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8630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内燃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燃机,其包括离心滤油器,能够易于减小曲轴轴向上的尺寸。上述内燃机包括:曲轴箱(21);曲轴(23),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设在曲轴箱(21)内的右轴承(33),且收容在曲轴箱(21)内;驱动齿轮(35),其安装在曲轴(23)的自右轴承(33)突出的部位,传递曲轴(23)的驱动力;圆盘状的离心滤油器(34)在右轴承(33)与驱动齿轮(35)之间安装于曲轴(23)。
【专利说明】内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包括离心滤油器的内燃机,该离心滤油器利用曲轴的驱动力来旋转,利用通过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将供给到内燃机内部的机油内的尘埃等杂质分离(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1003号公报
[0004]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内燃机中,曲轴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设在曲轴箱内的轴承,离心滤油器设在曲轴的自轴承突出的部位的前端。因此,需要较大地确保曲轴轴向上的尺寸,使曲轴轴向上的尺寸变得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离心滤油器的、能够易于减小曲轴轴向上的尺寸的内燃机。
[0006]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I记载的方案是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包括:曲轴箱21 ;曲轴23,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设在所述曲轴箱21内的轴承33,收容在所述曲轴箱21内;驱动齿轮35,其安装在所述曲轴23的自所述轴承33突出的部位,传递所述曲轴23的驱动力;所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圆盘状的离心滤油器34在所述轴承33与所述驱动齿轮35之间安装于所述曲轴23。
[0007]在技术方案I记载的内燃机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滤油器34延伸到同所述驱动齿轮35啮合的从动齿轮37、与所述曲轴箱21的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同该从动齿轮37对置的壁部21R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在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离心滤油器34与所述从动齿轮37重叠配置。
[0008]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内燃机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还包括曲轴箱罩55,该曲轴箱罩55包覆所述曲轴箱21的侧面,并且包覆所述曲轴23的自所述轴承33突出的部位,在所述曲轴箱罩55上形成有收容油泵60的收容室61,驱动所述油泵60的油泵驱动齿轮63与所述驱动齿轮35啮合,在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该油泵驱动齿轮63与所述离心滤油器34重叠配置。
[0009]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记载的内燃机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滤油器34在被所述轴承33和所述驱动齿轮35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曲轴23。
[0010]在技术方案I?4中任一项记载的内燃机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滤油器34包括:第一圆盘板82,其配置在所述轴承33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0,并且在外周缘部形成有向所述贯通孔80侧折回的折回部81 ;第二圆盘板84,其配置在所述驱动齿轮35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3,并且内周缘部形成为与外周缘部在所述贯通孔83的轴向上错开的碟形弹簧状,其外径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外径小;轴套85,其外嵌于所述曲轴23,并且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及所述第二圆盘板84各自的所述贯通孔80、83中穿过;在所述轴套85的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靠所述轴承33侧的端部,形成有向所述曲轴2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6,在所述轴套85的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靠所述驱动齿轮35侧的端部,在所述轴套85的周向整个区域形成有台阶部87,该台阶部87向所述曲轴23的径向内侧凹入,并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向所述驱动齿轮35侧开放,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内周缘部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与所述凸缘部86抵接,所述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配置为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并且其外周缘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所述折回部81的内侧,其内周缘部被所述驱动齿轮35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推压而与所述驱动齿轮35抵接的状态,被收容在由所述台阶部87和所述驱动齿轮35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二圆盘板84通过被所述驱动齿轮35推压而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被压缩,并通过弹性力使其内周缘部抵靠于所述驱动齿轮35。
[0011]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内燃机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记载的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滤油器34构成为:使所述轴套85被所述曲轴23穿过,使所述第一圆盘板82以其内周缘部与所述凸缘部86抵接的方式被所述轴套85穿过,使所述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的状态被所述轴套85穿过,并且使所述第二圆盘板84的外周缘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折回部81的内侧,并使所述驱动齿轮35被所述曲轴23穿过,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推入所述第二圆盘板84。
[0012]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方案,与离心滤油器设在自轴承突出的曲轴前端的情况相t匕,能够易于抑制离心滤油器在曲轴轴向上的突出,因此能够易于减小曲轴轴向上的尺寸。
[0013]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方案,能够利用闲置空间来确保离心滤油器的容量。
[0014]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方案,能够利用闲置空间来确保离心滤油器的容量。
[0015]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方案,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安装离心滤油器。另外,离心滤油器的拆卸容易,能够高效地进行离心滤油器的清洁等作业。
[0016]根据技术方案5、6记载的方案,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确保离心滤油器的密封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两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
[0018]图2是上述内燃机的纵剖面图。
[0019]图3是图2的沿A-A线的展开剖面图。
[0020]图4是图2的沿B-B线的展开剖面图。
[0021]图5是图4的放大图。
[0022]图6 (A)?图6 (D)是说明设于上述内燃机的离心滤油器的组装方法的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20 内燃机
[0025]21 曲轴箱
[0026]23 曲轴
[0027]33 右轴承(轴承)[0028]34离心滤油器
[0029]35驱动齿轮
[0030]37从动齿轮
[0031]55右曲轴箱罩(曲轴箱罩)
[0032]60油泵
[0033]61油泵收容室(收容室)
[0034]63油泵驱动齿轮
[0035]80贯通孔
[0036]81折回部
[0037]82第一圆盘板
[0038]83贯通孔
[0039]84第二圆盘板
[0040]85轴 套
[0041]86凸缘部
[0042]87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果没有特殊记载,则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与车辆上的方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用车辆的方向来说明内燃机的方向,但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的方向不局限于车辆的方向。
[0044]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两轮机动车I的左侧面图。首先,对该两轮机动车I进行说明,两轮机动车I的车架2具有位于前端的头管3、在从头管3向后方延伸后又向下方延伸的主车架4和从头管3向下方延伸的下降架5。在头管3上,经由转向杆8能够转向地轴支承有对前轮6进行轴支承的左右一对前叉7。在转向杆8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操纵手柄9。另一方面,在主车架4的下端,设有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板10,在枢轴板10上,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有省略图示的摆臂。
[0045]在上述两轮机动车I中,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0配置在枢轴板10与下降架5之间。内燃机20是风冷单缸发动机,包括曲轴箱21和从曲轴箱21的前侧上部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部22。
[0046]内燃机20通过使曲轴箱21的前部支承于下降架5并且使曲轴箱21的后部支承于枢轴板10而被支承于车架2。在曲轴箱21中,在其前方侧内部收容有曲轴23,并且在曲轴23的后方收容有变速器M。即,内燃机20成为驱动源与变速器形成一体的所谓的动力单元型。
[0047]气缸部22由与曲轴21直接连结的气缸体24和与气缸体24连结的气缸盖25构成。
[0048]参照图2,在气缸体24中形成有缸孔26。图中LI表示缸孔26的气缸中心轴线,气缸中心轴线LI相对于垂直方向稍向前方侧倾斜。图中Cl表不曲轴23的中心轴线(以下,称为曲轴轴线)。另外,曲轴轴线Cl沿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缸盖25中,其前端侧的壁部作为所谓的气缸盖罩起作用,气缸盖25成为一体地具有气缸盖罩和气缸盖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气缸体24与曲轴21形成为一体,气缸体24和气缸盖25为能够拆装地连结的结构,但气缸体24和曲轴21也可以为分体连结的结构。
[0049]一并参照图1及图2,在气缸盖25的后壁上,形成有供进气管的一端连接的进气口 25IN,在气缸盖25的前壁上,形成有供排气管29的一端连接的排气口 25EX。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化油器等进气量调整装置的下游侧连接,排气管29从气缸盖25的前壁向车辆后方延伸。
[0050]参照图2及图3,在气缸体24的缸孔26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30,活塞30经由连杆31与曲轴23连结。连杆31将活塞30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曲轴23的旋转运动。
[0051]如图2所示,一端在气缸盖25的后壁上开口的进气口 25IN、以及一端在气缸盖25的前壁上开口的排气口 25EX使各自的另一端向形成在气缸盖25内的燃烧室42开口。燃烧室42形成在气缸中心轴线LI的在气缸盖25的底面上的延长线上,面向缸孔26并与之连通。进气口 25IN及排气口 25EX的燃烧室42 —侧的开口分别能够被进气门43、排气门44关闭。由进气门43进行的进气口 25IN的开闭动作通过进气摇臂45的摆动来进行,由排气门44进行的排气口 25EX的开闭动作通过排气摇臂46的摆动来进行,进气摇臂45及排气摇臂46由单一的凸轮轴47摆动。
[0052]如图3所示,曲轴箱21具有隔着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图中为直线CL上的位置)对置的左壁部21L及右壁部21R,利用这些左壁部21L及右壁部21R支承曲轴23。具体而言,曲轴23在与贯通形成于曲轴箱21的左壁部21L上的左保持孔101嵌合的左轴承以及与贯通形成于右壁部21R上的右保持孔102嵌合的右轴承33中穿过,并由这些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
[0053]在曲轴23中从右轴承33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右端部,设有离心滤油器34和驱动齿轮35,在曲轴23中从左轴承32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左端部,设有发电机G。
[0054]离心滤油器34形成为中空的圆盘状,在右轴承33与驱动齿轮35之间安装于曲轴23。在曲轴23的安装驱动齿轮35的位置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螺接有定位螺母35A,利用该定位螺母35A使驱动齿轮35定位。该驱动齿轮35的旋转运动被传递到变速器M。驱动轴23的曲轴销23A位于左轴承32及右轴承33之间,连杆31与该曲轴销23A连结。另夕卜,在图3?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没有为离心滤油器34标注剖面线。
[0055]驱动齿轮35与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主轴36的从动齿轮37啮合,主轴36配置在曲轴23后方。在主轴36的右端部,在比从动齿轮37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设有离合器38,曲轴23的旋转运动从驱动齿轮35经由从动齿轮37传递到离合器38,从离合器38传递到主轴36,然后,从主轴36经由变速器齿轮系39传递到副轴40。
[0056]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M主要由主轴36、副轴40及变速齿轮系39构成。另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41表示切换变速器M的变速档位的切换机构。另外,如图2所示,副轴40配置在主轴36的后下方。
[0057]在此,上述从动齿轮37与右壁部2IR在曲轴23的轴向上分离,在这些从动齿轮37与右壁部21R之间形成空间。并且,上述离心滤油器34延伸到从动齿轮37与曲轴箱21的右壁部21R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在沿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上述离心滤油器34与从动齿轮37重叠配置。
[00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0中,在曲轴箱21的左壁部21L安装有左曲轴箱罩54,在右壁部21R安装有右曲轴箱罩55。左曲轴箱罩54包覆从左壁部21L (左轴承32)突出的曲轴23左端部及发电机G。另一方面,右曲轴箱罩55包覆从右壁部21R (右轴承33)突出的曲轴23右端部、离心滤油器34、驱动齿轮35及离合器38等。曲轴23右端部的前端插入到形成在右曲轴箱罩55内壁上的轴承部55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该轴承部55A。
[0059]参照图2,附图标记60表示配置在曲轴23的下方的油泵,如图4所示,该油泵60收容在形成于右曲轴箱罩55内壁上的油泵收容室61中。油泵60是次摆线油泵,使泵轴62向曲轴箱21的右壁部21R侧延伸,设在泵轴62前端的油泵驱动齿轮63与驱动齿轮35啮合,由驱动齿轮35驱动。
[0060]在此,泵轴62的前端及油泵驱动齿轮63与右壁部21R在曲轴23的轴向上分离,在这些泵轴62的前端及油泵驱动齿轮63与右壁部21R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在此,离心滤油器34延伸到在泵轴62的前端及油泵驱动齿轮63与右壁部21R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另外,在沿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油泵驱动齿轮63与离心滤油器34重叠配置。
[0061]继续参照图4,在右曲轴箱罩55的内部形成有引入流路65,该引入流路65使形成在曲轴箱21下部的油盘64与油泵收容室61的内部连通。另外,在右曲轴箱罩55的内部还形成有排出流路67,该排出流路67使油泵收容室61与在右曲轴箱罩55中形成在曲轴23的轴向延长线上的轴端给油室66连通。并且,油泵60能够通过进行驱动,来通过引入流路65将贮留在油盘64中的机油引入,送入到轴端给油室66,并经由轴端给油室66向离心滤油器34中供给机油。
[0062]具体而言,在曲轴23右端部的内部开设有上游侧主流路68,该上游侧主流路68形成在曲轴23的曲轴轴线Cl上,与轴端给油室66连通,并从轴端给油室66侧向离心滤油器34侧延伸。另外,在曲轴23右端部的内部还开设有上游侧副流路69,该上游侧副流路69随着从上游侧主流路68的离心滤油器34 —侧的端部向曲轴23的径向外侧延伸而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与离心滤油器34的内部连通。即,轴端给油室66通过上游侧主流路68及上游侧副流路69与离心滤油器34的内部连通,由此,油泵60能够从轴端给油室66向离心滤油器34供给机油。具体而言,上游侧副流路69经由作为离心滤油器34的一个结构部件即轴套85与离心滤油器34的内部连通,该轴套85的结构见后述。
[0063]并且,离心滤油器34利用曲轴23的驱动力来旋转,利用通过旋转而产生离心力将供给到内部的机油内的尘埃等杂质向其内部的径向外侧排出而将其分离。并且,离心滤油器34将机油通过形成在曲轴23内部的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下游侧主流路71及下游侧第二副流路72供给到曲轴23的外部。具体而言,离心滤油器34经由它的一个结构部件即轴套85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连通,该轴套85的结构见后述。
[0064]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在从上游侧副流路69的通向离心滤油器34的连通位置沿曲轴23的轴向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分离的位置与离心滤油器34的内部连通,随着从离心滤油器34向曲轴23的径向内侧延伸而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与下游侧主流路71连通。
[0065]下游侧主流路71形成在曲轴23的曲轴轴线Cl上,在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连通的连通位置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并且,下游侧第二副流路72与下游侧主流路71连通,随着从与下游侧主流路71连通的连通位置向曲轴23的径向外侧延伸而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并在曲轴销23A内穿过而向曲轴23的外部开口。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变为从曲轴销23A向其外部供给机油。
[0066]参照图5,放大表示了离心滤油器34。下面,对离心滤油器34进行详述。离心滤油器34包括第一圆盘板82、第二圆盘板84和轴套85,第一圆盘板82,剖面为帽子形状,配置在右轴承33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0,并且其外周缘部形成有向贯通孔80侧折回的折回部81 ;第二圆盘板84配置在驱动齿轮35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3,并且其内周缘部形成为与其外周缘部在贯通孔83的轴向上错开的碟形弹簧状,其外径设定为比第一圆盘板82的外径小;轴套85外嵌于曲轴23,并且在第一圆盘板82及第二圆盘板84各自的贯通孔80、83中穿过。
[0067]在轴套85的在曲轴23轴向上靠右轴承33侧的端部,形成有向曲轴2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6,在轴套85的在曲轴23轴向上靠驱动齿轮35侧的端部,在轴套85的周向整个区域形成有台阶部87,该台阶部87向曲轴23的径向内侧凹入,并在曲轴23轴向上向驱动齿轮35侧开放。
[0068]并且,在离心滤油器34中,第一圆盘板82的内周缘部在曲轴23轴向上与凸缘部86抵接。另外,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在曲轴23轴向上配置为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第一圆盘板82侧,并且其外周缘部嵌合在第一圆盘板82的折回部81的内侧,其内周缘部被驱动齿轮35向第一圆盘板82侧推压而与驱动齿轮35抵接的状态,被收容在由台阶部87和驱动齿轮35围成的空间中。
[0069]并且,第二圆盘板84通过被驱动齿轮35推压而在曲轴23轴向上被压缩,并通过弹性力使其内周缘部抵靠于驱动齿轮35。即,离心滤油器34在被右轴承33和驱动齿轮35沿曲轴23的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安装于曲轴23。
[0070]在这样的离心滤油器34中,第二圆盘板84的内周缘部通过弹性力抵靠于主动齿轮35,因此能确保第二圆盘板84的内周缘部与驱动齿轮35的抵接部分处的密封性。另外,驱动齿轮35的朝向离心滤油器34侧的面抵接于第二圆盘板84的内周缘部,并压接在轴套85的朝向驱动齿轮35侧的面上,从而在轴套85与驱动齿轮35的抵接部分处也能确保密封性。
[0071]另外,第二圆盘板84通过被驱动齿轮35推压而在曲轴23轴向上被压缩,并且其外周缘部也通过弹性力抵靠在第一圆盘板82的外周缘部,与此相伴,其内周缘部也被向凸缘部86抵靠。因此,在第二圆盘板84的外周缘部与第一圆盘板82的外周缘部之间以及第一圆盘板82的内周缘部与凸缘部86的之间,也能确保密封性。
[0072]并且,在轴套85上形成有取入开口 88和排出开口 89,取入开口 88在曲轴23径向上贯通而与上游侧副流路69连通,排出开口 89在曲轴23径向上贯通而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连通。在此,利用取入开口 88,上游侧副流路69与离心滤油器34的内部连通,利用排出开口 89,离心滤油器34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连通。在从取入开口 88与上游侧副流路69连通的位置沿曲轴23的轴向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分离的位置,排出开口 89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连通。
[0073]在上述结构的离心滤油器34中,从轴端给油室66通过上游侧主流路68、上游侧副流路69及取入开口 88向内部供给机油,离心滤油器34通过进行旋转而使机油内的杂质在离心滤油器34内部向径向外侧排出。然后,从排出开口 89通过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下游侧主流路71及下游侧第二副流路72向曲轴23的外部供给机油。
[0074]在此,在从取入开口 88与上游侧副流路69连通的位置沿曲轴23的轴向向发动机宽度方向中央侧分离的位置,排出开口 89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连通,因此,由排出开口89排出的机油成为被离心力分离掉杂质的机油。即,在离心滤油器34中,由于从沿着来自轴端给油室66的机油的流动而位于上游侧的取入开口 88取入机油,从沿着上述流动而位于取入开口 88更下游侧的排出开口 89排出机油,所以由排出开口 89排出的机油受到离心力的影响,因此从排出开口 89能排出分离掉杂质的机油。
[0075]接着,参照图6对上述离心滤油器34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0076]首先,如图6 (A)所示,轴套85被曲轴23的右端部穿过。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套85的形成凸缘部86 —侧的端面通过曲轴箱21的形成在右壁部21R上的右保持孔102与右轴承33抵接。
[0077]另外,此时,使轴套85的取入开口 88与上游侧副流路69对齐,并使排出开口 89与下游侧第一副流路70对齐。轴套8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曲轴23。作为使轴套85不能相对旋转的方法,可以压入、通过花键进行嵌合、设置止转用的销等。
[0078]接着,如图6 (B)所示,使第一圆盘板82以其内周缘部与凸缘部86抵接的方式被轴套85穿过。
[0079]接着,如图6 (C)所示,使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比其内周缘部更靠第一圆盘板82侧的状态被轴套85穿过,并且使其外周缘部嵌合在第一圆盘板82的折回部81的内侧。在此,在该状态下,如图6 (C)所示,第二圆盘板84处于在轴向上未被压缩的状态。
[0080]然后,如图6 (D)所示,使驱动齿轮35被曲轴23穿过,将第二圆盘板84经由其内周缘部向第一圆盘板82侧推入。由此,第二圆盘板84处于沿曲轴23的轴向被压缩的状态,且其内周缘部抵靠于驱动齿轮35。
[0081]在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0中,与离心滤油器设在自右轴承33突出的曲轴23前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抑制离心滤油器34在曲轴23轴向上的突出,因此能够易于减小曲轴23轴向上的尺寸。
[0082]另外,在该内燃机20中,离心滤油器34延伸到同驱动齿轮35啮合的从动齿轮37、与曲轴箱21的在曲轴23的轴向上同该从动齿轮37对置的右壁部2IR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在沿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该离心滤油器34与从动齿轮37重叠配置,所以能够利用闲置空间(有效利用空间)来确保离心滤油器34的容量。
[0083]另外,在该内燃机20中,右曲轴箱罩55包覆曲轴箱21的侧面,并且包覆曲轴23的自右轴承33突出的部位,在右曲轴箱罩55中形成有油泵收容室61,驱动油泵60的油泵驱动齿轮63与驱动齿轮35啮合,在沿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该油泵驱动齿轮63与离心滤油器34重叠配置,所以能够利用闲置空间(有效利用空间)来确保离心滤油器34的容量。
[0084]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0中,离心滤油器34在被右轴承33和驱动齿轮35沿曲轴23的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安装于曲轴23,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安装离心滤油器34,能谋求安装作业的效率化。另外,离心滤油器34的拆卸容易,能够高效地进行离心滤油器34的清洁等作业。[0085]另外,由于离心滤油器34是由第一圆盘板82、第二圆盘板84及轴套85构成的,具有无需特意进行焊接等就能够确保密封性的构造,能够通过简易的构造确保密封性,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08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给以各种变更。
[0087]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燃机20为气缸部22从曲轴箱21的前侧上部向上方立起设置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气缸部22从曲轴箱21向前方突出的水平气缸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包括: 曲轴箱(21); 曲轴(23),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设在所述曲轴箱(21)内的轴承(33),并且收容在所述曲轴箱(21)内; 驱动齿轮(35),其安装在所述曲轴(23)的自所述轴承(33)突出的部位,传递所述曲轴(23)的驱动力; 所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圆盘状的离心滤油器(34)在所述轴承(33)与所述驱动齿轮(35)之间安装于所述曲轴(2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滤油器(34)延伸到同所述驱动齿轮(35)啮合的从动齿轮(37)、与所述曲轴箱(21)的在所述曲轴(23 )的轴向上同该从动齿轮(37 )对置的壁部(2IR)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在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离心滤油器(34)与所述从动齿轮(37)重叠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曲轴箱罩(55),该曲轴箱罩(55)包覆所述曲轴箱(21)的侧面,并且包覆所述曲轴(23 )的自所述轴承(33 )突出的部位, 在所述曲轴箱罩(55)上形成有收容油泵(60)的收容室(61), 驱动所述油泵(60)的油泵驱动齿轮(63)与所述驱动齿轮(35)啮合,在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该油泵驱动齿轮(63)与所述离心滤油器(34)重叠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曲轴箱罩(55),该曲轴箱罩(55)包覆所述曲轴箱(21)的侧面,并且包覆所述曲轴(23 )的自所述轴承(33 )突出的部位, 在所述曲轴箱罩(55)上形成有收容油泵(60)的收容室(61), 驱动所述油泵(60)的油泵驱动齿轮(63)与所述驱动齿轮(35)啮合,在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进行观察时,该油泵驱动齿轮(63)与所述离心滤油器(34)重叠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滤油器(34)在被所述轴承(33)和所述驱动齿轮(35)沿所述曲轴(23)的轴向压缩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曲轴(23)。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滤油器(34)包括: 第一圆盘板(82),其配置在所述轴承(33)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0),并且在外周缘部形成有向所述贯通孔(80 )侧折回的折回部(81); 第二圆盘板(84),其配置在所述驱动齿轮(35)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3),并且内周缘部形成为与外周缘部在所述贯通孔(83)的轴向上错开的碟形弹簧状,其外径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外径小; 轴套(85),其外嵌于所述曲轴(23),并且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及所述第二圆盘板(84)各自的所述贯通孔(80、83)中穿过; 在所述轴套(85)的 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靠所述轴承(33)侧的端部,形成有向所述曲轴(2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6), 在所述轴套(85)的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靠所述驱动齿轮(35)侧的端部,在所述轴套(85)的周向整个区域形成有台阶部(87),该台阶部(87)向所述曲轴(23)的径向内侧凹入,并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向所述驱动齿轮(35)侧开放, 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内周缘部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与所述凸缘部(86)抵接,所述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配置为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并且其外周缘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所述折回部(81)的内侧,其内周缘部被所述驱动齿轮(35)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推压而与所述驱动齿轮(35 )抵接的状态,被收容在由所述台阶部(87 )和所述驱动齿轮(35 )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二圆盘板(84)通过被所述驱动齿轮(35 )推压而在所述曲轴(23 )的轴向上被压缩,并通过弹性力使其内周缘部抵靠于所述驱动齿轮(35 )。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滤油器(34)包括: 第一圆盘板(82),其配置在所述轴承(33)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0),并且在外周缘部形成有向所述贯通孔(80 )侧折回的折回部(81); 第二圆盘板(84),其配置在所述驱动齿轮(35)侧,中央形成有贯通孔(83),并且内周缘部形成为与外周缘部在所述贯通孔(83)的轴向上错开的碟形弹簧状,其外径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外径小; 轴套(85),其外嵌于所述曲轴(23),并且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及所述第二圆盘板(84)各自的所述贯通孔(80、83)中穿过; 在所述轴套(85)的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靠所述轴承(33)侧的端部,形成有向所述曲轴(2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6), 在所述轴套(85)的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靠所述驱动齿轮(35)侧的端部,在所述轴套(85)的周向整个区域形成有台阶部(87),该台阶部(87)向所述曲轴(23)的径向内侧凹入,并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向所述驱动齿轮(35)侧开放,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内周缘部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与所述凸缘部(86)抵接,所述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在所述曲轴(23)的轴向上配置为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并且其外周缘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所述折回部(81)的内侧,其内周缘部被所述驱动齿轮(35)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推压而与所述驱动齿轮(35 )抵接的状态,被收容在由所述台阶部(87 )和所述驱动齿轮(35 )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二圆盘板(84)通过被所述驱动齿轮(35 )推压而在所述曲轴(23 )的轴向上被压缩,并通过弹性力使其内周缘部抵靠于所述驱动齿轮(35 )。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滤油器(34)构成为: 使所述轴套(85)被所述曲轴(23)穿过, 使所述第一圆盘板(82)以其内周缘部与所述凸缘部(86)抵接的方式被所述轴套(85)穿过, 使所述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的状态被所述轴套(85)穿过,并且使所述第二圆盘板(84)的外周缘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折回部(81)的内侧, 并使所述驱动齿轮(35)被所述曲轴(23)穿过,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推入所述第二圆盘板(84)。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滤油器(34)构成为: 使所述轴套(85)被所述曲轴(23)穿过, 使所述第一圆盘板(82)以其内周缘部与所述凸缘部(86)抵接的方式被所述轴套(85)穿过, 使所述第二圆盘板(84)以其外周缘部比其内周缘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的状态被所述轴套(85)穿过,并且使所述第二圆盘板(84)的外周缘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圆盘板(82)的折回部(81)的内侧, 并使所述驱动齿轮(35)被所述曲轴(23)穿过,向所述第一圆盘板(82)侧推入所述第二圆盘板(84)。
【文档编号】F01M11/03GK203685341SQ201320596245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久保克博, 中井一之, 饭塚宣子, 河津裕高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