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638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包括缸体、缸盖、恒温器A、恒温器B、水泵及整车水箱,其中,上述缸盖设置在缸体的上部,缸盖与缸体之间连接有两条冷却液流道;上述水泵的出水端通过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盖联通,同时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联通,水泵的两个进水端分别通过冷却液流道与整车水箱及缸盖的出水端联通;上述恒温器A设置在水泵出水端与缸体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上述恒温器B设置在缸盖的出水端与整车水箱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本实用新型在不同工况下选择最优的冷却循环模式,特别是在发动机冷起动时,水温较低时,缸体内冷却液不流动,冷却液仅在缸盖与水泵间循环流动,以此加快冷却液升温速度,加快暖机速度,减少摩擦损失,节约发动机油耗。
【专利说明】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特别指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发动机仅具有内部冷却循环和外部冷却循环两种冷却模式,在冷起动时,发动机处于内部冷却循环模式,缸体缸盖内的冷却液均参与到发动机内部冷却液循环中,由于循环水量较大,冷却液温度上升慢,从而导致热机慢、机油粘度大,增加了摩擦损失,继而加大了燃油消耗。为解决发动机冷起动暖机慢的问题,开发了具有三种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减少参与冷却循环的冷却液量,加快暖机时间,改善发动机的燃油消耗。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不同工况下选择最优的冷却循环模式,特别是在发动机冷起动时,水温较低时,缸体内冷却液不流动,冷却液仅在缸盖与水泵间循环流动,以此加快冷却液升温速度,加快暖机速度,减少摩擦损失,节约发动机油耗的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
[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包括缸体、缸盖、恒温器A、恒温器B、水泵及整车水箱,其中,上述缸盖设置在缸体的上部,缸盖与缸体之间连接有两条冷却液流道;上述水泵的出水端通过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盖联通,同时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联通,水泵的两个进水端分别通过冷却液流道与整车水箱及缸盖的出水端联通;上述恒温器A设置在水泵出水端与缸体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上述恒温器B设置在缸盖的出水端与整车水箱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
[0005]优选地,所述的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液流道与缸盖连接,并与缸盖的内部连通;水泵的下部进水端连接在缸盖的出水端上;冷却液经水泵出水端进入缸盖内,进行冷却后,经缸盖的出水端导回至水泵,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一。
[0006]优选地,述的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液流道与缸盖连接,并与缸盖的内部连通,同时所述的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连接,并与缸体的内部连通,所述恒温器A设置在水泵出水端与缸体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水泵中导出的冷却液经水泵出水端进行分流,分流后的冷却液进入缸盖及通过恒温器A进入缸体中,分别对缸盖及缸体进行冷却,冷却后经缸盖与缸体的右侧冷却液流道进入缸盖中,进行汇合后,经缸盖的出水端导入水泵下部的进水端,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二。
[0007]优选地,述的缸盖的出水端包括两路冷却液流道,一路流道与水泵下端的进水端连接,另一路流道上设有恒温器B,恒温器B的一侧通过冷却液流道连接在缸盖的出水端,恒温器B的另一侧通过冷却液流道连接整车水箱,整车水箱的另一端连接水泵的上部进水端,进行冷却循环模式二后从缸盖导出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流入水泵的下部进水端,另一路通过恒温器B流入整车水箱,冷却液经整车水箱降温后流入水泵的上部进水端,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三。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一种改进技术方案,通过冷却液三种循环模式,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模式下均可得到适合的工作温度,特别是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可以加快暖机时间、减少摩擦损失,达到节约燃油消耗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最大的优点是加快发动机冷起动暖机速度,改善发动机冷起动时的燃油消耗。在发动机冷起动时,缸体内的冷却液不参与冷却循环,减少了缸体内冷却液的热量散失;而缸盖内的冷却液仅流经缸盖排气侧,加快了冷却液的温度升高。由此,加快了发动机的暖机时间,降低了机油粘度,减少了摩擦损失,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冷起动时的燃油消耗。应用该技术的发动机可以在不同工况下选择最优的冷却循环模式,特别是在发动机冷起动时(水温较低时),缸体内冷却液不流动,冷却液仅在缸盖与水泵间循环流动,以此加快冷却液升温速度,是一种加快暖机速度,减少摩擦损失,节约发动机油耗的技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循环模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循环模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循环模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包括缸体5、缸盖2、恒温器A4、恒温器B3、水泵6及整车水箱1,其中,上述缸盖2设置在缸体5的上部,缸盖2与缸体5之间连接有两条冷却液流道;上述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盖2联通,同时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5联通,水泵的两个进水端分别通过冷却液流道与整车水箱I及缸盖2的出水端联通;上述恒温器A4设置在水泵6出水端与缸体5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上述恒温器B3设置在缸盖2的出水端与整车水箱I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
[0015]优选地,所述的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液流道与缸盖2连接,并与缸盖2的内部连通;水泵6的下部进水端连接在缸盖2的出水端上;冷却液经水泵6出水端进入缸盖2内,进行冷却后,经缸盖2的出水端导回至水泵6,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一。
[0016]优选地,所述的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液流道与缸盖2连接,并与缸盖2的内部连通,同时所述的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5连接,并与缸体5的内部连通,所述恒温器A4设置在水泵6出水端与缸体5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水泵6中导出的冷却液经水泵出水端进行分流,分流后的冷却液进入缸盖2及通过恒温器A4进入缸体5中,分别对缸盖2及缸体5进行冷却,冷却后经缸盖2与缸体5的右侧冷却液流道进入缸盖2中,进行汇合后,经缸盖2的出水端导入水泵6下部的进水端,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二。
[0017]优选地,所述的缸盖2的出水端包括两路冷却液流道,一路流道与水泵6下端的进水端连接,另一路流道上设有恒温器B3,恒温器B3的一侧通过冷却液流道连接在缸盖2的出水端,恒温器B3的另一侧通过冷却液流道连接整车水箱1,整车水箱I的另一端连接水泵6的上部进水端,进行冷却循环模式二后从缸盖2导出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流入水泵6的下部进水端,另一路通过恒温器B3流入整车水箱1,冷却液经整车水箱I降温后流入水泵6的上部进水端,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三。
[0018]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如图1发动机进行冷却循环模式1,缸体内的冷却液不参与整机冷却液循环,冷却液通过水泵、缸盖及外部水管进行发动机内部冷却循环,以此达到快速暖机,减少发动机冷起动燃油消耗的目的;当冷却液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如图2发动机进行冷却循环模式2,恒温器A开启,缸体内水路与缸盖水路连通,冷却液在恒温器A处分流至缸体,流经缸体后再由缸体流回缸盖,在缸盖汇合后通过外部水管进行发动机内部冷却循环,以此增加冷却效率;当冷却液温度继续上升至一定程度,如图3发动机进行冷却循环模式3,恒温器B开启,缸盖流出的冷却液在恒温器B处分流至整车水箱,再通过外部水管将整车水箱与水泵连通,完成发动机外部冷却循环,以此进一步增加冷却效率。在发动机上通过两个恒温器开关控制,形成三种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结构。冷却循环模式1,在发动机冷起动时缸体内部水套不参与冷却循环,冷却液直接通过水泵、缸盖及其它辅助水路完成循环;冷却循环模式2,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恒温器控制,冷却液通过水泵、缸盖、缸体及其它辅助水路完成循环;冷却循环模式3,当冷却液温度进一步升高后,冷却循环在维持冷却循环模式2的基础上,通过恒温器控制,通过整车水箱完成冷却液外部循环。
[001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5)、缸盖(2)、恒温器A (4)、恒温器B (3)、水泵(6)及整车水箱(1),其中,上述缸盖(2)设置在缸体(5)的上部,缸盖(2)与缸体(5)之间连接有两条冷却液流道;上述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盖(2)联通,同时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5)联通,水泵的两个进水端分别通过冷却液流道与整车水箱(I)及缸盖(2)的出水端联通;上述恒温器A (4)设置在水泵(6)出水端与缸体(5)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上述恒温器B (3)设置在缸盖(2)的出水端与整车水箱(I)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液流道与缸盖(2)连接,并与缸盖(2)的内部连通;水泵(6)的下部进水端连接在缸盖(2)的出水端上;冷却液经水泵(6)出水端进入缸盖(2)内,进行冷却后,经缸盖(2 )的出水端导回至水泵(6 ),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冷却液流道与缸盖(2)连接,并与缸盖(2)的内部连通,同时所述的水泵(6)的出水端通过另一条冷却液流道与缸体(5)连接,并与缸体(5)的内部连通,所述恒温器A (4)设置在水泵(6)出水端与缸体(5)联通的冷却液流道中;水泵(6)中导出的冷却液经水泵出水端进行分流,分流后的冷却液进入缸盖(2)及通过恒温器A (4)进入缸体(5)中,分别对缸盖(2)及缸体(5)进行冷却,冷却后经缸盖(2)与缸体(5)的右侧冷却液流道进入缸盖(2 )中,进行汇合后,经缸盖(2 )的出水端导入水泵(6 )下部的进水端,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冷却循环模式的发动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盖(2)的出水端包括两路冷却液流道,一路流道与水泵(6)下端的进水端连接,另一路流道上设有恒温器B (3),恒温器B (3)的一侧通过冷却液流道连接在缸盖(2)的出水端,恒温器B (3)的另一侧通过冷却液流道连接整车水箱(I ),整车水箱(I)的另一端连接水泵(6)的上部进水端,进行冷却循环模式二后从缸盖(2)导出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流入水泵(6)的下部进水端,另一路通过恒温器B (3)流入整车水箱(1),冷却液经整车水箱(I)降温后流入水泵(6)的上部进水端,形成冷却循环模式三。
【文档编号】F01P5/10GK204152621SQ201420623627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7日
【发明者】曲德鑫, 赵长明, 王天宇, 王志国, 孙云龙, 董恩肖, 王建武, 王凯, 高爽, 曹亮, 胡志刚, 王剑峰, 潘圣临, 曹权佐, 卢洪英 申请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