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片式油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579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片式油冷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的油散热技术,具体为ー种叠片式油冷器,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摩托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摩托车发动机的功率在逐渐提高,其内部压カ也在増大,但装配空间却越来越小。如何在有限的装配空间内,既要求发动机能够承受较大压カ又能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一直是摩托车发动机存在的技术难题。现有的发动机油冷器,一般采用通道式设计,高温油液从一端的储液筒流向另一端的储液筒,热量经通道管壁发散。在这种油冷器中,由于油液的流动距离较短,导致油液在通道内滞留时间较 短,因此达不到充分的散热效果;如果增加散热通道的长度,又会使得发动机体积增大,这也不符合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油冷器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散热快速、高效的叠片式油冷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叠片式油冷器,包括主储油筒和副储油筒,其特征在干,所述主储油筒和副储油筒之间通过若干组散热叠片连接导通;在每ー组散热叠片内均设有密闭的紊流流道,所述紊流流道为蛇形结构。进ー步针对散热叠片的限定,所述散热叠片是将两个散热块的内侧面相向贴合后焊接形成;在所述散热块两端分别设有导流孔,在两个导流孔的内侧面均设有引流槽,所述的两个引流槽相对于散热块的中线对称设置;在散热块中部设有ー个“L”型流道,在“L”型流道的左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竖向流道,在“L”型流道的右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斜向流道,靠近“L”型流道的斜向流道上端与“L”型流道下部横向槽体的右端部竖向对齐,每ー根斜向流道的下端分别与其右侧相邻斜向流道的上端竖向对齐,相邻两根斜向流道端部的间距与相邻两根竖向流道的间距相等;在靠近斜向流道一侧的引流槽上还设有ー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左端与相邻斜向流道的下端竖向对齐,沿散热块的中线对折后该延伸部的左端与最左侧竖向流道的上端重合。再进ー步,所述“L”型流道、竖向流道和斜向流道的宽度均相等。再进ー步,所述竖向流道和斜向流道的数量相等。再进ー步,所述散热块为整体压铸成型。再进ー步,在散热块上还设有定位凸起和定位孔,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孔相对于散热块的中线对称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散热效果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右两侧的储油筒之间采用若干根具有多流道的散热块进行连接,极大了増加了油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的距离和时间,从而使得油液有充分的时间被冷却。2、提高了设备的结构强度由于在储油筒之间连接有多根散热块,这使得两侧的储油筒之间连接强度提高,不易变形。

图I为本实用新型叠片式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仰视图。图中,I—主储油筒,2—副储油筒,3—散热叠片,4一散热块,41—导流孔,42—引流槽,43—“ L ”型流道,44 ー竖向流道,45—斜向流道,46—延伸部,47—定位凸起,48—定位 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说明。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叠片式油冷器,包括主储油筒I和副储油筒2,在主储油筒I和副储油筒2上分別设有进油口和出油ロ,所述主储油筒I和副储油筒2之间通过若干组散热叠片3连接导通;在每ー组散热叠片3内均设有密闭的紊流流道,所述紊流流道为蛇形结构,油液从主储油筒I经紊流流道后流入副储油筒2,并在此过程中被冷却,然后又重新供给发动机,以此循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散热叠片3是将两个散热块4的内侧面相向贴合后焊接形成。所述散热块4是由ー块长条形金属薄片整体压铸成型,在散热块4两端分别设有圆形的导流孔41,在两个导流孔41的内侧面均设有引流槽42,两个引流槽42大小和形状相同,所述的两个引流槽42相对于散热块的中线对称设置。在散热块4中部设有ー个“L”型流道43,在“L”型流道43的左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竖向流道44,在“L”型流道43的右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斜向流道45,靠近“L”型流道的斜向流道45上端与“L”型流道43下部横向槽体的右端部竖向对齐,每ー根斜向流道45的下端分别与其右侧相邻斜向流道的上端竖向对齐,相邻两根斜向流道45端部的间距与相邻两根竖向流道44的间距相等。本实用新型中,所述“L”型流道43、竖向流道44和斜向流道45的宽度均相等。竖向流道44和斜向流道45的数量均为10条。在靠近斜向流道一侧的引流槽42上还设有一个凹槽形状的延伸部46,延伸部46与该引流槽42连通,所述延伸部46的左端与相邻斜向流道45的下端竖向对齐,沿散热块4的中线对折后该延伸部46的左端与最左侧竖向流道44的上端重合。为方便将两块散热块贴合后形成散热叠片,在散热块4上还设有定位凸起47和定位孔48,所述定位凸起47和定位孔48相对于散热块4的中线对称设置。安装吋,将两块散热块的内侧面相对,将其中一块散热块的竖向流道部分与另ー块散热块的斜向流道相对贴合,并将其中一块散热块上的定位凸起卡入另ー块散热块上的定位孔。这样,刚好使得两块散热块的引流槽重合,同时每ー块散热块的延伸部均与另ー块散热块的竖向流道连通,每ー块散热块的竖向流道又分别与另一块散热块的两条斜向流道的上、下端部连通,每ー块散热块中部的“L”型流道也同时与另一块散热块上的竖向流道和斜向流道连通,最終在散热块内形成弯曲如蛇形的紊流流道。然后再在两块散热块的边缘通过焊接固定即可。油液在流经紊流流道吋,将经过多次的反复弯曲流动,其流动距离明显增长,散热时间延长,接触面积更大,因此达到了良好的散热效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參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g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
权利要求1.叠片式油冷器,包括主储油筒(I)和副储油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储油筒(I)和副储油筒(2)之间通过若干组散热叠片(3)连接导通;在每ー组散热叠片(3)内均设有密闭的紊流流道,所述紊流流道为蛇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叠片式油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叠片(3)是将两个散热块(4)的内侧面相向贴合后焊接形成;在所述散热块(4)两端分别设有导流孔(41),在两个导流孔(41)的内侧面均设有弓I流槽(42 ),所述的两个引流槽(42 )相对于散热块的中线对称设置;在散热块(4)中部设有ー个“L”型流道(43),在“L”型流道(43)的左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竖向流道(44),在“L”型流道(43)的右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斜向流道(45),靠近“L”型流道的斜向流道(45)上端与“L”型流道(43)下部横向槽体的右端部竖向对齐,每ー根斜向流道(45)的下端分别与其右侧相邻斜向流道的上端竖向对齐,相邻两根斜向流道(45)端部的间距与相邻两根竖向流道(44)的间距相等;在靠近斜向流道ー侧的引流槽(42)上还设有ー个延伸部(46),所述延伸部(46)的左端与相邻斜向流道(45)的下端竖向对齐,沿散热块(4)的中线对折后该延伸部(46)的左端与最左侧竖向流道(44)的上端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式油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流道(43)、竖向流道(44)和斜向流道(45)的宽度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式油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流道(44)和斜向流道(45)的数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式油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块(4)为整体压铸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2、3、4或5所述的叠片式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在散热块(4)上还设有定位凸起(47)和定位孔(48),所述定位凸起(47)和定位孔(48)相对于散热块(4)的中线对称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叠片式油冷器,它包括主储油筒和副储油筒,所述主储油筒和副储油筒之间通过若干组散热叠片连接导通;在每一组散热叠片内均设有密闭的紊流流道,所述紊流流道为蛇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油冷器极大了增加了油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的距离和时间,从而使得油液有充分的时间被冷却,散热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还提高了设备的结构强度,使得油冷器不易变形。
文档编号F01M5/00GK202520390SQ201220189399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8日
发明者朱德华, 朱钢 申请人:重庆德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