成构成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的输入轴的主轴101。另外,在曲轴箱3的左侧面,安装有构成接纳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的接纳部103的外壳105,与覆盖接纳部103的外侧的开口部的外壳罩107。此外,在曲轴箱3的侧面的曲轴1的贯穿部,安装曲轴3内的润滑沿的飞沫不侵入接纳部103的内部的方式,采用密封环,密封垫等而实现密封。
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包括驱动皮带轮113,该驱动皮带轮113由设置于主轴101上的固定侧皮带轮半体111和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12构成;从动皮带轮123,该从动皮带轮123由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作为输出轴的副轴120上的固定侧皮带轮半体121和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22构成;截面呈V形的循环皮带轮131,该循环皮带131卷挂于驱动皮带轮113和从动皮带轮123之间;驱动侧槽宽改变机构142,该驱动侧槽宽改变机构142通过对应于曲轴1的转数的增加,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离心重块141,将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12向接近固定侧皮带轮半体111的方向偏置;皮带轮偏置弹簧146,该皮带轮偏置弹簧146按照伴随驱动皮带轮113的槽宽度的改变,调整从动皮带轮123的槽宽度的方式,将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12偏置于固定侧皮带轮半体121侧,对应于曲轴1的转数,改变驱动皮带轮113和从动皮带轮123的槽宽度,由此,以无级方式对变速比进行控制。
比如,在上述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中,如果通过伴随主轴101的转数的增加的离心重块141向半径方向外方的移动,驱动皮带轮113的槽宽度缩小,则由此,驱动皮带轮113的循环皮带131的卷绕半径增加。此时,在循环皮带131上,作用有由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12侧张拉的张力,承受该张力的从动皮带轮123的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22抵抗皮带轮偏置弹簧146的偏置力,沿与固定侧皮带轮半体121离开的方向移动,从动皮带轮123变为槽宽度扩大的状态,从动皮带轮123的循环皮带轮131的卷绕半径缩小。象这样,驱动皮带轮113的槽宽度缩小,通过伴随该动作的从动轮123的槽宽度的扩大,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的变速比增加。
另一方面,在通过减小主轴101的转数,驱动皮带轮113的槽宽度扩大的场合,由此,驱动皮带轮113上的循环皮带131的卷绕半径缩小。驱动皮带轮113的循环皮带131的卷绕半径的缩小通过循环皮带131,减轻作用于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22上的负荷。由此,活动侧皮带轮半体122通过皮带轮偏置弹簧146的偏置力,压回到接近到固定侧皮带轮半体121侧,在从动皮带轮12中,循环皮带131的卷绕半径增加。象这样,驱动皮带轮113的槽宽度扩大,因伴随该动作的从动皮带轮123的槽宽度的缩小,皮带式无级变速器100的变速比变小。
如果在设置于副轴120上的自动离心离合器200中,从动皮带轮123的转数在设定转数以上,则以可一体旋转的方式将从动皮带轮123和副轴120连接,可实现从副轴120,向减速器300侧的动力传递。
减速器300包括减速轴303,该减速轴303按照与副轴120和车轴400平行的方式设置于该副轴120和车轴400之间;第1减速齿轮311,该第1减速齿轮311设置于上述减速轴303上,与副轴120上的输出齿轮203啮合;第2减速齿轮313,该第2减速齿轮313设置于减速轴303上,与车轴400上的输入齿轮403啮合,该减速器300按照规定的减速比,减小副轴120的转矩,然后,将其传递给车轴400。
在设置于发动机E上的第1冷却结构500中,象图5所示的那样,在于装载于车辆上的状态,位于曲轴箱的内底部的位置,设置将存留于曲轴箱内底部的润滑油上吸的粗滤器501,油泵503,该油泵503所排出的润滑油经过油过滤器505,进行过滤,然后,通过开设于曲轴箱3中的油通路511,供给曲轴1内的油通路513,伴随曲轴1而旋转驱动的平衡轴2等。
在图4中,箭头A1表示润滑油从粗滤器501,向油泵503的流向,箭头A2表示润滑油从油泵503,向油过滤器505的流向,标号521将通过油过滤器505的润滑油送向开设于曲轴箱3中的油通路511的油通路,箭头A3,A4表示从油过滤器505,通过油通路521,供给油通路511的润滑油的流向。
供给曲轴箱3内的油通路511的润滑油象图7所示的那样,从供给基点B1,象箭头C1,C2,C3所示的那样,在连通的油通路511中行进,供给与油通路511连通的曲轴1的油通路513。另外,供给曲轴1的油通路513的润滑油从油通路513的开口端,喷射供给到周围的平衡轴2,缸体部11等的各部分。喷射供给的润滑油在形成于曲轴箱3的内面的返回通路中传递,返回到曲轴箱3的内底部。在返回到曲轴箱3的内底部时,在曲轴箱3的内部30和内底部之间,设置有簧片阀,通过伴随活塞7的下降而产生的曲轴箱内部30的压力上升,将润滑油向曲轴箱内底部排出,并且防止向曲轴箱内部30的逆流。
另外,第1冷却结构500所使用的油泵503象图5和图8所示的那样,通过链轮531,533,链条或皮带534,将曲轴1的转矩传递给输入轴,通过曲轴1而旋转驱动。
设置于发动机E中的第2冷却结构600象图10和图11所示的那样,包括外侧泵601,该外侧泵601将冷却水压送到发动机E的外套171,172中;主循环流路611,612,该主循环流路611,612使过外套171,172的冷却液通过散热器603,返回到外侧泵601中;旁路流路621,该旁路流路621使通过外套171,172的冷却液在不通过散热器603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外侧泵601恒温器631,该恒温器631安装于接近外侧泵601的位置,对应于冷却水的温度,将使冷却水返回到外侧泵601的流路切换到主循环流路612,旁路流路621中的任何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象图11~图13所示的那样,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的外侧的罩体部件641上。该罩体部件641包括与曲轴箱3连接的基座643,与盖体645,该盖体645覆盖基座643的顶部,在其与基座643之间,保持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另外,在该罩体部件641上,成一体形成冷却水通路651,该冷却水通路651从恒温器631,经过外侧泵601,与外套171,172连通,外侧泵601所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通路651,压送到外套171,172中。
在本实施例的场合,象图8和图11所示的那样,外侧泵601在设置有发电机α的曲轴1的另一端侧,设置于发电机α的下方。另外,成一体形成于罩体部件641的冷却水通路651象图12所示的那样,由第1通路653和第2通路655构成,该第1通路653将恒温器631与外侧泵601的吸入口连通,该第2通路655将外侧泵601的排出口与外套171,172连通。另外,象根据图11所知道的那样,外侧泵601设置于发动机E的曲轴1的车体前方侧的下方,并且恒温器631设置于外侧泵601的车体前方侧的上方。另外,第1通路653按照象图12所示的那样,从侧面看,与第2通路655交叉(基本垂直),并且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的相应的轴线平行的方式设置。
在恒温器631中,设置有主循环连接口633,该主循环连接口633连接将冷却液从散热器603返回的主循环流路612;旁路连接口635,该旁路连接口635连接旁路流路621,在冷却水温度在设定温度以下时,处于关闭主循环连接口633,将旁路连接口635与第1通路653连通的状态,在冷却水温度在设定温度以上时,处于关闭旁路连接口635,将主循环连接口633与第1通路653连通的状态。
在图6中,由虚线表示的流路173为与外套171,172连通的冷却液返回用的流路,在该流路173上,设置有旁路连接口175,该旁路连接口175用于通过旁路流路621,与恒温器631的旁路连接口635连接;主循环路连接口177,该主循环路连接口177用于通过主循环流路611,与散热器603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场合,从发动机E的缸盖17伸出的排气管701象图11和图13所示的那样,接近第1通路653,与其基本垂直地交叉,并且沿垂直方向与恒温器631重合,设置于沿与倾斜角基本平行的车体底面FO的位置。
在上面描述的发动机E的冷却结构600中,由于使冷却水循环用的外侧泵601,恒温器631的设置移到容易确保安装空间的发动机E的曲轴箱3的外侧,故可使冷却结构600本身的占有空间紧凑。由此,与外侧泵,恒温器631设置于缸盖侧方的过去的冷却结构600相比较,可抑制缸盖侧面的突出量,提高围绕缸盖的布置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冷却结构600中,不仅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外侧的罩体部件641上,而且在罩体部件641上,成一体形成冷却水通路651,该冷却水通路651从恒温器631,经过外侧泵601,与外套171,172连通。由此,不需要将形成冷却水流路的管等在罩体部件641的内侧,与外侧泵601连接这样的作业,不导致管结构的复杂,可谋求装配步骤的减少。
此外,在摩托车用发动机的场合,象图3所示的那样,在与曲轴1的一端连接的变速器100侧,组装多个变速用部件,在周围,难于残留有空间。与此相比较,与曲轴1的另一端连接的发电机α小于变速器100,由此,在其周围,特别是在下方,残留有空间。即,在上述冷却结构600中,发电机α的下方的空间灵活地用作外侧泵601的设置空间,可以良好的空间效率,设置冷却结构600。
还有,在上述冷却结构600中,可紧凑地设置形成冷却水通路651的第1通路和第2通路653,655,故抑制罩体部件641的整体尺寸的增加,谋求占有空间的减少。
再有,在上述冷却结构600中,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等不妨碍排气管701的布置,另外,排气管701接纳于不对车体的倾斜角造成影响的范围内,由此,容易布置设计排气管701。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该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包括外侧泵(601),该外侧泵(601)将冷却水压送到发动机(E)的外套(171,172)中;主循环流路(612),该主循环流路(612)将通过外套(171,172)的冷却液通过散热器(603),返回到上述外侧泵(601);旁路流路(621),该旁路流路(621)将通过外套(171,172)的冷却液在不通过上述散热器(603)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外侧泵(601);恒温器(631),该恒温器(631)设置于接近上述外侧泵(601)的位置,对应于上述冷却水的温度,将使冷却水返回到上述外侧泵(621)的流路切换到主循环流路(612),旁路流路(621)中的任一者,其特征在于上述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的外侧的罩体部件(641)上,并且在该罩体部件(641)上,成一体形成冷却水通路(651),该冷却水通路(651)从恒温器(631),经过外侧泵(601),与外套(171,172)连通;上述外侧泵(601)所排出的冷却水通过上述冷却水通路(651),压送到外套(171,17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动机(E)的曲轴(1)的一侧,设置有变速器(100),该变速器(100)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传递给驱动轮(Wr),在上述曲轴(1)的另一侧,设置通过曲轴(1)的旋转而进行发电的发电机(α);上述外侧泵(601)在上述曲轴(1)的另一侧,设置于上述发电机(α)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水通路(651)由第1通路(653)和第2通路(655)构成,该第1通路(653)将上述恒温器(631)与外侧泵(601)的吸入口连通,该第2通路(655)将外侧泵(601)的排出口与外套(171,172)连通上述外侧泵(601)设置于上述发动机(E)的曲轴(1)的车体前方侧的下方,并且上述恒温器(631)设置于上述外侧泵(601)的车体前方侧的上方;上述第1通路(653)按照从侧面看,与第2通路(655)交叉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水通路(651)由第1通路(653)和第2通路(655)构成,该第1通路(653)将上述恒温器(631)与外侧泵(601)的吸入口连通,该第2通路(655)将外侧泵(601)的排出口与外套(171,172)连通;上述外侧泵(601)设置于上述发动机(E)的曲轴(1)的车体前方侧的下方,并且上述恒温器(631)设置于上述外侧泵(601)的车体前方侧的上方;上述第1通路(653)按照从侧面看,与第2通路(655)交叉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上述发动机(E)伸出的排气管(701)接近上述第1通路(653)而与其交叉,并且沿垂直方向与上述恒温器(631)重合,设置于沿与倾斜角基本平行的车体底面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可抑制缸盖侧面的突出量,提高缸盖周围的布置的自由度,另外不导致管结构的复杂,谋求装配步骤的减少。将冷却水压送给发动机(E)的外套(171,172)中的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的外侧的罩体部件(641)上,并且在该罩体部件(641)上,成一体形成冷却水通路(651),该冷却水通路(651)从恒温器(631),经过外侧泵(601),与外套(171,172)连通,由此,获得空间效率良好的冷却结构(600)的配置。
文档编号F01P7/14GK1755075SQ20051009349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0日
发明者轮违薰, 大城健史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