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6144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管状壳体、设置在壳体内壁上的吸声层、排气管和依次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所述的排气管依次穿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壳体,所述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内设置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的第三隔板和壳体内设置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在靠近第一进气管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节流孔板、第二节流孔板,所述的第三隔板在靠近第二进气管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板,所述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上均设置有通孔,位于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的排气管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的孔径为1.3mm。其优点在于:消声效果好。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消声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消声器。
【背景技术】
[0002]消声器是汽车的重要部件,其作为排气管道的一部分,可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并能使高温废气安全有效的排出。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其产生的噪声越来越大,随之汽车消声器的研究成为企业研究的重点。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消声器。但是,其可使汽车的排气噪声降低20-30分贝,即70-80分贝。在发动机性能越来越好,产生噪声越来越大时,其消声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声效果好的汽车消声器。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管状壳体、设置在壳体内壁上的吸声层、排气管和依次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所述的排气管依次穿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壳体,所述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内设置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的第三隔板和壳体内设置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在靠近第一进气管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节流孔板、第二节流孔板,所述的第三隔板在靠近第二进气管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板,所述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上均设置有通孔,位于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的排气管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的孔径为1.3_。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为封闭状,且该封闭端上设置有通孔。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角锥吸声体。
[0008]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9]1、本实用新型采用多腔室结构,使得气流在流通过程中气流气压多次突变,使得波多次发生干涉抵消而减弱,提高消声效果。
[0010]2、本实用新型的两股气流在第三腔室内产生相消干涉,进一步削弱和降低声能。
[0011]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的气流流通的通孔的孔径为
1.3mm,可显著的消除中低频噪声,可将噪声减小到67分贝,使消声效果提高。
[0012]4、本实用新型利用各腔室增长气流排出通路,增强吸声层对气流的吸声效果。
[0013]5、本实用新型利用节流孔板,有效减弱气流压力,避免激波噪声的产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壳体;2、第一腔室;3、第二腔室;4、通孔;5、第二节流孔板;6、第二隔板;7、第三腔室;8、第三隔板;9、第四腔室;10、第二进气管;11、第三节流孔板;12、第一进气管;13、第一节流孔板;14、第一隔板;15、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所不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管状壳体1、设置在壳体I内壁上的吸声层、排气管15和依次设置在壳体I内的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8,所述的排气管15依次穿过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8和壳体1,所述的第一隔板14和第二隔板6内设置有第一进气管12,所述的第三隔板8和壳体I内设置有第二进气管10,所述的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在靠近第一进气管12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节流孔板13、第二节流孔板5,所述的第三隔板8在靠近第二进气管1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板11,所述的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上均设置有通孔4,位于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之间的排气管15上设置有通孔4,所述的通孔4的孔径为1.3_。
[0019]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分别将壳体分为第一腔室2、第二腔室3、第三腔室7和第四腔室9。在使用时,发动机的高温气流经第一进气管12、第二进气管10分别进入第二腔室3、第四腔室9。第二腔室3、第四腔室9的急剧增大;第二腔室内的气流经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上的通孔分别进入第一腔室2、第三腔室7,第一腔室2、第三腔室7也急剧增大,第四腔室9内的气流经第三隔板8上的通孔进入第三腔室7,进入第三腔室7的气流经排出管上的通孔排出。进入第一腔室的气流直接经排气管排出。气流在流通过程中,气压经多次突变,使声波发生多次干涉抵消而减弱,提高消声效果。进入第三腔室的两股高温气流产生相消干涉,利于声能的进一步降低。由于第一腔室内的气流为第一进气管的分流,其气流强度弱于第三腔室内的气流强度,且第一腔室内的气流流经的路径大于第三腔室内的气流流经的路径,使得第一腔室内的气体在排出时不会经排气管上的通孔进入第三腔室。壳体I内壁上的吸声层可在多个腔室对气流的声音进行吸收消除。由于气流进入壳体内时,第一节流孔板13、第二节流孔板5、第三节流孔板11将压力突变改为压力逐渐下降,使得气流速度在一定的流速后再进入各腔室,不致产生激波噪声,也减小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所受压力。第一腔室延长气流排出的时间,增长壳体I内壁上的吸声层对气流的吸声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对通孔的孔径进行了研究,通孔较大时,通孔辐射的噪声能量将从高频移向低频,因此,通孔要小才能有效的消除中低频噪声。在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消声实验时,实验证明,当通孔的孔径为1.3_时,可显著的消除中低频噪声,实验最高时使得噪声减少到67分贝;采用该结构的消声器,实验最高时使得噪声减少到63分贝;相比于现有的结构,其有显著的进步。
[0020]实施例2:
[0021]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消声器,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消声效果,本实施例在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第一进气管12和第二进气管10做了改进,即第一进气管12和第二进气管10位于壳体I内的一端为封闭状,且该封闭端上设置有通孔4。有实施例可知,利用孔径小的通孔对气流可起到消声效果,利用第一进气管12和第二进气管10上的通孔对气流进行初步处理,可增强对气流的消声作用。[0022]实施例3:
[0023]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消声器,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消声效果,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通孔4的内壁上设置有角锥吸声体。利用角锥吸声体进一步的处理气流中的噪声,增强本实用新型的消声效果。其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其可将噪声减小l_3dB。
[0024]如上所述,可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壳体(I)、设置在壳体(I)内壁上的吸声层、排气管(15)和依次设置在壳体(I)内的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8),所述的排气管(15)依次穿过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8)和壳体(1),所述的第一隔板(14)和第二隔板(6)内设置有第一进气管(12),所述的第三隔板(8)和壳体(I)内设置有第二进气管(10),所述的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在靠近第一进气管(12)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节流孔板(13)、第二节流孔板(5),所述的第三隔板(8)在靠近第二进气管(1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板(11),所述的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上均设置有通孔(4),位于第二隔板(6)和第三隔板(8)之间的排气管(15)上设置有通孔(4),所述的通孔(4)的孔径为1.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12)和第二进气管(10)位于壳体(I)内的一端为封闭状,且该封闭端上设置有通孔(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4)的内壁上设置有角锥吸声体。
【文档编号】F01N1/10GK203796361SQ201420210723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8日
【发明者】胡辰洪, 侯栋, 黄柳志 申请人: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