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5266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臣卜式引擎的冷却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冷却通路将润
滑油引流过活塞室与驱动室之间的连接壁内以冷却引擎温度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背景技术
现有四行程引擎,因活塞高速往复作动,会使得汽缸头与汽缸块产生高温。为了使 高温能散逸以降低热应力的变形,现有四行程引擎会于汽缸头与汽缸块外部凸设许多散热 鳍片,以将其高温经由气冷方式加以驱散;另外,目前现有的引擎尚有在引擎的链条室内 使润滑油(亦称为机油)沿着链条室的内壁面回流的设计。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现有立式引擎构造的侧剖视图,其中该立式引擎包含一汽 缸头81、一汽缸块82及设于该汽缸块82下方之一曲轴箱90。该汽缸头81内设有一组进 排气通道(未绘示)及一组进排气阀门(未绘示),另还包含一组凸轮轴83以驱动该进排 气阀门。该汽缸块82设有一活塞室(未绘示)可供一活塞84作往复运动。该曲轴箱90 内设有一曲轴91及一连杆85,该连杆85用以连接该曲轴91与该活塞84。该汽缸头81及 汽缸块82的一侧设有一链条室86可连通该汽缸头81、该汽缸块82及该曲轴箱90,该链条 室86内设有一链条87,该链条87连接该曲轴箱90内的曲轴91上的一驱动链轮911与该 汽缸头81内之凸轮轴83上的一正时链轮831,以将该曲轴箱90内曲轴91的动力传送至该 汽缸头81的凸轮轴83以驱动进排气阀门。 该立式引擎构造是先借由该曲轴箱90内受泵加压的油管(未绘示)输送低温的 润滑油至该汽缸头81,使其喷洒于该凸轮轴83的正时链轮831及阀门机构(未绘示)上进 行润滑,然后润滑油沿该链条室86的周边壁面向下回流到该曲轴箱90内。 然而,上述现有立式引擎构造在实际使用上仍具有下述问题,例如现有引擎的汽 缸头与汽缸块外部凸设许多散热鳍片,以将引擎的高温经由气冷方式加以驱散。然而,因为 该活塞室(未绘示)与链条室86的连接壁面因为与引擎最外部受到该链条室86所隔开, 因此无法借由外部的散热鳍片来散热,故容易使活塞室的温度分布不均,且会造成局部热 应力集中而有变形及破裂的风险,并使引擎性能与耐用度受到影响。 再者,另存在一种现有卧式引擎,其中现有卧式引擎与上述立式引擎在结构上大
致相同,其最主要差异在于卧式引擎的汽缸放置的方向是较为接近地平线的水平方向,由
于卧式引擎汽缸的方向约接近水平,因而使得润滑油几乎都是由汽缸头直接沿着链条室的
较低位置的内壁面向斜下方流到达该曲轴箱。并且该现有卧式引擎活塞室连接壁热源分布
不均及引擎性能与耐用度受到影响的情况与现有立式引擎相同。 故,有必要提供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是借由将第一储油 槽设于汽缸头内用以暂时积存润滑油,且在活塞室与驱动室之间的连接壁内设置第一组冷却通路,以便将第一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曲轴箱内,以通过冷却连接壁来降 低活塞室内部产生的高温,进而提升引擎运转效能及耐用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中汽缸头的引流道 与汽缸块的数条区间通道之间设有分配槽,其形状呈上宽下窄的倒锥状,以使得较多的润 滑油被引流至接近连接壁中央位置的区间通道,以带走中央位置的较多热源,进而增加冷 却的效果。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是设于一卧式引 擎之内,该汽缸组件包含一汽缸头及一汽缸块,且该汽缸头及汽缸块的一侧设有一驱动室 可连通至一曲轴箱,该冷却构造包含一第一储油槽及一第一组冷却通路,该第一储油槽设 于该汽缸头内用以暂时积存润滑油,该第一组冷却通路设于一活塞室与该驱动室之间的连 接壁内,用以将该第一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该曲轴箱。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是设于一卧式引擎之内, 该卧式引擎包含一汽缸块、一设于该汽缸块斜上方的汽缸头及一设于该汽缸块斜下方的曲 轴箱;该汽缸块的内部设有允许一活塞作往复运动的一活塞室;且该汽缸头及汽缸块的一 侧设有一连通至该曲轴箱的驱动室,该驱动室内设有一驱动元件,以将该曲轴箱内的曲轴 借由该驱动元件作动该汽缸头的一阀门驱动构件,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构造包含 —第一储油槽,设于该汽缸头内,以暂时积存自该曲轴箱所泵送上来的润滑油;及 —第一组冷却通路,设于该活塞室与该驱动室之间的连接壁内,该第一组冷却通 路用以将该第一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该曲轴箱。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第一储油槽是由该汽缸头内的二凸轮轴承座的上 半部及一第一围绕壁共同围绕而成。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第一组冷却通路包含一第一引流道第一引流道, 设于该汽缸头的第一连接壁内;以及一第一区间通道,设于该汽缸块的第二连接壁内,并对 应连通于该第一引流道。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第一引流道与该第一区间通道之间设有一分配 槽,该第一区间通道的数量为数个。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分配槽是设于该汽缸块的第二连接壁上。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分配槽是设于该汽缸头的第一连接壁上。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分配槽形成上宽下窄的形状。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分配槽形成倒锥状。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冷却构造另包含一第二储油槽,其是由该汽缸头 内的该二凸轮轴承座的主体、该第一围绕壁及一第二围绕壁共同围绕而成,且位于该第一 储油槽的下方。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第二储油槽连通于一第二组冷却通路,该第二组
冷却通路包含一第二引流道,设于该汽缸头的第一连接壁内及位于该第一引流道下方,且
该第二引流道对应连通于该第二储油槽;以及一第二区间通道,设于该汽缸块的第二连接
壁内及位于该第一区间通道下方,且该第二区间通道对应连通于该第二引流道。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第一组及第二组冷却通路的区间通道形成在该活
塞室外围的一汽缸套的外径所涵盖的第二连接壁范围内。[0024] 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该卧式引擎的汽缸轴线是与地平线呈一夹角,该夹 角介于5度至45度之间。 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汽缸中心处的连接壁面无法得到润 滑油冷却,使汽缸热源分布不均,因此会造成热应力集中而有变形及破裂的风险,使引擎耐 用度与性能将受到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借由将该第一储油槽设于该汽 缸头内用以暂时积存润滑油,且在活塞室与该驱动室之间的连接壁内设置该第一组冷却通 路,以便将该第一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向下引流至该曲轴箱内,以通过冷却该连接壁来降低 该活塞室内部产生的高温,进而提升引擎运转效能及耐用度。


图1 :现有立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侧面剖视图。
图2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正面剖视图。
图3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汽缸头的立体及局部剖视图。
图4A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汽缸头的储油槽的上视剖视图。 图4B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沿第4A图的4B-4B线所作的汽缸头的第一储油槽
前视剖视图。 图4C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沿第4A图的4C-4C线所作的汽缸头的储油槽的左 侧剖视图。 图5A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汽缸块的左侧视图。
图5B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沿第5A图的5B-5B线所作的汽缸块的弧状剖视图。 图6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正面局部剖视图。
11 汽缸头 112a第一围绕壁 113结合孔 121活塞室 13 阀门驱动构件 15a第一储油槽 161第一组冷却通路 16a第一引流道 16c第二引流道 17分配槽 21曲轴 82汽缸块 831正时链轮 85连杆 87链条 91曲轴 A第-D 跨距
111凸轮轴承座 112b第二围绕壁 12汽缸块 122结合孔 14驱动室 15b第二储油槽 162第二组冷却通路 16b第一区间通道 16d第二区间通道
20曲轴箱
81汽缸头
83凸轮轴 84活塞
86链条室
90曲轴箱
911驱动链轮
B第二连接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特举本实 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下列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 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内」、「外」、「左」、「右」等,仅是 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仅是用来辅助说 明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2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正面剖 视图,其中一引擎冷却构造是设于一卧式引擎之内,该卧式引擎通常是四行程引擎,其包含 一汽缸头11、一汽缸块12及一曲轴箱20,该汽缸头11设于该汽缸块12的斜上方,该曲轴 箱20设于该汽缸块12的斜下方。该汽缸头11设有一组进排气通道(未标示)、一组设于 该进排气通道上的一组进排气阀门(未标示)及一组阀门驱动构件13 ;该汽缸块12设有 允许一活塞(未绘示)作往复运动的一活塞室121 (未绘示),该活塞室121连接该汽缸头 11的一小段活塞室区段,因此下文所指的活塞室121亦广义包含该汽缸头11的活塞室区 段。上述进排气通道、进排气阀门及活塞是属现有技术,故于此不再予以详细描述。 请再参照图2所示,该曲轴箱20内设有一曲轴21及一连接该曲轴21与该活塞的 一连杆(未绘示),该汽缸头11及汽缸块1的一侧内部设有一驱动室14(如第3、4B及5A 图所示)可连通该汽缸头11、该汽缸块12及该曲轴箱20,该驱动室14内设有一驱动元件 (未绘示)该曲轴箱20内曲轴21借由该驱动元件30作动该汽缸头11的阀门驱动构件13, 其中该驱动元件30依引擎规格不同是可选自链条、挺杆或齿轮,并且该曲轴21及该阀门驱 动构件13对应不同类型的驱动元件30而有对应不同的构造。例如,在该驱动元件30为一 链条的实施例中,曲轴21的动力经曲轴21上的一驱动链轮(未绘示),借由该链条传送动 力至该汽缸头ll内的一凸轮轴(未绘示)上的正时链轮(未绘示),使该凸轮可直接抵接 阀门阀门(未绘示)或透过摇臂(未绘示)以控制阀门的开合,在此实施例中该凸轮或摇 臂即所谓的阀门驱动构件13 ;或者,在该驱动元件30为一挺杆的另一实施例中,曲轴21的 动力经曲轴21上的一曲轴凸轮(未绘示)抵顶一下摇臂(未绘示)再抵接该挺杆,借由该 挺杆传送动力至该汽缸头ll内的一上摇臂(未绘示)再抵接阀门以控制阀门的开合,在此 实施例中该上摇臂即所谓的阀门驱动构件13 。 另外,在机车或汽车正常使用状态下,本实施例的卧式引擎的汽缸轴线是与地平 线夹设有一夹角,该夹角介于5度至45度之间,因此称为卧式引擎。再者,该汽缸头11的 活塞室区段(未标示)与该驱动室14之间具有一第一连接壁A,同时该汽缸块12的活塞 室121与该驱动室14之间亦具有一第二连接壁B。该二连接壁A、 B是指在纵向侧面剖视 图(如第2、4B及5A图所示)中广义位于该活塞室121与该驱动室14之间的壁部,因此本 文中所称的连接壁是包含该第一连接壁A及该第二连接壁B。 请同时参照图2及图3,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汽缸头11的立体及 局部剖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构造包含一第一储油槽15a及一第二 储油槽15b,该第一储油槽15a是由该汽缸头11内的二凸轮轴承座111的上半部及一第一 围绕壁112a共同围绕而成;该第二储油槽15b,是由该汽缸头111内的该二凸轮轴承座lll的主体、该第一围绕壁112a及一第二围绕壁112b共同围绕而成,且位于该第一储油槽15a 的下方。该第一储油槽15a及该第二储油槽15b设于该汽缸头11内用以暂时积存自润滑 该阀门驱动构件13后所回流的润滑油(未绘示);本实用新型并各设有一第一组冷却通路 161及一第二组冷却通路162分别对应至该第一储油槽15a及该第二储油槽15b。该第一 组冷却通路161是设于该活塞室121与该驱动室14之间的连接壁A、B内,该第一组冷却通 路161用以将该储油槽15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该曲轴箱20内。另外,该第一组冷 却通路161的中间还可设有一分配槽17,此分配槽17的作用于下文另予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组冷却通路161包含一第一引流道16a及一 第一区间通道16b,其对应连通于该第一储油槽15a ;该第二组冷却通路162包含一第二 引流道16c及一第二区间通道16d,其对应连通于该第二储油槽15b。该第一组冷却通路 161位于该第二组冷却通路162上方。该第一引流道16a是设于该汽缸头11的第一连接壁 A内的靠上端。该第一区间通道16b是设于该汽缸块12的第二连接壁B内,并对应连通于 该第一引流道16a。该第二引流道16c是设于该汽缸头11的第一连接壁A内靠下端(即位 于该第一引流道16a下方),且对应连通于该第二储油槽15b。该第二区间通道16d是设于 该汽缸块12的第二连接壁B内及位于该第一区间通道16b下方,且该第二区间通道16d对 应连通于该第二引流道16c。 请再参照图3、图4A、图4B及图4C所示,其中图4A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汽 缸头11的储油槽15a、15b的上视剖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沿图4A的4B-4B 线所作的汽缸头11的第一储油槽15a的前视剖视图;图4C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沿图 4A的4C-4C线所作的汽缸头11的储油槽15a、15b的左侧剖视图。如图所示,该第一储油槽 15a是由该汽缸头11内的二凸轮轴承座lll的上半部及该第一围绕壁112a共同围绕而成; 该第二储油槽15b是由该汽缸头11内的该二凸轮轴承座111的主体、该第一围绕壁112a 及该第二围绕壁112b共同围绕而成,且位于该第一储油槽15a的下方。其中下文所称的该 凸轮轴承座111是广义的指该阀门驱动构件13中的凸轮轴的轴承及其轴承座的组合。虽 然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揭示的该第一储油槽15a及该第二储油槽15b是由该凸轮轴承座 111与该第一围绕壁112a及该第二围绕壁112b所围绕而形成的储存空间,但本实用新型并 不限于此。该第一储油槽15a及该第二储油槽15b也可借由其它的构件形成,使能接纳喷 洒于该阀门驱动构件13上进行润滑后所流下的润滑油。 请参照图5A及图5B所示,图5A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汽缸块12的左侧视 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沿图5A的5B-5B线所作的汽缸块12的弧状剖视图(图 5A的剖视图)。如图5A及图5B所示,该汽缸块12的第一引流道16a与第一区间通道16b 之间设有一分配槽17,且该第一区间通道16b的数量为数个,以便有效率的将该第一储油 槽15a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该曲轴箱20内。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分配槽 17较佳是设于该汽缸块12的第二连接壁B上,且该第一区间通道16b的数量为4个,但本 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分配槽17也可设置于其它位置,例如设置于该汽缸头11的第一 连接壁A上;该第一区间通道16b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的数目,例如2条或3条等。 更详言之,该分配槽17较佳形成上宽下窄的倒锥状,由于润滑油流出该汽缸头11 的第一引流道16a后会因重力向该分配槽17的最低点流下,因此可使距离该第一引流道 16a开口最远的该汽缸块12的第一区间通道16b (即最下方者)能优先分配到润滑油,该倒锥状分配槽17可达到平均分配润滑油于该数个第一区间通道16b的效果,并且由于该倒锥 状的设计,最低处的第一区间通道16b并非能得到最多的润滑油,而是中央位置的一或二 条第一区间通道16b可以得到最多的润滑油,因为在实际引擎运转时,该汽缸块12在该第 二连接壁B中央位置的部份厚度较薄且最接近该活塞室121,因此较多的润滑油流过中央 位置的第一区间通道16b,可以带走较多的温度以增加冷却的效果。 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正面局部剖视 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区间通道16b及第二区间通道16d是 形成在该活塞室121外围的一汽缸套123的外径所能涵盖的第二连接壁B范围(跨距D) 内。该第一区间通道16b及第二区间通道16d也大致位于该汽缸块12之二结合孔122之 间。 如图6所示,当引擎发动时先借由该曲轴箱20内受泵加压(未绘示)所泵送上来 的润滑油至该汽缸头11内,并使润滑油喷洒在该阀门驱动构件13上,而第一储油槽15a及 该第二储油槽15b也因此得到部分润滑该阀门驱动构件13所用的润滑油,或者,该第一储 油槽15a及该第二储油槽15b也可直接盛装该曲轴箱20所泵送上来的用于冷却的润滑油。 该第一储油槽15a及该第二储油槽15b借由该第一组及第二组冷却通路161、162,其经过该 汽缸头11的第一连接壁A及该汽缸块12的第二连接壁B,再流入该曲轴箱20 (未绘示)。 因此,该第一组及第二组冷却通路161U62能带走该活塞室121产生的温度及降低该活塞 室121的运转温度。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亦可能选择性由引擎外部加装一润滑油冷却器 (未绘示),以便更容易使温度散逸,以维持润滑油品质不易因高热而提早变质,因而避免 造成引擎机件运转受损,如此将可更提升引擎耐用度与运转效能。 虽然,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冷却构造是揭示一种包含了两组独立冷 却构造的系统第一组冷却构造是该第一储油槽15a及其所对应设置的第一组冷却通路 161(包含该第一引流道16a、分配槽17及数个第一区间通道16b);以及,第二组冷却构造 是该第二储油槽15b及其所对应设置的第二组冷却通路162 (包含该第二引流道16a及第 二区间通道16b)。然而,在实际的使用的效果中,该第一储油槽15a及其对应设置的第一组 冷却通路161机构,因该第一储油槽15a位于较高的位置,并且该分配槽17将润滑油分配 至数个第一区间通道16b,因此能提供主要的汽缸冷却效果。另外,由于该第二储油槽15b 及其所对应设置的第二组冷却通路162机构的位置较低,因此无法使润滑油流过该汽缸头 11及汽缸块12较热的连接壁A、B中央位置,相对的效果较小,只具有辅助冷却之功能。因 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冷却构造只需要设置该第一储油槽15a其所对应设 置的第一组冷却通路161 (包含该第一引流道16a、分配槽17及数个第一区间通道16b)就 能发挥预期的冷却效果。 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的汽缸中心处的连接壁面无法得到润 滑油冷却,使汽缸热源分布不均,因此会造成热应力集中而有变形及破裂的风险,使引擎耐 用度与性能将受到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借由将该第一储油槽15a设于 该汽缸头11内用以暂时积存润滑油,且在活塞室121与该驱动室14之间的连接壁A、 B内 设置该第一组冷却通路161,以便将该第一储油槽15a内的润滑油向下引流至该曲轴箱20 内,以通过冷却该连接壁A、B来降低该活塞室121内部产生的高温,进而提升引擎运转效能 及耐用度。[0067]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 此项技艺之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饰,因此本实 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是设于一卧式引擎之内,该卧式引擎包含一汽缸块、一设于该汽缸块斜上方的汽缸头及一设于该汽缸块斜下方的曲轴箱;该汽缸块的内部设有允许一活塞作往复运动的一活塞室;且该汽缸头及汽缸块的一侧设有一连通至该曲轴箱的驱动室,该驱动室内设有一驱动元件,以将该曲轴箱内的曲轴借由该驱动元件作动该汽缸头的一阀门驱动构件,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构造包含一第一储油槽,设于该汽缸头内,以暂时积存自该曲轴箱所泵送上来的润滑油;及一第一组冷却通路,设于该活塞室与该驱动室之间的连接壁内,该第一组冷却通路用以将该第一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该曲轴箱。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储油槽是由该汽缸 头内的二凸轮轴承座的上半部及一第一围绕壁共同围绕而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冷却通路包 含一第一引流道,设于该汽缸头的第一连接壁内;以及一第一区间通道,设于该汽缸块的 第二连接壁内,并对应连通于该第一引流道。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引流道与该第一区 间通道之间设有一分配槽,该第一区间通道的数量为数个。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分配槽设于该汽缸块的 第二连接壁上。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分配槽设于该汽缸头的第一连接壁上。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分配槽形成上宽下窄的 形状。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分配槽形成倒锥状。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暂时积存自该曲 轴箱所泵送上来的润滑油的第二储油槽,是由该汽缸头内的该二凸轮轴承座的主体、该第 一围绕壁及一第二围绕壁共同围绕而成,且位于该第一储油槽的下方。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储油槽连通于一第 二组冷却通路,该第二组冷却通路包含一第二引流道,设于该汽缸头的第一连接壁内及位于该第一引流道下方,且该第二引 流道对应连通于该第二储油槽;以及一第二区间通道,设于该汽缸块的第二连接壁内及位于该第一区间通道下方,且该第 二区间通道对应连通于该第二引流道。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及第二组冷却 通路的区间通道形成在该活塞室外围的一汽缸套的外径所涵盖的第二连接壁范围内。
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卧式引擎的汽缸轴线与 地平线呈一夹角,该夹角介于5度至45度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元件为链条,该阀 门驱动构件为凸轮。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阀门驱动构件还包含摇臂。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元件为挺杆,该阀 门驱动构件为上摇臂。
专利摘要一种卧式引擎的冷却构造,其是设于一卧式引擎之内,该卧式引擎包含一汽缸头及一汽缸块,且该汽缸头及汽缸块的一侧设有一驱动室可连通至一曲轴箱,该冷却构造包含一第一储油槽及一第一组冷却通路,该第一储油槽设于该汽缸头内用以暂时积存润滑油。该第一组冷却通路设于一活塞室与该驱动室之间的连接壁内,用以将该第一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向斜下方引流至该曲轴箱,以降低该活塞室内部产生的高温,进而提升引擎运转效能及耐用度。
文档编号F01P3/02GK201539299SQ20092027006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6日
发明者巫善睿, 杨思待, 陈国铭 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